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p><p class="ql-block">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古今咏杭州西湖最好最美的诗,没有之一。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以春秋时期的越国美女西施比喻西湖的美景,堪称神来之笔。但你有没有想到,也许苏东坡是以西湖和西子比喻一位心仪的女子呢?</p> <p class="ql-block"> 宋熙宁六年,是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的第三年。有一天,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召来一个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美女浓妆艳抹,轻歌曼舞,而其中领舞的一位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这位女子坐到苏东坡的身边。这时候,她已换了一身素净衣裙,洗净铅华,清丽淡雅,仿佛空谷幽兰,沁人心脾。恰在此时,原本艳阳高照,波光潋滟的西湖,因天气突变而转为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番景色,恰似美人的浓妆转为淡抹。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 这位女子就是王朝云,时年十一岁,浙江钱塘人,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成为西湖艺妓。她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十分仰慕苏东坡的才华,且受到苏东坡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的善待,希望能终生追随苏东坡。苏东坡将其买下作为丫鬟,空闲时还亲自教她读书识字。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却很有女人缘。他的三个女人都很贤惠。苏东坡的原配夫人是他的塾师的女儿王弗,饱读诗书且非常务实,是苏东坡的贤内助,与苏东坡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不幸于二十六岁时病逝于京师开封。在她病逝十年后,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秉性柔和,遇事随顺,容易满足。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涯里,一直与之同甘共苦,陪伴苏东坡从家乡到京师,尔后又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登州、颖州等地,在最困难时,她和苏东坡一起摘野菜,赤脚耕田,二十五年后病逝。而王朝云与苏东坡的关系很奇特,她与苏东坡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特别是陪伴苏东坡度过了贬谪黄州和惠州两段艰难岁月,但前期一直没有名分,只是到黄州后才由丫鬟改为侍妾。但王朝云始终无怨无悔,以其灵秀的艺术气质,深刻的思想见解,与苏东坡相知至深,举手投足间皆可知晓对方的心意,可称得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精神挚友。</p> <p class="ql-block"> 据明代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有一天,苏东坡退朝回家,吃过饭后,悠闲地摸着肚子在院里散步。闲来无事,苏东坡问身边服侍他的仆役们:“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一女仆抢先回答:“学士肚子里装的当然都是锦绣文章。”另一个仆人说:“学士满腹都是治国理政的经韬纬略。”苏东坡皆不以为然。到朝云回答时,她俏皮地说:“学士装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听后捧腹大笑,连连赞叹:“知我者,只有朝云一人耳!”这是因为苏东坡虽然饱读诗书,但生性耿直,不善拍马逢迎,朝堂上也是直来直去,经常被人讥为“不合时宜”。</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触及人事,也会引起王朝云的伤感。这种相知最典型的莫过于苏东坡写的《蝶恋花》:</p><p class="ql-block">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p><p class="ql-block">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p> <p class="ql-block"> 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寓居于嘉佑寺内,王朝云常唱这首《蝶恋花》为他纾愁解闷。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凄风伴着苦雨,嘉佑寺内木叶摇落,王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想到苏东坡忠诚而被贬,沦落天涯,不禁难抑惆怅伤悲之情,哭而止声。苏东坡问其原因,王朝云答道:“妾每次唱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就没办法再唱下去了。”苏东坡知道她的心意,故意笑着劝慰她:“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两人之知心由此可见一斑。王朝云去世后,苏东坡“终生不复听此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杭州三年,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之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自己修建草堂,自己在军营闲置的名为东坡的荒地上耕种,这也是他自号“东坡居士”的来由。苏东坡在给友人的诗中记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一家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照顾苏东坡的生活起居。她用廉价的肥猪肉,文火慢煨,做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谪居黄州三年后,二十一岁的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一个儿子。当时苏东坡正奉父亲苏洵遗命为《易经》作传,便为儿子取名遁。“遁”取自《易经》中的第三十七卦,其爻辞“好遁,君子吉”,有远离政治旋涡、消遁、归隐的意思。但不幸的是,第二年苏东坡奉旨改任汝州团练副使,遁儿在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苏东坡和王朝云悲伤已极,苏东坡在诗中说自己:“归来怀抱空,老泪泻如水”,而朝云则是:“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由此可见两人面对共同的苦难,几乎到了心意相通,脉搏连动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宋绍圣元年,王朝云随苏东坡谪居惠州,感染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也无明显好转。居惠州的第三年,她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p> <p class="ql-block"> 王朝云一生向佛,颇有悟性和灵性,这也是她能和苏东坡心灵相通的原因。早在苏东坡为徐州太守时,王朝云曾跟着泗上比丘尼义冲学《金刚经》,后来在惠州又拜当地名僧做俗家弟子。临终前她握着苏东坡的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语是说世上一切都是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和闪电,转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句话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的参悟,还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惠州也有一个西湖,而且是中国四大西湖之一。遵照王朝云的遗愿,苏东坡把她安葬在惠州西湖中西丰湖边的一片松林里,离一座佛塔和几座寺院不远。王朝云与苏东坡缘起于杭州西湖,缘尽于惠州西湖,缘起缘尽,莫非真有天意?苏东坡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铭文也像四句偈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p> <p class="ql-block"> 在王朝云逝去的日子里,苏东坡不胜哀伤,他写了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其中《西江月·梅花》以人拟花,又以花喻人,尤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p><p class="ql-block"> 仙时遣探花丛,倒挂绿毛么凤。</p><p class="ql-block">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p><p class="ql-block"> 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p><p class="ql-block"> 此外,附近的僧人还在墓前筑六如亭纪念王朝云,苏东坡亲手写下楹联:</p><p class="ql-block">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p><p class="ql-block">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p><p class="ql-block"> 此联不仅写出苏东坡与王朝云相知相爱的点点滴滴,更饱含着他对这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p> <p class="ql-block"> 癸卯之秋,我应友人之邀游览惠州西湖,来到王朝云墓前。岁月沧桑,当年的墓与亭已不见踪影,眼前看到的王朝云墓是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的。而六如亭则是清朝另一位惠州知府陈维重修的,亭前的石柱上刻着陈维所书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p><p class="ql-block"> 飞柳絮;</p><p class="ql-block"> 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p><p class="ql-block"> 冷梅花。</p><p class="ql-block"> 而亭后的石柱上刻的是清代文人林绍龙九十二岁时所作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p><p class="ql-block">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p> <p class="ql-block"> 其上联出自王朝云临终时所诵的《金刚经》,也是六如亭的名称来由。下联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原文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诸法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以《心经》对《金刚经》,以“六不”对“六如”,且与王朝云的禅意契合,也算是千古绝对了。</p><p class="ql-block">(原创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