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自拍,文字根据网络资料整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侧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552米,是老北京胡同中最长的一条。东交民巷是一条深深烙刻着历史印记的胡同,晚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的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p> 东交民巷相关历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大都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元大都时期,这里就是运送粮食的重要小巷,当时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一条胡同,称之为江米巷。明代时因修建大明门和棋盘街,江米巷被分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两段。到了清朝末期,这里才叫做东交民巷。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帝路,后恢复原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地图中的“五府六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图中的东交民巷及衙署、府第、祠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两代这里是“五府六部”所在地,设有吏、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翰林院、太医院等。早在明代,为了方便接待少数民族的官员和外国使臣以及往来北京的外国商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东江米巷御河桥西设“四夷馆”,又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在御河西堤建“会同馆”,两者为东交民巷地区最早设立的主管国家对外事务的机构。清初,改四夷馆为“四译馆”。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四译馆并入会同馆,合称“会同四译馆”,隶属于礼部,掌管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来朝的使节。乾隆、嘉庆时期在巷内中段曾辟一地建“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但只允许居住四十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咸丰六年(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攫取了大量的特权。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俄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让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俄国援引有关条款,于次年直接由俄国政府派公使驻北京,并将清初修建的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东江米巷“南馆”(亦称奉献节教堂)改为俄国驻华公使馆;英国公使也正式入驻,占据了梁公府,原系康熙皇帝第七子胤祐的淳亲王府;法国公使入驻纯公府,原为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安郡王府;美国公使进驻东江米巷里的一所私宅。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德、意、奥、比、荷、日等国也都相继在东江米巷设立了使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辛丑条约》签署地——西班牙大使馆原址(原有建筑已无存),现为东交民巷饭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朝末年东交民巷使馆区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于列强欺凌和洋教在地方作恶,义和团运动爆发,洋人聚集的东交民巷受到攻击。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行瓜分中国之实,攻入北京后更是奸淫掳掠,烧杀抢劫,东交民巷内的户部银库被日本侵略军抢走白银三百万两;东交民巷太医院的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抢走;御河西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本也被毁劫殆尽(这场动荡也称庚子事变)。受八国联军的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八国及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共十一国逼迫,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于北京东江米巷的西班牙大使馆中,大清国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让4.5亿国人每人身负1两白银外债,还“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由此,东江米巷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中方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列强窃取整个东交民巷地区自行管理行政权、驻兵权,成为国中之国,至辛亥革命前已形成集使馆、兵营、官邸、教堂、医院、饭店为一体的西式街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四运动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早期,这里仍作为外国使馆区。民国四年(1915年),大总统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派代表在日本使馆内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被巴黎和会否决了收回德国在山东利益、废除“二十一条”和各国在华侵略利益的提案,彻底激怒了中国人民。民国八年(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队伍义愤填膺,并在东交民巷向列强使馆提交了抗议书。后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火烧赵家楼”事件,掀起了“五四运动”的高潮,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最终在人民群众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代表团未在和约上签字。民国十七年(1928年),各国大使馆陆续迁往南京,但是这一带仍驻有各国公使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军管会收回外国兵营布告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入城式,特意从东交民巷通过,以洗刷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发布告,宣布废除外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拥有的“驻兵权”,兵营占地一律收回,建筑全部征用。