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3日,集合日</p><p class="ql-block">清明是踏青的最好时节,这次没有按惯例徒步名山大川,而是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幽探古之旅。</p><p class="ql-block">短短的三天之行,我们共游览、探寻到了将近100个古迹,紧张而劳累,但每一次收获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充满欣喜和快慰。</p><p class="ql-block">原来,户外还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并不限于登山看景,只享受视觉与体力的冲击;碰撞灵魂的文化苦旅,更能让人心潮澎湃,更能激荡岁月留给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三天的徒步探寻融入了自然与文化,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户外人文体验,是一种别有韵味的文化之旅,更是一种难得的户外经历。</p><p class="ql-block">此次户外探寻之行,由资深长城驴友票哥发起,文化大师萧艾老师策划,还有军师兔哥、徐老师、仁界方舟、海哥等人志士仁人的参与筹谋,让活动更加充实而快乐。</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萧艾老师和票哥、陈老师、领队泼猴,他们做的功课细致到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安排紧凑,前后衔接顺畅,无浪费,</span>让我们在游览中少走许多弯路,大大提高了游览效率。</p><p class="ql-block">对于太行八陉,如果不是刻意学习,很难理解它的文化背景。车上,萧艾老师全程讲解,使我们对井陉文化略知一二,也能带着问题去探寻、去发现,从而拨云见日,避免了盲目瞎逛。</p><p class="ql-block">出发前领队泼猴告诉大家:别穿的跟驴友似的,背个大登山包…穿休闲一点就行…</p><p class="ql-block">可是,远行的装束已经习惯了户外抗造的行头-一身不怕剐蹭的衣裤加上登山鞋,走在路上都是妥妥的安心自在。</p><p class="ql-block">这次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太行八陉之五陉-井陉,以及周边的重要关口和相关古迹。</p><p class="ql-block">晚上7:30至8:20分别从东直门、牡丹园、公主坟接上各路驴友,沿京港澳高速一路向西南进发…</p><p class="ql-block">清明人多车多,三百多公里的路程用了六个多小时,一路舟车劳顿,凌晨2:00多到达石家庄市井陉县入住宾馆。</p> <p class="ql-block">⬇️太行八陉是指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p><p class="ql-block">陉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之行主要游走探寻太行八陉之井陉。</p> <p class="ql-block">⬇️井陉,横断太行山脉数百里,自古以来,就是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来往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早在先秦之世,便已是闻名海内的天下九塞第六塞,太行八行第五行。</p><p class="ql-block">井陉古道是由南北两条线路组成,井陉南道,自平定出发,经由石门关、柏井镇、固关、旧关、天长镇、微水镇、白皮关、土门关、直至正定。</p><p class="ql-block">井陉北道,由阳泉出发,往东顺桃河河谷而下,经娘子关,接绵河河谷而至天长镇,与南道并线。</p> <p class="ql-block">⬇️三天的井陉古驿道探旅顺序为黄色箭头所示</p> <p class="ql-block">⬇️4月4日,第一天</p><p class="ql-block">DAY1:井陉—›››白皮关—›››土门关—›››天长古镇—›››龙窝寺石窟—›››旧关—›››故关(固关)</p><p class="ql-block">今天探寻的方向由白皮关向东到土门关,然后再向西至天长镇-龙窝寺石窟-旧关-固关。</p><p class="ql-block">早上6:30起床,楼下有非常干净的餐馆,用过早餐后7:30出发,开启此行真正的探寻之旅…</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井陉县韩信街</p> <p class="ql-block">⬇️驱车向东北方向约20min就到了井陉古道遗址和白皮关。</p><p class="ql-block">来到井陉县白皮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下图,非常壮观的城门楼,可惜它并不是真正的关城城门,关城已经被圈在景区里面。</p><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崭新的白皮关城门,没人拦截,以为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心里不禁暗喜。</p> <p class="ql-block">⬇️沿着崭新的石板路前行,路边渐渐有了井陉古道相关古迹-白马庙(白马告状)。</p><p class="ql-block">井陉古道穿越崇山峻岭,沿途地形复杂,尤其以平定到天长镇之间最为艰险,李左车说:“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就是指此段古道为井陉道的咽喉,秦汉时期井陉南道为太原东出的主干道。</p><p class="ql-block">井陉古道西去的路段,坡陡路窄车马难行。不轨之徒借此做起帮忙推车挣钱的营生。</p><p class="ql-block">传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轨之徒</span>某天见客商经过,借口推车却暗中绊住车辆。驾车白马被拼命抽打并铺以刀刺马脖,最后才被迫爬上高坡,之后白马却倒地而亡。白马之魂告于天庭,玉帝大怒,降罪此众人以学马的嘶叫而最后死亡。故事警示后人多善勿恶少报应。</p> <p class="ql-block">⬇️沿着修好的石板路走到尽头,工作人员突然出现在面前,冲着我们说到:这是景区,你们买票了吗?买票才能进去…</p><p class="ql-block">门票15元,60岁以上半票,65岁以上免票,扫码购票进入景区…</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是原始的秦皇古驿道遗址,遗迹前都立有介绍古迹的碑牌,不用我们探寻了。</p><p class="ql-block">进景区的古道右侧是立鄙守路驿铺。</p><p class="ql-block">立鄙守路驿铺建于清嘉庆16年(公元1811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驿铺,被称为我国邮驿发展史上的活化石。驿铺用当地白石砌筑,采用拱券结构,具有浓郁的地方民居特色。这里是古代官员过往休息,邮差补充给养、转送函件以及看守维护道路的所。</p><p class="ql-block">进去驿铺,里面就像一个小博物馆,有文字介绍,有一些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沿古道继续前行,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驿道。</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和发展他的统一事业,在原六国车马道的基础上开辟了驰道,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是当时主干线上的一段,史称“冀晋通衢”之孔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举措,下图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就是有力的物证。</span></p> <p class="ql-block">⬇️ 古驿道旁边还有“秦始皇歇灵台”。</p><p class="ql-block">据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时驾崩,赵高、李斯秘不发丧,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走这条驿道时,曾在此歇灵。</p> <p class="ql-block">⬇️这里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等等战例都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古道左侧还保留着元代石雕</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驿道西行,几分钟后就看到一座高大的城门楼,大家定睛一看,牌楼上写着:东天门。</p><p class="ql-block">大家喜出望外,终于看到了白皮关的东大门。</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白皮?原来,古驿道修在陡峻的白石岭上,故称白皮关,东天门就是白皮关的一道关门。</p> <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洞来到关城内,可以看到关城下的驿道是一块整体岩石,经过常年的车轮碾压,石头路面上被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当车辙深到一定程度影响车行时,古人就把路面凿平。如此一次次的修整,竟把原路面往下凿了一人高。</p><p class="ql-block">要不是留下的痕迹,简直不敢相信,车马的威力如此之大!</p> <p class="ql-block">⬇️白皮关两道关门距离并不远,两道门建造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白皮关北门的外侧</p> <p class="ql-block">⬇️古道向西还在延伸,只是原有的古老驿道没有保存下来,已经被现代化的拖拉机推平变成了宽阔的土路和柏油马路。</p> <p class="ql-block">⬇️在东门楼的东侧,沿着台阶爬到跟东门楼一样高的位置,可以看到一堵长墙,乍一看以为是长城,可是又不像长城,由旁边立有的石碑得知这是庚子长墙。</p><p class="ql-block">庚子长墙是公元1900年(庚子年)清政府为抵御西进的八国联军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全长约百华里,是中国军民共同抗击入侵者的见证,史称“庚子之战。是清政府抗击人八国联军唯一场取得胜利的战役。</p> <p class="ql-block">⬇️井陉秦皇古驿道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皇古道连接京、冀、晋、陕、川,著名的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抗击八国联军的庚子之战均发生在这里,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评价说“这里的古道比罗马古道至少早100年”。深及尺余的历历车辙显示出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是“车同轨,书同文”的唯一历史见证;被称为我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驿铺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史提供了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沿着长墙爬到最高点,可以看到一座墓碑,仔细一看,这是陈馀之墓。</p><p class="ql-block">陈馀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末起义军将领。</p><p class="ql-block">陈馀墓在井陉南道上,清代所立碑文上写有“赵守将白面将军陈馀之墓”。</p> <p class="ql-block">⬇️游罢白皮关,驱车向东,前往土门关…</p><p class="ql-block">约20min就到达土门关驿道小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门关位于太行山东麓,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古称井陉关。土门口是晋陕黄土高原通向冀中、华北平原的咽喉要道,被古人称为三省通衢。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都有重兵把守。</span></p><p class="ql-block">目前土门关已经成为一个小镇,小镇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下车后,我们开始寻找历史古迹…</p><p class="ql-block">因为车子停在小镇南边,于是我们由南向北寻迹…</p> <p class="ql-block">⬇️沿小路向北,还没走多远就看到了三省池。</p><p class="ql-block">三省池因三省通衢土门关而命名,传说三省池在古时候是东西土门村为孩童启蒙开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三省池上面可以看到高坡上矗立着一座塔,从下图右侧可以上去。