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拜读《文化苦旅》

驰雯

<p class="ql-block">  趁着早晨美好的时光,再次拜读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每每拿起都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读一次都好像是第一次拜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今日随手翻开书,《都江堰》映入眼帘,怀着好奇之心想看看先生眼中的都江堰和我眼中的有多大的区别,一口气读完,让我脸红心跳,心生愧疚,觉得自己简直没有资格去都江堰。我去的时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值暑假,都江堰人山人海,我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span>我只是跟着众人,跟着导游,无脑的听着讲解,过过眼,感叹先人的智慧,感受一下恢宏的建筑。但是先生却有着独到的见解,发人深省的思考。之前读它只是感叹先生的文化功底深厚,他的文词给人一种力量。今日再次拜读的时候又有新的收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文化的敬仰,文化功底深厚才能配得上去这种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对读书和看手机的碎片知识有了重新认识,要想沉淀自己就去读书,读好书,读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书籍,这样才可以静心养性,可以产生文化自信;</span>对李冰的敬畏,为官一处,造福一方。始终为老百姓着想,做好人民的父母官“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长颈而长锸在握”“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对水的敬畏,“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涛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做人做事也理应向水学习,以柔克刚,顺势而为,可以迂回但始终向前永不放弃。即使被迫污染也最终可以变得清澈。所到之处草木用绿色迎接,荒漠用绿洲来回报。</p><p class="ql-block"> 读着《都江堰》大脑里一直在回放我的都江堰之行。尽管当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有好处,最起码现在看着大家之作自己可以重新回顾一下,也算是再次跟着先生去旅行。上次由于时间关系没去青城山,有机会还想去“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去“领悟中华文化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本文引号内的文字都引自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