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一场不负此生的旅行 ——2023年陕、甘、新、青四省(区)自驾游记(3∕10)

大胡子哥哥

<div> 在山丹,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长城的身影,千百年来长城就这样默默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民的安宁。</div><div></div> 长城,用数以万计的烽燧列障和墩台亭堡,构成了华夏大地上最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山丹明长城小寨一号烽火台便是其中的一座。 <div>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寨一号烽火台也有着辉煌的过往。</div> 张掖,古称甘州。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历史上先后有西戎、月氏、乌孙、匈奴、羌、吐蕃、回鹘、党项等14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张掖悠久灿烂的文明。 追寻西路军足迹的第六站,我们来到甘肃张掖的甘州区。1936年12月28日,红西路军向西一路征战到达甘州,留下了西洞堡大捷、龙首堡战斗、龙渠会议、白城子遭遇战等壮烈篇章。涌现出高金城献身救红军的感人义举。高金城和西路军烈士用生命和热血,在甘州大地上谱写了撼人心魄的红色经典。 甘州区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和高金城烈士纪念馆合二为一。以红西路军西征为背景,用600多件文物和大量图文,全面展示了红西路军在甘州两个多月时间里,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和民主爱国人士高金城先生、拼死营救红西路军流落失散官兵的感人事迹。 1937年1月23日,从高台、临泽突围的红西路军官兵,刚东返至张掖城西的西洞堡、龙首堡一带,马匪两个团就紧追而来。红30军军长李先念趁敌不备,当机立断指挥部队打了一个伏击战,毙敌800余人,缴获1,200余支枪及部分给养。这是红西路军西渡黄河以来少有的一次大胜仗。 王泉媛(1913年-2009年),江西人,17岁参加革命,参加长征。1936年10月,任红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1937年4月,西路军兵败被俘,饱受严刑凌辱。1939年3月逃脱,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请求归队未果,沿途乞讨回乡,成了普通农民,直到1989年76岁时才恢复党籍,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2009年4月逝世,享年96岁。<div><br></div> 王定国(1913年-2020年),四川人,1933年入党,参加长征。后调入红西路军前进剧团。1936年12月5日,在永昌红西路军前进剧团遭遇战中不幸被俘。1937年秋,脱险到达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并留在办事处工作。后与当时兰州八办负责人谢觉哉结婚。解放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办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20年6月在北京去世,享年107岁。 甘州红西路军无名烈士公墓,安放着从甘州区东教场和长沙门万人坑里清理出来的西路军烈士遗骨。墓室上方是一尊“浴血祁连”群雕,表现了红军不畏强敌、战斗到底的悲壮场面。1937年3月,红西路军兵败祁连后,马匪将被俘红军押解到甘州城,采取活埋、枪杀、挖心、割舌、挑喉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红军2,093人,仅活埋就有1,633人。 <div> 高金城(1886年- 1938年),河南襄城人。民主爱国人士。1937年8月,受我党委托,以甘、凉、肃抗敌后援会主任的公开身份,以重开福音堂医院为掩护,在张掖积极营救红西路军流落官兵。半年多里,成功救治和营救红西路军伤员、失散人员300多人。1938年2月3日午夜,被马匪300旅旅长韩起功秘密逮捕,砍断四肢后活埋残害。终年52岁。</div> 福音堂医院,高金城烈士当年就是以此为掩护,在这里救治、营救了大批红西路军伤员和流落人员。 高金城是河西一带颇有声望的医生,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本可过上安静美好的生活,但他同情党的事业,热诚帮助共产党人,并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张掖大佛寺,西北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1098年西夏时期,因寺内有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名胜。 大佛寺与西夏、元朝皇室关系密切。