此后几个月内,国家陆续收回了英、美、法、荷、俄等国兵营,标志着东交民巷作为西方列强占领区历史的终结。收回后的东交民巷地区,部分建筑仍作为与中国建交的各国大使馆使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一些国家,可以继续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1959年开始,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从此便宣告结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新使馆区建成后,东交民巷的使馆功能才结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东交民巷被列为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7月,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圣米厄尔教堂为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04年5月,东交民巷被列为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p> 使馆建筑群现存建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现存建筑有法国使馆旧址、奥匈使馆旧址、比利时使馆旧址、日本公使馆旧址、日本使馆旧址、意大利使馆旧址、英国使馆旧址、正金银行旧址、花旗银行旧址、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国际俱乐部旧址、法国兵营旧址、淳亲王府、圣米厄尔教堂。均保留原状保持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木结构角檩架,铁皮坡顶。上述建筑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根据网络图片编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国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国使馆旧址(局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国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15号。原为纯公府,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改建为法国使馆。现存的原建筑有大门,四座官邸及院内汉白玉莲花喷水池。大门用砖砌出壁柱和拱券;四栋官邸皆为二层楼,灰砖清水砖墙,配以石材装饰,为法国乡村别墅式。法国使馆旧址是在纯公府的中式建筑基础上修葺而成,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式形制和体量。有资料称,1971年1月,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和王室成员曾搬到此居住,至1975年8月回归柬埔寨;九十年代后再次回到这里居住、养病,直到2012年10月15日在院内病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奥匈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奥匈使馆旧址文保碑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址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匈使馆旧址位于台基厂头条3号。原为清代顺治皇帝第二子福泉的裕亲王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选为奥匈帝国公使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中主楼被烧毁后经重建,民国八年(1919年)奥地利在北京设使馆继承了奥匈帝国公使馆原址。为西洋古典式建筑,立面大门作两层外廊,檐上用三角山花。现存使馆主楼与大门保存较完好。主楼上下二层都带有外廊,整体造型较简洁,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使馆大门风格与主楼一致,主体为三间,下有基座,上立塔司干式双圆柱,檐部饰以三垅板,上以三角形山花结束。解放后,先后为匈牙利驻华使馆、钓鱼台宾馆3号馆,见证了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1984年起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比利时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比利时使馆旧址(原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比利时使馆旧址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利时使馆旧址位于崇文门西大街9号、台基厂十字路口东北角。比利时公使馆原位于东单牌楼以北,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焚毁,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证《辛丑条约》,比利时趁机要求再次选址重建公使馆。现址为光绪年间在太仆寺原址的一部分上重建,现存建筑有使馆主楼和四栋官邸。主楼为英国都铎式风格,4栋配楼对称分布,为乡村别墅式。主楼坐北朝南,官邸分列东西两侧,中央为大片绿地,绿地中央有一大水池。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缅建交,原比利时公使馆改为缅甸驻华大使馆,后迁往新使馆区。1970年,比利时使馆旧址改为14号国宾馆,1986年正式更名为紫金宾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公使馆旧址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公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23-1号,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使馆由办公用的本馆和其后面的宿舍两部分组成,均为砖墙承重木屋架的平房。本馆由南、北、西三栋房子围合成的“U”型,东侧由木构走廊相连。是东交民巷地区现存的最早的建筑物,是这一地区19世纪建造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庚子事变后重新划定东交民巷使馆区,日本公使馆迁建于正义路2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使馆旧址位于正义路2号。原为肃亲王府,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日本使馆。现存主楼与大门,主楼地上两层,立面为欧洲古典式。大门中间为砖券大门,两边装饰粗大壁柱,并建有券廊和柱廊。