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的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

大道常昭(不必送花)

<p class="ql-block">  女儿有一次出差回来说,她在三原县一个村子里,看到一处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她说小时候好象听爷爷讲过在渭北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往事。于是我们决定去看一看老人家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3月31日,星期天,女儿开车我们前往三原。无论是百度还是高德地图上,只能找到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找不到旧址纪念馆的具体位置,女儿只好设定在她们出差时的地点上,全程近百公里吧!</p><p class="ql-block"> 高速、国道、省道还好,畅通无阻。接近目的地有10余公里的乡道,车速大降。这些年农村道路硬化,乡道基本都是柏油路面,不但进村,基本到户。只是路面狭窄,弯道、坡道多,农村保有车辆也增加不少,加上颇受当地农民喜爱的老年代步车,频频出现,只好小心翼翼,谨慎驾驶。</p><p class="ql-block"> 终于驶进一个叫做柏社村的地方。“柏社古窰”在百度和高德地图上都有标识,是一个乡村游的景点,主要特点是地坑院。(我会另做美篇介绍)</p><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就在柏社村里,它的正式名称叫“心字区革命党史馆”。</p> <p class="ql-block"> 旧址就在清末建成的同敏英家的地坑窑院里。</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参观的人不多,窑院大门上“铁将军”把门。女儿说她去找钥匙,让我们先转一转。借此机会我就先看了路边陈列的展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北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简介</p><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其位于三原、富平、耀县、泾阳和淳化五县交界地域,总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三原县武字区(今陵前镇、马额镇)、心字区(今新兴镇、嵯峨镇)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时期,三原是陕西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26年11月,共产党员乔国桢在三原武字区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团,点燃了渭北农民运动的烈火。1928年4、5月间,黄子文、唐玉怀等在三原组织发动了3万多农民参加、历时四天的"交农"斗争和武装围城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创建渭北根据地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失败后,三原县的农民运动在逆境中持续开展。1928年2月,黄子文和唐玉怀在武字区成立了抗敌委员和农民游击队,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打击土豪劣绅。1928年31931年4月,"三分"、"五抗"斗争,打击反动武装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1931年5月,中共武字区委恢复成立,渭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此后,中共渭北特委、三原中心县委相继成立,渭北苏维埃政府、渭北革命委员会等政权组织同步建立,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革命武装建设和土地革命等全面发展,在三原、富平、耀县、泾阳、高陵、淳化六县的交界地域或局部区域形成了武装割据局面,建立了红色政权。</p><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历尽了艰难和曲折。在白色恐怖和枪林弹雨中,贾拓夫、习仲勋、汪锋、赵伯平、黄子文、金天华、张秀山、杨森等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险,浴血奋战,与豪绅地主、反动民团和国民党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3年8月,渭北革命根据地遭敌残酷"围剿"而严重受挫,四五百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群众遭敌逮捕,六十多人被敌杀害,渭北革命根据地战略北移,大批地方干部及黄子祥、杨森率领的红四团转战照金地区,成为开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辉的革命历程 不朽的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9月中旬,受刘志丹的委托,习仲勋抱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强决心,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特务队来到三原县武字区,走上了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征程。此间,特务队改编为武字后区游击队(武字区第二游击队)。习仲勋任政治指导员,陈国玺任队长。武字后区游击队常驻甘涝池村,在三原、富平、耀县交界地区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从1932年10月起到1933年春,习仲勋先后任共青团渭北特委委员,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委员等重要职务。