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朝拜、居住,元世祖忽必烈便出生在大佛寺。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吸引,在此留住一年之久。 大佛殿规模宏大,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殿檐下高悬两块匾额:上面一块为“功德须弥”,下面一块为“无上正觉”。“无上正觉”匾额为乾隆皇帝御赐。<div><br></div> 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身长34.5米。佛像头枕莲台,侧身而卧,相貌祥和,形态逼真。卧佛身后是十大弟子塑像。殿内墙上还有“西游记”故事壁画,比吴承恩的小说要早300多年。 寺内这尊卧佛缩微雕像,色彩艳丽,看起来更具美感。 寺院最后面是33.37米高的弥陀千佛塔,相传是天竺高僧迦摄摩腾的灵骨塔。该塔造形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诸多相似之处。 张掖黑水国遗址,河西丝绸之路上的一座神秘古城。相传西汉之前匈奴移居此地,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因在黑河之滨,故称“黑水国”。 <div> 黑水国遗址,记载了漫漫岁月中月氏聚牧、汉匈争战、茶马交易、兵防屯驻、沙毁古城的幕幕历史。</div> 这里曾商贾云集、使节穿梭、人群熙攘,然千年之后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成过往。 <div> 登上残垣放眼望去,整个城廓依然清晰,但城廓里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能凭借大脑想象着这座神秘古城昔日的模样。</div> 黑水国古屯庄(屯田户聚居点)遗址。 黑水国古屯庄(屯田户聚居点)遗址。 世上没有千年不变的繁荣,楼兰如此,龟兹如此,黑水国也概莫能外。 <div> 张掖七彩丹霞,世界十大地理奇观。向往已久,此行如愿,也来打个卡。</div> <div> 走进七彩丹霞,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斑斓的色彩铺天盖地,把起伏的丘壑染成一片金黄。</div> 七彩丹霞,由6,500万年前湖盆地貌沉积而成,在雨季、旱季交替中,不同的金属离子被氧化成不同的价态,导致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再经长期风化、流水侵蚀逐渐形成。七彩丹霞地貌,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产。 <div> 追寻西路军足迹的第七站,我们来到甘肃张掖的高台县。高台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87年前,红5军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部在此与马匪血战,与3,000多名官兵一起在此殉难。</div> <div> 高台红西路军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东南角。掩埋着转战河西、血战高台而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红西路军烈士的忠骨。</div> <div> 走进烈士陵园大门,迎面广场上,立有一座“血战高台”的英雄群雕,不管从哪个侧面看,都是一幅激烈战斗的场景。</div> <div> 1937年1月1日,红5军大部在军长董振堂率领下攻占了高台县城。1月10日,便遭到六倍于己的马匪军的包围和不分昼夜的轮番进攻。敌人在县城四周城墙上架起数十架云梯,一次次扑向城墙,又一次次被红军战士打了回去。</div> 经过九天八夜的殊死搏斗,1月20日,红5军弹尽援绝。马匪在增援的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最终攻克了高台县城。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及以下3,000多名红军官兵壮烈牺牲。 一些没有突围出去的红军战士和伤员,均遭到了马家军的残忍杀害,其中被枪杀、活埋、石头砸死者达数百人,高台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div> 董振堂军长还被马匪割下头颅,在高台县城门上悬首示众,尔后又将“首级”浸泡在酒精中,运往南京邀功请赏。同时被斩首的还有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看到这张惨不忍睹的照片,我们瞬间泪目。</div> <div> 高台红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掩埋着血战高台而壮烈牺牲的所有红西路军官兵遗骸。由于战乱,牺牲的3,000多人中只有200多人留下了姓名,其余都成了无名烈士。面对公墓,我们垂首默哀,深深鞠躬。</div> 纪念碑南北两侧分别建有董振堂、杨克明纪念亭。董振堂纪念亭内立有“董振堂同志纪念碑”。