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一场不负此生的旅行 ——2023年陕、甘、新、青四省(区)自驾游记(6∕10)

大胡子哥哥

红山公园,见证了乌鲁木齐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也承载着乌市几代人艰苦奋斗、共建家园的美好记忆。 <div> 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红山宝塔,矗立在红山公园西边的红山嘴上。是游人来红山公园必到的地方。</div> 1842年,林则徐禁烟被贬发配伊犁。1845年12月4日赴伊犁途经乌市,登上红山写下了“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的诗句。为纪念他的伟绩,当地特在红山塔下为他立了这尊雕像。 登上红山山巅的远眺楼,乌市风光一览无余。 大佛寺,一座有千年历史的汉传佛教寺庙。原址在红山脚下,193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焚毁。1989年扩建红山公园时,将大佛寺按原样搬迁至山顶。 凡到新疆旅游观光的游客,都会慕名前往二道桥新疆国际大巴扎。这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巴扎,是新疆民族风情的缩影。 大巴扎拥有三千多个商铺,集文化、建筑、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 大巴扎美食街,汇聚了全国56个民族的经典美食。来到这里,各种新疆美食应有尽有,每一样都令人垂涎欲滴。 大巴扎内有乐器区,玉石区,服装区,干果区,餐饮区等很多不同分区,逛一圈下来,都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 二道桥市场始于清宣统年间。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汇聚中亚商品、本地产品,成为中外商贾在西域必到之处。 馕是新疆百姓最爱吃的主食,由中西亚传入中国。现在馕有了很多种口味,最喜欢吃的还是刚从馕坑中烤出来的原味馕。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距乌鲁木齐市26公里,“亚心”的测定,使乌鲁木齐作为“亚心之都”的地位实至名归。 <div> 亚洲大陆中心飞鹰大门的设计颇具创意。雄鹰是勇敢、信念和力量的象征,代表高远志向和积极向上的宏伟气魂,寓意亚洲人民博爱、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div> 景区大门通往亚心标志塔大道两侧,高高飘扬着亚洲48个国家的国旗。国旗下是亚洲各国著名的雕塑,象征着亚洲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体现了多元文明的共存。 《鹰之歌》,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崇拜鹰,把勇敢和英雄称之为鹰,是民族的象征。 《巴米扬大佛》,阿富汗人曾笃信佛教,建于公园五世纪的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可惜大佛在上世纪末被塔利班炸毁。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完整成文的法典,显示了伊拉克国的古代文明。 <div> 亚心标志塔,耸立在亚心广场中央。塔高22米,塔顶不锈钢地球模型直径4米。</div> 亚心塔由四根方形立柱组成,四面均为“A”型,摹英文“亚洲”名字“Asia”字首“A”之形,体现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亚心标志塔静静的矗立在亚洲地理中心点上,像似在倾听来自地球母亲的心声。 <div> 新疆石河子,一座由军人选址、设计、建造的年轻城市。石河子历史与现代并存,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门户枢纽,还是四代军垦人的故乡。</div> <div> 建国前,石河子只是当地县下一个区。1950年,22兵团9军26师进驻石河子屯垦戍边。后26师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八师。1976年,石河子建市。农八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div> 石河子军垦广场上,高大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纪念碑,象一把利剑直插云霄。纪念碑高35.9米,寓意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开垦新疆。 <div>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设在原22兵团领导办公居住旧址的小楼内。</div> 博物馆浓缩了军垦人和石河子开发建设及发展的全部记忆。近两万件文物,展现了兵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 军垦第一犁。 <div> 兵团垦荒初期劳动工具严重不足,军垦战士们便用炮弹壳和废铁打制坎土曼,并用它在荒漠上开发出了一片片绿洲,建起了一座座城市。</div> 连队小学复原模型,生动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兵团连队小学的艰苦环境和学生们学习的情景。 博物馆陈列的每种劳动工具、工作学习及生活用品,背后都藏着兵团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都记载着一代代兵团人辛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兴办工商企业。 维护边境安全。 平息伊宁暴乱。 <div> 为了让近20万集体转业的军垦官兵安心扎根边疆,部队先后从湖南、山东等地招募了大批女兵援疆,组建家庭。她们被誉为新疆第一代"戈壁母亲"。成为发展壮大兵团事业、推动新疆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div> <div> 青春靓丽的进疆女兵和老一代军垦官兵一起,为了开发保卫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没有她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美丽富饶的新疆。</div> 在博物馆展柜里,看到了这个名叫杨琼琳的18岁的武汉姑娘,在1964年填写的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的报名表,心中甚是感概。如果她还健在,也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祝她安好! 博物馆还陈列了一件兵团八师121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王德明,补了146块补丁的军衬衣,衬衣已看不出原来的摸样,像是一件夹袄。为节省开支,军垦官兵节衣缩食,过着最简单的生活。 克拉玛依因1955年勘探开发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被誉为“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克拉玛依1958年设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 <div> 当年的克拉玛依满目荒凉,经过几代石油人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克拉玛依已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石油新城。