<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节,我一路奔波从遥远的广东回到家乡凤凰,其目的只有一个:追思祭祖,为父母扫墓。</p> <p class="ql-block"> 5号早晨,天空下着大雨,点点滴滴打在心上,水珠涩进了眼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故乡亲,如今,父母及长辈亲人阴阳之隔,再也无法相依相亲,每年亲明来到家乡、老宅时总是微雨湿心。带着这份沉重,与弟妹们冒雨来到父母及先祖墓地,也许老天开眼,雨停了!</p> <p class="ql-block"> 尊守习俗,文明祭扫。接着清除墓地杂草,摆上父母喜欢吃的糖果、水果,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柱心香,默哀、鞠躬三拜,看着袅袅香烟仿佛父母来到了眼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阴阳心语,顷心诉说。其实我不信鬼神,只相信父母的爱永远存在,父母生前的一言一行,特别是他们为人朴实、和谒可亲、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敬业精神一直让我铭记。</p> <p class="ql-block"> 慎终追远,缅怀祖先。我没见过太祖、祖父,但他们的故事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为了避难谋生,从北至西入川再南迁,农耕、经商、行武、从军、教书、为官,祖辈勤劳、和善、好学,奋力前行,使陈氏子孙遍布各地,一条血脉生生不息。缅怀追思,让大家知道我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家族亲人团聚之时。从墓地下山后我们来到堂哥家吃饭,(每年如此)大家相聚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天,理理血脉,谈谈家风,共话亲情。</p> <p class="ql-block"> 饭后我沿着沱江河岸走路回到县城。沱江河畔、南华奇峰、青石板路、红灯高挂的吊脚楼,在清明雨水的滋润下格外清新,雨水使凤凰自然人文景观更具特色,文旅共创的“烟雨凤凰”、“沱江泛舟”使这座城市更加丰盈和美丽,让人赏欣悦目忘记忧伤。此情此景,我暇想天堂里的父母一定为凤凰的变化而高兴!是的,他们早已化作南华山的松涛屹立不倒,化作清澈的沱江河水绵延流长,化作沱江两岸的彩蝶翩翩起舞,他们的身体、灵魂已经完全溶入凤凰古城的点点滴滴……每当我们饱含着浓浓的哀思,只要踩踩石板路,望望街尽头,走走沱江边,爬爬南华山,看看彩蝶飞,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一路边走、边看、边想,欣赏一个又一个美景,偶尔用手机抢拍。沱江河边、北门码头、水门囗岸明镜的水面上,都曾映照我从小到大背着小背篓洗衣的倩影,古城里的街街巷巷、青石板路也见证过我的小脚丫一天天长长,南华山下的文昌阁小学,手拉手过跳岩的东方红中学,在孔子文庙读高中的凤凰县第一中学等历历在目。童年,我曾在凤凰边街与牙崽嗄们一起捉迷藏,还爬到边街城墙上折葡萄吃,到城皇庙戏台看民间艺人演阳戏,特别是熊太和满满一家,生活十分艰难,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每天都能听到他的拉琴、打鼓、唱戏声,不知后面是否评为民间艺人?看过对门田儒龙画家将墨汁倒在玻璃上吹画。岩脑坡那条街,上学路过偶尔会去买1分钱2—3颗的姜糖、葛根、酸罗卜、米豆腐,有时因站在路边看扎龙头、狮子头及花圈而迟到。也曾在政府大院桂花树下数星星、望月亮。县档案馆门口石碑上那首《离别镇竿士民》的诗至今我还能背几句,“一湾春水四围山,千里东风送客还,好鸟多情来话别,名花何事懒开颜……”是呀,这座千年古城、北门码头曾迎来送往无数客官和商人。打开思絮的闸门,一件件道不尽,一桩桩数不完,凤凰养育我成长,沱江送我去远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间如梭,转眼自已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父母在时可以说也经常回来,但都是匆匆忙忙。如今父母远去,自己也已两鬓斑白走进夕阳,也许今后回乡的脚步会越来越重,回乡的路会越来越难,即使每年“清明节”的祭祖挂清也许都会越来越少,哀思、缅怀、乡情,对于一个已到暮年出门在外的故乡人来说,都会渐行渐远……到那时父母在梦里,家乡在心里,凤凰将在给孙子们讲故事的回忆里。</p><p class="ql-block">思父母,看凤凰;忆先祖,望沱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