亭子入口两边门柱上镌刻着“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的对联,高度概括了董振堂一生经历的两个重大事件:一是1931年12月,他率兵举行宁都起义,加入了革命队伍;二是1937年1月,他率部血战高台,以身殉国。 董振堂(1895年-1937年),河北新河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5军团军团长,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5军军长。1937年1月20日壮烈牺牲。终年42岁。 <div> 杨克明纪念亭内也立有“杨克明同志纪念碑”。亭子入口两边门柱上也镌刻着对联:“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div> 杨克明(1905年-1937年),四川涪陵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政委、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干事。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红5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壮烈牺牲。终年32岁。 在高台县人民政府大院中。有一棵树龄已三百多年的老槐树,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槐”。 因为这棵老槐树亲眼“目睹”了马步芳匪军的凶狠和残暴。 1937年1月20日,马匪攻占高台后,红5军张护士长不幸被俘。他痛斥马匪罪行拒绝劝降。马匪恼羞成怒,用七寸长钉把他从头到脚活活钉死在这棵大槐树上,并暴尸三天。张护士长牺牲时年仅15岁,直到现在连名字都无法查找。 <div> 行走高台,我们的步履异常沉重。高台,一寸土地一寸血。红5军将士虽然在高台血战中失败了,但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依然可歌可泣。</div> <div> 追寻西路军足迹的第八站,我们来到甘肃张掖的临泽县。临泽红西路军烈士陵园,坐落在临泽县城东郊,是河西走廊最大的红西路军烈士陵园。</div> 临泽,曾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和总指挥部所在地。红西路军西征188天,血战153天,仅在临泽就鏖战70多天,先后经历了临泽保卫战、血战倪家营子、鏖战三道柳沟、决战梨园口等大小战斗40余次。陈海松、熊厚发等 7 名军职干部和 70 多名师团职干部,及6,000 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把鲜血和生命都奉献在了临泽大地。临泽是红西路军西征停留时间最长,战斗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地方。 <div> 临泽烈士纪念碑,是陵园内最醒目的建筑。碑的正面是徐向前元帅题字“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红5军、红9军、红30军三面军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div> <div> 烈士纪念碑后方,是临泽红西路军烈士公墓。这里掩埋着从临泽各大战斗遗址迁来的烈士遗骸2,400多具。 </div> 烈士公墓前面,是10座军级烈士纪念亭。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海松、熊厚发、黄超、李特、杨焕章、李屏仁、孙玉清、郑义斋、曾日三、吴永康。 陈海松(1914年-1937年) ,河南罗山宣化店(今属湖北大悟)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红9军政委。1937年3月12日,在临泽梨园口为掩护总部和兄弟部队转移,率部顽强阻击数十倍于己之敌达六七小时之久,直至身中8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熊厚发(1914年-1937年),河南罗山宣化店(今属湖北大悟)人。红30军副军长兼88师师长。1937年3月22日,在祁连山与搜山的马匪遭遇,负伤被俘,誓不投降,被敌杀害。年仅23岁。 黄超(1906年-1938年),贵州人,红5军政委。红西路军失败后,余部左支队艰苦转战至新疆。1938年初被王明以“托派”罪名逮捕,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被错杀。时年32岁。1978年平反,追认烈士。 李特(1902年-1938年),安徽霍邱人。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常委、西路军参谋长。西路军失败后,与李先念一起指挥西路军左支队转入祁连山打游击,后进入新疆。1937年冬被王明诬指为托派分子,1938年初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被错杀。时年36岁。1996年平反,追认烈士。 杨焕章,(?年-1937年)。红5军参谋长。1931年参加革命,1937年3月在临泽战役中牺牲。 