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呢,给大家讲讲工资。“老高”这个系列,把建国初期拆解的很细了。其实,我觉得也可以提一嘴这一时期的工资制度。网上有不少内种图表,十大元帅,谁谁谁工资多少钱。实际上,这应该是1956年以后的标准。因为1956年,我们有了第一次工资改革,按照级别定工资。再往前推一年,我们刚实现货币工资制。那么建国之初,工资是怎么算的呢?我党长久以来,实行的是供给制。随着全国解放,我们陆续进城了。可是城里人,拿的一直是工资。所以在解放之初,我们实行薪金制和供给制双规并行的规定。</p> <p class="ql-block">工资体系没有统一标准,就是看当时各城市的历史情况。供给制,我们在1950年1月20日,把供给制的标准定了下来。当时的供给制,只针对我们现在讲到的“公务员”范畴。定下了25个级别,以小米市斤为计量单位。当时的斤是市斤,并不是现在的斤。当时的一斤,是十六两。最高一级,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个月3400斤小米。到了第25级,一个月120斤小米。每个月并不是给你发多少斤小米,就当工资了,是用当时的小米价格,外加你的级别,去折该赋予你的生活标准。供给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伙食,生活用品,津贴补助。伙食分为大中小灶,生活用品除了服装鞋帽和卫生护理之外,还有每个月能理发2回。至于津贴费,就是过节费。除了过节费之外,生育费、保育费、妇女卫生费、保姆费,学杂费等等,都在津贴的范围内。但是长此以往的双规并行,肯定是不平衡的,还需要统一规划。在五马进京之后,全国迎来了一轮行政管理上的改革。客观地说,五马进京,也是为全国工资制度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工资统一的导火索,是在四川。当时在四川地区,有很多国军起义将领。但是这些国军起义将领,也需要匹配供给制。就这样,他们很难适应。最终,时任川北行政公署主任的胡耀邦,他向中央提议,将供给制改为工资制。这个建议也被采纳了,但是采纳的并无完全,因为很多革命老同志已经适应了供给制的生活。另一方面,过渡时期货币又不稳定。所以在1952年7月1日,我们采用了“工资分”,把党政工作人员分为29级,去匹配这个工资分。经过了工资分的过渡,到了1955年,工资才登上舞台。老人家的工资,也不是全国最高的。毛刘周朱,全是行政2级,一个月工资404.8元。有没有人是行政1级呢?还真有。工资比老人家每个月多一百多块钱。大家可以猜猜是谁?</p> <p class="ql-block">王铭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