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西安人的魂

山里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在城墙和平门外,早晨或晚上锻炼身体,总喜欢去城墙下的环城公园。一则距家近,二则环境较好,特别是晚上高高城墙上幽幽闪闪的灯笼和旗子在微风中摇摆、飘动,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似乎身处唐长安,厚厚的城墙隔绝了所有的不安全感,使人心灵持别安宁,所以大部分人都喜欢在城墙下跑步或散步。后来持西安居住证可办个登城年卡,54元钱,除城墙重大活动外,均可登城散步或跑步,在城墙上散步或跑步不会有马路口困扰,可在墙绕西安城一圈,没有红绿灯和车辆干扰。如若你想去永兴坊可在中山门下城,想去桥梓口可在含光门下城,总之对于喜欢步行人员很是方便。对于西安人城墙像魂,总是牵绕着自己;城墙内的小巷就像魄,追随着城墙,无论在西安的什么地方,都能绕到城墙!之前总是不自觉的向城墙的地方靠拢,而今静下心来好好读读城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墙面一般指西安明城墙,因为唐城墙的圈范围更大。现在完整的城墙四堵城内的面积是11.32平方公里,实际周长11.9公里,其中:南墙长3441米,北墙长3244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米。而官方公布的周长是13.74公里,我想差异可能是四大城门(永宁〈南〉门有三重城墙、长乐〈东〉门、安定〈西〉门、安远〈北〉门均有两重城墙,城墙总长度应该是累加长度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 城墙主要围绕“防御”战略体系筑建,其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整个城墙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原有门楼各有三重,即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城墙原为土城墙。 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又作了整修。解放后,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城墙是西安人的盾牌 ,它在历史阻挡了多次的外敌入侵。在1926年4月西安城被反动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近10万人由豫西进入关中,围困西安8个月,断粮缺食,大小战斗不断,饿死、战死军民数万人,城内守城将军杨虎城、李虎臣率守兵不过3万人,利用城墙优势,顽强守城直到11月28号击退敌军,西安全城始解围。 这次战事充分显示了西安城墙“深沟高垒”的防守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昔日城墙保护了西安人,而今西安人也更爱护城墙,虽然城墙慢慢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逐渐淡出了防御系统,但它仍是西安人的魂,故这可能是西安城墙成为全国保存较为完整古城墙的缘故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墙的十八门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北城墙设有六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西安第一门安远门(北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安远门。也叫“古城第一门”。这个称谓源于其在唐代作为迎宾的主要大门的功能;此外,安远门的名字也体现了中原汉族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寓意希望边远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归顺,也是城里人安生的寄托、城外人未来的入口。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满清,安远门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安远门也为4+1式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尚德门位于安远门以东,开于建国后。1927年,时值“新生活运动”倡导“四维、八德”,南北向纵街由东向西分别取“四维”之“勤、俭、仁、德”,并冠以“尚”字命名,即尚勤路、尚俭路、尚仁路(后改中正路、现解放路)、尚德路。尚德门规格为3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解放门位于尚德门东,1932年陇海铁路通车,于北城墙尚仁路处开辟城门,名尚仁门。1945年尚仁路改称中正路,城门更名为中正门;1950年,中正路改称解放路,城门更名解放门。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而拆除,成为西安城墙一豁口,2005年重新连接,形成大跨度的桥拱式城门,从而使西安城墙全线贯通。解放门为大跨度桥拱式3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尚俭门位于北城墙解放门与尚勤门之间,开于建国后。城门内为尚俭路,城门外为火车站东盘道。尚俭门为3门洞制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尚勤门是北城墙最东一门,开于建国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北城墙尚勤路开辟尚勤门。城门内为尚勤路,城门外与环城北路成丁字路口。尚勤门规格为3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尚武门是北城墙最西一门,位于安远门之西,开于建国后。城门内为西北三路,城门外为工农路。尚武门为4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南城墙设有七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中间的永宁城为保留的单洞原城门,为了交通需在原城门建筑的两侧各开通三孔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朱雀门位于永宁门的西侧,门下是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它是古时为防御被封闭的门,于1986年重新打通,增为四孔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勿幕门位于朱雀门西侧,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民国三十六年,更名为勿幕门,以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为单洞城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含光门位于勿幕门西侧,南城最西边的城门。也是唐长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1984年整修城墙时,开通此门,改为四门洞。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可以从城墙上进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文昌门位于永宁门东侧。开孔于1986年。