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洞的守庙人

笑红尘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寺庙是一种迷信的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寺庙,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在元朝末年,由于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方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生产力和经济状况严重下滑。强制移民政策是朱元璋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和稳定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重修林县志》记载:“徙泽、潞民无业者实林。”(《明史·太祖本纪》)二十一年徒泽、民无业者垦河南北,赐钞备农具,复三年。按:林民先世多籍晋,其来也皆在明初,谱碣所载尤以洪洞为多,其事于正史可考者只此。《旧志》云:“永乐十年归并县属为二十五里。后相继迁民,加以军屯,增为三十三里。”知此事在洪、永两朝、盖继续行之,不止一次也。</p><p class="ql-block"> 为了统治百姓,皇帝总要在神身上动心思,给它弄个封号,借它的神力为自己办事。第一位为城隍神分封的,大概是后梁时期的太祖朱温。朱温在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封越州城隍为“崇福侯”。后唐时,末帝李从珂为保住自己的江山,在清泰元年(公元934年)降诏,封杭州城隍神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为“阜俗安城王”,越州城隍神为“兴德保闉王”。明太祖朱元璋虽然罢黜了山神水神的帝王封号,但对民间百姓广泛信仰、崇拜的城隍神却格外关照,他按照城隍神管辖地盘的大小,一个不漏地为其封爵进位。朱元璋分封城隍神后下令,天下府、州、县均立城隍庙,规格如同当地的衙门,祭供城隍神的几案与衙门内的一样。朱元璋还说:“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p><p class="ql-block"> 在今鹤壁市清水池西有一座古庙,有一学校,有一户人家。这所学校是鹤壁市鹤山区青少年体育户外活动营地,也是河南省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集户外运动、旅游研学、教师培训、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训练机构。</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庙叫"清水池华林洞″,它为什么不叫"华鹤洞″呢?我们先来看一下鹤壁市和施家沟村的来历!1985年从原鹤壁六中(现鹤山区实验中学)院内发现一座唐玄宗开元廿六年籍贯并州(山西太原)王仁波墓葬,出土墓志上已有了“鹤壁村”的记载:“……遂以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三月已巳朔十一日己卯,卒于私第,春秋八十有三。即以其年四月四日,殡于相州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高原礼也。左连惠果祗园之胜境,镇在西带牟山,孙和之仙岩斯在。”鹤壁这个地名距今至少1300多年了。故而有“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鹤壁地名最早见于唐开元年间,当时称鹤壁村。金代鹤壁为相州彰德府“五镇”之一。清代属汤阴县,设鹤壁社。民国设区,先后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和河南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汤阴县。</p><p class="ql-block"> 1945年属中共领导的安汤县。1946年安汤分治后属汤阴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中共汤阴县党政领导机关驻地。1947年2月改称汤阴县第一区,1950年又改为第二区。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成立,鹤壁镇(或者称之为鹤壁集镇)是该省安阳专区汤阴县的一个镇。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设立河南省,但鹤壁的建制没变。1953年改为鹤壁集乡。</p><p class="ql-block"> 鹤壁产煤从1949年10月22日鹤壁煤矿就归平原省农业厅管,到了1954年3月16日就归属于中央燃料工业部中南煤矿管理局管辖。这一步很重要,鹤壁产煤是从镇到市的催化剂。1956年9月3日,鹤壁由企业向县级工业区转化,摆脱了汤阴直属于安阳地区,鹤壁的建制是鹤壁矿区委员会。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3次会议批准建立鹤壁市,为省辖市,辖区为原鹤壁矿区区域。代书记郝明甫(5月10日上任)、代市长(4月3日赴任),由安阳公署代管。她辖有七乡三村,驻鹤壁集乡。七乡:鹤壁集、鹿楼、东头、罗村、石门、施家沟、西项。三村:东柴厂、西柴厂、西扒厂。1957年12月22日,汤阴县鹿楼区和宜沟区其中的4乡67村划归鹤壁管辖,这样鹤壁市达到了11乡、70个村。