李屏仁(1908~1937),江西武宁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1月,任红西路军第5军参谋长。在指挥永昌战斗时身负重伤。西路军失败后,被困于祁连山中,1937年3月,因伤口严重溃烂,不幸以身殉职。 孙玉清(1909年-1937年),湖北红安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军长,参加长征。1935年8月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军长。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与王树声率领右支队沿祁连山突围中不幸被俘,同年5月被杀害,时年28岁。 郑义斋,(1901年-1937年),河南许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6月,任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1937年3月14日,在向红西路军总部送经费途中,于临泽康龙寺南的石窝被马匪包围,激战中身中数弹牺牲,时年36岁。 曾日三(1904年-1937年),湖南宜章人。1928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西征时,任红9军政治部主任,后代理红9军政委。西路军失败后,与李先念左支队一起转入祁连山打游击。1937年4月27日,在红柳园遭马匪包围,激战中落入敌手,在西宁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吴永康(1900年-1937年),广西玉林人。1925年,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国,在上海中央机关工作。1936年11月,任红西路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7年3月14日,石窝分兵后,随干部支队行动,在祁连山红湾寺(今甘肃肃南县政府所在地)陷入马匪重围,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时年37 岁。 在烈士公墓的两侧和后方,是一圈呈U字形排列的20座师、团级烈士纪念碑。<div><div> 前一纪念碑:马有明(?年一1937年),回族,甘肃人。红西路军回民支队副司令。1937年3月在临泽梨园口战斗中牺牲。<div> 前二纪念碑:吴富莲(1912年-1937年),女,福建上杭人。红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政委。1937年4月在祁连山与马匪作战中不幸被俘,宁死不屈,在凉州监狱吞针自尽。时年25岁。</div></div></div> <div> 前一纪念碑:邵烈坤(1901年-1937年),安徽六安人。红西路军30军89师师长。1937年3月在临泽梨园口战斗中被俘,押送西安后惨遭杀害。时年36岁。<br></div><div> 前二纪念碑:张文德(1901年-1937年),河南罗山宣化店(今属湖北大悟)人。红西路军30军89师政委。1937年3月在临泽梨园口战斗中牺牲。时年36岁。<br></div> <div> 临泽县倪家营镇,蓝天白云,山川秀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炮火连天的战场。1937年1月3日,自红西路军进占倪家营子,至2月27日,先后在这里与马匪部队展开了40多天的激战,经历了三进三出的反复争夺,这是红西路军西征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战斗。 </div> 倪家营红西路军总指挥部遗址,位于临泽县城南15公里处。1937年元月初,红西路军总部及主力30军进驻倪家营。总指挥部开设于此。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总指挥徐向前,就在这里指挥作战。 <div> 倪家营子由40多个屯庄组成,西路军退守到这里后,分散驻扎在长5公里、宽3公里的各个屯庄里进行防守。1937年2月2日,马匪调动五个骑兵旅、三个步兵旅、三个独立团和五个民团,计2万余人从三个方向对倪家营子展开全面围攻。40多天时间里,红西路军各部无日不战。至2月下旬,西路军兵力已不足万人,且伤员占了三分之一。</div> <div> 汪家墩碉堡,原是当地一汪姓村民在清同治年间所建的一座土楼房,因墙体厚实,地势较高,被退守在这里的红西路军改造成碉堡,作为御敌的前沿阵地和第一道防线。四壁布满弹痕的汪家墩碉堡,是倪家营子唯一保留下来的红西路军战斗遗址。</div> <div> 1937年1月,倪家营战斗中打响后,在此防守的红30军88师263团3营9连,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顽强抵抗,奋力拼杀,打退了敌人十多次进攻,毙敌400多人。坚持到次日黄昏兄弟连队来接防时,原本130多人的9连只剩下9人,其中4人还是重伤员。</div> 1964年,“四清”工作组来到倪家营汪家墩,组织当地群众自发修建了汪家墩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并将从附近各处战斗遗址搜寻来的517具红西路军烈士遗骸安葬在烈士公墓中,供游人缅怀凭吊。 