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一名句,让无数人对古阳关心驰神往。阳关何在?先沿着215国道、再沿着303省道向敦煌西南方向行驶60公里后,阳关景区的大门便闪现眼前。</div> 阳关,古丝绸之路南道咽喉,中国最早海关之一。设关年代在汉武帝“列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据两关(阳关、玉门关)”之时。 <div> 阳关博物馆建筑颇具大汉雄风,有“两关(玉门关、阳关)汉塞馆”,“丝绸之路馆”两个展陈部分。系统反映了汉唐时期敦煌及阳关的繁荣与衰落。</div> 博物馆内锈迹斑斑的战车兵器和一个个汉简、一枚枚汉钱、一块块汉砖,把我们一步步引进了阳关昨天的历史。 阳关博物馆的大院中,张骞铜像迎面而立。这位西汉卓越的外交家、探险家,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不愧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昔日阳关,东望长安,西通楼兰,丝路古道,热闹非凡。唐宋之后,繁华落幕,荒芜一片。只剩故址,任后人凭吊悲叹。 <div> 耸立在墩墩山上的阳关烽燧,占据着方圆五十里内的制高点,它像一个永不下岗的哨兵,忠实履行着自己的使命。</div> <div> 眼前这片苍凉的荒漠戈壁,因经常发现铜箭簇、古钱币、汉砖瓦、古陶片等汉晋遗物而得名“古董摊”。这里就是古代阳关关城所在地。</div> <div> 曾几何时,这里绿树成荫,街道纵横,雄关巍峨,商队络绎。而如今,三千繁华弹指刹那,过往的一切都已成为遥远的传说。</div> <div> 阳关和玉门关历经两千多年,被诸多文人墨客视为精神家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其中,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便是最著代表性的经典之作。</div> 汉塞墙即汉长城,是一条以壕沟或利用自然地形作屏障,由烽燧、古堡、亭障等因地制宜构建起来的一套军事防御工事,在汉代被称为“塞”。千年沧桑,当年很多地方的汉塞墙今天已无迹可寻。 <div> 鸣沙山、月牙泉,塞外风光一绝。沙泉共处,沙水共生,犹如戈壁沙漠中的一对恋人,被称为“沙漠奇观”。</div> <div> 神奇鸣沙山,白天游人将大量流沙从山顶滑下,但一夜之间,这些沙粒又可凭借风力重回山巅恢复原状,不可谓不奇。另,晴朗天气山体常会自鸣,令人神秘莫解。登上鸣沙山滑沙,是年轻人的最爱,那种飞泄而下的快感,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有多么惬意。</div> 处于鸣沙山怀抱之中的月牙泉,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清澈如镜,水色蔚蓝,宛如沙海中的一颗宝石。月牙泉四周被沙山环绕,但遇烈风而不被流沙掩埋,处戈璧而不干涸,堪称奇妙。 月牙泉边的月泉阁建筑群,也是值得观赏之地。月泉阁4层6方,翘檐斗拱,青瓦覆盖,内有楼梯可直通最高层。 月泉阁附近还有听雷轩、墨池云、山得水趣等汉唐风格古建筑,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游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骑骆驼徜徉沙山、沙海,是景区最受欢迎的项目。那长长的驼队,比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阵容还要壮观。 掬一捧黄沙,望一眼清泉,登一回月泉阁,鸣沙山、月牙泉的美丽容颜已然入眼入心。 追寻西路军足迹的第十一站,我们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也是西路军左支队绝处逢生之地。 <div> 哈密星星峡,是新疆和甘肃的分界线。1937年4月,西路军左支队余部400余人在李先念带领下,一路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抵达星星峡,回到了党的怀抱,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批宝贵的精英骨干。(此图来自网络)</div> 在星星峡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座“西路军魂”雕塑,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醒目。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红西路军在没有根据地,没有援军,没有后勤补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浴血奋战6个月,经历大小近百次战斗,孤军抗击六倍于我的马家军围剿,弹尽粮绝,兵败祁连,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此图来自网络) 哈密,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古称西漠,汉时称伊吾,先后有多个民族在此生活过。公元840年回鹘西迁时,部分回鹘人来到这里,逐步融合当地其他民族,形成了维吾尔族。隋唐时汉人大批迁入,成为哈密人口最多的民族。 哈密红西路军进疆纪念园,以“永远的星星峡”为主题,再现了红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从河西走廊抵达星星峡的悲壮历程,深情讴歌了红西路军的英雄业绩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div> 纪念园内一尊高大的红军战士雕像,身背大刀,手握钢枪,目光炯炯,大义凛然。充分体现了西路军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div><div> 资料统计:西路军出征时共有21,800余人。