</div> <div> 克拉玛依城北,有一个地质奇观“黑油山”。它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地。现在这里已不再采油,转型为一个工业旅游景点。</div> <div> 黑油山是由于地壳变动,地下石油在地层压力之下,沿岩石裂隙不断向地表渗出,石油中轻质部分挥发,剩下稠液与沙土凝结经长年累月逐渐堆积而成。黑油山一带早在两亿年前就已开始向地表溢油。</div> 沿着景区栈道在黑油山上行走,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小油沼,从地下溢出的原油不断地冒出一个个小气泡。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得益于一个名叫赛里木巴依的维吾尔族老人。建国初老人来这里砍柴,意外发现了从地下溢出的原油。蘸到车轮非常润滑,带点回家发现还可以点燃照明。于是老人每天来此收集原油,拿到集市售卖换取生活用品。一次恰好被正在寻找石油的地质勘探者发现,在老人的带领下找到了黑油山这个地方,由此拉开了开发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序幕。 <div> 为了纪念赛里木巴依老人发现石油的功绩,1982年10月1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特地在黑油山为他树立了一尊骑着小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br></div> 来到克拉玛依,百里油区是不可错过的风景。登上百里油区观景平台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景象激荡心扉。 <div> 百里油区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40公里处,整个油区由南向北长100多公里。在这片一望无际的戈壁荒原上,星星点点数不清的抽油机构成了克拉玛依大油田最壮美的风景。</div> “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扎根戈壁不言悔,为油奉献守初心”。数十万克拉玛依石油人,始终高擎“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旗帜,源源不断地为祖国输送着工业血液。 <div> 克拉玛依石油纪念广场上,有一组由一个大油泡和200多个小油泡组成的艺术雕塑。设计灵感来源于黑油山油池中源源不断溢出的油泡。雕塑用不锈钢制作,极具视觉冲击力。</div> 克拉玛依一号井,是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油井。1955年10月29日完钻喷出工业性油流,由此拉开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克拉玛依市建设、发展的光辉序幕。 <div> 克一号井,位于大油泡下面。井口还保留着采油树和部分输油管道。克一号井理所当然地成为克拉玛依市发展的起点与原点。</div> 九龙潭是克拉玛依著名景区,也是克拉玛依河的源头所在。湍急的水流从中间的一条巨龙口中喷出,利用水的喷涌速度和自然重力形成宽约10米的巨大瀑布,瀑布两边分列的8条龙嘴也同时喷出水柱,构成一副巨大的水廊。 九龙潭整个建筑物雕梁画柱,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游览拍照,这里已成为克拉玛依市民引以为豪的滨河第一景。 <div> 九龙潭东岸,矗立着引水工程纪念碑。曾经的克拉玛依,被缺水困扰了几十年,不仅影响了市民生活,也严重影响了石油产量的提升。1997年,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引水大会战,终于从400多公里外将水引进了石油城。</div> 随着2000年引水工程竣工通水,人工开通的克拉玛依河穿城而过,给干旱缺水的克拉玛依带来了勃勃生机。 <div> 克拉玛依河在城中蜿蜒流淌,沿河两岸被勤劳爱美的克拉玛依人建成了风光秀丽的景观带,把克拉玛依装点的分外妖娆美丽。</div> 克拉玛依河畔有一座艾青的全身雕像,作为他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克拉玛依》著名诗篇的纪念。 <div> 1987年曾来过克拉玛依,那时的克拉玛与现在看到的景象完全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克拉玛依天蓝地绿,水清花香,美的就像一幅画。</div> <div>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30年前发生在克拉玛依友谊馆里的那场大火,共造成325人身亡,其中中小学生288人,干部、教师及工作人员37人,受伤住院者130人。面对友谊馆凝视良久,昔日灾难已去,覆辙不可重蹈。</div> <div> 1984年,阎维文在央视春晚上演唱的那首《小白杨》歌曲,让小白杨哨所广为人知。小白杨哨所位于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的中哈边界上,原名塔斯提边防哨所。</div> 关于小白样的故事已尽人皆知。这棵小白杨成了戍边军人的象征,它不仅成就了一代戍边军人的青春,也成为了一个边防哨所的魂。 站在小白杨哨所瞭望台上西望,数公里外的中哈边境山脊线上新建的小白杨哨所巍然屹立。山坡上“扎根边防,蓬勃向上”几个大字赫然入目,那是小白杨哨所戍边军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 阿拉山口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2012年建市。常住人口1.1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城市。 阿拉山口市是出了名的“风都”,当地人戏谑称,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据气象部门统计, 阿拉山口市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约有180天以上。 阿拉山口口岸,国家一类口岸,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部的桥头堡。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西出新疆阿拉山口,终点为荷兰的鹿特丹港。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七个国家。全长10,800公里,比第一条亚欧大陆桥短1,100公里,节约运费30% <div> 据悉,现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线路有百条之多,抵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2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已达四千多列,搭载货物200多种。<br></div> 博乐市是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师部所在地,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69.2公里。 <div> 博尔塔拉纪念园,坐落在博乐市滨河公园西南侧。园内有以博州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为题材的雕塑13座,再现了博尔塔拉各族人民世代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辉事迹。</div> 永不熄灭的长明灯,表达了全州人民对英雄模范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1937年抗战爆发后,博尔塔拉各族人民踊跃捐款支援前线,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196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从哈密移驻博尔塔拉,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博尔塔拉,成为博尔塔拉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边防的一支重要力量。 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 <div> 赛里木湖,蓝的让人心醉,美的宛如童话,来到赛里木湖,就来到了人间仙境。 </div> <div> 世界上有一种蓝,叫赛里木湖蓝。</div> “看你一眼,记你一世”。赛里木湖,此生难忘。 <div> 果子沟全长28公里,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黄金通道,也是南下伊犁河谷的必经之路。果子沟因野果众多而得名,并因景色秀美成为伊犁第一景。</div> 庄严的雪山、雄峻的峡谷、蓬勃的云杉,构成了果子沟绝美的自然风光。 果子沟大桥全长700米,桥面距谷底高达200米。是新疆第一高桥。果子沟大桥造型奇特壮观,沟内峰峦耸峙、优美的画面吸引了众多游人拍照留影。 <div> 霍尔果斯,位于伊犁河谷谷口,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隔霍尔果斯河相望。霍尔果斯虽是一个遥远的边陲小城,但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整洁的市容,满目的绿色,美的一点不输内地城市。 </div> 历史上的霍尔果斯一直都是边贸口岸。至今已有133年通关史。霍尔果斯与红其拉甫、阿拉山口并列为新疆向第三国开放的三大口岸。 <div> 这两个方鼎建筑物,是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标志塔。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在这个全封闭区域内,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不用签证仅凭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即可自由出入,进行洽谈和贸易。</div> <div> 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标志塔,耸立于中哈两国边界线上,红色一边为中国领土,蓝色一边是哈萨克斯坦领土。在这里可尽情体验“一脚踏两国”的乐趣。</div> <div> 跨过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标志塔,就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境内,哈国的金鹰广场,是哈方的商品贸易市场。里面有国际品牌免税店、中亚特色产品商店、酒店、民族美食等店铺。中国公民每人每天可一次性从哈方购买1000欧元的免税商品携带回国。</div> 在金鹰广场,每人只要花30元人民币,就可乘坐专门的观光电瓶车沿着一条观光公路,到哈国更远的地方游玩一圈。这是中哈边界第323号界碑,界碑两边都有铁丝网围栏。从哈方这边拍过去,照片中铁丝网的背后是中国。 这是哈方境内前苏联建于1962年的老国门。横梁上的大字母是俄语“哈萨克斯坦”,上方弧形门头上的俄语是“欢迎你”。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此门从此寿终正寝。 虽是在哈国境内,但居民区与观光区也被用铁栅栏隔开。铁栅栏那边的这个村庄,是离霍尔果斯中国边界最近的一个村庄。 导游介绍说,刚才那个村庄居住的都是穷人,这个村庄里住的是富人。确实,房子的外观就漂亮很多。 观光电瓶车到达的最远点,是哈国的这个名叫“哈萨克之窗”的免税城。里面店铺很多,红酒、香水、香烟、化妆品、手表、箱包、玩具等各种特色商品应有尽有,说是免税,其实价格一点都不便宜。国内过来的游人很少,免税城显得有些冷清。 两相比较,霍尔果斯这边的中国免税城倒是显得十分热闹,人流熙熙攘攘,商客穿梭不停,大部分都是哈国人。据规定,哈方公民每人每天可一次性购买8000元人民币的免税商品带回哈国。这对生活不是很富裕的哈国人来说很具吸引力。 免税城外,哈国商贩们采购的大包小包商品正在等待装车运回哈方国内。 <div> 这是霍尔果斯口岸第五代国门。2018年,随着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的正式启用,第五代国门退出历史舞台,华丽转身为国门旅游景区。第五代国门是我国交通大动脉连霍高速和312国道的西端起讫点。</div> <div> 进入国门景区,首先看到的是霍尔果斯国门文化展馆。展览有“千年驿站、廊道1881、百年口岸、通关之旅”四个部分。</div> 展览全面介绍了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文化、商贸往来、人文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追溯千年驿站的历史渊源,再现了百年口岸的发展历程 西汉张骞率使团两次出使西域,访问诸邦,增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启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加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iv>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霍尔果斯正式成为中俄两国之间的通商口岸。从千年驿站到近现代的百年口岸,霍尔果斯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前沿。</div> <div> 国门景区内,有一块清代18号界碑,记录着近代沙俄一段无耻的历史。1882年,清政府与沙俄在那林哈勒得签订了《中俄伊犁界约记》,约定:在伊犁河南岸界上所立界碑由沙俄政府制作,清政府提供尺寸及所需银两。界碑制作完成后,清政府宫员没有到现场监督立碑,沙俄趁机将界牌向我国境内推进了20公里。清政府对此予以否定,从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div> 1994年,中哈两国对历史遗留的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其中的27.4平方公里土地归还我国。在这片区域中,有四块为俄国所立的界碑,18号界碑即为其中之一。此界碑原立于伊犁河南岸察布査尔县境内乃其勒干山上,2002年6月移至霍尔果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