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习仲勋与贾拓夫、汪峰、赵伯平、黄子文、黄子祥、张秀山、金理科等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艰险,并肩作战,开展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为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历尽了艰难和挫折,经受了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1986年10月20日,习仲勋亲笔为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题写了碑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保卫边区的敌后斗争</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渭北三原既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前沿,也是国民党胡宗南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蒋介石、胡宗南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三原人民的强烈反抗。按照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中共关中地委"保卫边区、保卫关中"的指示,中共三原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和反击。</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胜利推进。从1948年4月到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9年2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挺进陕西国统区,接连向国民党军发动反击战。三原军民积极配合第一野战军打垮了胡宗南的军事进攻,为保卫解放区、解放关中国统区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和包围,动员一切力量准备大举进攻解放区。中共三原党组织积极创建人民武装、发动游击战争,实施军事策反,开展武装起义、破坏敌人工防,坚决进行自卫反击,沉重的打击和消弱了渭北国统区的国民党军,瓦解摧毁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及乡保政权,为第一野战军开展陕中战役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为了清楚起见,特将展板四幅小图及说明分别介绍如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渭北游击总队成立,谈国帆任司令员兼政委。渭北游击总队将渭北武工队部署在淳化方里以东和耀县西塬一带,将刘光远、朱龙江带领的金刀游击大队部署在以嵯峨山为中心的三原武字区和心字区以南及淳化方里以南和张家山一带,将耀县独立中队部署在耀县肖家塬一带,建立游击区域、开展游击战,消灭瓦解国民党军及其反动政权。图为渭北游击总队游击区——三原嵯峨通往往陕甘宁边区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渭北游击总队一支队向同官石柱原、耀县小丘、淳化方里东南出击,摧毁了国民党耀县小丘乡第三保,三原县陵前乡第二、三、四保,柏社乡第五保,嵯峨乡第六保保公所,活捉保长等19人。一支队还在耀县乙社、西牛村、屯里、杨家河,三原县西王、西邵村、柏社、北窑等村堡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选举村长,建立了人民政权。</p><p class="ql-block"> 图为渭北游击总队一支队在三原柏社革命活动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20日拂晓,渭北游击总队第四支队在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刘光远率领下行进至嵯峨山三里村一带时,被胡宗南部暂编二旅两个国和新九旅一部及和三原、淳化、泾阳3县的保警队3000余人包图。刘即指挥部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退居山中,凭借天险击退敌十余次冲锋。战斗至黄昏,因弹药、给养无法接济,刘光远和中队长包金刚率一个班掩护,副支队长朱龙江率部杀出重围;刘光远等依借树枝藤条攀下天险"白石崖"。突围战后,渭北游击总队授子四支队"嵯峨伟绩"锦旗一面。图为嵯峨山突围战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中共三原县工委组建成立了三原县柏嵯游击队,后改称三原县游击队,中共三原柏嵯区委书记段垣兼任政委,三原柏嵯区区长段植兼任队长,明生福任副队长,时有队员100余人。段植、段垣带领游击队,长期在三原新兴、洪水、嵯峨、陵前、马额、鲁桥及淳化方里、常社和耀县小坵等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地域开展游击,打击敌匪,摧毁反动政权,扰乱敌军后方,建立小根据地,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地下联络站,保护进出边区的交通线,保卫陕甘宁边区,</p><p class="ql-block"> 图左为佩戴解放大西北纪念章的原三原县游击队队长段植,右为2004年段植(左三)与部分游击队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原县柏社乡自卫队起义领导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金成(左)、段玉成</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19日,按照中共三原县委的指示,渭北游击总队三原大队和柏嵯游击队代表慕天祥、段垣、段植,与三原县柏社乡代表曹金成、惠德明、段玉成在杨家河商议起义事宜。2月20日晚,三原柏社乡自卫队出城迎接三原大队和柏嵯游击队进城。2月22日,在柏社乡公所召开自卫队起义大会。会后,起义部队30多人携带武器随渭北总队三原大队进入边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初,三原(柏嵯)游击队队长段植与政委段垣在新兴东段村动员群众为解放鲁桥及三原县城做准备,被潜伏奸细告密,胡宗南匪军迅即包围东段村。</p><p class="ql-block"> 侦察员张牛娃(张喜才,新兴镇牛安村人)立即鸣枪示警,只身引开敌人,被敌包围抓获。敌军将张牛娃拉回村子,吊在大树上残忍拷打,张牛娃皮开肉绽,血染衣衫,宁死不屈,始终未向敌透露情报。惨无人道的敌军在张牛娃背上绑了两箱百余斤重的枪子弹,将其押到三原县城敌营。党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虽多方营救,未能成功。