</p><p class="ql-block">坡上有修好的台阶,拾级而上,高坡顶部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可以俯瞰整个土门关驿道小镇全景。</p><p class="ql-block">通往文昌塔的小路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动用户外的功夫,从旁边攀爬断崖进入…</p> <p class="ql-block">⬇️上去后走一段土路就可以来到文昌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昌塔又称文笔塔、文峰塔。文昌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旺文启智利学业,利于文思敏捷、思想兴隆、功率高涨、提高效果,象征步步高升,增旺学业,仕途顺利。</span></p><p class="ql-block">民间有顺口溜:文昌塔床头挂,才思敏捷学文化;文昌塔书包挂,望文起志行天下;文昌塔书桌挂,步步身高人人夸。可见人们对文昌塔的</p> <p class="ql-block">⬇️文昌塔的北边是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在道教中是主管文化、文学和学业的神祇,而在佛教中,文昌塔有时用来供奉观音菩萨或文殊菩萨,后者代表智慧和聪明。这些信息反映了不同宗教和信仰体系中对于智慧和学业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沿小镇的柏油路继续向北徒步,几百米后就可以看到一个休闲小广场,这就是获鹿旱码头所在位置。这里有较多的商业铺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获鹿旱码头”的萌芽,是沿着秦皇古驿道和古驿道市井繁华地衍生而来的。在古驿道上往来穿梭的,是商人、手工业者、平民百姓。他们造就了一条线的繁华,而获鹿,就在这条线的东口。</span></p><p class="ql-block">因为是重要的商贸通道,俗有“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之说。</p> <p class="ql-block">⬇️旱码头的东侧是土门关阁楼。</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土门关口最早是由黄土夯打而成的土质城门。清代时修建了五座城门楼,被当地人称为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分别坐落在鹿泉区白鹿泉乡东土门村和西土门村村口处,</span>如今只剩下三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span>下图看到的是东土门的西阁。在东土门的西阁下五十米的石铺古驿道还完好的保留着。</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东土门西阁,它分上、下两层。底层青石相砌,中间有一石拱门洞,可过往行人</p><p class="ql-block">与车辆。</p><p class="ql-block">匾额正中刻有“镇威述先阁”。阁楼上层楼为庙,砖、木、石结构。布灰瓦硬山顶带檐,东、西两面各立有石明柱。此阁楼重建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雍正八年(1730年)部分重修。</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到过这里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都会触景生情,挥笔赋诗。</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听说过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而韩信破赵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西起今井陉水,东到获鹿县城,其间约三十华里的范围之内。据史料记载,当时赵国谋士李左车教陈余集重兵于土门关,坚壁勿战,而以奇兵间道截其后。既可以放韩信入故关而不使出土门关,如投虎如狼。而陈余却固执己见,不在土门关设防,却在现在霍陆县城东北旷地驻兵,结果使韩信有机可乘。用奇计一战灭赵。</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自秦朝至民国,有志记载的发生的战争就有十七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信的背水之战,此战令土门关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这里除了是历代兵家争雄的战略要塞外,还是重要的古代交通枢纽、邮递驿站。著名的秦皇古道就从此经过。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东巡归途病死沙丘平台后,秦始皇灵车古驿道经土门关回咸阳。</p> <p class="ql-block">⬇️门洞下面有很深的车辙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经车轮碾压、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头已变得光滑,车辙沟痕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穿过门洞来到东土门西阁朝东的一面,在拱门上方正中匾额上刻有“三省通衢”字样。</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新修建的土门关城楼。</p><p class="ql-block">土门关是秦皇古驿道,是陕西、山西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北的政治、经济、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土门关北门新建城楼,修建宏伟壮大,出城门后直接和公路相。</p><p class="ql-block">从新城楼向西看远远的可以看到一座高塔,那就是土门关瞭望塔,我们沿着小镇公路向南再向北,在众多建筑中瞭望塔脱颖而出,目标十分明显。</p><p class="ql-block">瞭望塔高22米,宽8米,总共七层,砖石结构,平面为四边形自立式,内部结构为交叉式。</p><p class="ql-block">由塔体、平台、塔楼、爬梯等组成,上部设工作平台,内部设有旋转爬梯。</p><p class="ql-block">瞭望塔是古代军事战争的通讯建筑,《史记》、《汉书》上所记载的“背水一战”古战场便是在土门关一带。</p><p class="ql-block">现在这座塔已经作为防火监控塔和旅游观光塔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上塔顶,整个土门关小镇尽收眼底。一条太平河将小镇分为东西两部分,也就是东土门村和西土门村。</p> <p class="ql-block">⬇️从瞭望塔下来后,我们穿越小镇的商业街向南前往停车处。</p><p class="ql-block">小镇不仅秦皇古驿道、旱码头西口、背水之战古战场、韩信祠、三省通衢土门关…还有土门关阁楼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土门关驿道小镇布局很清晰,游览路线很简单,跟沿途路标走即可。小镇可分为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区、传统特色美食文化展演区、酒吧咖啡休闲文化体验区、农宅合作社及民宿精品客栈(酒店)体验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六大区域。</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东胜·土门关驿道小镇桥</p> <p class="ql-block">⬇️走回原点,有几位大咖大概是做足了功课,发现还有城门楼没有被探寻发现,于是我们赶快又向西土门村进发…</p><p class="ql-block">几经周折,果然在西土门村发现了土门关城楼,土门关一共五个城门楼,现在只剩下三个,这应该是西土门村的西城门(阁楼)。</p><p class="ql-block">西土门的东城门(阁楼)我们没有找到。</p><p class="ql-block">当地老乡说就两个门,一个是东土门西阁,另外一个是西土门西阁。</p> <p class="ql-block">⬇️阁楼外侧的墙壁文字一点痕迹都没有了,根本不能识别是什么字。</p> <p class="ql-block">⬇️游罢土门关,已经是中午<span style="font-size: 18px;">11:30,土门关城内小吃、食品…应有尽有,但是我们没有时间顾及吃饭,快速探寻完各个古迹、景点,便</span>马不停蹄辗转向西前往天长古镇。</p><p class="ql-block">大家都没有带食品,因为此次活动都是古城、古镇…以为可以随时解决吃饭问题,可是一路走来,十分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吃饭,所有人都是忙着探寻各个古迹、遗址…只能车上随意吃点充饥,就算午餐了。</p><p class="ql-block">约50min到达307国道的一座大石桥(也叫逸仙桥)桥头,此时已经12:20,下车后,大家又是习惯性的快速走向古镇,开始探寻、发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河西对面是河东。</p><p class="ql-block">去往天长古镇必须经过这座大石桥。</p><p class="ql-block">以前到天长古城,大石桥是唯一的一条通道。后来在大石桥下端石阳公路的绵河上又架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新桥,但到天长古城,人们一般仍然会通过大石桥进入。</p> <p class="ql-block">⬇️大石桥横跨于绵河之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完工。大石桥原为12孔,长109,米宽6.4米,高8米,桥东西两端各置有一对高五尺的石雕狮子,桥两侧为高三尺的青石栏板和石望柱,石柱顶端分别镌刻有狮、猴、鹰等动物形象的石雕。这些石雕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或幼狮爬在母狮肩头上戏耍玩闹,或雄狮昂首怒视前方,或猕猴静坐若有所思,或苍鹰飞落捕捉白兔,神态各异,耐人玩味。雕刻风格或粗犷或细腻,但都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是清代雕刻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石桥曾经与北京的卢沟桥规模不相上下。</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桥头树立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石桥,我们来到桥东,过桥就是天长古镇城关。高大的城关牌楼上写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天长古镇?原来,小镇因坐落于天长岭南坡故名天长古镇,小镇自古就有“晋冀交通咽喉”之称。</p><p class="ql-block">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唐朝中晚期发展成北方军事重镇,朝廷曾于此置天长军。宋代至民国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天长古镇一直都是河北省井陉县县治所在。所以天长古镇又叫天长宋朝古镇。</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先没有做足够的攻略,游览顺序就不那么严格了,我们的意图主要是寻找城门、城墙、翁城…其他就是边走边寻查…</p><p class="ql-block">下图就是天长古镇的东门。</p> <p class="ql-block">⬇️走进东城门内,两侧高墙围拢,看不出城墙和城门的结构,大神们立刻走出东门,使出爬墙的功夫,居高临下查看,结果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东城门有一个小翁城,翁城被两侧的民居和商铺占领,围起了高墙,不站在高处,根本看不出翁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镇的街道向北,企图寻找北门,北门已经不复存在,无意间看到了下图的炮楼。</p><p class="ql-block">以前,旧县衙位于城内大街北侧偏东,座北朝南。主要建筑有衙口、仪堂、大堂、二堂、内宅。</p><p class="ql-block">旧县衙内宅后边最高的地方,就是日军炮楼,下图所示。</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日军侵占井陉城后所建。炮楼分为六层,地下两层为仓库、储藏室,第三层为日伪军驻军宿舍,第四、五、六层为三层交叉火力网,是控制井陉城(天长古城)的制高点。当时日伪军驻有一个加强排,约50多个人。该炮楼规模宏大,保存程度完好关。</p> <p class="ql-block">⬇️由炮楼沿着小路寻找古迹时,看到几个居民在门口聊天…在居民的指点下我们前往小镇城隍庙。</p><p class="ql-block">按照居民的指点,我们转到小镇的主路上,终于发现了城隍。