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面目"的沉思

九九红叶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因工作有幸曾在庐山住过十来日。深有体会的就是苏轼那首让世人已参悟了上千年、至今仍难以悟透富含哲理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对于庐山的印象,最初来自于诗仙李白的那首脍炙人 口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后来读了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登庐 山》),加深了我对庐山雄伟壮丽气势的感知。然而,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知,还是那次自己住在庐山,才有了些亲身体会。</p> <p class="ql-block">  在居住的那几天里,庐山烟雨蒙蒙,云飘雾绕,高耸的山峰在云海中忽隐忽现,走在路上,云雾会在不知不觉中蔓延过来,将游人裹挟其中,坠入云雾,很难见到庐山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  然而,那几日,“秀外慧中”庐山内景却让我深深地依 恋而折服。无论走在望鄱亭的山脊松林路上,还是漫步如琴湖边的林荫道上,入眼的全是泼绿泻翠,入鼻的是淡淡清香。 那青山绿水中显露出来的楼台亭阁、别墅红顶,和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遥相呼应,协调美观,无以伦比。让我不只一次地赞叹:庐山啊,你不愧是天下名山,不愧有名山中最为独特的胜景,不愧有个仙人洞,真乃是一处美妙的人 间仙境啊! </p> <p class="ql-block">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古今骚人墨客对庐山的抒怀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深厚的智慧与文化底蕴。从诗人谢灵运到陶渊明,从李白到白居易,从苏轼到王安石、陆游、朱熹,从胡适到郭沫若等,1500多名文学巨擘都曾登临庐山,以文人特有的豪迈激情,留下了描写庐山的诗篇共4000多首。哲学家朱熹在这里曾创建白鹿洞书院,振兴理学,使之成为官方哲学七百年,当今世界好多国家仍在研究朱子理学。庐山啊,你是一座巍巍然的中华文化圣山。</p> <p class="ql-block">  庐山也是处宗教荟萃的地方,故有“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赞誉。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就在庐山修建了东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先河。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场,从此,开始了佛、道两家在庐山共争共荣的局面。据记载,历史 上庐山共修建寺庙达360所,道观200余处。随着西洋人野蛮入侵中国,1858年九江被强行开辟为通商口岸后,英俄法等国的神甫、牧师、阿訇便一批批登上了庐山,展开了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各种宗教活动。从此,自然静谧的庐山汇聚了几百处东西方殿堂与神庙,又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宗教色彩的神山。</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这座文化圣山、宗教神山,又被涂上了几笔浓重的政治色彩,从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山。”国共两党领袖前后在庐山的几次决策,抒写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二 十多年的战乱中, 蒋总统先后共18次登上庐山,并主持召开了11次重要会议。庐山,也就成为国民政府另一个政 治文化中心。共产党,在和平建国的二十多年中,毛泽东主席曾三次登临庐山。从此,庐山的名字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几次重要会议和中共元帅、将领等一大批老革命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里一场场的政治风暴,无不事关国运的兴衰与安危。 也给今天人们的历史思索遗留下重重迷雾。我曾茫然地站在庐山会议会址,看着那粗石雕砌的古旧建筑,不由得让我想起那曾经突变的政治风云。</p> <p class="ql-block">  站在庐山上,我不止一次的惊叹,是庐山美丽的自然景色孕育了千百年来庐山悠久的山水文化,从而,把庐山点缀得更加灵秀;庐山承载着历史,也抒写着历史,在 血与火的 洗礼中,凝聚成千古不变的丰碑,走向了生命的永恒,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宛如一朵哲学奇葩在世人的心中千古不谢!</p> <p class="ql-block">  庐山啊,你独特的精魂光照千秋,万世永存,令世人崇尚仰慕!</p> <p class="ql-block">文字/九九红叶</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