解放前夕,张牛娃被国民党枪杀于三原县城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22岁。图为1958年12月31日毛主席为张牛娃亲笔签批的革命烈士光荣证书。</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中共陕西工委的领导下,遭到国民党破坏的渭北国统区的党组织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胡宗南集结重兵于关中,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共渭北工委和三原党组织根据西北局《紧急动员,准备战争,保卫边区》的指示,创建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随时准备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图为时任中共西北中央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习仲勋动员军民开展战备,坚决消灭来犯之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功绩永在 精神力量长存</p><p class="ql-block"> 笔者说明:为清晰起见,将展板分成五部分介绍。</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心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宋士斌任主席,安大元任常务委员;与此同时,心字区赤卫队随之成立。赤卫队以"黄蛇尾"、马刀、锄、锹、矛为武器,在宋士斌、安大元的带领下,先后在心字区的安家村、马莲滩、里寨新城、西段村、郝家村、宋家村、崔家坡、泾阳县红沟等地将十多户地主的粮钱分给贫苦农民。后心字区赤卫队相继改为心字区游击队、渭北游击队补充第二支队,开展打击土豪劣绅及反动民团的斗争。图为安大元。</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黄罗斌在三原心字区组建了共青团心字区委,黄罗斌任书记:心字区党团组织成立后,党团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武装斗争的烈火熊熊燃烧,打击和动摇了反动民团及当局的统治基础。左图为黄罗斌旧照;右图为心字区杨社白家坡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中旬,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政委金天华协助中共心字区委成立了心字区游击队,心字区委书记宋士斌、韩学理先后兼任政治指导员,李青云、安大元先后任队长。在心字区的革命斗争中,宋士斌、安大元得知堂兄安大荣父子为敌通风报信,密告游击队活动讯息,即大义灭亲、带领游击队处决了安大荣父子三人。图为金天华(左)、李青云(右)旧照。</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取道关中去天津主持中共北方局的工作,并指示贾拓夫、张德胜与受中共渭北工委指派赴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渭北工作返回关中的谈国帆同行。按照贾拓夫的指示,谈国帆联络渭北地下党负责人唐玉怀、关中特区王瑞琪,进步人士杨宜输等,护送刘少奇辗转淳化、三原心字区和武字区、临潼徐阳及栎阳等地,安全从临潼乘火车赴天津。图为刘少奇旧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47年6月20日,慕天祥等率领渭北游击总队一支队在富平盘龙湾袭击国民党四十八旅运输队,先后七次破坏了敌人架设在三原至耀县、洛川等地的电话线路,摧毁了敌人在三原柏社乡、杨家岩窑至狼沟封锁线建立的15座碉堡,捣毁了三原柏社乡、嵯峨乡乡公所及陵前乡一、二、三、六保,长孙乡第八保公所等国民党保甲组织,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的作战。图为1986年11月渭北游击总队一支队部分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9年初,国民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秘密调兵遣将,沿边区各县筑修战壕碉堡,在三原、泾阳、富平、耀县一线对陕甘宁边区筑起了一道封锁线。国民党密令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率部在三原北部的洪水、柏社及淳化方里、耀县小丘一线进行构筑工事,三原大部分地区成为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图为国民党军在修筑工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习仲勋与两当兵变</p><p class="ql-block"> 1930年2月6日,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中共三原特支委派习仲勋打入驻长武县的反冯(玉祥)地方武装毕梅轩部王德修支队开展兵运工作。1930年11月,王德修部被收编为陕西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习仲勋任二营二连特务长,负责该连地下党的工作。1931年5月,二营改编为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第一营,全营发展党员30余人,并成立了党的营委会,习仲勋任书记。1932年4月2日,习仲勋、吕剑人等利用部队在甘肃两当换防之机,率全营200多人举行兵变,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任队委书记。部队在东进途中,遭敌重重围堵,终因寡不敌众被打散。"两当兵变"为陕甘革命播下了革命火种,为革命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血铸丰碑 英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左起,由上至下为:汪峰、金天华、李天赦、习仲勋、李平、黄子祥、贾拓夫、赵伯平、张秀山、黄子文、刘映胜、杨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辘轳把战役简介</p><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21日,王泰吉率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骑兵团在耀县起义,成立"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期间,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赵伯平、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习仲勋、三原中心县委委员周芝轩在政治和军事上为王泰吉起义给予了大力支持。