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陈独秀陵园

旭日东升

<p class="ql-block">昵称:旭日东升</p><p class="ql-block">美篇:165007249</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电视剧《觉醒年代》和《问苍茫》的热播,让人们更加熟悉了陈独秀这位革命先驱,值此清明节期间,也让我回忆起一次拜谒独秀园的难忘经历。那是2011年4月,我因公赴安徽安庆市考察学习,接待方安排我们参观了陈独秀陵园,瞻仰了这位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陈独秀陵园位于安庆市大观区林业村,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纪念园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一个被岁月遗忘的名字,却背负着丰沛的历史。这个名字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淡忘,然而,他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他的精神在时光的荡漾中永存。或许陈独秀在南京狱中所书的“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一联,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生于1879年,生逢乱世,被困在权力斗争的泥沼中。他曾奋力参与维新变法,在异国他乡汲取新思想,回国后创办《新青年》杂志,宣扬民主与科学,激荡着青年学子的心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的人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蕴藏着挣扎与追求。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却因“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遭受党内打击,生命饱受波折。被国民政府监禁八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方获释。在晚年病榻上,他对儿子交代着遗愿,希望安葬于母亲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2年5月27日,贫困交加的陈独秀在重庆江津逝世,终年63岁。然而,他的家人却无钱为其举办体面的葬礼。江津的两位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叔侄为陈独秀置办了楠木棺材和寿衣,将他安葬在江津鼎山之康庄。1947年6月1日,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又将陈独秀迁葬于故里今址,因恐遭人破坏,一直没敢立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1979年10月,陈松年征得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才以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陈鹤年四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随后当地政府数次拨款对陈独秀墓进行修缮。我们2011年参观时,恰好是安庆市人民政府重修后不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牌坊,高大的汉白玉牌坊正面写着“独秀园”三个大字,两旁是陈独秀书写的“民主”、“科学”四个大字。牌坊正前方是巨大的弧形的雕塑墙“惊雷”,分四个部分展示了陈独秀的一生:龙性启蒙,睡狮猛醒;五四洪流,百年惊雷;民族曙光,激流勇进;风浪无惧,往事如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陵园不仅气势磅礴,风景优美,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白色的牌坊映衬着青山绿地,十分壮观。看着牌坊和浮雕,一种带着历史沧桑的粗糙触感油然而生。穿过牌坊,是宽阔的广场,两边种植着茂密的柏树,树尖向上,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场中央高耸着陈独秀的塑像,一位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远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广场一角,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雕塑。新青年碑刻正对着纪念水塘,隐含了陈独秀清白的一生。水塘正上方是陈独秀的墓冢,再往后是白色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巨大的圆形的墓展现在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冢高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墓台两层,四周有汉白玉栏杆。来到墓碑前,很多的思绪涌上心头,一切的感慨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将万千思绪化作一道深深的鞠躬来感怀先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墓东北方向约百米处有一简易小院,院中二层主楼为陈独秀纪念馆。进入陈独秀纪念馆,里面陈列着陈独秀早期革命活动的史料。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早一批的觉醒者,陈独秀先生竖起了“科学”、“民主”的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的儿子陈乔年、陈延年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父子三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依然被国人所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的墓地数度修建,却仍未与其身份相称。在民间对他的研究中,他的功绩得到肯定,政府也多次拨款修缮,让其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的墓园逐步成为纪念地,从最初的修缮到后来的扩建规划,政府对他的肯定与尊重逐渐显现。2009年的重修更是将周围山地开辟为纪念地,彰显对他贡献的认可。这一切,都是对他生命与付出的最好告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陈独秀的故事或许微不足道,但他的追求、坚持与奉献却是永恒的。他的一生,是对国家、对理想的忠诚,是对人性、对真理的坚守。他虽未成英名,却用一生书写了奉献与坚持的光辉篇章。真所谓“维新变法愿难酬,远渡扶桑满是愁。十月惊雷催五四,一腔热血荡神州。先驱旗手红船启,傲骨书生大势丢。落魄东川囚壮志,满门忠烈伟功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陈独秀墓前平台,回头往牌坊方向看,他的墓冢高高在上,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陈独秀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人总有一死,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他人生的肯定。陈独秀的一生极具人格魅力,在中国近代史上真可谓是一枝独秀,独秀风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怀着恭敬虔诚的心情,站在陈独秀墓碑前,向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中共第一至第五届主要领导人,向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辩论家、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诗人,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寄托我对他的敬意和哀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了陈独秀陵园后,在归途一路上,我思绪万千,感慨很多。陈独秀,中国近代史或者说现代史的名人,主办新青年与参与建党这两大功绩就够顶天立地的了,更不用论其他诸如提携鲁迅这种小事儿了。无论是陈列馆里的张张照片,还是刻着卓著功勋的石碑,都笼罩着沉重的气氛,似是有一股不屈的意志永远地长眠在地底深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之墓,不仅仅是一块石碑,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精神的象征。有诗为证“力挽狂澜愤举旗,传播马列定根基。 弘扬正义心无悔,唤醒苍生志未移。父子三人身殉党,英雄一脉血融诗。千秋功协凭人论,泣泪忠魂独秀枝。”我想,如果陈独秀能够看到今日国泰民安的景象,他或许会回想起那个觉醒的年代,回想起那段漫长的革命历程,而在心底默默为自己曾经的坚持和奋斗感到自豪。愿我们铭记那些为理想而努力,为国家而奋斗的人们,因为他们的坚持,才铸就了我们今天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2uxi998" target="_blank">人工天河红旗渠</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315l3ju" target="_blank">探访长征第一渡</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