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转发舒泽池一篇短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标题:又读《三国演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舒泽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好久未读《三国演义》,随意翻开,是《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阪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话说赵云救了阿斗,杀出重围,人马困乏,望长阪桥而走,“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云大呼曰:‘翼德援我!’飞曰:‘子龙速行,追兵我自当之!’”于是赵云“纵马过桥”,独留张飞一人阻挡曹兵。张飞此时手下只有“二十余骑”,怎敢说“追兵我自当之!”——且看下面罗作家的描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数万曹军追至长阪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曹操闻讯赶来,见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这是第一喝,见曹操不答,“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其声愈猛。”见曹兵仍无应答,张飞又来了一个第三喝:“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最精彩的描写来了——“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历经这“三喝”,“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一段精彩绝伦的描写,我十几岁时便读过,数十年后读来还是那么栩栩如生,动人心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意到张飞的“自我介绍”了吗?“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这就够了,不用再介绍职称、职务、留学史、讲学史、获奖史、著作史……要是现代人,那可就不得了了,没有这动辄十几项、十几行的荣耀压阵,根本就出不了门,上不了台,说不了话,教不了课,见不了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样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人说,是时代不同了,古人可以那样,今人不可以。呵呵,貌似有理,其实不对。还是说三国,在曹操发起讨伐董卓之时,聚拢十八路诸侯虎牢关建群,也是个个有职称、有身份的,只有那个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依附于公孙瓒。面对天下群雄,“四世三公”的袁绍问他是干嘛的:“现居何官职,又以何事为业?”(注意这两句问话,现在对待求职的青年,院长和教授们经常也是这样问的。)刘备的回答是:“刘备世居乡里,并无爵位,以织席贩屦为业;二弟关羽,以守门护院为业;三弟张飞,以卖酒屠猪为业。”这就是说既无文凭又无职称,更重要的是从来还没留过学,这还不把众位诸侯(亦即当今的学霸大V)笑掉大牙!最可贵的是刘备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卑不亢,镇定自若!更重要的是随后这支造反大军的最初的战绩,即“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偏偏还就是这三个人干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确实,做人就应该有理想,人生在世不足百年,总该做一点事业。要做事业靠什么?怎样显示出你是个人才?要靠名声是没有错的。但是,人的名声从哪里来?《三国演义》的批注者毛宗岗这样评论张飞长阪桥的“战绩”:“只是一声叱喝。”(他数错了,其实是三声)紧接着他又说:“天下事亦有虚声而可当实际者,然必其人平日之实际足以服人,而后临时之虚声足以耸听。”他肯定了“虚声”还是有用的,有时候“有虚声而可当实际”,“虚声足以耸听”,可以唬人,可以吓人,把人吓死也不偿命,但是有时候靠不住,还必须是这个人“平日之实际足以服人”(例如张飞),要有真才实学、过人业绩才行。这位毛先生生于明末,成于清初,历史上对他有不同评价,但是我觉得他这段话说得太有道理、太有水平了。现在的很多人迷信“虚声”,追求“虚声”,以为有了“虚声”就够了,真是这样吗?只凭“虚声”就可以叱咤江湖、人见人敬?很遗憾,这位毛先生紧接着又说了一段话:“非若今人之全靠虚声,浑无实际也;人吃尽老力,我只出一张寡嘴也。”这句话很不客气,但是好懂,就不解释了吧,以免伤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几天前我转发了一篇曾仕强团队编写的《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对于曾仕强先生我是佩服的,主要不是他的身份(台湾某大学的教授),而是他的见识(首先提出“中国式管理”)。世界上的教授多了去了,都要佩服还真是佩服不过来,人生苦短啊!有的人可以凭容颜记得,有的人可以凭学问记得,有的人可以凭见识记得,有的人可以凭人品记得,有的人……呵呵,只能凭名片……还是记不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同毛宗岗所不齿的重“虚声”胜于“实际”的风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最近的,则是改开以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北大等名牌大学流行选老师选干部有“几不用”:不是海归不用,没有在美国西方受过培训不用,不是外国培养的博士博士后不用。唯学历论、唯留洋论甚嚣尘上,品德放在其次,本事更是不看的,不仅是教职,还有官员,非常盛行。我曾在一篇短文中抨击过这种现象,现在看来,责怪音乐界是不公平的。在当今这种风气之下,中青年为了谋进步,不得不随波逐流,就连办个培训,也要宣扬主持者有多少头衔,我的一位微信好友就是如此,数了数,有九项,说实在的并不算多,为了招揽,这样做还是有点道理。但是见了真的令人心疼。看过一部美国电影,上帝下凡,普通人不能辨识,问:“你有名片吗?我怎么知道你是上帝呢?”上帝一想有理,随手掏出了一张名片,上面只印着“GOD”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希望我的朋友,在任何时候,只要报上“燕人张翼德”、“常山赵子龙”、至多“汉寿亭侯关云长”就够了。如果要掏名片,要学上帝,上面只印三个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写于2024年3月,改于4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PYLEFT作品 版权所有·自由传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