4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和平门位于文昌门东侧,开孔于1953年。4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建国门是南城墙最东一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建国路区段南城墙新开城门,故名建国门。开有3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东城墙开有三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长乐门即东门,是东城墙的正门,也是最南一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长乐门。明末李自成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随即纵火焚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重新建造。“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旧址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长乐门规格为6+1式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中山门中山门中山门俗称小东门,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的中山门,为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而得名。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中山门出城。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分别为它们取名“东征门”和“凯旋门”。出师之日,冯玉祥在城头向各界欢送群众讲话,说等北伐胜利,再打开凯旋门欢迎他。但后来时局变化,再未率师回西安。中山门规格为双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朝阳门,是东城墙最北一门,开辟于建国后。因为这座城门朝着太阳,是每天第一个见到阳光的城门,故取名朝阳门。城门内为东五路,门外为长乐路。朝阳门规格为5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西城墙有两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安定门俗称西门,为西城墙最南一门,寓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也原有三重门楼,现有两道城墙,有城楼和箭楼,闸楼已毁。城楼与箭楼之间有方形瓮城,西门箭楼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安定门为6+1式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玉祥门建于民国十五年(1928年),是吴佩孚的走狗河南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在战火打开的城墙豁口上修建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玉祥将军的救援,并由此率部入城的历史功绩,取名玉祥门,为西城墙最北一门。玉祥门为5门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工作单位和家的位置我主要活动在永宁门和长乐门之间。也对此区域比较熟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不同的图案。东段青龙、西段白虎、南段朱雀、北段玄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垛墙由城垛和垛口组成,垛口为瞭望和射击而设,既能保护守城将士免遭袭击,又能通过它向敌人投枪射箭。城墙顶外沿垛墙通高1.75米,厚0.45米,长2.35米,垛口深约0.6米,垛口宽约0.4米的缺口。垛墙成“品”字形,垛墙中下部均留有一个高宽九寸(约合0.29米)、外方内圆的悬眼,作瞭望、射击之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墙,也被称为女儿墙或宇墙。是古代城墙上的一种防御建筑。具体来说,它是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城墙顶部内沿皆筑有女墙。内沿的宇墙高0.75米,厚0.4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墙在古代还有窥视之意,是因为其形状类似于女子“睥睨”的姿态,所以也被用来指代城墙上用于窥视的墙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天在城墙下散步,每隔一段距离,城墙就伸出一个墩台,以前不明白以为是加固城墙的稳定作用,昨上城墙顶,看到到有马面xx号,还有二维码可扫,颇似疑惑,后查询才知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墩台就是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在我观察的范围平面均呈长方形,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过去的功能其实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 12~20米,凸出墙 体 外 表 面8~12米 , 间 距 20米~250米,一般在70米左右。阔狭随地理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马面“其上皆有敌楼”,既可屯兵、瞭望,又可储藏武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面上的敌楼,既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展到最高点。西安城墙每座马面之上,明初均建有一座歇山式重檐二层敌楼,驻兵防守。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些马面上面的楼已毁坏,现在只有台基。城墙管理处为照顾在墙上游玩客人的长时间游览,便在马面平台的一侧建有公厕,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幕下的马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座马面都有编号,编号从长乐门南侧第一座马面开始编起第1号,绕城墙一周到长乐门北侧的第98号马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号马面上的敌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面之间的城墙,其上有正月十五灯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上,站在墙顶远眺永宁门的箭楼和正楼,好像在远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有闸楼下的城门洞,不能通车,而且有两扇木大门,可关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宁门的吊桥和闸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闸楼与箭之间的是月城,是永宁门外拱卫屏蔽内城门与瓮城门的小城。