昔日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的倪家营子,这片被红军鲜血侵染过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div> 红西路军三道柳沟战斗遗址,在临泽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东西长约 5 公里,南北宽约 1 公里。村子南面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东北两面是戈壁,西面是沙漠。</div><div> 红西路军各部在倪家营子与围攻的马家军激战40多天,伤亡掺重。1937年2月27日夜,不得不连夜突围到三道柳沟。天刚亮,敌3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又迅即追来。孤立无援的红西路军又在此与马匪苦战11天,虽歼敌上千,自身也伤亡700多人。生死关头为摆脱马匪紧逼追杀,总指挥部于3月11日星夜再次率部突围,向梨园口撤退。三道柳沟是红西路军进入祁连山区前,进行的最后一次成建制、有规模的战斗。</div> <div> 2013年,临泽县委、县政府,将搜寻到的散落在三道柳沟一带的490具烈士遗骸,全部集中迁葬到砟子河烈士公墓,并在墓地树立了240个无名烈士纪念碑。</div> 当年的堑壕,还残留着未散尽的战火硝烟…… 梨园口,是临泽进入祁连山的必经之路,两旁山峦起伏,绵延不绝。昔日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平坦的213省道。当年,从三道柳沟撤退出来的红西路军余部就是从这里退入梨园口。 <div> 站在高处俯瞰梨园口战场遗址,昔日红西路军与马匪拼死搏杀的悲壮场面浮现眼前。</div> 1937年3月12日拂晓,红西路军6,000余人刚从三道柳沟突围至梨园口,敌3个骑兵旅、2个步兵团两万多人也紧追至此。 <div> 为掩护西路军总部和伤病员向祁连山转移,担任后卫的红9军和妇女团2营2,000余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就用大刀砍,用石头砸,用长矛戳,最后展开肉搏。战斗中红9军政委陈海松身中8弹壮烈牺牲。</div><div> 经一天多顽强阻击,红9军共有10多名师团级干部和2,000多名红军官兵喋血梨园口。</div><div> 经此一战,红西路军只剩下3,000多人,紧急向祁连山深处的马场滩、康隆寺转移。</div><div> 梨园口战斗,是红西路军以自己最后的力量,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最后决战。</div> <div> 高高耸立的梨园口战斗遗址纪念碑,记录下了红西路军血战梨园口的悲壮一页。现在,当地政府已把梨园口战斗遗址建成了红色公园,供人们前来瞻仰缅怀红西路军先烈,将红西路军的故事传颂四方。 </div> 红西路军梨园口战斗遗址纪念碑共有两座,一座是2009年建的新碑,这一座是1992年由倪家营镇梨园村群众自发修建的旧碑。<div> 1994年,已81岁高龄的原红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重返河西走廊,当她和她的6个老姐妹来到梨园口战场遗址这块纪念碑前时,想起过去那场惨烈的战斗和牺牲的战友,悲痛的心情无法抑制,她对着天空鸣放了3枪,对着梨园口大声喊道:“姐妹们,我们来看你们了,姐妹们冲啊!”而后七人抱头痛哭...... </div> <div> 梨园口烈士公墓,安葬着在梨园口战斗中壮烈牺牲的1,424具西路军烈士遗骨。梨园口战斗共牺牲西路军将士2,000多人,还有很多烈士的遗骸未能找到。面对烈士公墓,我们肃然起敬,红西路军英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div> <div> 2020年,梨园口战斗遗址附近的倪家营镇梨园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梨园村依托梨园口战斗遗址公园,走出了红色旅游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建起了花儿一样的美丽家园。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若长眠地下的西路军将士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div> 追寻西路军足迹的第九站,我们来到甘肃张掖的肃南县。肃南,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北麓,平均海拔3,200米。置身肃南县城,能近距离看到层峦叠嶂的祁连山脉。 裕固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现今的裕固族是以古代回鹘人的一支——黄头回鹘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的名字都用汉字书写。 肃南,也是一片红色土地。巍巍祁连山,不仅记载了霍去病征战河西、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荣光,也留下了红西路军梦断祁连的悲壮记忆。 