</p> <p class="ql-block">⬇️走到门口,一位大妈管我们要门票,每人15元,涉外大师票哥跟大妈好说歹说,表明我们的来的目的…大妈说:这个院落我们私人包下来了,归我们管理,不买票不能进…后来票哥交了30元,我们8个人全部进入城隍庙内院。</p><p class="ql-block">大妈如此慷慨,陈老师提议跟大妈合个影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走进城隍庙,感叹不已,岁月的侵蚀使城隍庙斑驳破旧,却格外古朴雅致。</p><p class="ql-block">城隍庙在天长古城城内西大街北侧,文庙之西,东为马王庙,西为八腊庙。</p><p class="ql-block">城隍庙为道场,庙内供奉的城隍为城市守护神,唐、宋以来渐次升格,不仅守城池保平安,而且司当地水旱,管冥间事物,甚至士人的科目挂籍也过问,所以旧时香火十分兴盛,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该庙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洪武年初,自南向北依次为八字墙、照壁、牌房、钟鼓二楼、戏楼、正殿、东西配司、寝宫共计52间建筑。正殿五楹座北朝南,斗拱飞檐,悬山式琉璃瓦顶。东西配殿对称建筑皆树廊柱。戏楼建于砖石台阶之上,四角白象攒尖歇山式瓦顶,砖木结构,造型新颖别致,素有“华北第一古戏楼”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全景</p> <p class="ql-block">⬇️从城隍庙出来向西,走到尽头时发现了厚重的城墙,两城墙之间像是一道门,走出这道“门”向左又发现一道门楼,大咖们喜出望外,纷纷研究这两道门的关系:应该一个是西门,一个是翁城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天长古镇是石家庄井陉县最大的一座古镇,徜徉与古镇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那份醇厚的浓郁和古朴,让人难以抗拒。</p><p class="ql-block">土黄色的砖楼、灰色的砖房,还保持着旧岁月的风貌,有的建筑已经沧桑不已,令人唏嘘感叹!</p> <p class="ql-block">⬇️走在街巷可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浓郁的怀旧风扑面而来,不免有怀旧之感。</p><p class="ql-block">在一些院落中,可以看到雕刻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光阴荏苒,流年暗换,老建筑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城内还有台子巷、文庙、皆山书院、大石桥、相府、都堂府、总兵府、旧县衙、观音阁、日军驻地旧址、钱庄、盐库等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古城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府第庙宇,雄宏壮观,宛如一幅古劳的画卷,展现着繁华与厚重经岁月沉淀后的韵味与风情。城内大街小巷内弥漫着历史气息,游人稀少,一切显得那么安谧。</p><p class="ql-block">刚进城时心情有点儿“悲喜交加”。悲的是曾经的县治商旅往来频繁,商业繁荣昌盛,如今冷的无人问津的;大多遗存遗迹年久失修,落寞萧条。喜的是正是没有修缮还保留着当初的原汁原味,古风古貌犹存,气韵犹存,这才是古镇该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古镇旧时的女子学校。</p><p class="ql-block">它是民国建筑学堂书院。据介绍,占地面积215.60平方米,砖木结构,店铺为应山式顶部瓦式建筑。活板排插门具有地方特点。</p><p class="ql-block">女子学校没有开放,我们无法进入,只能参观外部构造。</p> <p class="ql-block">⬇️井陉县第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沿古镇的街道向南,有许多古建筑,古民居。很多老式建筑代表性庭院建筑保存尚好,处处精美细致,让人叹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距离大南门50米处,进右边的东小巷便是右相府。</span></p><p class="ql-block">右相府没有开放,不得入内,只能观看右相符的大宅门和门前的红牌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右相府为明晋王府右相、中宪大夫李鸣世建造的府第。李鸣世,井陉人,明隆庆丁卯举人,后多次进京参加会试不第,遂放弃进取功名念头,到吏部报备,走向仕途。历任齐东、高密、金乡知县,升莒州知州。又升济南府同知,署临青州事,减课税,宽徭役,政简刑清,州民竖“遗爱碑”以彰其功。继调授苛岚、东平二州知州,均有声誉,后为晋王府右相,进阶中宪大夫,秩正五品。</p><p class="ql-block">其父李春芳由岁贡入国子监读书,肄业十年后,历任祁县知县,保德州知州,太原府同知,管理石州事,有声誉,州民为其建立生祠,进秩山西宁武道兵备,官秩正四品。</p><p class="ql-block">古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四品官以上的住宅称之为府,五品官以下的住宅称之为宅。</p><p class="ql-block">右相府是李鸣世以其父李春芳正四品官阶建造的府第,而且建筑和陈设处处体现出一位武官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右两位就是右相府李春芳的后代,中间那位是我们同行驴友兔大师,也姓李,跟二位合个影,祝李家后人好运连连,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走出右相府来到主路上,向南看到就是天长古镇的大南门,之所以叫大南门是因为在它的东侧,还有一个小南门。</p><p class="ql-block">从下图的右侧爬楼梯可以登上大南门。</p> <p class="ql-block">⬇️俯瞰大南门,南门外面是一个瓮城。</p><p class="ql-block">大南门上刻有“文明门”三个大字。瓮城东侧的门叫宁河门,瓮城南边的门叫会源门。</p><p class="ql-block">在天长古城城墙修建过程中,大都以夯土成墙,明隆庆三年六月大雨后,为防水患全部城墙改砌石壁,又在东、西、南三门外增加瓮城各一,驽台十九座。南瓮城是古城正门,外门名会源门,内门名文明门,东南角门名宁河门,正门上原建有迭檐圆顶览秀楼,瓮城内有龙王庙。</p><p class="ql-block">会源门:“会源”二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广聚四方来客,不亦乐乎;二是汇集水流,由此门排出。天长古镇地形北高南低,北窄南宽,形如簸箕,城内雨水都汇聚到南城门排出,故有“会源”之意。</p><p class="ql-block">宁河门:据称天长古城的南面,原来只开有一个朝东的宁河门,取宁静锦河之水的意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明门:明朝时,因城南有一股匪盗屡屡进城抢掠,当时的知县罗懋汤命令关闭宁河门,重新开了一个朝南的城门即“会源门”,因为修建了瓮城,所以必须再开设一个门,即文明门。</span></p> <p class="ql-block">⬇️会源门上方建有一单层挑檐的楼阁,名“揽秀楼”,顾名思义,登上城墙可饱揽城南的秀色。</p> <p class="ql-block">⬇️文明门</p> <p class="ql-block">⬇️宁河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纵观古城墙真是与众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井陉旧城城墙始建于唐代中期,明代为防水患,城墙改为砌石壁,是全国唯一一处由鹅卵石和不规则石头浆砌而成的古城墙。“秦砖汉瓦”据说城墙里的土是汉代的,砖是明代的。</span></p><p class="ql-block">在游走古城中,我们看到城墙损坏程度,就知道它历经沧桑,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大南门向东200米左右,就会看到另一座城门,这就是天长古镇小南门。</p><p class="ql-block">小南门楼上镶有“燕晋通衢”石额,为明隆庆时题刻。内悬“观音阁”匾额,书法道劲有力、笔酣是饱。民国时期,对城门外围又进行了再建,并在门楣上嵌有“山环水抱”石额。阁背面巷有“慈航普渡”匾额。书法颜筋柳骨、仙露明珠。</p><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为廊柱重檐式二层临河阁接。登临其上,四周景致一览无余。近处可见绵蔓河婉挺流过,丰沛季节波光照粼,鱼虾唾手可得;举止远跳,群峦叠嶂,峻岭含黛,太行风光资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马路上,石刻有武则天造字: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下午14.30,我们探寻了古镇最主要的遗迹,因为时间关系,不能细致游览,因为井陉的道路很长,时间有限,尽管意犹未尽,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天长古镇。</p><p class="ql-block">车子沿着G307国道、太行山一号路一路向西南,前往固关方向…</p><p class="ql-block">沿G307国道大约行驶10km,到达小龙窝村与大龙窝村之间的公路旁时,突然有队友喊:摩崖石刻!停车停车!</p><p class="ql-block">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车已停下,大家赶紧下车,道路右侧有一残存的摩崖石刻,这就是龙窝寺石窟。大神们肯定是做了功课,使得这个景点没有错过!</p><p class="ql-block">此地曾是晋冀交通咽喉要道,古驿道旁自然会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原来这就是龙窝寺。</p><p class="ql-block">据说,原寺院面积很大,后来被毁,踪迹全无,仅存崖壁上几个洞窟和少量石佛像,以及文人墨客留下的题记。因为这石窟实在不起眼,若不是有目的而来仔细寻找,很容易就错过了。</p><p class="ql-block">关于龙窝这个名字的来历,相传古时此地被恶龙断路,伤害过往商旅,有货郎英勇侠义,为民除害仗剑斩之,埋于石窖,后龙骨被大雨冲出,重约百斤,龙窝寺及两侧的大小龙窝村皆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神奇的故事当为后世杜撰,如果有故事原型,也应该是有侠义之士剪除为害一方的土匪路霸。故事背后,寄托着人们对除暴安良、社会安定的美好向往。</p><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此地九条山脉延伸于村,势如群龙簇拥,“别有洞天、福地龙窝”。抛开神怪传说不谈,大概当地人也认为这里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有碑记载,小龙窝村始建于隋唐,兴旺于宋、明,距今已有9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车子继续沿着太行山一号路驰骋,下一站是探寻旧关。</p><p class="ql-block">萧艾大师一路不停的讲解,让我这样的小白,对井陉古道的了解收获大增,我们正在走的太行一号路就是井陉古道。</p><p class="ql-block">车子到达一处加油站时戛然而止,应该是旧关附近了,此时我们已经进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p><p class="ql-block">旧关在哪里?大家都不知道,下车后,兵分两路找寻,领队泼猴身先士卒,进入村庄,后来得知,这个村庄就是旧关村。</p><p class="ql-block">沿着村子土路向北,几分钟后就看到了一座城门,大家眼前一亮,走近一看,这就是旧关城门。</p> <p class="ql-block">⬇️门洞的石匾上赫然写着:“晋阳阁”三个大字。城门另一侧石匾上写着“旧关”两个繁体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门下面是条石铺设的古道,古道上有清晰的车辙印。</span></p><p class="ql-block">旧关又称故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也是《吕氏春秋》所指的天下九塞,井陉其一。</p><p class="ql-block">旧关修建于明正统二年( 1437年),嘉靖二十二年( 1542年)因其险要不足,又向西迁移十里,修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即“固关”。</p><p class="ql-block">关城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关门和一段古道述说着当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驿道显得十分清冷,但是解放前特别繁忙,驼铃声叮叮当当不绝于耳,驼队从山西运煤下井陉到河北,然后从河北把煤换成粮食、布匹、瓷器等物品在经核桃园十里的大坡,通过旧关通往山西,在石太铁路没有建成之前,这里是通往京城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过旧关口出去就是石太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旧关城门的上面是一条土路,与旧关2号桥相连。