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之八十六】高启《岳王墓》赏析

自由关东行者

<p class="ql-block"> 民族英雄万古传</p><p class="ql-block"> ——高启《岳王墓》赏析</p><p class="ql-block"> 自由关东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王庙</p><p class="ql-block"> 高启</p><p class="ql-block">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p><p class="ql-block">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p><p class="ql-block">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p><p class="ql-block">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高启(1336——1374年 ),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初,被推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皇帝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坚辞不赴任,返青丘授徒自给。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杀;高启也受诛连,被处以腰斩而亡。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七律诗,为诗人客居杭州时,拜谒栖霞岭下岳飞墓后,为凭吊岳飞而作。元末时期,高启是江南隐士,朱元璋建明后,慕高启之名气,诏令高启进京修《元史》兼朱元璋诸子的老师,可见朱对高十分信任,后来又提拔高启为户部右侍郎,高启不但不接受官职,反而坚决辞官回故乡隐居。其真实原因是,高启目睹了朱元璋滥杀开国功臣的暴行,对朱十分厌恶,早已心生不当明臣的念头。《岳王墓》,明里批评宋高宗,歌颂民族英雄岳飞,暗里谴责朱元璋滥杀功臣。</p><p class="ql-block">首联第一句“大树无枝向北风”,是写作者拜谒岳飞墓所见之景。岳飞惨死于高宗和秦桧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指向南方。象征岳飞赤胆忠心于南宋朝廷,并无二心。这首诗的诗题是《岳王墓》,却只有这一句是描写岳飞墓的情景,其它各句都是引用典故,抒发诗人的感慨和评论。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关于树枝南指,据史书记载,确有其事。但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去观照这一独特自然现象,它实际上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接下去的第二句“千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p><p class="ql-block">颔联“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写岳飞的无限忠诚和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此联用对比笔法,揭示历史悲剧的原因。一方面,“三殿”(朝廷)勒令朱仙镇大捷后的岳家军退兵,班师回朝;另一方面,退兵后的岳飞上书朝廷,力陈北伐的必要和胜利的可能,继续争取宋高宗对北伐的支持。而且岳飞表示决心,直捣黄龙府,救出徽宗、钦宗皇帝,洗雪靖康之耻。然而,岳飞的上书却埋下被害的祸根,因为高宗最怕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回朝,高宗将面临要不要交出皇位的尴尬问题。这一联可说是对南宋初年政治形势的高度概括。从对比中可知朝廷的昏顽与苟安,也可见岳飞的赤胆忠心。 </p><p class="ql-block">颈联“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诗人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汉成帝时请皇上赐予尚方剑的朱云,据《前汉书·朱云传》记载:“故槐里(县)令朱云上书求见(皇上),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汉成帝)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武士当庭剑劈,被朱云躲过,剑砍断了殿槛,又留下“折槛”的典故。朱云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另一个典故是被诬陷灭族的英雄韩信。在这一联中;诗人由岳飞被害想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想到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每忆”两字,表露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关心和哀叹,而“空嗟”两字,则表达了对杀害岳飞的高宗的愤慨。这一联诗人的想象纵横驰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哀和感伤。</p><p class="ql-block">尾联“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是诗人在岳飞墓前回首北望,只有茫茫白露,不见远方南宋诸代帝王的陵墓。这两句看上去极白,但却写得空灵婉曲,含而不露。既然“回首”又“不见诸陵”,那么要把不见之物——诸墓陵写出来的原因就是诗人于栖霞岭上凭吊岳飞墓时,自然联想到了像征已故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皇陵。昔日的宋王朝灰飞烟灭,一去不在。诗人到此只是哀悼那时惨死的英杰,而对那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毫无怀念。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怀念之情和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前,眼前是茫茫白露,这清冷的意境更增强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p><p class="ql-block">自宋以来,歌咏岳飞之作,皆痛责秦桧陷害忠良,专权卖国,高启此诗却直斥真正的罪魁祸首——高宗赵构,诗中大量使用典故,使之置于整个社会历史观照之下,使这首诗具有深邃的历史哲理。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官。皇帝在封建社会是最高统治者,权力无限。然而,有几个皇帝被后人记住?有几人青史留名?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民族英雄岳飞虽然以悲剧落幕,但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怀念他、敬仰他,他的墓地香火不断,绵延永远。回望被白露覆盖着的荒废的南宋皇陵,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抹去······</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岳王墓: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下西湖边,俗称岳坟,也叫鄂王坟。2、无枝向北风:没有一根枝条是向北的。传说岳坟旁的树木枝条一律向南。3、班师诏: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败南侵的金兵,进军朱仙镇,距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45里,金兀术准备北逃。宋高宗和秦桧阴谋投降,一日之间连下12道金牌,严令岳飞迅速退兵。事见《宋史·岳飞传》。5、三殿:唐朝麟德殿有三面,故称“三殿”,此处借指南宋朝廷。6、射虏书:指岳飞请求抗金杀敌继续进军的奏章。7、两宫:指宋徽宗、宋钦宗,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人俘虏北去。8、上方谁请剑:意思是谁请求赐给上方剑,此指岳飞请求抗金杀敌的命令。上方剑,又叫尚方剑,为皇帝所用宝剑。9、高庙:此指宋高宗。10、自藏弓:引用汉高祖刘邦杀害功臣良将的典故。韩信被汉高祖逮捕时,曾慨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见《史记·淮阴侯列传》)。11、栖霞岭:在杭州西湖葛岭之西。12、诸陵:指在今杭州郊外的南宋皇帝陵墓,包括高宗永思、孝宗永阜、光宗永崇、宁宗永茂、理宗永穆、度宗永绍六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