走进肃南红色记忆主题公园,就能触摸到红西路军最后的历史。 高高的纪念塔,是西路军将士忠于信仰、宁死不屈的精神象征。 石窝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红西路军1937年3月14日转战祁连山后召开的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石窝会议”这一重大事件为主题的专题纪念馆。 陈展内容分为“血战梨园口、阻击马场滩、血染康隆寺、分兵石窝山、分三路游击、永恒的记忆”六个单元。 全方位展示了红西路军在肃南境内浴血奋战的悲壮征程。 离开肃南县城,来到康乐镇康乐草原,寻觅当年红西路军战斗的遗迹。 马场滩,地处康乐草原核心地带,这片草原也洒满了红西路军将士的鲜血。<div> 1937年3月13日凌晨,红西路军余部撤退到马场滩时,敌骑兵尾随而至,双方发生激战。</div><div> 因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毫无遮蔽,担任掩护任务的红30军88师264团、263团和268团,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陷入敌骑重围,伤亡惨重。89师政委陈启华英勇献身。</div><div> 在战斗最残酷的时刻,妇女独立团主动接替防务,进入马场滩西牛毛山阻击阵地,全团女战士女扮男装,改用286团番号,拼死阻击敌人进攻,掩护总部撤退。不幸,800多名女战士慷慨赴难,另有30多名女战士被俘,受尽敌人凌辱和折磨。</div><div> 马场滩一战,红西路军战斗力再次受到重创。</div> 康隆寺,裕固族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位于肃南县红石窝乡大草滩村,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岁月更迭,寺庙依旧,它一定还记得当年发生在它身边的那场鏖战。 <div> 1937年3月13日傍晚,红西路军在马场滩、西牛毛山与敌激战后败退到康隆寺一带,本想作短暂休息,但马匪骑兵很快追赶上来。刹那间短兵相接枪声大作,西路军指战员一路血战,向石窝山方向突围。在连续激战中,西路军总部供给部部长郑义斋、30军89师267团团长张明伦等10多名团以上干部和许多官兵又不幸遇难。</div> 祁连山腹地的红石窝村,距康隆寺战斗遗址不到7公里,也是红西路军余部向石窝山撤退经过并与马匪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为缅怀英烈,建国后当地群众将原石窝村改名为"红石窝村",并在村前河对岸山坡上建起了一座红西路军烈士公墓。 站在康乐草原向东眺望,会看到在连绵逶迤的群山中有一座突兀雄伟的深色石山,那就是石窝山脉。 <div> 石窝山,海拔4,020米。1937年3月14日下午,经过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2,000多名红西路军指战员,在打退马匪又一次进攻后,全部退到了石窝山顶。</div><div> 生死关头,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主持召开了西路军历史上最后一次会议,史称“石窝会议”。作出了分兵突围、保存基干的三项决定:</div><div> 1,陈昌浩、徐向前离开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西路军战况。</div><div> 2,剩下部队分散在祁连山中打游击,伺机东返与刘伯承率领的援西军会合。</div><div> 3,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统一指挥剩余部队行动。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div><div> 并确定了分兵方案(史称“石窝分兵”):</div><div> 1,李先念、程世才率30军余部及总部机关千余人为左支队,向西游击。</div><div> 2,王树声、朱良才率9军余部900人为右支队,向东游击;</div><div> 3,张荣率总部教导团、特务团及伤病员、妇女团余部近千人为中支队,就地游击。</div><div> 至此,红西路军历时5个月的河西征战,终因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既无援助,又无补给,最终兵败祁连,令人扼腕。</div><div><div> 红石窝山上的红西路军“石窝会议纪念碑”,高高屹立在蓝天下,它真实纪录了红西路军的悲壮结局。红西路军虽败犹荣,红西路军精神永不磨灭。(此图来自网络)</div></div> 肃南县城南这处山坡上的转经轮,高24米,直径9米,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转经轮。轮壁从上至下雕刻着莲花瓣、金刚杵、梵文六字真言、吉祥八宝等图案,为肃南县一大景观。 站在大经轮旁的高台上,肃南县城风光尽收眼底。若没有当年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奉献,哪有今日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