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其长65米,宽48米。南门瓮城不设正门而仅开东西两侧门,故月城墙不与瓮城墙接而大包瓮城与内城墙相接。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敌台和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冬日,秦岭阻隔了大气的对流,西安雾蒙蒙的,但挡不住人们参观西安城墙的热情,持别是在永宁门走一走,感觉自己也是政要走过吊桥进入西安城门,参观瓮城,感受昔日克林顿等政要在此地的新奇喜悦!永宁门是各国政要必打卡地。首先根据古礼中的宾礼和盛唐时期的礼仪而创作的“仿古迎宾入城式”,以其特有的形式,迎接待外邦来使,以及各国政要、名人学者。此礼节被誉为“中华迎宾第一式”,使人重回大唐的和平盛世。再之凡是春晚西安有分会场,必在永宁门及瓮城。且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展都在永宁门两侧的城墙上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宁门城门,始建于隋朝,原名叫“安上门”,在唐末改名为“南门”,在明洪武年易名“永宁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门楼、及正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楼侧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楼的屋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城的马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瓮城观正楼。且瓮城内部长约65米,宽约48米;外部底宽约97米,向城外突出约76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瓮城不直接与月城相连,而是通过外围墙从侧面进入月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箭楼外侧,对外窗户均为方形射箭孔。</span></p> <p class="ql-block">在月城看闸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箭楼的侧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晚的永宁门:本是南门,但在民间传说,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往南面。南门取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祈祷,勿起火灾,永保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晚的文化礼仪广场御道,人山人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宁门全貌:吊桥、闸楼、箭楼、正楼。灯光璀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晚灯光下的永宁门侧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城了,看看长安花</span></p> <p class="ql-block">南门里盘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门门内的灯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外的龙腾灯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顺城巷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知谁家公主、小姐、夫人在游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是不愿意出城,车开的歪七扭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宁门西侧出城门洞及墙上的灯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安府门前的年味。也是永宁门东侧进城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入城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外的叫卖彩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过雪的墙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是“漫空飘玉沙,天宫漏琼花,古都铺银地,游客咧嘴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墙内侧上下踏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过雪的夕阳下,湛蓝的天空飘着像舰队一样的白云,像守护着城墙及箭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墙上多有着汉唐服的美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姐穿着斗篷也冷,加件羽绒服,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乐门箭楼:旭日东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层:长乐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乐门正楼:紫气东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门城上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远门,即北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位置原为唐长安太极宫与东宫交界的宫墙中段,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被隔在北城墙之外。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向北扩建西安府城时新建安远门,后历清代、民国,今安远门存瓮城、箭楼及二重门洞,另于城门两侧各开辟两个券洞,供车辆行人通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门现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因为西安的文化主要在南侧,况且我也住在南侧,故对北门关注颇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碑说明了它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门现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城墙解放门,原名“中正门”,位于北城墙安远门以东,今解放路北端。它是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火车站设于尚仁路(后称中正路、今解放路)北端城墙外,故于此处开辟城门,砌双券洞。初名“火车站城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称“中正门”。