7月28日晨,王泰吉率义勇军由三原武字区出发,经心字区辘轳把村地域向三原县城转移途中与敌孙友仁特务团遭遇。在红四团、心字区游击队的配合下,经两小时激战,终因寡不敌众,义勇军被冲散,损失惨重。8月上旬,王泰吉率义勇军余部百余人到达照金苏区,在薛家寨与习仲勋、李妙斋领导的照金游击队会合。红二团南下渭华失败后,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三原红四团和耀县三支队在照金苏区形成了新的红军主力。</p><p class="ql-block"> 心字区辘轳把村战役旧址(今三原县新兴镇五四村)</p> <p class="ql-block">  展板看完了,女儿还没有把钥匙找来,于是我就从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四角对窑院进行了拍摄。</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南角。这个窑院座北向南布局,东西长,南北略窄,北面三孔窑洞,东西两侧各两孔窑洞,南面两孔窑洞和一个门窑。据我观察,村里多数窑院是八进,即东西南北四面各两进窑洞(含一个通往地面的门窑)。而同家窑院是十进的,而且在门窑通往地面大门外,东侧是水窖,西侧是牛舍。因此,同家在当地应该是个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西北角拍摄。</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从西北角照的,主要是拍右边门窑(又称门洞),这是通往地面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  东北角拍摄。</p> <p class="ql-block"> 东南角拍摄。</p><p class="ql-block"> 窑院上边有一圈4、50公分高的矮墙,家底厚实的砌成花墙,家境差的就圈一圈土圪梁。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提示到崖背边了,小心掉下去;二是重点,防止雨水从地面顺崖背流下去冲坏窑面。</p> <p class="ql-block">  地面上两个通风口。</p> <p class="ql-block">  女儿打电话说,村委会己经通知拿钥匙的人来开门,说话间就有一位女士来把门打开了。</p><p class="ql-block"> 沿斜坡通道下行,坡长约有2、30米,宽2米左右,西侧为5、60公分宽的台阶步道,雨雪天气便于行走,东侧较宽为斜坡,便于车辆上下运送东西。</p> <p class="ql-block"> 大门正上方挂了一块《关中特委地下交通站》的牌子,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地平线下”的交通站。门外的西侧是牛舍,东侧是雨水窖。渭北旱塬地区,雨水是重要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  门外西侧有一块《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的铜牌。.</p> <p class="ql-block">  迈入大门东西两侧挂了八个镜框和同敏英地坑窑标志牌。从门口向院内东墙上四块,依次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照片、齐心老人题词、习仲勋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和毛主席给习仲勋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斗一生,快乐一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天奋斗,天天快乐。</p><p class="ql-block"> 敬录习仲勋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心 二OO五年五月二十四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习仲勋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习仲勋非常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总是在点点滴滴中影响着孩子们。他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传统诗词,要求孩子们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他的家教之严有些"不近人情",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都不允许搞任何特权,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要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p> <p class="ql-block">赠给习仲勋同志:</p><p class="ql-block">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四日</p> <p class="ql-block">三原县历史建筑 编号:三史建1-00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敏英地坑窑</p><p class="ql-block">建设年代:清末 结构形式:地坑窑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布时间:2021年1月2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布单位:三原县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时期,习仲勋在三原武字区开展革命活动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狱中转党</p><p class="ql-block"> 反动当局将习仲勋等进步学生带到国民党县政府进行轮流审讯,年仅14岁的习仲勋没有丝毫的怯懦和屈服。不久中共三原县委学生运动干部廷俊也被押至看守所。