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昭苏灯塔知青小镇,位于昭苏县吐格勒勤村。1968-1979年,北京、上海、江苏、乌鲁木齐等地千余名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为边疆发展贡献青春。</div> <div> 知青小镇大门左侧,有一座知青劳动场景的群雕。有知青经历的人都会在此停留观看,寻找自己当年的影子。</div> 知青小镇大门右侧,摆放着一溜当年民兵训练用的已经报废的高射炮、吉普车和四轮卡车。 走进知青小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大幅标语呈现眼前。六七十年代,这些口号曾激荡着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心,让他们毅然告别城市,来到边远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小镇的墙壁上,画满了当年知青劳动、生活场景的壁画,那个火红的年代重现眼前。 踏上西去的列车,怀揣着青春梦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遥远的西部边疆。 当年知青们在昭苏工作、生活的原址被修葺一新,这里留下的不仅有他们战天斗地的身影,还有他们宝贵的青春岁月。 知青餐厅——人民公社大食堂。 食堂里弥漫着浓浓的红色宣传气息。 <div> 灯塔知青展览馆,全方位记录了昭苏知青们那段难忘的历史。</div> <div> 展馆围绕“爱国守边.青春无悔”主题,展示了当年知青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和他们的苦乐人生。</div> 展馆左侧那面墙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曾到昭苏插队落户的一千多名知青的名字。 知青历史是共和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也是共和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不管时光怎样流逝,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div> 在昭苏县中哈边境的格登山上,一座3米高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金顶红墙的碑亭里。这就是著名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简称格登碑。格登碑立于1761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它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div> 1750年(乾隆十五年),准噶尔部上层贵族达瓦齐夺取汗位发动叛乱。1756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向叛军发起进攻,在格登山决战中大获全胜。格登碑由乾隆皇帝亲撰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载和歌颂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此图来自网络) 清朝晚期,沙俄通过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了西北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正因为有了这座格登碑,才使得沙俄妄图侵吞我国更多疆土的野心未能得逞。 站在格登碑亭前向西遥望,山下近处是中哈两国的边境线,两国的边防公路相向伸向远方。不远处是哈萨克斯坦松拜村,最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天山雪峰。 开疆拓土易,固边守土难。当初,若没有清军将士决胜千里之外的格登山之战,若没有后来与沙俄的据理力争,格登山也许早就成为了异国他乡,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格登山之行。 <div> 伊犁昭苏县境内的夏塔古城遗址,是特克斯河流域最大且保存完整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它扼守天山北麓丝绸之路弓月道和碎叶道,在历史上发挥了镇守边陲、商贸枢纽、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div> 夏塔古城建于唐代,曾是乌孙国的夏都,乌孙王每年都携妻眷来此避暑。古城至蒙元时期仍有活动。 <div> 昭苏县城西南70公里处的夏塔河冲积平原坡地上,分布许多乌孙古墓群,巨大的土冢犹如一座座小山丘,这便是玛热勒特沟口墓群。墓群系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的古墓,共228座。墓主人均为当时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div> 乌孙在伊犁先后500余年,伊犁广阔的草原上星星点点散布着上万座乌孙古墓。经普查,昭苏境内共发现乌孙古墓1,200余座,是伊犁州乌孙古墓发现最多的区域。 <div> 乌孙古墓群的最远端,有一座被栅栏精心围护的墓冢,那就是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的墓冢。细君公主出生扬州,本是一位柔弱的江南女子,却深明大义,远赴乌孙和亲,换来了汉朝边境六十多年的安宁。(此图来自网络)</div> <div> 墓冢的不远处,立有一尊细君公主的汉白玉雕像。她曼妙的身姿、倾城的容颜,像似下凡的仙女。细君公主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还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乐器,深受乌孙人的敬重和热爱。</div> <div> 细君公主远嫁他乡,虽不负嘱托,不辱使命,但由于语言不通,饮食生活环境无法适应。苦闷之余写下了这首《黄鹄歌》表达内心的孤苦与悲伤:“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和亲5年后,细君公主便抑郁而终,走过了她短暂的一生。</div> <div>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4团,地处新疆伊犁昭苏县最西端的坡马,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接壤。