</p> <p class="ql-block">⬇️旧关村</p> <p class="ql-block">⬇️新修建的景区固关大门楼,看见大门口距离固关应该不远了。</p><p class="ql-block">驱车从旧关沿弯弯曲曲的太行1号路向西南,几分钟就到固关,路程不到10km。</p><p class="ql-block">门票50元,购票进入,60岁以上半票。</p> <p class="ql-block">⬇️固关就在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它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称京西四大名关之一。</p><p class="ql-block">固关,闻名遐迩,无人不晓,秦国将领王翦从这里出发去攻打赵国;秦始皇在驾崩之后从这里回到咸阳;韩信从这里出去,之后背水一战,一战封神;唐朝时期郭子仪和李光弼从这里出发,之后平定了安史之乱。</p><p class="ql-block">固关修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修长城还早155年。</p> <p class="ql-block">⬇️在固关的瓮城门前,一座高大的古铜色雕像矗立在城门右侧,这就是于成龙雕像。</p><p class="ql-block">于成龙是山西人,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康熙皇帝特简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六月,于成龙抵达保定上任。</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于成龙向康熙皇帝请假,回家葬母。准假后数日,即被提拔为两江总督。次年三月,离开保定,结束直隶巡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成龙,廉政清明,生活简朴,被称为于青菜,饮食菜多肉少。</p><p class="ql-block">在直隶工作的时间,推荐贤能,赈济灾民,蠲免赋税,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为一省长官,他有资格与著名的康熙皇帝直接接触,深深地享受了一番皇帝的器重、信任和宠爱,可谓皇恩浩荡。</p> <p class="ql-block">⬇️进入城门(瓮城门)是一座狭长的瓮城。</p><p class="ql-block">走进瓮城第一印象:瓮城窄窄,石板辙深,城墙宽厚,城楼高大。</p><p class="ql-block">瓮城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时间,试想而知,得有多少车辆来往于此,在青石板铺就而成的道路上压出了如此深的车辙印。当年得有多少士兵来到固关,抬头便望而生畏。据说当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打北京时,来到这里,抬头一看便望关兴叹,因久攻不下,于是掉头去攻打武宁,再转道进京,可见固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并留下了此关插翅难飞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故关长城在景区内分为东西两段,城门楼的西侧和东侧各有一段长城。</p><p class="ql-block">西侧长城有西风似,所以我们先游览西侧长城。</p><p class="ql-block">在西侧长城的入口处,修建了一个圆形的小广场,从这里上去,走过跨公路的长廊桥就是一个药楼,长廊桥上的铁炮锈迹斑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药楼是过去存放弹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城楼上写有“锁燕蔽赵”</p> <p class="ql-block">⬇️穿过药楼就是西峰寺。</p><p class="ql-block">西峰寺位于固关长城西峰峰顶,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听晨钟暮鼓后开关城门,如遇暴雨山洪也会撞钟报警。</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清明节,安静的寺庙几乎没有人烟,我们先参观寺庙,此处各路神仙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地藏殿、文殊殿、真武殿…顺山势而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西峰寺出来,向右可以走上固关东侧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固关长城向西再向北,可以直通娘子关。</p><p class="ql-block">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南至白灰村,全长20公里,是目前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长城修葺一新,台阶又高又陡,我们艰难的爬上山顶,又爬上敌楼,整个长城走势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处于井陉当中的固关,道路崎岖险峻,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p><p class="ql-block">长城地势险要,清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赞叹此关的雄伟,赋《过固关》诗一首:“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p> <p class="ql-block">⬇️长城景区的尽头就到这里,不能再继续向西北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险隘要塞的固关被国家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小八达岭”,是平定的东大门和太旧高速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固关西北段长城已是下午17:00点,距离集合时间18:30还有一段时间,我和陈老师还有洁子商议决定继续徒步故关景区东南段长城。</p> <p class="ql-block">⬇️东南段长城和西北段长城规模建筑相差不大,都是易守难攻,当年站在如此雄关上看烽烟四起,铁马冰河,必然豪情万丈!</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景区东南段的尽头,到达此地不能继续前行,我们便打道回中巴车。</p> <p class="ql-block">⬇️在固关游览接近尾声时,队友票哥问我们:是否看到水关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疑惑:哪有水关?</p><p class="ql-block">票哥带我们来到水关位置,差点遗漏这个重要工事。</p><p class="ql-block">固关水关是重新修筑过,流水通道风格独特,疏通和排泄沟水通畅,此水关是单孔结构,没有闸楼,自然流水以保证河道畅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月5日 第二天</p><p class="ql-block">DAY2:娘子关村、兴隆古街—›››娘子关—›››西天门—›››平定州城—›››韩信庙—›››大寨</p><p class="ql-block">由兴隆古街纯属歪打正着,昨天游历过固关,前往娘子关村住宿,由于民俗住满,需要五个人前往距离这里约3公里的平定积原成观湖客栈,此客栈与兴隆古街相邻。我和队友没谱、陈老师、票哥、领队泼猴住这里。</p><p class="ql-block">早上吃过早餐,7:40出发…</p><p class="ql-block">又是巧了,本来想走大路,队友票哥在前面带路,没走大路,而是穿村而过,穿村途中,获得意外惊喜。</p><p class="ql-block">原来我们走上了兴隆古街,兴隆古街是当年城中的主要街道,颇有历史,穿越中发现,古街风貌保留完好,而且兴隆古街比娘子关关城的建造时间都要久远很多,它原是当地的商业街道,虽然历经千百年,仍旧依稀可见当年繁华的样貌。</p><p class="ql-block">街道是用方形巨石铺成,每一块石头大小基本一致,修建得十分规整,石头上的棱角早已被磨平,光滑无比,是人为踩踏所致。</p><p class="ql-block">街道两侧多是木头和砖石修建的房屋,古味犹存,行至其间,仿佛走上了条时光大道。除了古色古香的古街风貌外,街道上还有财神庙、文昌阁等各类庙堂以及各种古代商铺。</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水磨文化园</p><p class="ql-block">走在兴隆古街上,在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可以看到一台袖珍水磨。</p><p class="ql-block">娘子关水磨兴于明清,繁华于民国,和水上人家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及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千百年来娘子关人对流域内的水磨、水碾不断改进和完善,鼎盛时期,娘子关由水磨、水碾、河磨48盘,单是咕嘟泉梁家河道内相互连接的水磨、水碾就有18盘,昼夜加工粮食和木粉,其产品除了服务娘子关周边的地区外,所生产的优质木粉还远销北京,天津,山东等地。</p> <p class="ql-block">⬇️街道墙根下四季流水潺潺,水磨悠悠,小巷曲径通幽,古香古色,让人不尽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不断冒泉水的泉眼水池</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佛龛</p><p class="ql-block">“离地三尺有神明”意思是在头顶三尺的地方有神明存在。告诫人们做事要正大光明,坦坦荡荡。原句:“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叶存仁。</p><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的影背墙上都有佛龛,可见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崇敬和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三林堂</p><p class="ql-block">三林堂大院位于娘子关兴隆街西阁楼内侧,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兴建于清嘉庆年间,历史上是一家以典当为生意的店铺。</p><p class="ql-block">在当时,三林堂主要经营金银、玉器、珠宝、字画以及各类雕刻制品典当生意。平定、寿阳、井陉等很多客人到此典当货物,融通资金。</p> <p class="ql-block">⬇️8:10我们徒步到娘子关,因为是景区,需要购票,60以上半票,工作人员比较开通,不用拿身份证,说出年龄,差不多就可以购买半票。</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关城有东、南两门,南门嗟峨雄伟,危楼高耸,门额书写“京畿藩屏”四个大字;东门为上关,镌有“娘子关”横额。</p><p class="ql-block">逶迤壮观的长城,与关城相连,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城楼的青石柱上,镌刻着两幅别致的楹联。一幅是“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另一幅上联为“楼头古成楼边塞”;下联为“城外青山城外河”。此楹联道出了娘子关之奇特,城堡之险峻。</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东门</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南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南门门洞,可以看到门额书写“京畿藩屏”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走进娘子关,一种威严感油然而生。娘子关城楼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名副其实的娘子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看到的的娘子关关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有关门2座,上有城楼。关城两侧长城依山而筑,蜿蜒曲折,气势雄伟,为明万里长城线上的一座雄关。</span></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巾帼英雄不乏其人,在长城沿线作过战而且留下美名的,莫过于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了。