一天,他单独和习仲勋谈话,郑重宣布习仲勋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仍保留团籍,作为跨党分子参加活动。6月,习仲勋等人被押解至西安军事裁判处,后获释出狱。</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19日,毛泽东写信给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上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习仲勋的五次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一、毛泽东第一次评价习仲勋是在1943年1月,毛泽东亲笔为他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题词,予以表彰。</p><p class="ql-block"> 二、毛泽东第二次评价习仲勋是在1945年,赞其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p><p class="ql-block"> 三、毛泽东第三次评价习仲勋,是习仲勋当了西北局书记之后。赞其"已炉火纯青"。</p><p class="ql-block"> 四、毛泽东第四次评价习仲勋,是他即将赴任中宣部部长之时,毛泽东向有关人士这样介绍习仲勋:"他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p><p class="ql-block"> 五、毛泽东第五次评价习仲勋是在1952年,赞扬他"比诸葛亮还厉害"。当时习仲勋很好地处理了一场民族纠纷事件,稳定了西北地区政治形势,使各民族重归于好,和睦如初。</p> <p class="ql-block">  从入口处拍摄院子全景。北面南向的三进大窑是院子里的正窑。一般都建的高大、宽敞。窑洞上面是毛主席对习仲勋的评价:“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p><p class="ql-block"> 三孔窑洞西边是习仲勋办公室,中间为习仲勋旧居,东边为房东同敏英老先生旧居。</p> <p class="ql-block">  从南向北拍摄院内全景。</p> <p class="ql-block">  习仲勋旧居内景。墙上悬挂着习仲勋与夫人齐心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从院子西北角向东南拍摄。可见东边和南边两孔窑洞。南面西头是门窑。</p> <p class="ql-block">  窑洞都采用典型的方格,浮雕木门,简洁大方。</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三孔正窑外,东西南三面六孔窑洞多开僻为展室。如:三原党史室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三原党史室内景。</p> <p class="ql-block">  青年进步组织在三原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  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三原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  中共组织在三原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  三原党团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p> <p class="ql-block">  三原党团组织领导的农民运动。</p> <p class="ql-block">  三原党团组织领导的妇女运动。</p><p class="ql-block"> 六位女士中的徐九齡烈士就安葬在西安南郊烈士陵园的九烈士墓中。九烈士中的校明济是王杰(我老伴的父亲)的入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 李祀阳老人常笑称自己是王杰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祀阳、陈煦夫妇九十年代到家看望王杰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在三原的强烈反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三原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展室。</p> <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乔国桢与武字区农民协会</p><p class="ql-block"> 1926年秋,共产党员乔国祯、亢维恪等人从广东第6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回陕。乔国祯到武字区后走村串户、调查民情、发动群众、传播真理,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反抗土豪劣绅,打击土匪恶霸,废除苛捐杂税,减少田赋粮款。1926年12月14日,乔国祯、唐玉怀等在陵前镇大寨堡汉圣母庙成立武字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团,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农民部渭北办事处在三原成立,亢维恪任主任,组织领导了三原、泾阳、富平、高陵、蒲城、耀县等县的农民运动,向渭北各县推广了三原武字区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  三原“交农”与武装围城斗争。</p><p class="ql-block"> 1928年1月12日,省委将三原、泾阳等县划为渭北暴动区,组织农民暴动。4月24日至27日,中共三原县委农运委员黄子文和共产党员唐玉环组织发动了三、四万农民参加的三原“交农”围城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p><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初,为了配合渭华起义,中共三原地委组织开展武装围城斗争,并成立了指挥部,黄子文任总指挥。5月3日,三原武装围城爆发,打响了渭北地区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武统治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 注:“交农”是指采用上交农具,不种庄稼的方式,要求国民党政府减免粮款的一种斗争方式。