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墨客 入鏡/宁南/埸地/為故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酷署碾埸汗如雨,陽光暴硒入蒸笼。</p><p class="ql-block">热极难寻避暑地,三伏天中尘飛揚。</p><p class="ql-block">農户只為三分地,养家糊口不嫌忙。</p><p class="ql-block">即是長夏逢夜雨,惊雷声中奔谷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語思考 墨客修改發布于甲辰龍年春二月</p>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从二零零年開始,以后的碾場一直持续了若干年,而村子里也就断断续续的出現了三轮农用車的影子,最早的一款當属于常州金蛙和揚州金蛙集团的两种車型,古而农村人又给它起了一个怪名字叫奔奔車,至于車的動力系统基本上都是十五型,也就是十五个馬力的标配,因為,它有一个好处就是适合山区农民种田用,而且拉力特别強,如果承载三千斤重量的話,一般的陡坡和山路它都能够不費吹灰之力的爬上来,所以,它是農民最有力的好帮手。</p><p class="ql-block"> 哪一年也正是二零零零年的春節,當山区的農民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享受着过大年的喜悦時,我家也接来了一个农用奔奔車,同時,也正是風靡一時的杨州金蛙集团生産的品牌車,而當時也在我們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動,并吸引了無数的村民前来围观,同年村里還有另外两户也接了两輛三轮車,而且和我家的車是同一款类型,至于价格我記的非常清楚那是伍仟捌佰元整,尤其是在鄉鎮的有集日,就有很多村民宁可等在路上坐車去赶集,也不愿多走一步路,好像是专門给他家买了一輛公交車似的牛逼,可山里人明明知道拉人是一种不可為的行為,但是,如果不拉的話就會得罪众鄉邻,因此,哪一拉就是满满地一車人,直到拥挤的坐不上為止方可罢休,所以,这种行為也就助長了农村人的愚昧和無知,后来,在囬憶的瞬間也就给我畄下了很多現实中的骨感和感受,只是現在想起来都让我覚得有些后怕,如果哪時上街翻了車的話,岂不是造成特大的傷亡事故,虽然此事已經过去了二十四年之久,但是对我来說确没有造成过一丁点事故,所以,歸根结底還得感谢自己福大命大造化大。</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借此机會先介绍一下奔奔車碾場的实例,其实它和手扶拖拉机碾場是一样的,并無一丁点的差异,只不过在三轮車的后轮底部挂一个石碾子而已,然后,由农用車司机拉上它在围绕着場心而转圈,但是,这个圈并不是乱转的,而是有着固定的规律性,當然核心問題在于已場中心為主,在一圈一圈的往外转,因為,一次只能转石碾子那么长的宽度,至于下一圈紧贴上一圈依旧在继续转動,整个程序就像陀罗的运转方法一样,所以,它是有規律可寻的转动法。</p><p class="ql-block"> 最具体的总结方法就是一边收缩一碾子的寬度,一边再向外扩张一碾子的寬度就算是正确的运转方法了,當然開車的司机眼功必須要很好,不然的話,妳盯不住石碾印或者車轮印,車就會在場心里乱转圈圈,不是重复使用就是空間过大而造成碾花的可能,因此,农人就管它叫花碌础(指的就是石碾子空間太大的意思)至于場碾的好与不好只有在起場時才能知道真伪,所以,辨别的第一要点就是没有生麦穗子長在上面為准,如果司机太优秀的話,起出来的麦草是特别的干净,而且光滑亮丽白净無尘,同時也找不到一顆長有生穗的麦子,这就是碾場的细节以及花″碌础″(碌础指的是本地的方言),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零二年到一零年之間,因為自己有了碾場的奔奔車,所以后来的滩碾就由我一家人来完成,哪時的农村家家都有了農用車,同時每户也有私人的碾場地,一般情况下都是天亮之后滩埸,大约到九点左右就基本上完成了,因為,有的小麦受潮之后是碾不下来的,所以,才一直等到東方的太陽光线从山頭冉冉升起后,并開始照射在山村的各个角落里,而哪時的光线强度也就有了非常性的热量,并且把滩在場里的小麦晒的探起了頭,同样也把我和家人們晒了个大汗淋漓,幸亏我家場边上還有几顆大榆樹可以暂避一時的荫凉。</p><p class="ql-block"> 當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埸上的麦子也已干好,然后,我和父亲捆绑好石碾子,就等三弟奔奔車的到来,至于北方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節,或許有细心的朋友会看出一丝端倪而提出质疑,為什么碾場會选择在陽光最热的时候呢,那是因為其一的原因碾起来非常快,而且還會减少時間以及省力省時省人工更容易碾净,至于其二的原因是省油耗了,所以農民碾場都會选择在高温天实施,只不过是承受了許多太陽的烈度而被晒得汗如雨下而已。</p><p class="ql-block"> 只要小麦干好后,碾場的頭一圈大约需要半小時到四十分钟左右的時間,估記最少也得三十曼,就把表面上的麦穗给碾个净光,接下来就是用木叉或铁叉上下翻抖,最主要的是要把成股的麦杆抖化為止,因為,哪样更利于碾净,至于铁叉的种类分别有三股和四股叉,所以,在作業的開始即从外向内翻,然后一圈一圈的翻到場中心位置就算抖完了,这样的話中間就空出了一个大坑,所以,接下来的程序就需要人工去把它填满,但是挑動的麦杆就是場的邊椽部分,一直到填满為止。