1957年4月11日,鹤壁市改为省辖市,同年5月17日,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建立中共鹤壁市委员会,同时撤销中共鹤壁矿区委员会,办公地位于鹤壁集镇新华街中段,而这里也成了鹤壁奔向辉煌的起点。1958年1月24日,汤阴县的大河涧、盘石头、桑园还有安阳县的闾寨、马庄等5乡以及庞村、下庞、辛村、扈堂、杨小屯、刘庄、许沟划归鹤壁市。</p><p class="ql-block"> 1956年从汤阴县划出,鹤壁矿区办事处鹤壁镇,隶属安阳专员公署。自1957年建市至1958年,为市领导机关驻地。1958年建陈家庄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0年陈家庄人民公社与吕寨人民公社合并为鹤山煤矿人民公社。其下属行政村称生产大队。1961年政社分治,鹤山人民公社划出城市辖区成立鹤山区,农村部分组成陈家庄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易名红卫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为鹤壁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鹤壁集乡,其下属行政村由大队改名为村委会。1998年5月1日,由市郊区划入鹤山区管辖。1958年12月8日,新乡专区和安阳专区合并为新乡专区,安阳代管的鹤壁市自然而然也就归新乡专区了。1961年12月19日,国家恢复安阳专区(专员公署区),安阳市、鹤壁市重归安阳专区。淇县在1954年成为汤阴县的一部分,只到1962年才再次独立建县。1961年的11月18日,山城人民公社、鹤山人民公社分别设立为山城区、鹿楼人民公社和鹤山区、陈家庄人民公社。1966年1月27日,鹤壁市成立郊区,辖三个公社鹿楼、石林、陈家庄。这个郊区就是今天鹤壁市的行政中心淇滨区,那是在2001年12月26日批准改名并搬迁行政驻地的。</p><p class="ql-block"> 施家沟村没有一个姓施的,却为啥叫施家沟呢?施家沟在《重修林县志》里清楚记载,民国前施家沟就属于林县东姚区管辖,村东大庙上有一通明代万历三十九年的碑文:彰德府汤林二县人见(现)在施家沟庄居住,善男信女王朝宗王氏刘科、李氏领合庄善男信女建立……古时以“鲸背”桥为界,桥南为林县管辖,桥北以西归安阳县、桥北以东归汤阴县,成为“三县交界”的太行驿站!施家沟村来历来源于华林洞寺庙施粥的风俗,说起华林洞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却有明万历十一年、大清同治六年、大清道光捌年、大清乾隆、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十四年七通古碑,二月十五施家沟的清水池庙会,后来改为二月二十二。庙会东姚黄路坡、黄蟒峪等村民会来支起大锅给前来过会的人做面筋疙瘩汤,不知这个风俗习惯延续了多少年!清水池三教堂前老枫树下的平台当地百姓叫三庙台,以前也叫三县台,因为施家沟旧时是三县管辖地,老枫树下也就成为三县维护庙会治安的现场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 在施家沟南侧的山坡上,有一条太行古驿道,相传这里自古就是一条盐道,在古驿道边有一通清嘉庆年间石碑文:“当观荡邑西九涧沟乃山西山东往来要路也,缺巅涧悬相势修铺行道之人……”施家沟村过去的主要经济支柱就是盐和瓷器,这也是这个三不管地方土匪出没的主要原因。从周朝起,国家就开始了管控盐,私盐不得贩卖,否则会被剁掉脚趾头,在这之后,历代王朝都不愿放弃盐这块大蛋糕,,盐商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存在,也让贩卖私盐逐渐泛滥。</p><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先辈李维周是大清咸丰朝国子监监生,后辈李耀南,曾任民国时期林县保安团团长,其后还有李其昌、李克昌,曾任河南省水利厅厅长、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等职。当年土匪横行施家沟,李灵鳌提议并出资组建武术队,习武强身,抵抗匪患;由长子李平南任队长,侄子李怀南任副队长。李灵鳌与村内先贤们商定筛选,决定聘请林县洪河武师刘锦贵为施家沟武术队总传教师。刘锦贵林县洪河望族,有五子,都是武术高手,长子刘景荣,五子刘武斌尤为出色。除此之外,其众多堂侄在武术上也有建树。刘锦贵授聘后,带领儿子及弟子不辞幸苦踏上施家沟传武之路,这也是今天施家沟武社火在清水池华林洞庙会上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华林洞没有清水池出名,那庙东的一户守庙人更是无人问津!" 守庙人原长生说:"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守在这里,我父亲,我爷爷,以前都在这里,我出生就在这里,也就一直守在这里。″原先生出生在这里,至今未娶,但也在这里守了一辈子现在就剩原先生和自己七十六岁的老母亲两个人住在这里兄弟姐妹们离得都挺远,好长时间也没有回来了父亲去世以后,守庙的事情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以前原先生的爷爷、父亲都在这守过庙。</p><p class="ql-block"> 华林洞的传说是否正确,那几通古碑就是有力的无声证据,至于守庙人几代人的执着又该如何解释,也许只有他心里知道,也许只有那从东姚十里花溪引洹入鹤的清水池读懂他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