1949年7月,改名“解放门”,原中正路亦改名“解放路”。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拆除解放门,开为豁口。2003年12月,西安城墙火车站段连接工程动工重建解放门。2004年12月工程竣工,以三个大跨度的拱桥式城门连接原豁口,自此西安城墙历史遗留之豁口全部修复完成,实现整体贯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门洞下的西安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门外下沉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门中间门洞内的解放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昔日的解放路、火车站广场人满为患,今日由于疫情,再之建设了西安北客站后,这里的人不是很多了,也不感觉那么繁花了!我都好久没有去火车站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定门为西安城墙的正西门,俗称西门。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顺义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寓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城门现有箭楼、城楼,雄姿犹存。 城楼北侧有日本天皇访问西安时所建观望台一座,供游客参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心里咋有点五味杂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门箭楼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跟常见箭楼的实战用途有异,安定门的正楼主要是军事指挥部,可以说是明代西北王的“司令部”。作为办公场所,其建筑彩绘虽没有皇家礼制建筑彩绘的高贵,但是因西北王的地位,尤其是军事建筑彩绘的官式风格,却是十分珍贵的,属于稀缺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门位于碑林博物馆东南侧,开通于1986年。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传说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被人们尊称“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连中三元,成为状元。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边(今碑林博物馆),魁星楼也顺势建在城墙之上。魁星楼在1986年得到修复,并在楼下新辟了城门,也就被命名为了文昌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门上的对联每年应时更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平门开通于195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和平门与大雁塔、大差市、西安火车站、大明宫含元殿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门。城门内为和平路,城门外为雁塔路。和平门内向西走一直到文昌门之间的顺城巷路由青石板铺成,取名下马陵。因2100多年前,汉武帝曾赐当朝著名的政治家董仲舒葬于此处,下马陵便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城墙顶鸟瞰“董子祠”。董子祠没有向外开放,只有个门脸,门的东侧有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立的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8月6日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墓’”和西安市人民政府2018年3月28日立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墓’”,门脸西侧有块石头上雕刻有董仲舒的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没有看到墓园的设施,只看到军区干休所的建筑比较醒目,使人有点唏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城墙来到了“董子祠”前,门户紧闭,遂向东约20米,有一下马陵1号的“和谐園”小区,进小区向左侧看,有篱笆围成的小院,只看到“董子祠”的门内东侧墙上刻有碑文,介绍董仲舒及墓的修建概况,正对门有一大厅,上面标有职工文娱活动室,再无他物,院内只有枯萎的花草。我们还想找找董仲舒墓,却被保安喊住,告诉此处无需参观,董仲舒墓已无复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董仲舒 西汉哲学家,其大统一的政治理论,对于西汉的统一和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央集权思想,实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他的这种学说、用一种思想去扼杀百家思想、让全天下人只有一个声音、一家学说、一个思想,更有甚者,只有一种思维模式!这样一来,越是受过教育的越成了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机器人,思想僵化,不利于推动社会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此,宣扬“君权神授”,认为君王的统治不仅来自于祖先,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天的旨意。他这种思想愚昧、奴化普天下大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此他提出儒家道德的“三纲五常”: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些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和继承,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和规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他针对土地兼并问题,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他的思想在今天也有很大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他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主张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以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而今社会是以法治国,才能公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董仲舒为西汉做了这么大贡献,他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这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董仲舒生平及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马陵街全长约825米,东起和平门内的和平路,西至文昌门内的柏树林路。