历次战斗歼敌约25,000余人。自身牺牲约7,000余人,被俘后被杀害约5,600人,被营救回延安约4,700人,失散流落约4,500人。红西路军牺牲的军级干部13人,师级干部51人,团级干部94人。</div> 西路军脱险人员最后担任党政军领导的:国家领导人4人,省部级领导10人,元帅1人,将军106人。 国家主席李先念,生前一直念念不忘西路军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念念不忘当年并肩战斗牺牲在河西走廊的那些战友。多次嘱咐家人,死后要把骨灰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祁连山区,他要和战友们在一起。 徐向前元帅当年是红西路军的总指挥,每每讲起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都深感悲痛。告知家人,河西大地才是他的魂归之地。 <div> 白杨沟佛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密市西60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是哈密地区现存魏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遗址。</div> 彼时,伊吾(今哈密)王信奉佛教,该寺香火旺盛兴隆一时。公元14-15世纪,随着伊斯兰教传入哈密,该佛教寺院逐渐被废弃。 白杨沟佛寺,是玄奘取经偷越玉门关、独闯“五烽”、跋涉八百里莫贺延碛,历经九死一生进入西域后停留的第一站。玄奘在此停留了十多天,讲经弘法。 千年前,玄奘大师从此走过。千年后,我们踩着玄奘大师的脚印来到这里。 白杨沟大佛寺遗址周围有十几个佛洞,内有佛龛。其中有些佛洞内还有残存的佛教壁画。怕被破坏,佛洞禁止游人进入。 遗址中最为壮观的是大佛殿,大佛殿拱顶早已坍塌,残存夯土墙仍有15米高。佛殿正中的泥塑坐佛,据说是新疆最大的室内泥塑坐佛。佛像虽已被毁,根据残存依稀可看出坐佛的高大。 <div> 来到哈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近距离观看当年兵团战士创业之初的居住环境,感概良多。红星二场前身是一野一兵团6军16师47团。1949年11月进疆,1952年驻哈密开荒建场。当时就居住在这片地窝子里。</div> 地窝子,就是一个半地下式窝棚。自己挖、自己搭、自己住。一个地窝子住两个人。他们就是住在这样简陋不堪的地窝子里,开渠引水,治理盐碱,创造了小麦稳产高产的奇迹。他们在这样的地窝子里一住就是十年,不少兵团战士就是在地窝子里结婚生子。 恶劣的居住条件并没有吓倒兵团战士,他们反而以苦为乐,给地窝子编了首歌谣:“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看上去一片荒凉地,到房顶还不知脚下是营房。”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地窝子有150余个,是47团开发新疆、开发哈密的历史见证。 哈密回王府和回王墓,坐落于哈密市回城乡。自1696年第一任回王归附清朝,至1930年末代回王去世,历经9世,233年。哈密回王在稳定新疆、平定叛乱、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1698年,哈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进京朝觐,次年返回时,从北京请来汉族工匠,历时7年按照故宫样式重建了哈密王府。成为当时新疆最大、最富特色的宫廷建筑。 王爷台。 点兵台。 哈密回王宝座。 参观哈密王历史陈列馆,了解历代哈密王的传奇故事。 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因派长子生擒准噶尔叛乱头目葛尔丹之子,并将其押献清廷,康熙帝认为“诚心归顺”,封其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达尔汗”。他进京受册封时,带去甜瓜进贡,康熙帝吃后大加赞赏,并赐名哈密瓜。 七世回王伯锡尔,在位54年。1866年冬,分裂分子八千多人围攻哈密,伯锡尔带领部队与敌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惨遭杀害。清政府追封他为"和硕亲王",并赐银12万两为其建陵。 <div> 哈密回王墓,建于1840年前后,是清哈密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其中最为显赫、突出的是七世回王伯锡尔的陵墓。</div> 七世回王墓对面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可容纳5,000多人作礼拜,是全疆最大的室内清真寺。 吐鲁番的热全国有名。据观测,吐鲁番35度以上的炎热日年均100天以上,高于摄氏40度的酷热日,年均35-40天。最高气温曾达到过摄氏49.6度,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 吐鲁番古称姑师,后称车师。历史上是车师、塞、匈奴、汉、羌、氏、回鹘等多民族聚居区,至少使用过18种以上古文字、25种语言,是丝路重镇,古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div> 追随玄奘大师的足迹,我们又来到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高昌故城曾是吐鲁番盆地第一大中心城镇,丝绸之路北道要冲,中原王朝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央政府掌控西域的权利中心。</div> 高昌故城是目前中国古代地面古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城址之一,也是世界古城遗址中难得的人类文化遗存。 