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一场不负此生的旅行 ——2023年陕、甘、新、青四省(区)自驾游记(2∕10)

大胡子哥哥

高大巍峨的南城门楼,是武威市的地标。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璀璨、热闹非凡。 青铜鼎,显示着武威这座边塞古城历史的厚重。 武威文庙,古代凉州纪念孔子的庙宇。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宏大。 文庙这座殿门上的楹联十分富有哲理。上联:读书乐,为善最乐,他乐非乐;下联: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 每年高考前夕,络绎不绝的考生家长们带着孩子前来文庙跪拜孔子,祈求保佑。 还要到状元桥上走一回,将写有“金榜题名”的红布条绑在桥栏上,祈求多福。 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 里面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 <div><div> 桂籍殿抱厦内的四壁房梁上,挂满了清康熙至民国时期地方名士撰写的数十块匾额,文辞精炼、字意高妙,真草隶篆,潇洒飘逸,引人驻足品味。</div></div> 武威,历史上曾是西夏领地,留下了众多西夏遗迹。武威西夏博物馆陈列的出土文物,把这个辉煌一时的王国的历史呈现眼前。 <div> 展品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这块西夏碑。该碑刻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正面为西夏文,背面为汉字篆书。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和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div> 方方正正、中规中矩的西夏文,看起来也颇具美感。就是结构太复杂,写起来太费时间。 西夏,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李元昊于1038年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前期和辽、北宋并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10帝,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历189年。 <div> 武威鸠摩罗什寺,是1,600多年前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 </div> 鸠摩罗什(公元344年-413年),原籍印度,生于新疆库车。前秦时期受符坚之请来到凉州,译经弘法17年,被尊为国师。一生翻译佛经74部、380多卷,对中国佛教发展贡献甚大,被尊为 一代宗师。 <div> 罗什寺塔,鸠摩罗什大师圆寂后,遵其遗嘱,舌未烧烂,化为舍利,安奉于此塔中。</div> <div> 罗什法师纪念堂,建于明代,毁于1927年地震,2013年重建。<br></div> <div> 纪念堂门上的匾额,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div> 堂内供奉的鸠摩罗什大师铜像,面部慈祥,目光深遂,手执佛经,似在说法。四周悬挂鸠摩罗什生平事迹挂图18幅,简述了罗什大师一生的伟绩。 武威市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46,111件,其中国宝级文物2件,一级文物170件,藏品数量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历史文物展》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河西都会, 天马故乡”为主题。 展出了武威出土的汉代木雕、隋唐墓志铭、西夏文泥活字佛经、元青花瓷等数百件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美文物。 汉代《王杖十简》中明确规定,对70以上老人,全社会都要给予尊重,并可得到朝廷优待,免除徭役赋税等。尊老敬老古已有之,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光辉。 精美的陶瓷头枕。 馆内的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展出了从天梯山保护性搬迁过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和佛像,弥补了我们去天梯山石窟参观时没有看到的遗憾。 慈眉善目的佛头像,充满了美感。 佛像衣服的纹路十分自然逼真。 天梯山石窟开凿年代之久远,时间跨度之绵长,保存遗物之丰富,实为我国石窟开凿史上的一部恢弘巨制。 <div> 追寻西路军足迹的第四站,我们来到甘肃武威凉州区永丰镇的四十里村(老地名四十里堡)。1936年11月22日至24日,红西路军30军与国民党马家军在这里也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div> 1936年11月13日,红30军抵达凉州,马步芳匪军立即调集6个步、骑团和青海5个民团,于11月22日开始,向驻守四十里堡的红30军阵地发起轮番猛攻。红30军88师及89师一个团奋起还击,弹药耗尽后就用大刀拼杀。激战3天,毙伤敌2,400余人,仅用大刀砍死的敌人就多达700余人。自身也伤亡500多,88师263团1营一连官兵全部阵亡。 四十里堡祖师宫,是一座佛、道合一的明代寺院。四十里堡之战时,时任红30军政委的李先念和军长程世才,将军指挥部开设于此,整个战斗的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 现在,这块曾经记录红西路军30军悲歌的地方,已经成为后人凭吊红西路军先烈的红色教育基地。 追寻红西路军足迹的第五站,我们来到甘肃省永昌县。永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div> 1936年11月18日至12月27日,红西路军占领永昌40余天。在永昌境内的水泉子、八坝、东二十里铺、郭家下磨庄、北海子、水磨关等地,与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部血战20余次,歼敌6,000余人,自身也伤亡惨重,有2,000余名将士长眠永昌大地。</div> 永昌县城中心的钟鼓楼,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红西路军攻占永昌县城后,这里成了红军观察敌情的瞭望所和宣传抗日、书写标语的窗口。 <div> 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永昌县城南街。红西路军进驻永昌后,徐向前和陈昌浩等军政委员会领导就是在这儿召开重要会议、指挥河西作战。</div> 踏寻红西路军战斗遗址的那天,阴霾满天,大雨阵阵,就像我们沉重而悲痛的心。 