</p> <p class="ql-block">  1928年,三原“交农”围城和武装围城区域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北灾民自救队的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 1928~1930年间,关中发生罕见旱灾,蝗灾,渭北一带满目疮痍,赤地千里。1930年5月,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决定以三原北区为中心,开创赤色区域。6月16日,渭北灾民自救军成立,陈云樵任总指挥,黄子文任政委,开展游击战,打击反动武装,捣毁乡公所,没收土豪劣绅粮食和财产,在渭北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习仲勋与两当兵变。</p> <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红二团南下失败。24日,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在武字区焦村主持召开会议,宣布省委决定: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团,黄子祥任团长,杨森任政委,李天赦任参谋长,全团共120余人。红四团的成立,重新打起了红二十六军的旗帜,担负起主力红军部队的使命,转战于三原、富平等地,并成为创建照金苏区和陕甘根据地的主力军。</p> <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30日,为减轻国民党军给照金苏区的压力,红四团团长黄子祥率领部队,在三原、富平交界处的老户沟伏击了富平淡村张德润民团,击毙、俘敌20余人,罪大恶极的张德润等3人被当场处决。战斗中红四团一连连长马志舟,班长秦福善不幸阵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工农红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三原地区改编出征抗日</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日,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各地发出通电,呼吁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代表红军全体指战员致电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请缨杀敌。7月28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红军将领电报张闻天,毛泽东,“部队急待出发”,“拟将一、四方面军集中三原、泾阳区域改编”。张闻天、毛泽东当日复电,“同意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意见,一、四两方面军,均调三原集中改编。8月22日,蒋介石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朱德和彭德怀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叶剑英和左权为正、副参谋长,任弼时和邓小平为正、副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下辖第115师,师长林彪;第120师,师长贺龙;第129师,师长刘伯承。8月下旬,朱德在云阳召开八路军抗日誓师大会,三原县体育场设分会场;第115、第120、第129师各一部分别在驻地举行改编誓师大会。改编完成后,八路军各部队分别从三原、泾阳、富平等地出发,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成为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军事力量。</p> <p class="ql-block">  改编誓师大会和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的军服和子弹袋。</p> <p class="ql-block">  红军使用过的马灯、行军壶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战争时期心字区的敌后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胡宗南集结重兵于关中,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根据西北局《紧急动员,准备战争,保卫边区》的指示,心字区人民在中共渭北和三原党组织的领导下,创建柏嵯游击队(后改为三原游击队),开展游击战,打击敌匪,实施策反,破坏敌人工防,进行自卫反击,打击和削弱了渭北国统区的国民党军,摧毁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及乡保政权,为第一野战军开展陕中战役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沧桑岁月</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心字区(含今新兴镇大部,嵯峨镇全部,陵前镇部分村)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8年到193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心字区人民群众与武字区人民一道,开展农民运动,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打击土豪劣绅和反动政权,创建心字区苏维埃政权,在血与火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黄罗斌在三原心字区组建了共青团心字区委,黄任书记。</p><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中旬,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政委金天华协助中共心字区委成立了心宇区游击队,心字区委书记宋士斌、韩学理先后兼任政治指导员,李青云、安大元先后任队长。</p><p class="ql-block"> 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取道关中去天津主持中共北方局的工作,并指示贾拓夫、张德胜与受中共渭北工委指派赴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渭北工作返回关中的谭国帆同行。