</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伐平定天下,开创大唐帝国基业的时候,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曾经领兵镇守在娘子关,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武艺高强,谙习征战,防守谨严,使险关固若金汤,威慑敌军不敢跨越太行。</span>她不仅据关驻守而且还出兵击敌,帮助唐太宗打天下出了很大的力。<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渊因功封她为平阳公主。这里是原来的苇泽关,</span>自此以后,便把苇泽关改名为娘子关,以此纪念平阳公主。</p><p class="ql-block">娘子关上面有平台城堡,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的位置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45公里,是太原盆地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孔道,古时驿递邮传都要从这里通过。现在山西省会太原通往石家庄、北京的铁路也都从这里经过。</p><p class="ql-block">娘子关这里地处太行山脉中段,地形十分险要,关城两面都是绝壁危崖,激湍的桃河水从城北而来,娘子关就建在桃河的峡谷之中。</p><p class="ql-block">历史文献记载,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就曾利用这里的地形,布阵列兵,大破赵兵20万,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但其时尚未设关。苇泽关是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设置的。</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一带还有许多与平阳公主有关的历史遗迹。南门上的“宿将台”、桃河对岸的“点将台”、绵山顶的“避暑亭”等,相传这些都是当年平阳公主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平阳公主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娘子关一带,不仅山势雄险,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山水相依。</p><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许多人文景点,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兴趣参观人造景点,而是习惯性的爬长城,用脚力和身心感受长城文化。</p><p class="ql-block">城墙依山势成70角而建,攀爬十分费力,因为又陡又高,只能低头前行或者扶栏而上…</p><p class="ql-block">南侧修好的长城步道大约600m,烽火台耸立于巍峨的山峰之巅,登顶是户外永久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娘子关镇尽收眼底,居高临下可以看到火车站、高速公路、水电站、发电站…</p> <p class="ql-block">⬇️到达景区最高点敌楼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是未修葺的长城了,</span>长城向西南还在延伸…前面有什么?好奇的驴子们继续攀爬…</p> <p class="ql-block">⬇️接近另一个至高点时,一座高大的山峰上赫然写着“绵山”两个红色大字。</p><p class="ql-block">说到绵山,大家都会想起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春秋晋献公时期,晋国发生郦姬之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它国,这一走就是一十九年。介子推等一批贤人志士追随重耳东奔西逃,忍饥挨饿,寄人篱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辅佐重耳返回晋国,成就晋文公春秋一代霸主之位。</p><p class="ql-block">重耳荣登国君之位,封赏群臣,偏偏遗漏了曾为自己割股充饥的介子推。一向清高的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索要高官厚禄、良田宅院,背着年迈的母亲逃往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p><p class="ql-block">当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提起介子推时,重耳忽然良心发现,派人四处寻访,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时,便亲自带领群臣来到山下,欲邀请他下山接受封赏。介子推去意已决,躲藏不出。重耳听信身边近臣建议,放火烧山,希望以此将其引出。因火势太大失控,三天才灭,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晋文公重耳深感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正是清明前一天,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不生明火,只吃冷的食物,从此,清明节的前一天被定为“寒食节”。</p> <p class="ql-block">⬇️西南段残破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票哥和萧艾老师到了尽头还不死心,继续向西南探寻,我紧跟他们后面。</p><p class="ql-block">走到尽头发现并没有敌台才,也没有可供探寻的目标,于是原道返回!</p> <p class="ql-block">⬇️从娘子关出来驱车向西南,走黄山线约40min便可以到达阳泉市平定县柏井村,这里保存着一段秦皇古驿道,和一些明清古建。</p><p class="ql-block">古驿道上有一道重要的关隘-西天门。</p><p class="ql-block">柏井西天门与东边50km处白皮关的东天门遥相呼应,都是井陉古道上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车子停在了柏井村加气站,我们徒步进村…</p> <p class="ql-block">⬇️刚进村,脚下就是青石板铺就的古道-柏井秦皇古驿道。</p><p class="ql-block">古道整体看起来比固关古道平整多了,青石板相对完好,当时的车流量应该远远小于固关。</p><p class="ql-block">走在古道上,仿佛回到了秦朝时期,在柏井的西天门,是否会寻找到先人酸甜苦辣的足迹,是否会听到历史朝代更迭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路向上走五六百米,一座古戏台先进入视线,穿过古戏台门楼,前方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城关门楼,肯定是西天门。</p> <p class="ql-block">⬇️西天门西侧匾额上写着“翰晋”两个大字,但是已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翰晋”意思是三晋是个出文人墨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天门是由青石券成的一孔涵洞,形同天门。穿过门洞,上面匾额赫然写着“西天门”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光绪版《平定州志·城池》有这样的记载,“西天门,在州东柏井驿东分水岭。山路险要东达故关,为晋省出入门户,车辆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井陉古道上实际有三道关隘,即西天门和黑砂岭的南天门,还有井陉的东天门,都是古驿道的天门。</p><p class="ql-block">而《重修佛殿碑记》却有这样的记载:西天门就是四圣阁,建于康熙十二年,完工于康熙十六年。 </p> <p class="ql-block">⬇️秦皇古驿道作为京秦冀的交通要冲,自古商贾云集。古驿道是柏井的文脉。作为晋冀要冲,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文人官吏过往的枢纽要道。柏井古驿站东西客流在此驻脚,对本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走染坊、开瓷窑等晋商行列中不乏柏井人。保留至今的门神店、古窑址、关城、关楼、禅堂戏楼阁、碑亭…等遗迹,都用无声的言语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古驿道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古窑洞</p> <p class="ql-block">⬇️因为只在西天门探寻,所以时间并不长,约50min后,我们离开柏井镇西天门,乘车前往平定县冠山镇平定老城-探寻榆关门…</p><p class="ql-block">乘车约45min后到达平定老城。</p><p class="ql-block">下车后往哪里走?所有人都是一脸蒙圈。</p><p class="ql-block">下车后我们先走进离下车地点不远的石评梅文化广场,询问了在此处休闲的老人,我们要找的古迹老人不清楚,于是大家商议后决定先进城。</p> <p class="ql-block">⬇️石评梅故居,未开放,拍个门面走人。</p> <p class="ql-block">⬇️进城后,又打听当地的居民,为我们指点了方向,我们还是一头雾水,真是巧了,问了几个人后,终于有一个明白的老先生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让我们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老先生说:古城里面有天宁寺,我带你们过去,我家就在那边住…也指明了榆关门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按照老先生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天宁寺双塔。</p> <p class="ql-block">⬇️冠山天宁寺双塔,民间俗称雌雄塔,在平定县冠山镇南营街,是宋朝、明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冠山天宁寺双塔东西并列,形制几近相同,外观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八角三层楼阁式砖塔。双塔塔身每层均设平座,塔身共四层。塔从第2层开始收分明显,通高约21米。塔身外壁做仿木构砖雕梁柱,檐下和平座饰有仿木构砖雕斗栱,上下均为五铺作出双杪。塔顶为攒尖顶,球形塔刹。双塔虽造型基本一致,但在结构和做法上有差异,如:东塔为实心塔。双塔除均仿板门和直棂窗外,西塔还雕有毬文格子;东塔转角铺作则斜出批竹昂状耍头,西塔无此做法;东塔有普拍枋,西塔无。西塔内空心,设有木质扶梯和楼层。西塔发现了佛骨、舍利子、西塔记事碑等一批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关于天宁寺双塔,流传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说鲁班和妹妹打赌,要用一夜的时间在天亮之前营造一对宝塔,妹妹表示不信。是夜,妹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丑末寅初时分,便前去一探究竟,发现一对宝塔即将完工,只剩西塔宝顶末曾安装完成。为了不输给哥哥,妹妹学得雄鸡报晓。鲁班听到鸡叫,以为天将放亮,急忙收拾工具匆匆离去。天亮后,人们看到一夜之间,一对雌雄宝塔拔地而起。不由得啧啧称奇。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天宁寺双塔。</p> <p class="ql-block">⬇️平定城是由上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上城地处一座东西走向的高高的土岗上,据说,站在土岗上,十里盆地,尽收眼底。所谓上城,准确地说是这座土岗西面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上城。</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从天宁市双塔出来向古街西行,徒步几分钟后,我们就看到了一座高大的门楼,门楼上金黄色的三个大字十分醒目:阳春楼</p> <p class="ql-block">⬇️阳春楼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定古州八景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是</span>平定古城榆关门外月城的城门。有着五百年的历史,此门楼有报时,军情联络,巡防守夜,张贴布告等作用,明弘治13年至今已重复修建了8次,是平定一个重要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阳春楼北面</p> <p class="ql-block">⬇️阳春楼南面</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古驿道</p><p class="ql-block">像是后铺设的,青石板是不是当年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阳春楼的南侧和东侧徘徊了好久,都没发现在阳春楼的西侧约30米的地方就是榆关门遗址。