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一场不负此生的旅行 ——2023年陕、甘、新、青四省(区)自驾游记(7∕10)

大胡子哥哥

<div> 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2018年9月正式启用,新国门东承内陆,西启亚欧,成为霍尔果斯市新的地标。</div> 第六代国门启用后,年通关能力大幅提升,出入境人员达到年500万人次,货运量达到300万吨,极大地推动了霍尔果斯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水平。 霍尔果斯中国文化馆,设计灵感来源于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展区设有神话中国、考古中国、思想中国、礼法中国、文化中国、戏剧中国、书画中国、民俗中国、科技中国、丝路中国、爱情中国等11个篇章,全面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走进展馆,首先展现眼前的是“神话中国”篇章。大面积的墙绘,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上古时期盘古开天地、伏羲创八卦、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一个个中国传统神话的精彩故事。<br> “考古中国”篇章,通过展陈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开拓足迹。 这件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祭器何尊,在其内底所铸的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字样,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思想中国”篇章,着重介绍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华夏圣贤,参与人类精神和世界观的塑造,为奠定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作出的贡献。 “科技中国”篇章,以“历史窗口”场景还原的方式,再现了先贤们在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方面,让后世国人引以为傲的发明创造。 毕昇和印刷术。 黄道婆与纺纱术。 “民俗中国”篇章,通过泥塑和绘画手法,还原一个个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场景,感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采。 端午节。 二月二。 立春。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这首饱含深情、旋律优美的《草原之夜》歌曲深为人们喜爱,60多年来一直传唱不衰。199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 <div> 可克达拉是伊犁河北岸一片碧草如茵的原野。《草原之夜》里所唱的“可克达拉”,在60多年前是一个由13个民族人员组成的军垦农场,如今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64团团场所在地。享誉世界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就是在这里诞生。</div> <div> 1959年,周恩来总理点名要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拍摄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官兵艰苦创业的记录影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于是张加毅带着摄制组来到新疆伊犁霍城县可克达拉军垦农场深入生活。</div> 一天傍晚,张加毅约作曲家田歌一起出去散步,可克达拉草原美丽的夜色和篝火旁军垦战士们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悠扬歌声,使他们深受感染,灵感触发。张加毅立即在烟盒纸上写下了歌词交给作曲家田歌,田歌随即完成了作曲。后来张加毅把《草原之夜》作为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主题曲。从此,《草原之夜》便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2004年9月,80岁的张加毅因病去世。2005年6月,央视和伊犁州政府邀请李双江等十余位著名歌唱家,在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举办了盛况空前的《草原之夜》演唱会。并根据张加毅生前遗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张加毅骨灰安放地一侧,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张加毅的经典之作《草原之夜》的歌谱。 张加毅(1925年—2004年),山西省襄汾县人。1940年起,先后担任军文工团长、文化科长等职。1953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辑兼导演,编导的电影不少荣获了文化部和总政优秀影片奖。 《草原之夜》,一代绝响;百年歌声,世纪传唱。 <div> 《草原之夜》曲作者田歌,1948年参军,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在天山脚下生活、战斗了40多年,创作了很多抒情感人的歌曲。21岁时与张加毅合作创作《草原之夜》而出名。代表作还有《边疆处处赛江南》、《啊,我亲爱的伊犁河》等。</div> 毛主席赠送给张加毅的将军笔。 可克达拉市,是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军垦新城,为新疆直辖县级市。