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韶山冲

抑扬顿挫

<p class="ql-block">3月18日,我们一行八人,怀揣着崇敬和爱戴之心,驱车前往韶山,瞻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居。我们之中,尽管有人是几度重来,但不忘初心,心仰伟人的劲儿丝毫没减,就这样,冒着狂风大雨,走进了景区的换乘中心。偌大的换乘中心,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金色、高大的主席铜像巍然高耸于大厅中央,“敬爱的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你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耳熟能详的红歌旋律不停地萦绕在耳边,圣地之旅氛围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韶山是红色土地,伟人故里,对于韶山,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莫过于“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下图是国师张艺谋耗时五年为湖南韶山精心打造的歌舞剧《最忆韶山冲》的投屏,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有机会感受这场红色记忆和高科技融合的视听盛宴,想必一定精彩绝伦。</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厅,乘上景区环保车,放眼望去,春日韶山,一片朗润,环境十分清幽,感觉伟人的光芒无处不在,是的,它能穿过苍翠的青山,繁花的芬芳,渗入至川流不息的瞻仰者心灵深处。到达核心景区,只见排队等候入故居的队伍七弯八拐,一眼望不到头,尽管乍暖还寒,体感温度也较低,但秩序井然。人们排起了长龙,这种场面好像只能在北京瞻仰毛主席纪念堂才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落在一个小山冲里,现在正是春暖花开时节,金灿灿的油菜花肆意盛开,把小山冲染得一片金黄。故居前面有两口池塘,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二者相互映衬,装点故居的景色。池塘面积约几亩,碧水粼粼,波光荡漾,倒映着故居周围的一草一木,令人流连忘返。两个池塘看似寻常,却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和底蕴,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生活在这里,喝着这里的水长大,在这池塘边读书、游泳、嬉戏和劳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随着人流,到了主席家门口。故居是土木结构,面临绿水,背靠青山,坐南朝北,一栋呈“凹”型的古朴农舍,抬头看见黑色的门楣上,邓小平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右边茅屋为邻居家,青砖瓦是毛主席家。</p> <p class="ql-block">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生于此。从1893年到1910年,他在这里度过了17个春秋。是啊,遥想当年,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那个少年或已经入睡,或灯下苦读,或奋笔疾书,我们站在几米外,仿佛能听到“沙沙”的翻书声,笔尖在纸上“嚓嚓”的摩挲声,还有轻咳声、呼吸声……</p> <p class="ql-block">进入其间,我们依次参观了堂屋、横屋、灶房、暖房,还有毛主席父母和毛主席以及他两位弟弟的卧室等。按规定入内是不能拍照,我竟违例摁了几张,方桌和板凳、水缸和碗柜、石墨和水车,样样件件,古朴简单。这个家,原来和普通人家一样,也有烟火气息,也有家长里短和人情冷暖;但这个家,又和普通人家截然不同,它是革命之家,是伟大之家,是大爱之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这个家,先后有六位亲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前赴后继,为国捐躯,他们是:毛泽东的妻子、儿子、两个亲弟弟,还有堂妹、侄子,可谓是满门忠烈,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走出故居,雨止云开,远处的青山更为苍翠,近处的池水绿得耀眼,淡淡的阳光穿过树梢,洒落在清新的泥土里,春风徐徐,送来了草木的清香,一代伟人那波澜壮阔的生命长卷就在这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我们绕道来到池塘这边,正对着故居,这儿是照相的最佳位置,还是那样的人头攒动,大家挨个儿轮流站位,丝毫没有喧哗和拥挤,有的只是唏嘘感慨,是的,此刻,唯有照相留念才是最珍贵,才是对韶山冲,对一代伟人和一个时代的最好的缅怀、追忆和沉思。</p> <p class="ql-block">临别时,司机师傅自豪地对我们说:“你们今天来对了,人不算很多,来我们韶山的游客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不计其数,要是赶上主席他老人家诞辰日,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赶来吃长寿面,那才叫一个人山人海。”小山冲,大道行,当年的毛泽东,志存高远,毅然决然从这个群山深处、路不通途的小山冲走出去,寻求真理,为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奋斗了一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有思想、懂感恩的人都应该来韶山走走看看,至少可以洗涤一下心灵,汲取人生的力量。此刻,由衷地觉得这句话特别亲切:饮水不忘掘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后记:不虚此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用文字图片记录,这个美篇虽不及时,但总算做了。其实,在参观故居看到主席卧室墙上悬挂着杨开慧和两个爱子照片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有些湿润,原因在于忘不了以下这两个时间节点:1930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杨开慧不幸被捕,本可以求生,但她大义凛然,却选择以死明志,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妻子和战友,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正是芳华无限之际,这是何等高尚的气节啊!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在美军空袭中光荣牺牲。主席惊闻噩耗强忍着悲痛,最后艰难、痛楚地作出决定,将爱子葬于朝鲜,并在司令员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电报上写上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第二天清晨,警卫员发现电报稿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的毛主席也有常人的情感,为痛失爱子而极度悲伤;却更有着超于常人的博大胸怀,这是何等伟大啊!现如今,人们络绎不绝,每天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心中最忆的还是韶山冲,最念的是毛主席。放眼望去,祖国大地是千万次的春和景明,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这盛世繁华也正如主席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