高昌故城规模宏大,遗址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周长5.4公里。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建筑形制和布局都与唐代的长安城极为相似。 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由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因“地势高敞,人数昌盛,因名高昌”。 公元1383年,察合台汗国对高昌发动战争,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城前后历时1,400多年,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城、高昌国都、唐代西州城和高昌回鹘国都五个历史时期。 东南佛寺,建于高昌回鹘后期(公元12-13世纪),位于高昌外城东南角。是一所藏传佛教寺院,为一佛塔与一佛殿组合,殿内佛像已无存。 <div> 内城的”可汗堡“,是高昌王国末代国王麴文泰的王宫,现在仅存残墙断壁。</div> 麴氏高昌国是西部边陲的汉族政权,是一个仅有三万多人口的小国,能够在多个民族战火纷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140多年,实属不易。 <div> 高昌故城遗址游客中心前,立有一尊玄奘大师雕像。雕像铭文记载了玄奘大师与高昌国王麴文泰义结金兰的一段佳话。</div> <div> 公元629年,玄奘西行取经应高昌王麴文泰之邀来到高昌讲授佛法,受到隆重接待。麴文泰力挽玄奘留下做国师,被婉拒。于是又以遣送大师回国相威胁,大师绝食明志。麴文泰深受感动,遂与大师结拜为兄弟。提供往返路费、30匹马,并选派25个随从陪同,还俢书沿途24国,请求为玄奘通行提供方便。临行二人约定,待大师取经东返时,来高昌弘法三年,以报兄恩。谁知世事难料,当大师回程时,高昌国已被唐灭,麴王也已不在人世。</div> 艾丁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吐鲁番市南50公里处。景区大门——“月亮门”别具一格。象征日月同辉,美好圆满。 <div> 艾丁湖,维语意为“月光湖”。艾丁湖是一个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154.31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约旦死海(-392米)被称为世界第二的陆上低地。</div> 艾丁湖是2.49亿年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汉唐时湖水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后来随着自然生态的变化和人为影响,湖面逐年缩小。现在除西南部还残存很少很浅的湖水外,其余湖面都已干涸。 沿着铺设的木栈道一直走到湖底最低处,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地球仪雕塑。站在这里,你就站到了世界内陆的最低点。 地球仪石质底座上刻有“世界内陆最低-154.31米”的字样。 苏公塔建于1777年,是吐鲁番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它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晚年为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恭报清王朝的恩遇,并使其一生维护祖国统一功绩能留芳千古,自筹白银七千两所建。 额敏和卓,自康熙年间归顺清政府后,积极配合清政府抗击准噶尔、西征达瓦齐、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过程中战功卓著,两次受到乾隆皇帝接见,并将其画像悬挂于紫光阁。1759年被清政府册封为郡王。 吐鲁番郡王府,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生活和主持军政事务的地方,也是清代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中心。<br> <div> 交河故城,公元前2-5世纪由车师人建造,是古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南北朝和唐代达到鼎盛。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息都护府”最初就设在这里。</div> <div> 交河故城坐落于吐鲁番市西郊一处河心高台上,因两条绕城河水在城南交汇而得名。两条河道形成交河城的天然屏障。台地之上的城址长约1,750米、最宽处约350米,从空中俯瞰形似一片柳叶。</div>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和没有城墙的城,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 <div> 交河故城共有34条街巷,1,300多间房屋,分为居住区、仓储区、官署区、寺院区、墓葬区和大型院落区。远眺遗址,断壁残垣、空旷凄凉,感叹两千多年的兴衰更替,岁月无情,同时又为交河城的宏伟壮观所震撼。</div> 这座十多米高的土质高台是中央大塔,它是交河全城最大的佛塔。它的后面有个广场,是交河城里的居民聚会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地方。 这是大佛寺,4世纪后兴建。中间为大殿,两侧是僧房。院落面积达5,200平方米。 这是南部佛寺,走进寺内,还能依稀看到墙上壁画的残迹。 为打通丝绸之路,西汉王朝于公元前108年-公元前60年,与匈奴在车师进行了5次大战,史称“五争车师”。最终汉胜,派兵进驻交河,使交河成了卫护西域边疆的军事重镇。 <div> 世间万物,有生有灭。故城铜墙铁壁般的防御也难以抵挡连年的战火。在一场又一场持续不断的浩劫中,交河城终成废墟。<br></div> 吐鲁番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两万余件。藏品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兴衰。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一千多年前唐朝时期的绢鞋和麻鞋,做工精美,保存完好,现在看起来也很时尚。 吐鲁番八达木墓地和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拼布绢手提袋,看那设计、款式、做工,不得不佩服一千多年我们先人的聪明和智慧。 <div> 展柜中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米色绢袜,也很吸睛,不少人在此细看慢品。</div> 吐鲁番,是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两亿年沧海桑田,许多远古动物曾经幸福地生活在这里。2,400万年前,美丽的巨犀就曾在这块土地上自由徜徉。这是世界上出土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化石。 <div> 非洲很远,木雕很近。博物馆的非洲雕塑艺术展,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打开了一个遥远非洲雕刻艺术的窗口,把一件件充满神秘感和想象力的雕塑杰作展现在观众眼前。</div> 当我们凝视着这些夸张而真实的神秘形象时,古老非洲大地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我们面前渐次闪现。雕塑有灵,它记录着非洲大地的粗犷灵动和异域风情。 <div> 吐鲁番-乌鲁木齐沿线风力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达坂城一带,更是被称为“风城”。在绵延数十里的高速公路两旁,密密麻麻布满了高大的风力发电机。这里就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风能基地——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div> <div> 达坂城,因王洛宾一曲《达坂城的姑娘》而闻名遐迩。达坂城古镇,建于唐代,唐时称白水镇。虽历史悠久,但名不见经传,是王洛宾的这首歌才使它名扬天下。</div> 达坂城古镇位于天山博格达峰脚下,距达坂城新城区数公里之遥。 重建的达坂城古镇门楼一如当年,登上门楼瞭望台,可览古镇全貌。 “峡口古城遗址”,即唐代的“白水镇”。因当地人称峡口为达坂,久而久之白水镇名被人遗忘,都叫成了达坂城这个名字。古城遗址在古镇北面一高台之上,面积很小,目前仅存数段低矮的城墙。 站在峡口古城遗址向北遥望,东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就像近在眼前。 <div> 古镇校场上,有一尊骑马持枪威风凛凛的将军雕像,将军名叫李怀恩,白水镇镇将。李怀恩镇守白水镇期间,白水镇社会稳定、丝路繁荣,被朝廷封为“上柱国、昭武校尉”。</div> 古镇里有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由王洛宾的儿子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筹办。艺术馆墙面上挂满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对王洛宾的生平和音乐成就做了全面介绍。 王洛宾1913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整理、创作歌曲一千余首。1949年随解放军进新疆,1996年病逝于乌鲁木齐,享年83岁。生命的大半旅程都在新疆度过。<div><br></div>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是深度了解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收藏有各类文物、标本五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四百件,非常值得一看。 新疆历史文物展,展出了从丝绸之路发掘收集的一千多件珍贵文物,展示了古代西域的灿烂文化,并阐明新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div> 新疆古代干尸展,通过在新疆若羌、且末、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十具古代干尸和附属服饰等文物,介绍了生活在新疆的古代先民。他们中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人种,还有二者的混血后代。看后令人印象深刻。</div> 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群女尸,1985年出土,距今2,800年。被称为“且末千年美女”。她身穿一件完整的红色套头裙衣 , 指甲可见光泽,面部残存妆容,嘴里还塞有物品。 罗布古墓沟墓地幼儿干尸,1979年出土,距今3,800年左右。从头到脚裹有毛毯,用16根木别针连接,仅露出面部。 <div> 张雄(公元583年-633年)干尸,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张雄祖籍河南南阳,先祖移居西域,出生于高昌王国一个贵族家庭。麴氏高昌王时期任左卫大将军,终年50岁。据考古人员分析,他生前身高约1.8米,体重约70公斤,身材高大威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