实行兵团、城市“师、市合一”模式,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管理。 朱雀湖,以上古灵兽朱雀命名的人工湖,是可克达拉市最美的公园。朱雀湖位于可克达拉市中心城区南部,由江苏省镇江市援建。 朱雀湖融入了大量江南元素,无论亭台、楼阁,还是拱桥、垂柳,每一处景观都独具匠心,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 置身朱雀湖公园,恰似置身江南水乡。 朱雀湖对面的广场上,有一组名为《丝路花香》的雕塑。远远看去,三位古代骑马的女子,仿佛一幅优美的游春图。马背女子闲情逸致,悠然对语。马的姿态亦非常矫健,似乎在聆听主人的对话。群雕表现出了古今丝路沿途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可克达拉规划展示馆,以“城”的发展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所在地分布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前身是原新疆军区5军15师。1954年,5军15师官兵集体转业,在伊犁河谷屯垦戍边,成为创建四师的开拓者。 兵团第四师印象。 兵团第四师下辖61团-79团(欠65团)共18个团场,师部驻可克达拉市。 霍城县,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西汉起归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管辖。霍城县总人口33万(兵团6万),有汉、维、回、哈等29个民族。 霍城县人民公园碧水绿树,春意盎然。来此休闲、游览、健身、娱乐的市民络绎不绝。 伊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一座美丽的边城。它象一颗五彩缤纷的宝石,镶嵌在祖国西陲的伊犁河畔。36年前曾来过这里这里,这次跨越时空再次与伊宁相会倍感亲切。 伊宁自古就是我国西北边陲的著名重镇和繁华商埠,其境内的丝绸通道,不仅连通中、西亚各地,而且许多支线还和南亚及欧洲各地相联接。 伊宁市现有人口69万,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近三分之一。 <div> 惠远古城,位于伊犁霍城县,在清代曾是新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清代乾隆为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统称“伊犁九城”。“惠远”之名乃乾隆皇帝亲赐,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div> <div> 钟鼓楼位于惠远古城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正对四个城门。钟鼓楼建于1883年,高23.76米,是全疆仅存的一座有较远历史的传统高层木制结构建筑。</div> <div> 惠远古城内的伊犁将军府,是清政府设在新疆的最高军政衙门。统领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事务。伊犁将军设置长达150年,先后有43位伊犁将军坐镇于此。为维护西北边疆安全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div> <div> 首位伊犁将军明瑞(?-1768年),乾隆皇帝内侄。1762年3月奉诏赴任。担任伊犁将军的5年中,修筑惠远九城,组建驻防八旗各营,兴办屯田,设立卡伦,定期巡边,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和促进了伊犁的经济发展。</div> 末位伊犁将军志锐(1853一1912年),满洲镶红旗人。1911年(宣统三年)初调任伊犁将军。努力开拓,试图有所作为。后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8日,志锐在惠远城钟鼓楼前被枪杀示众。 伊犁将军府通过模拟,复原了当年将军府内的一些工作场景。 筑城布防。 治疆议事。 <div> 回溯伊犁将军府150年的历史,有多少将军临危受命,在新疆建功立业。他们与各族儿女一起,在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宏图大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iv> <div> 惠远文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后与惠远老城同期毁于沙俄侵略战火。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与惠远城一起重建。</div> <div> 惠远古城陈列馆,分“首府之城”、“功勋之城”、“文化之城”三个展区,让游客全方位了解惠远古城的历史。</div> 作为“首府之城”,惠远城是清朝伊犁将军的治所,是新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将军设衙城中,受朝廷之命统辖新疆全境,并对新疆实施具体管理。 作为“功勋之城”,惠远城統合新疆满洲、蒙古、锡伯、达幹尔、鄂温克、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守卫疆土,兴办屯田,便利交通,发展经济,作出了卓越贡献。 <div> 作为“文化之城”,惠远城聚集官宦、军旅、文人、商贾、黎民百姓等,把京城及内地文化帶到新疆,同时也将新疆文化播散到全国各地,使祖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div> 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兼军事组织形式。由清朝主要奠基者、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创立。八旗包括: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陈列馆里展示着八旗的旗帜。 惠远古城,1763年由首位伊犁将军明瑞始建,1866年陷落,1871年被沙俄侵占10年之久,1882年被清政府收复重获新生。