使馆大门及主楼造型是西方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和中世纪多种要素的混合体,是近代西欧集仿主义的风格,更是近代日本模仿欧式风格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后,1949~2019年曾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目前日本使馆旧址围着围挡,似正在进行装修改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意大利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意大利使馆旧址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大利使馆旧址位于台基厂大街1号。清同治八年(1869年)意大利在华设使馆,最初的意大利使馆设在东交民巷东口路北,与其他外国使馆相隔较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中意大利使馆首当其冲被攻克。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意大利趁机抢占土地,将堂子、总税务司以北、肃亲王府之一部分等大片地区占为己有,并修建使馆。现仅存原办公楼、教堂、官邸等几处建筑。办公楼采用当时流行的“新艺术”风格,坐南朝北,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立面为砖石结构;教堂四坡顶砖木结构,门窗、柱式均为西洋风格;官邸楼平面呈“U”型,地上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1949年后,官邸楼成为著名国际民主人士路易·艾黎的居所,艾黎去世后该楼辟为纪念馆。意大利使旧址目前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国使馆旧址(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国使馆旧址(局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国使馆旧址位于东长安街14号公安部大院内。这里原来是康熙皇帝第七个儿子胤祐的府邸。传到贝子奕梁时,王府被俗称为梁公府。清咸丰十二年(1862年),改建为英国使馆。旧址中保留了王府东路建筑,西路则改建为中西混合式的官邸,较好地保留了清代早期主路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使馆大门仿罗马凯旋门风格,灰砖砌筑,是一座两层三间的门楼。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确定南京为首都,英国使馆改为领事馆。1950年由中国人民政府接收,再次成为英国使馆。1959年9月,英国使馆全部迁出后,由公安部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金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金银行旧址(西立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金银行旧址(内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金银行旧址位于正义路(御河桥路)4号,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原为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行。正金银行旧址主体建筑平面呈“L”型设计,西部体量较南部长一些。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西洋古典风格,砖石立面。内为木结构,用花岗石做台基、壁柱、隅石、窗套和壁龛,转角中心设三层铁皮穹顶楼,作工套和壁龛。该旧址内现设有中国法院博物馆,2016年1月6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旗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旗银行旧址位于东交民巷36号,与原俄国使馆隔路相对,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该建筑坐南朝北,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正立面三层由水平檐线划分为上下两部分,约成一与三之比。东、西立面处理简单,根据需要安排窗户及侧面出入口,只把北立面的水平檐部线脚连续围合。整个楼体体型完整,比例良好,外观稳定厚重,是典型的近代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格。2001年对内部进行了改造装修,当年7月1日作为警察博物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方汇理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位于东交民巷西段路南34号。《辛丑条约》签订后,法国趁机占用此地,东方汇理银行大约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该建筑坐南朝北,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外观具有西欧近代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但又有尼德兰古典主义的影响。整体墙面为红砖砌筑,用灰白石材做柱子和分层线脚、檐口、门窗套等,各立面造型不尽相同。目前应该是北京市公安局的办公用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际俱乐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际俱乐部旧址位于台基厂大街8号。原在法国使馆旁,庚子事变中部被毁,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国际俱乐部重建,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完成。主体建筑坐东朝西,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不很规则,主要入口在西面,南面有次要入口。立面为近代简化的折衷式,以水平腰线划分为两层。底层大门为较宽大的拱券式,两侧各有一对半圆拱式外窗;二层为三组矩形双联大窗,每两窗间为简化的西方柱式。四坡形屋顶,在西立面处设局部阁楼,曲线山花形的山墙面上有两方窗一圆窗,并饰以装饰花纹和线脚;南立面底层为连续拱廊。曾经作为北京市统战部老干部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国兵营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国兵营旧址(北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国兵营旧址位于台基厂三条3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法国兵营旧址总体按对称式布局,大门位于三条胡同路北。大门内左右有二幢二层楼房,练兵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幢独立别墅式2层军官楼。两幢二层法军宿舍分列中轴线两侧,其后为食堂等单层建筑,另有一些辅助用房在场地西侧。现仅存法军宿舍和西南部军官楼,其它建筑均已拆除。根据历史照片看,大门似经过重修。北京市总工会曾在台基厂三条3号办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淳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淳亲王府,又称梁公府,位于正义路西侧5号院,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后,是清朝康熙帝第七子爱新觉罗·胤祐的府邸,清咸丰十二年(1862年)后曾改作英国使馆。王府原街门面临御河,其建筑布局分为三路,中路是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群,分前殿后寝两个院落,现存仪门、正殿、翼楼、寝殿及配殿等。