街东段原为隋唐长安外郭崇仁坊西南隅南顺坊墙街和坊西与皇城间百余米街宽,西段原为隋唐长安皇城东南隅顺城街。明初西安城以原唐皇城为基础向东拓筑后,下马陵街始为府城内南顺城街。下马陵向北连接有数条小街巷,有名的巷自东向西有东仓门、县仓巷、开通巷、兴隆巷等。这些老街巷延续着历史的经脉,存储着不可再生的人文生态,以及城市记忆中最为细节的,最为深刻的“人间烟火”与“城市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a. 东仓门街位于位于和平路之东。这条街道历史悠久,其名来源于附近的敬禄仓,该仓是清朝时期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因街道位于敬禄仓门前而得名。东仓门街在清朝时还有一个“敬禄仓”的称呼,俗称为东仓。东仓门街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还保留着传统的市井文化。每天清晨至九点,这里会举办一个只有附近居民知道的早市,吸引了众多老西安人前来购物和享受慢生活。东仓门早市以其新鲜的水果、蔬菜、现磨的香油和芝麻酱等商品而闻名,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东仓门街上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和店铺,这些店铺不仅提供美食,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东仓门街虽然不长,但它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西安市区内一个值得探访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仓门的有名与著名的东仓鼓乐社有关,古称敬禄仓东仓鼓乐社。东仓鼓乐始于汉,兴于隋,鼎盛于唐,宋代进行了吸收改革,是代表中国的国乐。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著名的乐社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至明清时为皇官粮仓所属,是西安城极少数吃皇粮的官办鼓乐社。原是唐代宫廷饮宴中的歌舞音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在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至明清达到鼎盛,时至今日流传于西安市区及终南山北麓的区县。东仓鼓乐有“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之美誉,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b.县仓巷名称是因在该巷以东,清代设有“咸宁县管辖的“预备仓”和“敬禄仓”,故取此巷名。历史上,"县仓巷"附近的区域曾是重要的仓储物流中心。"县仓巷"的名称也来源于其周边的仓库,如宋代的泰仓、银仓以及唐代的古石头仓等。此外,从南宋到大明的各个朝代,县仓巷地区都是粮仓和商业店铺的聚集地。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县仓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县仓巷",已经被建筑工地拦腰斩断,显得陈旧而萧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 开通巷在县仓巷西,与卧龙禅寺相邻,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窄巷子。这条巷子虽然貌不惊人,据说早几十年,“家住开通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安家在这里的都是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有碑林博物馆首任馆长杨立三、“西安围城”保卫战功臣任阁臣、秦腔艺术家李爱琴以及秦商巨富“张百万”后人等等。时代变迁,这些“深宅大院”虽然已经被时光磋磨得难以辨认,但依然是时光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d. 兴隆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位于今天的柏树林到开通巷之间。在那个时代,这里有六个大水坑,被称为“六海坊”。当时,这里并没有多少人家,只有两座寺庙,分别是北边的卧龙寺和南边的兴隆寺(现在已看不到兴隆寺)。这两座寺庙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共用放生池。据清末翰林院编修、工部主事李岳瑞考证,兴隆巷原为一大片汉墓,荒凉冷清,无人敢近。后来,一个刘姓无赖在此地兴建了一座兴隆寺,希望能够带来兴隆。然而,当时这里还是无人家。雍正四年,皇帝将舅舅隆科多囚禁高墙,隆科多的家族是汉人,姓佟,家族庞大。其中一偏枝逃到西安,恢复本姓佟,开当铺为生。兴隆巷的名字来源于兴隆寺,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兴隆巷逐渐发展成为一条繁华的街道,巷子两边的建筑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其中,西安易俗社创始人高培支先生的旧宅——高家大院(高培支旧居)位于兴隆巷42号,是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建于清代中叶,因保留了古朴、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条街巷发生的细小琐事甚至可能影响历史。一百年后,老先生们早已不在,城墙根儿下兴隆巷的“高家大院”也大门紧锁,只有易俗社和城墙根儿下的秦腔还在依旧唱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西安古城墙脚下,下午经常能听到昂扬激越的秦腔,带着几分烟火气息,和几分历史的苍凉。护城河边浓浓的树荫下,以城墙作背景,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了天然的舞台。比起百年剧社易俗社的规模和历史,城墙下的自乐班更多了份野性的美。一声秦腔的呐喊,千古帝王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便生生不息地流淌在古城人的生活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墙顶冷风吹的比较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墙上的自行车租赁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骑着双人自行车来到了解放门——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需使劲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歇一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护城河里的白天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是在城墙边住的太久,对城墙有一种眷恋,去那儿只要有城墙的地方都要参观一下,和家乡的城墙比一比,说不清的心态!回西安就喜欢在城墙下散步,放空自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