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简介(副本)

守望黎明(陈州生)

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简介<br><br>19世纪末,中华大地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极端危险之中,国势衰颓,民不聊生。陈嘉庚就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位杰出的华侨实业家、教育事业家、社会活动家。<br>1874年10月,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父亲陈杞柏于19世纪70年代南渡新加坡,开设米店兼营地产等,是福建帮的领袖之一。1890年,陈嘉庚应父召,前往新加坡学商。家乡的贫穷落后和异国的快速发展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青年陈嘉庚暗下决心要为家乡的进步尽力。<br>  <br>陈嘉庚<br>陈嘉庚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人。海峡殖民地工业起步时,他即参与其中,从种植业、制造业到航运业、商业贸易都广为涉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发现战争年代,菠萝罐头已成奢侈品,而社会对橡胶的需求却大大增加,于是果断地将菠萝罐头厂和米厂改为橡胶制品厂,专营橡胶业,从原材料种植到生胶加工、橡胶产品制造等,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殖到兼有工业、制造业的飞跃;并首创不通过洋行而直接与欧美商家交易,打破英国资本在橡胶业上的垄断,率先实现橡胶的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被誉为“橡胶大王”。至1925年,陈嘉庚拥有资产1200万叻币。陈嘉庚公司在世界各地有100多家分行,在45个国家设有49个代理处,员工最多时有3万多人。<br>在缔造企业王国的同时,陈嘉庚还奇迹般地缔造了教育王国。早在1894年,20岁的陈嘉庚就出资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了“惕斋学塾”,这是陈嘉庚捐资兴学的开端。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民国的创立极大地鼓舞了陈嘉庚。他以高度的国民自觉“思欲尽国民份子之天职”,从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起,他几乎每两三年就有新的办学举措,十余年间就形成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子师范、幼稚师范、水产、商科、农林部、国专部等在内完整的教育体系。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特批集美学校为“永久和平学村”。1921年,陈嘉庚在与集美学村一水相隔的厦门建起了全球第一座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他斥巨资延聘名师,增添教学设备,设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使其成为当时全国院系最齐全的五所大学之一。据统计,陈嘉庚一生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达118所,用于教育事业的金钱超过1亿美元。<br>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在基础极差、地处边缘的闽南地区,创办了高水准的学村和大学,这就是陈嘉庚的眼界和办事气魄。但陈嘉庚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由于在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方面的巨大成功直接伤害了殖民经济的利益,陈嘉庚公司备受外国资本打压;济南惨案爆发后,陈嘉庚领导华侨抵制日货,因而招致日本人的报复;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极大地打击了东南亚华侨的经济实力,面对这重重难关,陈嘉庚公司每况愈下。在企业濒临收盘时,一家英国银行愿意资助陈嘉庚的企业,条件是陈嘉庚必须停止资助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陈嘉庚认为企业破产可以再办,但学校停办不仅影响一代学生,对社会的危害也很大,他毅然决定:“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1934年,陈嘉庚将企业收盘。1937年,考虑到“厦集两校虽可维持现状,然无进展希望”,为“免误及青年”,集中力量发展集美学校,陈嘉庚无条件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br>从倾资兴学到毁家兴学,陈嘉庚走过了极其艰难、坎坷的道路,经历了极其痛苦的抉择。<br>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陈嘉庚发起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亲任会长,他领导筹款救济难民、抵制日货等。首次介入华侨抗日领导层,陈嘉庚非凡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华侨社会的充分肯定。及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嘉庚的勇于担当,敢发人所不敢发、敢言人所不敢言,敢为人所不敢为,使他水到渠成地被拥戴为超越地域、血缘、帮派的领袖,成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他领导东南亚1000余万华侨,展开了声势浩大、持续多年的抗日筹赈运动。从1938年至1942年,南侨抗日义捐达5亿国币,认购救国公债2亿5千万元,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多辆。<br>1938年秋,中国沿海各港口和交通要道相继被日寇侵占,陈嘉庚应国民政府的请求,以南侨总会的名义招募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工,投身祖国抗日前线。<br>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殖民政府首次授权华侨代表主持抗日工作。陈嘉庚临危受命,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为维持新加坡的治安、建设战备防御工事,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br>1942年,日军压境,陈嘉庚坚持领导华侨抗敌总会的工作,直到最后关头,经多方催促,才剃须改装避难印尼。他随身携带剧毒药品,随时准备以身殉国。面对日寇的通缉,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从容淡定地写下了30万字的《南侨回忆录》。<br>1945年,抗战胜利,陈嘉庚离开印尼,重返新加坡。重庆社会各界隆重举行“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于右任、郭沫若、黄炎培、柳亚子、陶行知、沈钧儒、李公朴、罗隆基、史良等各界人士出席大会。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送来贺辞“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这成为对陈嘉庚的历史性评价。 <br><br> 1949年1月,毛泽东致电陈嘉庚,诚邀其回国参加新政协和开国大典。5月,陈嘉庚回国参会并视察各地,新中国全民振奋、百废待举的景象激励着他。1950年,他最后一次南渡新加坡,安顿好家人,处理好相关事务,于当年5月告别生活了60年的新加坡回中国定居。中央政府给予华侨首席代表陈嘉庚以极大的信任,任命他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陈嘉庚不辱使命,为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为新中国侨务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做出了旁人难以替代的特殊贡献。<br>在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的同时,陈嘉庚在家乡又一次掀起兴学高潮。他向海外亲友募集巨款,亲自主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校舍及相关生活、文化设施的修复和扩建,总计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他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为家乡建设、百姓福祉上书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他的多方努力下,福建建成了鹰厦铁路,结束了福建没有出省铁路的历史,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嘉庚还主持建设了全球第一座华侨博物院、集美鳌园等,为后人留下了独特的文化景观。<br>1958年,陈嘉庚罹患鳞状上皮癌,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为其会诊治疗。病情一有好转,他又奔忙在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华侨博物院的建设工地上。1960年,陈嘉庚病情恶化,再度赴京治疗。周恩来总理多次亲往探望。1961年8月12日零时十五分,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br>1961年8月15日上午,在北京中山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周恩来总理主持了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隆重的公祭,陪祭人有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等13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致悼词,公祭结束后,由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领先执绋,在哀乐声中护送灵柩上灵车,并用专列运送厦门。8月20日,灵柩运抵厦门,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副省长梁灵光、中国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庄希泉与集美师生及各界人士近万人,将灵柩送往集美鳌园墓地安葬。陈嘉庚逝世的消息传到海外,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地华社纷纷举行追悼大会,追悼这位世纪伟人。<br>为了纪念和表彰陈嘉庚的杰出贡献,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中国科学院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他的名字连同“陈嘉庚星”永载史册,遨游太空,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