东路原有建筑已不存,现存为原英国使馆时期仿建官邸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西路原属花园,现存改建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楼房。目前为公安部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米厄尔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米厄尔教堂(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米厄尔教堂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米厄尔教堂,又称东交民巷天主堂,位于东交民巷甲13号,是北京市区最小的天主教堂,为法国高嘉理神父创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圣米厄尔教堂为哥特式风格,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清水砖墙,内部为木结构,立面为三个尖顶钟楼,用尖券、壁柱、玫瑰窗和壁龛装饰,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天使圣米厄尔(大天使米迦勒)的雕像。主体建筑为高二层,坐北朝南,位于多级台基之上,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平面为巴西利卡式,由南向北依次为门厅、前厅、正厅和祭坛;前厅上方有唱诗厅;正厅由两列圆柱分为中厅和侧廊,中厅宽阔,侧廊狭窄;正厅北端为祭坛,祭坛部分是突出平面的多边形。</p> 其他相关建筑旧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交民巷相关建筑旧址还有:法国邮政局旧址、美国使馆旧址、荷兰使馆旧址、麦加利银行旧址,上述4处旧址圴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俄国使馆旧址、德国使馆旧址和西班牙使馆旧址原建筑已被拆除,六国饭店已毁于大火,原址改建为其他建筑,在这里一并略作介绍。另外,原法国洋行、原俄国使馆武官处、东交民巷教堂附属建筑系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没有查到足够的资料,尚待找机会再进一步探究;原意大利使馆教堂也是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国邮政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国邮政局旧址,位于东交民巷19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法国邮政局。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四方造型,总体为单层建筑,高约6米,东西侧面宽约13米,南立面长约26米,灰砖清水墙,建筑檐部用连续的三角山花装饰女儿墙。法国邮政局旧址作为列强在京城修建最早的一批近代领事馆区建筑,在中式建筑框架下融入了诸多西方建筑特点的折中主义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法国邮政局旧址先后改为中国邮政储蓄汇业局、东交民巷邮政所、东交民巷电信所,后又改为工商银行东交民巷储蓄所,但目前不知道作何用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国使馆旧址(主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国使馆旧址(原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同治元年(1862年),美国紧随英、法、俄之后,在东交民巷正式设立驻华使馆。使馆最初设立于东交民巷中御河桥西南侧(即今东交民巷34号东方汇理银行旧址),馆址面积仅一亩有余,建筑是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的四合院民宅。因在庚子事变中损毁十分严重,美国人在荷兰使馆西侧筹建新馆,即现在位于前门东大街23号的美国使馆旧址。该馆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主要建筑为一座主楼和四座配楼,中央是一块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草坪。主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部木结构。使馆大门位于院落的西北隅,向北开向东交民巷。美国使馆旧址建筑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一带的地标性建筑,在清朝保留至今的众多外国使馆区建筑群中,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群。解放初期曾被用作外交部部长、副部长的办公室。有资料称,“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大部分在这里办公,还在此秘密会晤了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上世纪80年代,被重新翻修成为前门国宾馆;2005年被租下改造,定名为前门23号,为京城最高端的精品消费场所,现在大门照常开放,但不知是否还在运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荷兰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荷兰使馆旧址(原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荷兰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最初位于东交民巷西段路南的巾帽胡同,占有原怡贤亲王祠,东界与华俄道胜银行相邻,西界在兵部街之南的东侧,南界为北京内城南垣墙根,北侧隔东交民巷与俄国使馆相望。庚子事变中荷兰使馆被焚,《辛丑条约》签订后,荷兰使馆用地在原址向东扩张,占得华俄道胜银行原址和石厂、澡堂及民房等用地,即位于前门东大街11号的现旧址。重建的使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现仅存原大门和两幢原楼房。使馆旧址原大门开向东交民巷(位于东交民巷路南40号),两侧有爱奥尼式门柱和拱券外廊,均用砖砌成;拱券上装饰有三角山花,顶部也用半圆形拱券装饰;现该大门已被封堵。使馆办公楼位于大门西南侧,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为砖木结构;建筑平面近于方形,东、西、南三面皆有出入口,东面为主入口;外观为十六世纪尼德兰地区风格,即用红砖砌墙,以白石做墙角隅石和门窗套及水平线脚。使馆官邸位于大门东南侧,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为砖木结构;平面近于方形,主入口朝西,与使馆办公楼相对。上世纪70年代,城墙拆除后扩建前门大街时,荷兰使馆旧址新建大门;2001年使馆旧址建筑被拆除,后在原址按原状重建。现为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麦加利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麦加利银行旧址(浮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麦加利银行旧址位于东交民巷西端路北甲39号。其用地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为礼部衙署之所在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签订的《辛丑条约》划定使馆区西界至户部街,此用地在使馆区西边界之外。