</p><p class="ql-block">后来,一位驴友(忘记是谁了)偶然大喊:榆关门遗址!</p><p class="ql-block">⬇️阳春楼的东侧也是榆关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如此明显的标志,大脑好像被凝固了一样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所有人喜出望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立刻来了精神,苦思寻找的榆关门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榆关门碑记中这样记载:</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楚汉相争,对峙于河南荣阳、成皋,汗刘邦欲破赵取齐,占黄河下游之地,以抄袭楚项羽后路,于是派遣大将韩信北伐,韩信率部队从陕西夏阳东渡黄河,袭击安邑,擒获魏王,定河东,破代军,所向披靡,于公元前204年秋到达平定,选上城高阜扎寨筑城,以榆塞门,与张耳筹谋东出井陉击赵背水之战。古人曰:“赤帜未标于滴水诋水,奇谋早定于榆关”,这就是榆关门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在此修筑城寨,垒土为垣,这里是韩信屯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榆关门的周边及平定境内,以韩信屯兵备战得名的地方和传说很多,如东、西南营、练将坡、藏将沟(常家沟)、洗马堰、杀将口、试剑峰等。</p> <p class="ql-block">⬇️从平定县冠山镇老街出来后,驱车向东南约10km就是韩信庙。</p><p class="ql-block">下午15:25车子停在青银高速旁,我们沿着土路向西北徒步…</p><p class="ql-block">几分钟后,一座高高的小山峰进入视线,上面矗立着一座小庙,周围都是平地,小山峰显得格外扎眼。</p> <p class="ql-block">⬇️韩信庙也叫淮阴侯庙。</p><p class="ql-block">韩信当年攻打赵国时,带了300,000兵马途经此地。</p><p class="ql-block">据传,当年韩信因为年轻好胜,他披着盔甲,拿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怒目圆睁举剑向这个山劈去,只听着“砰”的一声巨响,大山顷刻被劈成两半,从此人们便叫这个山称为试剑峰。</p><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在试剑峰上盖了一片庙宇,以纪念淮阴侯韩信。</p> <p class="ql-block">⬇️庙门紧锁,我们通过门缝拍到了韩信大将的雕像图片。</p><p class="ql-block">其实,附近还有韩信墓和娘娘庙,只是我们没时间找寻。</p> <p class="ql-block">⬇️到此为止,井陉古驿道的探寻先告一段落。古道上有说不完的故事、有看不完的古迹、有听不尽的传说…古驿道的风风雨雨、历史渊源,依然还在脑海中回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主要的历史遗迹探寻参观、瞻仰,古驿道有看不完的历史,有待我们继续探寻发现!</p> <p class="ql-block">⬇️“农业学大寨”对我们60后的人来说,太有记忆了。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这个口号才逐渐淡化。所以参观“农业学大寨”是此次行程中多数人的意愿。</p><p class="ql-block">下午16:00点,我们继续乘车前往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韩信庙,一路向南,路程约30km,45min后我们到达大寨村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票哥事先与大寨村民联系,我们在景区等候。</span></p> <p class="ql-block">⬇️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p><p class="ql-block">当年,大寨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个穷山村,解放后,在陈永贵,郭凤莲的领导下,大寨人决心组织起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从53年开始,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p><p class="ql-block">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p><p class="ql-block">此次大寨之行,重点是了解大寨,学习大寨精神,参观陈永贵、郭凤莲故居…</p> <p class="ql-block">⬇️傍晚17:00进入大寨村,住在村书记的儿子家客栈-昔阳县大寨村别墅一街7号。晚饭也在他家解决。</p> <p class="ql-block">⬇️晚饭前,我们在大寨村闲逛…</p><p class="ql-block">慕名来到了当年的村干部宋立英家中,她的家十分简朴,虽然有很多的光环戴在头上,但是,看得出,当年的宋书记依然保持着大寨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宋立英,1930年出生于山西大寨一户贫民家庭。1947年入党不久后,任村妇联主席,是大寨村的第一个女党员和第一任妇女主席,是迄今为止大寨村任职时间最长的村干部。她从1947年入党后就开始为党工作,当时她还是个17岁不到的大姑娘,直到1993年才从村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时,已经是63岁的老大娘了。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村干部生涯中,宋立英从上到下曾担任过各种领导职务,她为大寨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如今,她已经94岁高龄了,但她的身体非常健壮,生命力依然旺盛。她的故事不仅是大寨村的传奇,更是中国伟大历史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驴友们纷纷和宋立英女士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郭凤莲家</p><p class="ql-block">郭凤莲家亮着灯,大门紧闭,我们没好意思打扰。</p><p class="ql-block">村民说,她有时也会回到大寨的家中。</p><p class="ql-block">郭凤莲,1947年9月生,山西昔阳人,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山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早已告别了“头戴草帽、肩挑扁担”的形象,但自强自立的性格,不输当年的“铁姑娘”。在“农业学大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p><p class="ql-block">应该说,陈永贵为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凤莲就是从他手上接过大寨的这面大旗。那时的大寨,风光无限。但是随着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大寨和郭凤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二次创业,重振大寨的担子落在了“铁姑娘”的肩上。顺应改革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而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如今的大寨,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一片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从某种角度来看,郭凤莲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三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郭凤莲说:“人不能和历史赌气”。这是六十年人生阅历教给这个农村女子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村民告诉我们,早上可以早点进山(虎头山)参观(大寨景区),不用买票,回来后吃早饭,然后参观陈永贵故居。陈永贵故居八点开放。</p> <p class="ql-block">⬇️山上景区有陈永贵墓、郭沫若墓、周恩来纪念亭、大寨纪念馆、大寨田、教育青年田、狼窝掌梯田、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4月6日,第三天</p><p class="ql-block">DAY3: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河北正定—›››北京。</p><p class="ql-block">⬇️早上6:30我们准时出发…</p><p class="ql-block">景区修好了石块水泥路,清晨的虎头山,清凉静谧,没有喧嚣,两侧植被茂密,大树参天,徒步其中就像幽静的公园一样。</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亭</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曾三次来大寨,第一次是1965年,第二次是1967年,第三次是1973年。三次都是徒步视察了大寨全貌。对大寨干部群众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中肯建议。</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墓</p><p class="ql-block">陈永贵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他从一个孤苦无依的儿童成长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杰出代表。他的坚韧、智慧和奉献精神,不仅仅影响了大寨村,也对全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墓</p><p class="ql-block">据说郭沫若也葬在大寨虎头山,只是没有看到明显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上有大寨纪念馆,由于我们去的太早,没有开馆,无法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寨虎头山水利设施始建于1967年,完成于1975年。由2条盘山渠、4个蓄水池、1座渡槽、1座塘坝、3套提水设备、1.5万米地下喷灌滴灌管道,450余个各种控制闸阀组成。现水利设施保存完好,仍发挥着水利灌溉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狼窝掌是大寨七沟八梁中最长也是最难治理的一条干河沟,面积87912平方米,沟深坡陡,每年进入雨季,暴雨引发洪水,灾害频发。大寨人在实施十年造地规划中,分别于1955年、1956年、1957年利用三个冬春对狼窝掌进行了治理。其中第一次、第二次治理因方法不当均遭遇失败,第三次治理在总结前两次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石坝下宽成塔形,基础牢固占地少;坝身弯弯似弓形,弓背朝里冲不倒”的办法,成功抵御了1963年的特大洪灾,使狼窝掌得到了彻底根治,史称“三战狼窝掌”。三次治理共筑坝16条,动用土方42.82万立方米,石方7621立方米,造地150余亩。</p> <p class="ql-block">⬇️教育青年田</p> <p class="ql-block">⬇️教育青年田原名神土角,共二亩八分地,在解放以前是大寨村最好的一块地。解放后,这条沟被命名为“教育沟”,这块地命名为“教育田”。</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21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大寨,亲自建议把“教育沟”改成“教育青年沟”,目的是使青年一代了解土地是怎样来的,要永远劳动,永不忘本。“教育青年田”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寨田(大寨梯田)位于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东南虎头山上,总面积约47万平方米,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农业合作化初期,大寨人为改变落后的土地生产条件,扩大耕地面积,在七条沟中打坝造地,让河沟变良田,在八道梁上里切外垫、加边垒堰、起高垫低,将坡地变梯田。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山梁和陡坡上的梯田退耕还林。