红西路军总政治部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位于永昌东寨镇下三坝村郭家下磨庄。1936年12月5日,前进剧团一行60余名演职人员(大多为不满20岁的女孩子),在红9军一个武装班护送下,奉命前往红9军部队慰问演出。途中遭遇敌马步銮骑兵团围堵,遂退守至郭家下磨庄实施阻击。经一天激战,团长周汝功、政委易维精、支部书记廖赤健(女)、副团长汪贤臣、导演任弼煌及武装班战士和剧团人员40多人壮烈牺牲,剩余30多人全部被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红西路军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div> 这段高约1.8米、长约10米、宽约1米的黄土筑墙,就是当年红西路军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留下的唯一残迹。80多年前的郭家下磨庄,为一地主的大庄院。经过战火袭击和岁月剥蚀,除这段残墙外,其余部分都已夷为平地。 </div><br> 1983年9月,谢觉哉夫人、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在这场战斗中负伤被俘并幸存下来的原前进剧团团员王定国,来到前进剧团遭遇战战斗遗址,追忆当年战斗,缅怀昔日战友,挥泪写下了“重访战地寻遗址,唯见古丘心难平”的诗句。 苟家西庄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红西路军鏖战永昌期间属于拉锯战,勾家西庄阻击战斗前后历时20多天,庄墙上留下了无数弹孔和枪眼。 <div> 1936年12月3日,马元海带领一万多名悍匪,向红9军阵地发起疯狂进攻,经一天一夜激战,毙敌400余名,500余名西路军官兵壮烈牺牲。</div> <div> 郭家上磨庄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1936年12月27日,红9军27师为配合红西路军总部撤离永昌城,牵制马步銮骑兵团骚扰,师长刘理运率领70余名指战员,从驻守的苟家西庄行进至郭家上磨庄时,遭遇马敌重兵围攻,弹药耗尽,寡不敌众,刘理运师长和81团团长肖永继及70多名官兵全部牺牲。</div> 郭家上磨庄战斗遗址前大门庄墙上的累累弹痕,是当年马步芳匪军疯狂残暴的铁证。 南沿沟阻击战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焦家庄镇南沿沟村。 1936年12月27日,为掩护红西路军总部撤离永昌,红9军一部指战员在南沿沟与进逼永昌县城的马匪骑兵展开反复激战,为总部机关安全撤离赢得了时间。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冒险营救幸存的伤员,并将战场上牺牲的46名红军战士遗体集中到一座废弃的砖窑里掩埋,称之为“红军坟”。 解放后,当地群众对南沿沟阻击战红西路军无名烈士墓进行了加固维修,并修建了纪念亭,写了碑文。每逢清明节,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到此祭奠红军英烈。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和红西路军烈士陵园,位于永昌县城北水云山,这里曾是红西路军御敌的北海子阻击战战斗遗址。 永昌红西路军烈士公墓,共安葬了2,000余名红西路军烈士遗骸。 <div> 走进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沿着红西路军在永昌鏖战40余天的战斗历程,去聆听那一幕幕悲壮的战歌。</div> 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段段红色记忆,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 看着一幅幅马步芳匪军大肆屠杀红西路军官兵的图片,悲愤的心情难以言表。 1936年12月27日深夜,红西路军全线撤离永昌后,凶残的马家军卷土重来,把在永昌牺牲冻僵的的红军官兵遗体集中起来,倚靠在苟家西庄、汪家庄、杨家天桥庄等围墙外,让国民党随军记者拍照,向南京国民政府邀功请赏。然后,再让马匪新兵练刺杀,把红军官兵遗体糟蹋得支离破碎。 永昌北海子阻击战红西路军烈士公墓,安放着1,700余具西路军烈士的忠骨。墓区前建有卧式汉白玉纪念碑。纪念碑正面“西路军烈士永垂千古”大字由徐向前元帅题写。 <div> 公墓左后方,修建有能查询到姓名的卧式纪念碑墓区。其中师级烈士11人,团级烈士23人,黄家学墓地烈士24人,中华苏维埃永昌县政府烈士7人。<br></div> 公墓右后方,是罗罗湾191名无名烈士墓区。烈士无名,历史有证,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div> 长城,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行走在河西走廊,到处都能看到长城的身影。永昌,是甘肃省长城资源分布最多的县,其境内的长城汉代始建,明代补修,全长约130公里。</div> 永昌境内的明长城,因修筑时间较近,保存相对完整。特别在毛卜喇村一带城垣尤为完好,央视《远方的家》栏目和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摄制组都曾专程来此拍摄过长城与烽燧。 <div> 汉代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永昌汉长城,是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缩影。</div> 永昌汉长城因修筑年代久远,夯土层相对比较单薄,墙体矮小,且因风霜雨雪自然风化的破坏,整体保存状况明显不及明长城。 <div>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气候环境恶劣的地方,昔日高大巍峨的长城,难以抵挡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都变成了低矮的城垣。</div> 更有多处这样人为的破坏。 <div> 为了交通方便,一些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在长城多处扒开了豁口,使本已残缺不全的长城更加支离破碎。</div> <div> 好在国家早已开始重视长城保护工作,长城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制定了《长城保护条例》。愿长城永远屹立在神州大地。</div> <div> 永昌境内的御山圣容寺,始建于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御山圣容寺在内地鲜有人知,在河西走廊却久负盛名。</div>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驾临此寺,在此会见西域27国首领。贞观十年,唐玄奘取经回归途中也曾在该寺坐禅诵经。 香火鼎盛时期,在御山圣容寺修行的僧众达数千人之多,为“河西第一名寺”。 