英商麦加利银行,又称渣打银行,是最早在华开业的外国银行之一。咸丰八年(1858年),在上海设分行,是旧上海最大的银行之一。北京麦加利银行建于1919年,主体建筑三至四层,沿原户部街(民国后改称公安部街)西侧至东交民巷拐角处,西侧有二层楼与其并联为一体。西侧另有两幢二层建筑自东交民巷依次向北退后,形成曲尺形前院。银行下部全部为地下室,东半部为办公用房,西半部是金库。另外北侧有附属用房,形成狭窄的曲尺形后院。银行外部造型为西方近代折衷主义风格。整体为红砖清水砖墙,在底层壁柱、挑阳台、门窗套、挑檐等处用灰白石装饰。西侧东南立面嵌着一块浮雕,上面为“1918·1919”字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址复建的俄国使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被捕地遗址(东交民巷29、31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国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27号。此处原为会同馆,康熙时期改为俄罗斯馆、奉献节教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改为俄国驻华公使馆,1924年北洋政府与苏联建交后改为苏联驻华公使馆。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使馆驻地逮捕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等。新中国建立后仍为苏联驻华大使馆,50年代新馆建成后,苏联驻华大使馆从此处迁出。此后使馆旧址先后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地;上世纪90年代,奉献节教堂、原使馆主楼和原大门均被拆除,原址建成了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大楼。原大门旧址处参照原来的式样重新修建起一座新大门;东侧还有一座拱券门,原先并无历史实物,据说是为取得与现最高人民法院大门为中心的对称效果而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德国使馆大门(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交民巷遗存的德国使馆院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咸丰十年(1860年)初,普鲁士派出远征队出发进军中国(十年后普鲁士与德意志各邦国才真正统一为德国)。次年,普鲁士代表对清政府进行威胁和诱骗,提出谈判签约事宜。清政府妥协让步,9月2日,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崇纶与普鲁士及德意志各邦的代表艾林波签订《中普通商条约》。同治元年(1862年),普鲁士及德意志邦国迅即在北京东江米巷中段路南、洪昌(红厂)胡同西侧圈地设立德国使馆,成为继英法俄美后第五个在东江米巷界内设立使馆的国家。原德国使馆旧址大门坐南朝北开向东交民巷,为三开间的王府大门形制,屋顶为卷棚顶,大门前出廊,门前立一对与上(下)马石合二为一的独具特色的高大石狮。目前在东交民巷还能看到一段原德国使馆的院墙,建筑群落现已无存,原址上现在是首都宾馆;而在东边不远处的新侨饭店,则是原德国兵营的原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西班牙使馆大门(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班牙使馆旧址简介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0日,清廷与西班牙国在北京签署了有关建交和通商的条约。同治七年(1868年)5月21日,西班牙首任驻华公使抵达北京就任。同年,在东江米巷靠近御河中桥(今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界口)的西侧,东江米巷路北(相当于今天东交民巷25号的位置)建立西班牙使馆,系由中国传统四合院改造而成。西班牙使馆只留下使馆大门等极少数的历史影像,使馆大门是一座三开间的中国传统房屋,属于王府大门形制,采用前出廊及过垄脊屋面,在中央开间开门,两侧开间各开一圆窗,门前立一对石狮。现使馆建筑群落已毁坏无存、全部拆除,原址现为东交民巷饭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六国饭店(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六国饭店与正金银行相对位置(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国饭店位于东交民巷核心区,在御河桥东侧、东交民巷路南。最初是比利时商人1901年在太仆寺旧址的部分区域新建的一座欧式酒店(太仆寺旧址另一部门区域建为比利时使馆),坐东朝西,二层砖木结构,1903年改建。1905年英国人牵头融资,吸收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的资本,将原建筑拆除重建,故名“六国饭店”。主体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了一层。六国饭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治安由六国军警宪兵轮流值守,中国军队和警察不得干涉。是北京当时最豪华的欧式酒店,各国使者及北京的上流人士都曾在此社交或下榻。因此,六国饭店也与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如袁世凯暗杀武昌起义元勋张振武、张作霖暗杀《京报》创办者邵飘萍、军统刺杀亲日分子张敬尧等;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也是汉奸金壁辉(即川岛芳子)在六国饭店舞场结识了张作霖的副官,刺探到张作霖回东北的情报,为日本军队制造事件掌握了确切的时间。北伐胜利后的东北易帜,中央政府与奉系的谈判也是在六国饭店举行并达成协议;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国共之间的和谈于同年4月在六国饭店举行,后来谈判破裂,南京代表团全体成员都留在了北平。1949年后六国饭店改为外交部接待处,非常遗憾的是毁于1988年8月5日的大火,原有建筑随后全部拆除。现在的华风宾馆只是在六国饭店的一部分原址上新建的建筑。</p> 结 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交民巷作为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中国人民受过的耻辱,也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保护好这些建筑遗存,就是为了留住历史记忆,让后人能够记住那段屈辱的过往,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示:目前,分别设在正金银行旧址、花旗银行旧址内的中国法院博物馆和北京警察博物馆,可以分别通过中国法院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和北京警务微信小程序预约参观。使馆建筑群其他旧址大多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地不对外开放,个别旧址也不允许拍照。另外,东交民巷自正义路以西普通游客不能进入游览,如想进去只能趁预约到北京警察博物馆时顺便参观或者到天安门广场游览后从东交民巷西口进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月6日首发,4月25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