大寨梯田见证了大寨人为改变落后的土地生产条件,扩大耕地面积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北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过程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寨学校</p> <p class="ql-block">⬇️大寨新民居</p> <p class="ql-block">⬇️过去大寨接待来宾的住所</p><p class="ql-block">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常常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土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也还是填不饱肚子。</p><p class="ql-block">陈永贵同志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时,组织广大群众走集体化的道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制定出十年造地规划,他们就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的苦干,河沟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p><p class="ql-block">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对村民毁灭性的洪涝灾害。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人,并送来了钱、粮和物资,大寨人没有收下,给国家退回去了,并说:“遭灾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国家救济,国家的钱财从哪来呢?”党支部当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我们日战大寨田,夜战新农村,花费了五年工夫,一个崭新的大寨,展现于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大寨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大寨村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周恩来总理曾三次陪同外国元首视察大寨,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等120多位老一辈领导人都曾莅临大寨。国际、国内客人在十五年内到大寨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大寨人把鼓励和鞭策变为动力,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大寨人民公社旧址</p><p class="ql-block">现在是民用住宅</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故居</p><p class="ql-block">陈永贵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中共九届中央委损,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一月至1980年八月任国务院副总理,这里是陈永贵同志1968年至1986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该故居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小院。两孔窑洞和三间瓦房,分别是他的卧房、厨房、接待室。</p><p class="ql-block">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汪东兴、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墨西哥、莫桑比克、柬埔寨、阿尔巴尼亚等外国元首以及美国、日本、伊拉克、刚果等外宾,都曾在这里做客。这里陈列着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陈永贵同志曾使用过得实物,充分展示了陈永贵这个衣民儿子一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大寨新改造的旅游民宿</p><p class="ql-block">至此,井陉古道赠送的景点-大寨参观、游览到此结束,乘车回返开始另一个行程。</p> <p class="ql-block">⬇️约8:40我们离开大寨村,驱车开往回京的方向,途径正定古城,古城是回京顺路的景点,岂能错过了!</p><p class="ql-block">约11.40车子到达正定古城。</p><p class="ql-block">资深长城驴友票哥来过正定古城,也做过细致的攻略和探究:我们只有不到5h的时间,景点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权衡利弊,游览重点项目,我觉得五个寺庙四个塔是一定要看的,其余有时间可以继续游览…</p><p class="ql-block">我和陈老师、萧艾老师、付老师、仁界方舟跟随票哥开始正定古城的探庙游览…</p><p class="ql-block">从南城门进入,游览顺序如下图蓝色箭头所示。</p> <p class="ql-block">⬇️古城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光辉如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著称。</p><p class="ql-block">“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p><p class="ql-block">“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p><p class="ql-block">“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p><p class="ql-block">正定历史悠久,地处“九省通衢”之地,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p> <p class="ql-block">⬇️古城最大的东城门-瓮城。</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古城墙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五尺,下宽三丈,周长24华里。</p><p class="ql-block">城设四门,东曰迎旭、西曰镇远、南曰长乐、北曰永安。</p><p class="ql-block">各门都有月城、瓮城和内城三道城门,形成迂回曲折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南城门有内城门和瓮城门,内城门外券上嵌有“三关雄镇”的石匾额,瓮城留有较完整的城垣。</p><p class="ql-block">古城中东城门的瓮城是最大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东门内门向北再向东是广惠寺。</p><p class="ql-block">广惠寺为正定古代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寺院兴盛时期,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和地藏殿。几经变迁,现寺内仅存华塔。华塔为罕见的花塔类型,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例”。</p><p class="ql-block">华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塔高33.35米,塔身四层,第一层四隅建有四座小塔,形状均为六角形亭状单层套室;四层为搭之精华所在,塔身呈圆维体,周身做壁塑,通体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形象生动,排列有序,恰似一处五彩缤纷的小型雕塑艺术之宫。</p> <p class="ql-block">⬇️1,广惠寺华塔</p><p class="ql-block">绕塔祈福,是人们祈求天下永远安宁安康的一种形式。顺时针绕塔一周阖家幸福;绕塔两周福寿双全;绕塔三周国泰民安;绕塔四周四季丰财;绕塔五周天下为公;绕塔六周皆事顺利;绕塔七周世界大同。</p> <p class="ql-block">⬇️北行7min来到临济寺。</p><p class="ql-block">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p><p class="ql-block">临济寺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p><p class="ql-block">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临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2、澄灵塔,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在大名府圆寂后,他的弟子存奖等人,将他的舍利,分而为二,一分留大名,一分运镇州(今正定),建塔存藏。唐懿宗皇帝钦封为“慧照禅师”,赐塔名曰“澄灵塔”。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澄灵塔,举高30.47米,为砖仿木结构密檐塔。塔下面为一宽大石砌基座,正中砌八角形石质塔基,之上为砖砌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及平座的栏板上雕有奇花异鸟。上部刻三周莲花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和所有密檐塔一样,塔身第一级基高,四面设有对开式假门,四侧面设假窗,转角做圆形倚柱,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以上八级相距较近,层层出檐,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设计精巧,富于变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刹。1985年,在有明禅师主持下,进行了修葺,使玲珑别致的澄灵塔。正定人送一雅号“青塔”。</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临济寺内除了澄灵塔、大雄宝殿外还有法乳堂、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继续西行,路径阳和楼,上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在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p><p class="ql-block">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出来西行4min就是开元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开元寺。开元寺寺内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开元寺须弥塔、开元寺钟楼和法船殿遗址。</p><p class="ql-block">主殿在后,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开元寺主殿在后,楼、塔左右对峙的布局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3、须弥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须弥塔</span>又称"开元寺塔”或"须弥塔”,因风格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年(636年),建开元寺须弥塔。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元寺须弥塔塔体重建,四年后竣工,并命名“开元寺须弥塔”。开元寺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塔高42.5米,平面呈正方形,共九级,通体为砖石结构。下面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门,塔内为中空筒状上下敞通,无台阶登攀。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悬挂风铎,顶部有葫芦形的塔刹。开元寺须弥塔在建筑上带有较强的官式建筑特色,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及官式建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赑屃</span>碑座</p><p class="ql-block">此赑屃系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碑座。青石质,残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体量之大位居全国同类石刻之首。</p><p class="ql-block">2000年6月出土于正定县府前街路西,同年8月移至开元寺内。