是兵团边境线最长、戍边任务重、生活条件艰苦的边境一线团场。</div> 74团,是在1962年新疆发生“伊塔”叛逃事件后,临危受命组建的边防团场,大部分农、牧连队均分布在边境线一带,成为反渗透、反侵略的前哨阵地。 <div> 几十年来,74团的军垦儿女常年驻守在坡马边境线上,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巡逻,挥锄为强国,执戈为守边,成为边境线上永不换防、永不转业、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div> “钟槐哨所”,原名74团界沟1号哨所,是老一代兵团前辈于上世纪60年代初搭建的第一个民兵哨所。当时边境形势紧张,苏联边防军经常偷偷把边境铁丝网向我方推移,哨所民兵发现后又将其推移回去。哨所民兵冒着生命危险,在百里边防线上与苏军展开不懈斗争,保证祖国每寸土地不被丢失。 在74团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一个又一个“钟槐哨所”,一代又一代军垦人,不断续写着仗剑扶犁守边关的英雄传奇。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钟槐哨所”前移到了更加接近边防线的地方。这处老的“钟槐哨所”,现在已被74团开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完里面的展览,深深被兵团人屯垦戍边、热血忠诚的精神所感动,他们都是祖国忠诚的卫士,默默无闻的守边英雄。 “钟槐哨所”西北面,有座碑亭,里面立有一块高约2.5米的“清朝1号界碑”。碑上沙俄双头鹰标志依稀可见。此碑立于1882年沙俄归还伊犁九城之时,它记录着沙俄侵占我国西北领土的屈辱历史。 到了伊犁一定要来昭苏夏塔。夏塔,位于西天山主脉的怀抱之中。这里有群峰林立的天山主脉,奔流不息的特克斯河,还有西天山最美丽的夏塔草原。 <div> 站在夏特河谷南望,雪莲群峰宛若一朵盛开的雪莲花,绽放在翠绿的云杉林之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美丽无比。</div> 夏塔峡谷,是丝绸之路上最险峻的古隘道,是沟通伊犁河谷与南疆的最佳捷径,千年前玄奘西行取经便由此经过。如今它是最具挑战性的徒步探险线路,吸引了众多探险爱好者。 站在夏塔雪山脚下,深深为之震撼。夏塔雪山用它那冷峻刚毅的面容、顶天立地的气势,展现着天地间不同凡响的大美。 六月的夏塔草原,山花烂漫,林木苍翠,美的就像一幅画。 这世上总有一片风景,让你不惜长途跋涉仍觉人间值得。 夏塔,一片净土,一处秘境。 <div> 喀拉峻大草原,位于新疆特克斯县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是亚洲最大的高山草原,也是世界最美丽的草原之一。</div> 喀拉峻草原雨水丰沛,土质肥沃,生长有上百种优质牧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定为全球少有的一流天然草场。 雪山、草原、云杉、蓝天,构成了令人惊叹的旷世美景。 绿草如茵,野花似锦。你让我满心欢喜,我拍下你的美丽。 <div> 阔克苏大峡谷,深约360米,两岸崖壁陡峭,阔克苏河水流淌谷底,给人以壮丽、秀美之感。</div> <div> 鳄鱼湾是阔克苏大峡谷中的一个河湾,因山体形似一只伏在谷底的鳄鱼而得名。夏天因降水多,河水中携带了大量天山雪峰的碳酸钙粉末,因而呈现出灰白的颜色。</div> 特克斯,伊犁草原上的一座小城,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八卦城,2008年荣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榜单。 从空中鸟瞰,特克斯县城宛如一幅巨大的八卦图,它以城中心八卦文化广场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离、相同角度向外放射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8条大街,8条街各长1,200米,每隔360米设一条连接8条大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有四条环路,其中一环8条街、二环16条街、三环32条街、四环64条街。完整反映了易经里的64卦。(此图来自网络) 八卦城始建于1937年,由当时的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邱宗浚现场查勘、设计。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卦爻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 太极坛是特克斯县城的中心,八卦城就是以此为圆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出8条大街,展开太极图的。登上太极坛顶转一圈,可一览八条大街的全貌。 乾:代表天,是最高纯粹的阳,象征着创造、动、刚、积极、进取、领导、父亲、金、西北方等属性。 坤:代表地,是最高纯粹的阴,象征着包容、柔、静、稳、母亲、子女、黄、土、西南方等属性。 震:代表雷,象征着动态的力量,有进取、刚强、激烈、气势、长男、东方等属性。 巽 (xùn):代表风,象征着柔顺、温和、适应、虚、谦、远、长女、申、东南方等属性。 坎:代表水,象征着阴柔的动力,有冷静、深沉、内敛、中男、坤、北方等属性。 离:代表火,象征着热情、热烈、发光、发热、有刚强而犯难、中女、雍、南方等属性。 艮(gěn) :代表山,象征着稳定、固定、沉静、静止、谨慎、少男、艮、东北方等属性。 兑:代表泽,代表着润泽与丰收,象征着温和、和睦、柔和、和合、少女、西南方等属性。 只要按照路牌指引走,就不会在八卦城里迷路。 住的旅馆在离街二环街口,步行去县城中心的太极坛大约一刻钟。 姆玛冰激凌店门前的这个千年胡杨根雕气势不凡,禁不住在此细细观赏了一番。 那拉提,著名的高山牧场,全国六大最美草原之一。 优美的草原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使那拉提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圣地。 碧绿的草地,白色的毡房,起伏的山峦,蔚蓝的天空,每一样景物都强烈冲击着视网膜,让人为之痴迷陶醉。 六月的那拉提,山下的草原已山花烂漫,山上却依然寒冷,冰雪覆盖。 1,500多年前,那拉提草原曾是乌孙国领地。