按照贾拓夫的指示,谭国帆联络渭北地下党负责人唐玉怀,关中特区王瑞琪,进步人士杨宜翰等,护送刘少奇辗转淳化、三原心字区和武字区、临潼徐阳及栎阳等地,安全从临潼乘火车赴天津。</p> <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21日,王泰吉率杨虎城十七路军骑兵团在耀县起义,宣布成立“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王泰吉任总司令。28日晨,王泰吉率领义勇军由武字区出发,经三原心字区向淳化转移途中,在心字区辘轳把村一带与杨虎城部孙友仁特务团遭遇,经两个多小时激战,终因寡不敌众,义勇军大部被冲散,损失惨重。8月上旬,王泰吉率仅剩百余人的义勇军到达照金苏区,与照金游击队会合。</p><p class="ql-block"> 1944年,武工队协助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恢复和重建了由西安经三原马额坡子堡通往延安的东路交通线,并设立了联络站。同时,恢复了三原洪水、嵯峨西路的联络站、点。通过这两条交通线,先后将几十名地方干部送往边区。</p> <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20日拂晓,渭北游击队总队第四支队在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刘光远率领下行进至嵯峨山三里村一带时,被胡宗南部暂编二旅两个团和新九旅一部及和三原、淳化、泾阳三县的保警队3000余人包围。。刘光远凭借天险击退敌十余次冲锋。战斗至黄昏,刘光远和中队长包金刚率一个班掩护,副支队长朱龙江率部杀出重围。突围战后,渭北游击总队授予四支队“嵯峨伟绩”锦旗一面。</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20日,慕天祥等率领渭北游击总队一支队摧毁了敌人在三原柏社乡、杨家岩窑至狼沟封锁线建立的15座碉堡,捣毁了三原柏社乡嵯峨乡、乡公所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三原县柏嵯游击队成立(后改称三原县游击队),中共三原柏嵯区委书记段恒兼任政委,三原柏嵯区区长段植兼任队长,明生福任副队长,队员100余人。段植、段垣带领游击队,长期在三原新兴、洪水、嵯峨、陵前、马额、鲁桥及淳化方里、常社和耀县小坵等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地域开展游击,打击敌匪,摧毁反动政权,扰乱敌军后方,建立小根据地,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地下联络站,保护进出边区的交通线,保卫陕甘宁边区。</p><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渭北游击总队一支队向同官石柱原、耀县小丘,淳化方里东南出击,摧毁了国民党耀县小丘乡第三保,三原县陵前乡第二、三、四保,柏社乡第五保、嵯峨乡第六保公所,活捉保长等19人。一支队还在耀县乙社、西牛村、屯里、杨家河,三原县西王、西邵村、柏社、北窑等村堡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选举村长,建立了人民政权。</p> <p class="ql-block">  1948年秋,渭北游击总队司令部率二十一团及各游击队约1000人于夜间包袭淳化方里镇敌军据点,鲁桥驻敌派一个步兵团沿清河北上增援,段植受命率三原游击队百余人在嵯峨、洪水一线奋力阻击,敌军增援团溃败撤回鲁桥驻地。</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19日,按照中共三原县委的指示,渭北游击总队三原大队和柏社游击队代表慕天祥、段垣、段植,与三原县柏社乡代表曹金成、惠德明、段玉成在杨家河商议起义事宜。2月20日晚,三原柏社乡自卫队出城迎接三原大队和柏嵯游击队进城。2月22日,在柏社乡公所召开游击自卫队起义大会。会后,起义部队30多人携带武器随渭北总队三原大队进入边区。</p> <p class="ql-block">  党建教育宣传室。</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在院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  老伴和女儿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在门窑留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观结束,</span>老伴步出纪念馆!女儿按村委会要求锁上大门。</p> <p class="ql-block">  母女俩还是想在这里留下一张合影,算是给此行做个小结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北游击队活动片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 杰</p><p class="ql-block"> 1932年年底,我到渭北游击队。我去渭北游击队时,队长是李天保(李天赦),指导员是刘宏儒(刘庚)。不久,游击队整编为渭北游击大队①,总指挥是李平②,政委是张半截(张培述),参谋长是李天保。下辖三个支队:第一支队指导员是赵某(蒲城人);第三支队长是我,指导员是马志舟③;第七支队长是心字区的安大元。</p><p class="ql-block"> 游击队的主要活动是打土豪劣绅和民团,领导群众进行分粮斗争,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渭北游击队向西发展到嵯峨山,和苗家祥领导的游击队取得了联系,和苗活动的地区连了起来,苗也将他领导的游击队称为渭北游击队第二路,武字区原渭北游击队为第一路。一次,杨虎城派了个外国人坐着小汽车到嵯峨山勘察,准备兴修水利。我和苗家祥领人把这个外国人抓了起来,交由苗部看押,主要是想跟杨虎城要枪、要子弹。后听说看管的人得了钱,把人放跑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第三支队还发展到淳化安社,在安社将七八个收税的差人杀了。我们打安社时未打开城,就驻在凤凰山。从淳化来了一个连打我们,仗打得很激烈,一直到天黑,敌人未攻上山头,只好撤退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仗给当地游击队撑了腰。后我们又回到辘驴把,打跑了敌人特务营的一部分人。途经方里时还打了方里民团。一次,在照金某地和红二十六军二团联系上,我们一同返回武字区,由我游击队引出驻侯家堡敌骑兵排,被红二团全歼。此后又和红二团分开活动。通过向西活动,把心、武两区和嵯峨山连接起来了,又向东扩展,和富平南原一带也连接起来,扩大了游击区。