惠远古城,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积淀了丰厚多彩的文化。图为惠远古城复原模型。 林则徐(1785年-1850年),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因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而闻名于世,但也因此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革职流放到新疆伊犁。他“宠辱皆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为后人景仰。 <div>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用大量史实详细介绍了林则徐闪光的一生。突出展现了林则徐在新疆逆境中忍辱负重,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依旧为国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和表现出来的伟大爱国精神。</div> <div> 流放新疆的三年时间里,林则徐时刻关注新疆边防,积极参与伊犁开垦和水利建设,周历南疆踏勘荒地,推广内地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当地百姓办了大量好事实事,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爱戴。</div> 林则徐从革职流放之日起就没有了朝廷俸禄,一切费用均为自理。他在人生落难的艰难时刻仍能如此奋发有为,更突显其英雄本色。 1845年12月4日,林则徐在哈密接旨获释,结束三年流放,从哈密启程返回内地。 1850年1月3日,65岁的林则徐卸任还乡,船过湘江时邀见了时年38岁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从未谋面、且年龄相差27岁的两人一见如故,在舟中彻夜畅谈。10个月后林则徐病逝,左宗棠悲痛不已。30年后,正是当年被林则徐视为奇才的左宗棠,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大业。<br> <div> 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震惊世界。联合国1987年第42届大会通过决议,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即6月26日定为“世界禁毒日”。国际天文学会于1999年2月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世界禁毒先驱,中外禁毒史上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div> <div> 惠远古城内还有一座林则徐家风馆。展示了林则徐治家教子、为官修身、处世的嘉言懿行及好家风故事,内容丰富,意义深远。</div> <div> 家风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林则徐自幼受到林氏优良家风熏陶和父辈师长的言传身教,奠定了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iv> 林则徐身体力行,传承并提升了优良的林氏家风,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大英雄。 林则徐为官30余年,历官14省,不管身在何处,都经常通过言传身教、书信指点,严格要求子女清白做人,保持涵养良好的林氏家风。 凌青(林墨卿),林则徐五世孙,著名外交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四次出任安理会主席。1985年6月,亲手将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中英联合声明》,递交联合国主管法律的副秘书长,使之成为国际公认的法律文献。显示了林则徐爱国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div>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座落于美丽的伊犁河畔。馆藏各类文物6,436件,其中很多为草原文物精品。</div> 伊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 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雄辩地说明,伊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犁历史上的居民,是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中国多民族大一统的格局,是包括伊犁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自然地貌各具特色,是全疆最大的绿洲、也是祖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 <div> 刘细君、刘解忧两位汉家公主与乌孙王和亲的故事鲜为人知,她们比王昭君和亲还要早70年,比文成公主和亲更要早700多年。伊犁汉家公主纪念馆,就是为纪念这两位汉室公主而建。</div> <div> 刘细君(?一前101年),西汉宗室江都王刘建之女。公元前105年,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被汉武帝钦命为公主,派出塞与乌孙王猎骄靡和亲。细君公主嫁到乌孙后不忘使命,广泛交友,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但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难以适应,四年后便郁郁而终。她是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和亲公主,拉开了西汉与乌孙友好交往的序幕。</div> <div> 刘解忧(?-前49年),楚王刘戊的孙女。