群山环抱的毛卜喇村,曾是永昌县15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已成为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近年来,毛卜喇村围绕“保持田园风光、留住乡土气息、享受城市生活”的理念,依托独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全力推动乡村旅游,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毛卜喇村建村已逾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尤其以卍字灯、汉明长城遗址享誉周边。 <div> 骊靬古城,是历史留给永昌独特的文化遗产。公元前36年前后,打了败仗的罗马军团部分士兵流徙西域,后相继从大月氏、匈奴归降西汉王朝,被安置在今永昌县者来寨。汉时称罗马为骊靬,故设骊靬县,赐给罗马降人耕牧为生。</div><div>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2年),鉴于骊靬人已被汉人同化,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和县。从此,建县628年的骊靬县便消失于历史长河中。</div> <div> 为发展旅游经济,当地在骊靬遗址上重建了骊靬古城,正在打造以古罗马文化中国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走进景区,一条中西合璧、气势恢宏、象征和平的骊靬大道展现眼前,大道两侧,赫然矗立着上百个高大的罗马柱,成为一道别致景观。</div> 骊靬大道丁字路口,一根写着“骊靬文化产业园”的方形水泥柱傲然伫立,柱顶站着两尊威武雄壮的军士雕像,左面为大汉军士,右面是罗马军士,二人相对抱拳致礼。表达了骊靬是一座大汉和古罗马文化交流互融的和平之城。 不知何因,这个已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的骊靬古城,还没有完全建成就停摆了。真心希望它能早日建好,让更多游客知晓骊靬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山丹,花一样美丽的名字。这里曾是乌孙、月氏、匈奴等众多马背民族博弈之地,也是霍去病扬大汉雄威痛击匈奴的地方。 山丹,地处千里河西走廊蜂腰,丝绸古道横穿东西全境,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西域的奇货异珍,在这里穿梭交汇,铸就了山丹丝路重镇的历史荣光。 <div> 硖口古城,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五百年的悠久岁月里,留下了张骞、玄奘的足迹,林则徐、左宗棠的身影,还有那无数商旅驼铃的回响。</div> <div> 古城中的过街楼,虽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已显破落, 但雕梁犹在,气势尚存。</div> 山丹境内的汉长城长94公里,明长城长271公里。另有烽燧160座、关堡14座。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现已被辟为“山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峡口古城紧倚汉、明长城。沿着乡村便道一路西行,近距离感受长城的千年沧桑。 <div> 这里的长城没有八达岭长城的雄伟,也没有箭扣长城的险要,却有着和它们一样对社稷边陲的忠诚坚守。<br></div> 行走在长城脚下,千百年前的历史就在眼前。那斑驳残缺的墙体,伤痕累累的烽燧,无不记录着曾经的烽火岁月。 当车从这个人为扒开的长城豁口驶出时,心情异常沉重,这对长城的拦腰一刀,就像砍在了我们的心上。 你是剽悍的将军,阻挡了外敌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你是忠诚的卫士,固守着社稷黎民的安宁;你是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div> 金山子烽火台,位于硖口古城西北十里处的金山子山顶。虽已坍塌大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对它心生敬意。</div> <div> 站在金山子烽火台极目四野,百里山河一目尽收:东望是焉支山北麓旷野,南望是硖口古城,西望是丝绸古道,北望是蒙古高原。</div> 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华工作60年,其中10年在山丹,他视山丹为第二故乡,深受山丹人民爱戴。何克,英籍进步人士,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近7年,1945年7月献身山丹,年仅30岁。艾黎与何克陵园,位于山丹县城南门外,陵园门右侧墙壁上镶嵌着邓小平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陵园中间平台南北两座墓,分别葬着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墓后正中是一座纪念碑,下部圆龛内镌刻着“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表达了山丹人民对两位国际友人深厚的情意。 <div> 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山丹艾黎纪念馆,感受这位国际友人的大爱情怀。馆内两万多件文物资料,详细“讲述”了艾黎六十载的中国深情,看了令人感动。</div> 艾黎纪念馆分青春年代、上海岁月、工合运动、培黎学校、热爱中国、情系山丹等十个单元,真实记录和诠释了“艾黎精神”。 路易·艾黎1897出生于新西兰。1927年来到中国,不顾安危掩护中共地下党组织、创办中国工合学校为新中国黎明培养人才、著书立说传播中国文化,将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解放和建设事业。2009年被评为“中国缘 · 十大国际友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艾黎放弃富裕生活来到山丹,兴办教育和工业,传授世界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为山丹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和专业人才。1953年定居北京后,又先后六次访问山丹。1980年,将自己在华几十年收藏的四千多件珍贵文物全部捐给山丹,充分体现了他对山丹的厚爱。 艾黎生前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邓小平等诸多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路易艾黎于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div>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艾黎精神永放光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