</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指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②李平,即刘捷三。</p><p class="ql-block"> ③马志舟,即马子舟。</p><p class="ql-block"> ④苗家祥,即苗迪民(苗济民)。</p><p class="ql-block"> *根据王杰1982年8月5日谈话记录整理,标题是本书编者加的。王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我岳父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回忆录精编》(一)中。</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月28日,岳父在西安病逝,享年86岁。省人大的生平简介中有如下介绍: </p><p class="ql-block"> 1933年初,遵照省委军委指示,王杰同志到渭北游击队任一支队队长。在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这个支队经常活跃在三原、富平、耀县、泾阳、淳化等县交界处,为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33年7月,渭北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影响,红二十六军二团南下渭华一带创建新苏区,结果遭受失败。在此危难之际,王杰同志率领6名地下党员在南山一带找到红二团团长王世泰同志。按照世泰同志指示,他们奔赴箭峪口、漳峪口的密林深处,取回了红二团埋藏的枪支弹药。同年8月,他随原红二十六军参谋长刘志丹同志在渭南县境调查研究,了解军情民意,准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到1936年,按照组织安排,打入耀县民团,秘密串连贫苦青年,完成了兵变的准备工作和组建麟游县地方武装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1936年1月,刘少奇同志从瓦窑堡到华北,王杰同志参与了护送任务。他们避开川道大路,翻深沟,爬山岭,将刘少奇同志安全地护送到临潼县。后来,刘少奇同志顺利到达华北,组建了北方局,为全民抗战做好了准备工作,王杰同志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岳父生前常常忆及黄子文、马志舟等战友,特别是李天赦(李天保)与岳父关系非常好。岳父常常讲起李天赦被敌人抓住后,扔到一口枯井里(渭北旱塬井都比较深),以为他必死无疑。李天赦凭借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硬是从井底爬出,自救脱险,随后继续投入战斗。岳父对李十分敬佩。李二次被捕牺牲后,岳父痛心不己。</p><p class="ql-block"> 1972年后,岳父母回西安工作。李天赦的儿子闻讯来家看望,岳父见到牺牲多年老战友的后代十分激动,竟因此大病一场。赵伯平(渭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弟弟赵呈琳(时任粉巷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听说后,收到他的科室住院治疗调理了很长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  返程路上我们决定绕行几公里,去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纪念碑拜谒一下,不料这个纪念碑园节假日不开放,只好隔门拍了几张照片。我们还会再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简介</p><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位于三原县陵前镇镇南一公里处,1987年6月25日陕西省委、省政府、三原县委县政府在此举行奠基仪式,1989年12月建成。纪念碑占地6亩,院内有纪念碑一座,碑身高11.3米,碑体正面"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12个大字,由习仲勋同志1986年10月20日题写,碑座高1.9米,底面边长8米,西面"人民先烈永垂不朽"由汪锋同志题写,东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由赵伯平同志题写。北面刻有陕西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的渭北革命根据地碑文。碑的基座是正方形,四边均有5级台阶。是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是咸阳市党史教育基地、咸阳军分区教育基地、三原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省内部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期间及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及驻部队都会组织人员前来开展纪念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共陕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由渭北党组织和三原党组织具体创建。它以三原县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涉三原、耀县、富平、泾阳、高陵、淳化县部分地区,面积760平方公里。1927年渭北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根据地武装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威震西北,为我党培养和输送了众多革命优秀干部,刘志丹、习仲勋、贾拓夫、汪锋、赵伯平等重要人物,都曾在武字区工作和战斗过,特别是习仲勋同志在1932年至1933年间,担任过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在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黄子文、孙平章、赵永华、马志舟等共产党员和志士仁人500余名献出了宝贵生命。</p><p class="ql-block"> 渭北革命根据地为发展革命武装和创建新的根据地,锻炼了干部,提供了经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