同时出土的还有碑首、碑身残段,均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主殿法船殿位于钟楼和须弥塔的后侧。现在仅存基础的遗址,但在历史上曾是寺内的正殿,法船殿的特点是中正位置塑有法船,船上塑有慈航普渡的神像56。</p> <p class="ql-block">⬇️三门楼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原为一座石、木混合结构的二层楼阁,现仅存下层石柱。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提名和碑文等,为研究唐代雕刻技艺、民众信仰、粟特人移民情况及开元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继续北东徒步至天宁寺</p><p class="ql-block">正定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p><p class="ql-block">因为寺内与前面大同小异,所以我们没有进入参观,只从外围游览。</p> <p class="ql-block">⬇️4、凌霄塔</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塔身粗壮,塔体巨大,形状如楼阁。凌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有多处木结构,故俗称木塔。始建于唐成通年间(860年~874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宋、金时的建筑。凌霄塔通体砖木结构,为9层楼阁式塔,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矗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建其塔身1层至4层,为全砖结构,4层以上则为金代重建,为砖木结构。凌霄塔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棂窗、4层到9层的半拱、飞檐皆为木制。凌霄塔从第5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收缩。</p><p class="ql-block">凌霄塔的最大特点是在塔身第4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做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塔刹原本是铁铸,9层相轮呈枣核状。像凌霄塔这样的结构在国内现存仅此一例。在其塔基下发现了地宫。经清理,出土了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并为断定该塔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p> <p class="ql-block">⬇️四塔游览结束,直接向东…</p><p class="ql-block">票哥说:今天四座塔是亮点,但是接下来的兴隆寺才是最耀眼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买票后进入…</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别名大佛寺,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中国十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觉六师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p><p class="ql-block">穿过大觉六师殿遗址北行就是摩尼殿。</p><p class="ql-block">摩尼殿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p><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供释迦牟尼,平面布局为十字形,面阔七间、近深六间。长33.32米,宽27.08米,重檐歇山屋顶,绿琉璃瓦覆顶。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龟头屋”。</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雕像上方的穹顶很高,光线太暗拍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西方胜景内槽东扇面墙外壁画框宽9.14米,高7.13米,内绘“西方胜景”。构图宏伟,色彩艳丽,将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等400余身。壁画左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图”和“八大菩萨图”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现存面积约422平方米,为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生动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图”。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自在观音的五彩悬塑了。</p><p class="ql-block">摩尼殿中的宋代五彩悬山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将大海与海中的观音道场-普陀洛迦山,微缩于壁面,俨然是一个极乐世界,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踞坐正中的自在观音。</p><p class="ql-block">鲁迅称之为”东方美神”,四面悬塑都很精美。</p><p class="ql-block">因为这尊观音坐南面北,于大殿的坐向相背,所以又称做“倒坐观音”。观音之所以“倒坐”,亦是为了教化世人苦海无涯,回头是岸。</p><p class="ql-block">自在观音原塑于宋代,明代进行过修补。当时的匠人特地采用了琉璃珠为观音“点睛”,使得菩萨稍微下视的目光,能够在任何角度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相交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摩尼殿向北是戒坛。</p><p class="ql-block">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p><p class="ql-block">戒坛是寺院用以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p> <p class="ql-block">⬇️出戒坛后左侧不远处就是转轮藏阁。</p><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p><p class="ql-block">转轮藏,是能旋转的藏置佛经的塔形木结构建筑,下大上小,依次为藏座、藏身和天宫楼阁,绘有佛像、图案等。通高十米左右,多为八角形,分若干层次,可左右旋转。</p> <p class="ql-block">⬇️出戒坛右侧不远处是慈氏阁。</p><p class="ql-block">慈氏阁内供奉的是一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这尊弥勒菩萨像高7.4米,是北宋时期的作品,据说是用一根从五台山顺滹沱河漂至正定的巨木雕刻而成。弥勒菩萨的形象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被称为“未来佛”,预示着未来的佛祖。</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p><p class="ql-block">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之一,高33米,分为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采用歇山顶设计,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外观庄严端正。</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内供奉着一尊铜铸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这尊铜像高24米,拥有42臂,是中国现存铜像中最高的一座。这尊铜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而其余的40只手臂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大悲阁的须弥座上装饰有精美的宋代雕刻,如盘龙、飞天和伎乐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北就是弥陀殿</p><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隆兴寺的一部分,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主要供奉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殿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高达3.99米的泥塑金装阿弥陀佛像,这尊佛像位于1.57米高的须弥座上,展现了阿弥陀佛的庄严形象,其背后两根金柱上还悬塑了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的像,殿内西侧还供有石雕的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最北侧就是毗卢殿。</p><p class="ql-block">即毗卢殿在隆兴寺的中轴线最末端,是一座具有独特设计和精美绝伦的佛教建筑。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毗卢佛,高6.72米,是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这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构成了千佛绕毗卢的形象,构思十分别致巧妙。</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还有好多景点需要记述,鉴于篇幅有限,不能继续添图描述,只能就此搁笔,把看到的其余景点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隆兴寺,距离集合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大家一致同意继续游走东城门然后回南城门。</p><p class="ql-block">我们不知道东城门是否可以上去,试着走向东边城墙,此处有一段修好的斜坡,我们继续沿坡走向城墙,没想到没有阻拦,可以登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东侧城墙向南走,边走边找东侧城门。</p> <p class="ql-block">⬇️跟着两位大师边走边观察、边走边研究东城墙走向,发现东城强并不是南北通直,而是有一个拐角,原来东城墙为了躲避河流走向,不得不拐弯规避河流,形成了凹进来一个直角再向南走向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真正的东城门,城门关闭。在它的南侧又开了一道门,这道门是方便城内外通行的一道便门。</p> <p class="ql-block">⬇️正定城墙-东南角台</p><p class="ql-block">正定城墙设四门,四角建有角台。现存东南角台为明代遗存,占地1700平方米,内高11.8米,外高13米。马道长36.5米,下部宽7.3米,上部宽8.8米,由下至上呈喇叭口状。角台顶部存有角楼室内地面灰土垫层遗址,南侧存有小城砖基础,偏西处存有建国后遗留下的混凝土工事碉堡和炮楼,作为军事工事。</p><p class="ql-block">东南角向西禁止通行,我们只能从这里下城墙,走城内马路回到南门。</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面积超大,景点众多,细致游览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我们时间有限,紧赶慢赶,还是管中窥豹,其他景点只能有机会再参观了。</p><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这一圈下来,虽然时间仓促,但看到的却是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走在城中,不仅感受到了这里豪爽大方的淳朴民风民俗,还体会到了这里的每一份沧桑,走古路、游古庙、观古塔、吃美食…都是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城经历时代变迁,千年沧桑烟雨,名城正定文化芳菲依旧,风情浓酽依然。那一处处国之瑰宝,一脉脉璀璨文明,起源于历史,升华于现实,传承于末来,并将历久弥新,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见了,正定古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