乌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游牧部族,公元前二至一世纪崛起于我国西北,公元558年被突厥人所灭。乌孙人是今天我国哈萨克人的先祖,是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在辽阔的那拉提草原上,乌孙遗迹随处可见。 <div> 穿过这条有两个乌孙士兵雕像把守、两边矗立着数十根图腾柱的古道,尽头便是那位娶了汉家公主刘细君的乌孙王——猎骄靡的陵墓。</div> 猎骄靡陵墓直径46米,高近7米,背倚天山,面向草原,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br> <div> 猎骄靡陵墓前竖立着四个巨大的石人,他们一律脸朝东方。古人认为,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可以唤起生命的意识和力量。左边两个男性石人手执酒杯和马刀,象征草原男性的勇猛和豪爽。右边两个女性石人则手握羊毛线纺锤,象征着草原女性的勤劳智慧和善良。</div> <div> 巴音布鲁克,独库公路边的一个知名景区。这里最吸引人的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也不是名声在外的天鹅湖,而是</div><div>“九曲十八弯”的神奇景致。</div> “九曲十八弯”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精华所在。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使这片草原成为了绝美仙境。 巴音布鲁克草原传说中的“同心岛”,被誉为草原爱情神灵的家园。 <div> 巴音布鲁克还是蒙古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之地。早在1771年,西迁俄国伏尔加河流140多年的蒙古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尽艰险回归祖国。土尔扈特部的爱国壮举深深感动国人,清政府特赐水草肥美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牧场给他们做为安居之所。</div> 1771年,土尔扈特人东归时带回了7座随车搬迁的“流动庙宇”,其中包括巴润寺。2008年,为保留古文化遗址,巴润寺请高僧重新选址重建。从此,巴润寺被固定下来,结束了在蒙古包里设佛堂随季节搬迁的流动历史。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马兰,是中国核武器的摇篮。因淹没在茫茫戈壁深处而鲜为人知,又因为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而引得世界瞩目。马兰,是功勋之地,它让当时孱弱的共和国挺起了脊梁,昂首阔步地跨进了世界拥核大国的行列。 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始建于1958年秋,当时基地创始人之一的张蕴钰将军奉命带领先头部队来到这里时,看到满目荒凉的戈壁大漠中盛开着一丛丛紫色的的马兰花,分外欣喜和亲切,于是便给核武器试验基地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此图来自网络) 马兰基地组建后,先后有上万名解放军官兵和科研人员,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戈壁大漠,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呕心沥血贡献力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爆炸成功;1967年6月I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 随着国家国防战略的调整,1987年,马兰基地当年在核试验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军事设施全部停止使用,光荣结束了历史使命。1990年12月,马兰核试验基地的所有设施均移交地方管理。如今,这里已被开辟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兰红山军博园。 跨进军博园大门,就能看到高大的“马兰魂”雕塑。雕塑由形似马兰花的六个钢铁花瓣组成,象征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永存。 军博园里完整地保留着当年诸多国防将领和核试验科学家们工作、生活的印记。两层高的将军楼共有5栋,曾有9位院士、27位将军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编号为20号的将军楼,是当年马兰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长期居住的地方。编号为22号的将军楼,则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的居所。我国著名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王淦昌、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也都曾在将军楼里居住过。 军博园里部队的营房、车库、电影院、防空洞等各种军事设施和建筑,虽人去楼空,仍都完好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印有马兰人拼搏奋斗的足迹;每一处建筑里,都留下了马兰人挑灯夜战顽强攻关的身影。 马兰基地西侧山中,共挖有3处防空洞。防空洞里各种工作、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军博园展览馆,感受马兰人舍小家为大家,不言苦累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一件件马兰人当年使用过的老物件, 一幅幅记录着珍贵历史瞬间的老照片, 无不诠释着马兰人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大爱。 马兰核试验基地烈士陵园,长眠着400多位有名、无名的革命烈士,他们中有将军,有普通官兵,有科技人员,他们都是为了祖国国防事业而光荣献身的大漠忠魂。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们!(此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