浏细君去世后,汉武帝为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公元前101年又将刘解忧封为公主,嫁给乌孙王之孙岑陬。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50多年,生下三儿两女,一直积极作为,实现了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策略。公元前51年,年逾70的解忧公主赐还长安,两年后与世长辞。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之一。</div> <div> 冯缭,解忧公主的侍女。公元前101年,随解忧公主和亲到乌孙国,后嫁给乌孙的右大将为妻。冯缭聪明漂亮、有胆有识,又颇具政治才能,善于外交,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在协助公主团结安抚西域各城郭、加强汉朝与西域诸国友好关系、维护汉朝边境安全方面立下了卓越功勋,也赢得西域各国的赞颂,尊称她为"冯夫人"。</div> <div> 两千多年前,刘细君,刘解忧两位汉室公主远嫁乌孙,成为中原与西域和亲的开拓者。两位公主及冯夫人,满怀爱國之情和自我牺牲精神,用单薄的身躯担起了国家社稷的历史重任。为汉王朝统一西域、缔造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div> <div>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是伊宁市的一片老城,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13个民族的十多万人。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喀赞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天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当地风情。</div> “马的”是喀赞其景区的一景。走进喀赞其,停在路边的一辆辆装饰华丽的马车,会让游客眼睛为之一亮。坐着“马的”在老城里穿街走巷,就像穿越到了伊宁的昨天。 <div> 六星街,是伊宁市的一道靓丽风景。街区平面呈圆形,有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街区分成六个扇形小区。一座座花团锦绣的庭院沿街分布,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幽静闲适,好似画卷里的世外桃园。</div> 六星街中心街头,这个三匹骏马拉着一辆老式马车的雕塑,成为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换发青春、充满活力的象征。 漫步六星街,不管走到哪里,街边房屋上那一扇扇精美绝伦的窗户和一幅幅爽心悦目墙绘,都能牵动你的目光。 六星街的院子,家家户户各具特色,庭院经济遍布大街小巷。六星街已成为街区旅游、文化展示、特色民宿、餐饮娱乐、工艺品加工零售一体化的风情旅游小镇。 “楼兰姑娘”小店,商品五彩缤纷,令人目眩。 “古兰丹姆”,是六星街上最知名的冰激凌小店,深受年轻人青睐。 走进古兰丹姆小院,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生意爆火。 <div> 六星街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规划设计。在这个占地面积只有47公顷的街区里,居住着汉、回、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塔塔尔等多个民族的居民。</div> 走在六星街上,会看到很多这样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房屋建筑。 近百年的文化沉淀,塑造了六星街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div> 弓月城遗址,位于伊宁市东北20公里处。1,300多年前,弓月城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军事要塞和重要商埠,也曾是唐代西突厥的一个陪都,更是大唐统一西域的決胜之地。宋元之后弓月城损毁。1936年,新疆军阀盛世才为填充军饷,对弓月城进行了毁灭性挖掘,使遗址遭到严重破坏。</div> <div> 跨进弓月城遗址大门,迎面而立着唐代杰出军事家、定边功臣苏定方将军骑马挥剑的威武雕像。苏定方骁勇善战、气魄过人。公元657年,率唐军征讨西突厥,在弓月城将其彻底击败。而后又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将唐朝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盖世英雄,功昭日月。</div> <div> 伊犁昭苏县,是汉代古乌孙国故地。昭苏出骏马。公元前113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带回乌孙国敬献的数十匹良马,汉武帝一见大喜,赐名“天马”。在昭苏城内,到处都可以看到“天马”的影子:天马雕塑,天马路牌、包含天马二字的各种店铺名。连路灯杆顶部都是腾空而起的天马造型。</div> 始建于公元1889年的圣佑庙,坐落在昭苏城西北天山脚下的洪那海河畔,是当地蒙古族牧民求神祈祷的场所,也是新疆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大雄宝殿是圣佑庙的主体建筑,正在维修施工,谢绝入内参观。 <div> 在昭苏城东5公里处的巴勒克苏大草原,有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小洪纳海草原石人。草原石人是隋唐时期突厥游牧民族留下的墓地遗物。突厥人认为在墓前竖一个死者生前形象的石人,能使逝者的灵魂永存。 </div> <div> 小洪纳海石人中,这尊高2.3米的石人最为珍贵。他头戴王冠,右臂曲于胸前手中持杯,左手握刀,腰部以下镌刻着粟特文。专家推测,这尊石人年代至少在公元559年或603年之前,石人的主人可能为西突厥汗国的尼利可汗(最高首领)。这是新疆地区发现的规模等级最高的石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