</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结束以后,哪么第二次上碾的時間也相对减少,也就是最多半小時,少則二十五分鈡左右,而这次大约需要十曼到十五曼,所谓的曼就是北方最通俗的一种叫法,也就是宁南地区的地方方言而已,但是,我需要解释的是,曼就是代表車在场里已經碾了一圈的意思,然后,再继续抖埸,至于这次的順序則是逆向而行,也就是从埸中心向外翻抖,直至翻到边上為止!</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时间就更短了,大约需要二十分钟或不低于十五分钟就可以起場了,至此,一个農民所有的粮食打碾全过程就算彻彻底底的结束了,至于程序的复杂于否,各位自有公断,后来就是起埸,說到起場也得簡单,就是从某一个方向開始,一或两个人先抖頭一遍,然后,第二个人接着再抖第二次,需要說明的是二次抖过的麦草就可以直接端上草垛了,接下来就用四叉拾去較長的麦草之后,剩下来的小麦粒就藏在土和麦衣當中,最后用自家的門板和一根長绳,其中一人按住門板另外两边各一人拉動绳頭,直到拉成堆子為止,就算完成了起場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关于揚場的细節,且听我慢慢的道来,在八九十年代時期,哪時的揚場采用的是自然风向,如果遇不到好的風向标,就算是占用一天的時間也休想揚出麦粒来,况且,還把人折腾个够呛,后来,进入两千年以后,随着社會的發展,各种农用車也习数登埸,并且虽着農机具的不断改进,大小農机也就有了车载式的风扇,从哪以后便减少了自然風向的依赖,因此,有了风扇便大大地解决了揚埸的大問題,同時也大大的節省了好多時間,所以,當打開風扇的一刹那,頭一遍的麦衣和土就會在一瞬間被吹得干干净净,至于所需的時間,也不會超过半小時,只是有一点不好,再放頭遍麦衣時尘土加杂着麦衣會落得满身都是,包括脸上頭上以及身上到处都是脏兮兮的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至此,剩下的杂物和细土很快會在风扇的作用下被吹得干干净净,剩下的小麦顆粒也就自然而然的映入我的眼帘,而且還纯净的連一根杂草都看不見,每當我看着麦堆上那一粒粒能够延续生命的粮食時,我也陷入了無尽的沉思和感慨,然后再抓一把略显淡紅又顆粒饱满的麦粒時,也真的是来之不易,况且它還包涵了許多農民朋友的挥汗如雨,虽然是很累很脏,但是在我而言也算是有生以来做了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即便是没有惊天動地之举,但是,至少在農民的意识中,只要能够养育天下蒼生而付出也就值得庆幸了,因為,因果是没有对等这个符号可以做為比較的,所以,庄稼人不容易,還请各位支持一下农民朋友,给他們一点关愛也不為过吧,况且農民并不比任何人低下,虽然谈不上神圣和伟大,但是,我為这个职業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四 </p><p class="ql-block">这个視頻就是北方人滩場的细節,概括起来可以用五个字說明,哪就是滩,碾,抖,起,揚,最后一道手续就是顆粒歸仓了,至此,農民的碾場系列也就在本年度告一段落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关于滩埸应该注意的一些問題,一般情况下都是順時針方向由内向外扩展,至于場滩的好不好,一眼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果是特别好的話,妳就會看到它的水平面平整而均匀,并且還看不見坑或包或脱節的問題出現,关鍵在于滩場的人用不用心的問題,還有一点就是人多和人少的区别,如果人多的話滩起来需要的時間就短,相反人少了就非常地慢,如果是两三个人滩一埸小麦,大概需要两个小時左右。</p><p class="ql-block"> 假如埸滩的平衡了,而且無任何旋窝的話碾起来也非常地舒服,最起碼可以减少上下顛簸的可能,或許有人會不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讲究呢,其一是因為好碾,其二嗎石碾子不存在翻的可能,这其三抖埸的時候相对轻松些,而且也很容易抖开,至于这个碾埸的程序就是農民从种到收再到顆粒歸仓的全过程,所以我已一个庄稼人的经历来讲述农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并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為了記录曾經的过往和生活带给农村人的坚难和曲折,虽然烂文有点乏味,但也未必有人會去读去关注,但是,我必須把它写出来,或許在若干年以后,最起碼還可以見証我曾經来过这个事事非非的世界,虽然我未必還能够永遠地活下去,但是,哪也只能是一个谜团而已,而生命的殞落总是出乎于人們的預料之外……</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在現实的今天,我谨以庄稼人的身份,當已劳动為荣,也為农民朋友发声喝彩,并呼吁各位兄弟姐妹们一生平安健康,因為,您為祖国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此做為同行的我,首先道一声辛苦了,所以,農業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既算是陪本的买卖,我也會在有生之年,不离不弃的继续干,直到干不動為止,况且在默默無闻的黄土地上从事耕耘的人也成千上萬,并在冥冥之中建設着美好的家園而為国分忧,因此,我很庆幸自己曾經是中国人,現在是以后當然還是,同時,我更加热愛这个伟大的国家以及勤劳的各民族,因為,我還知道生命的延续并不全是粮食的問題,而生命的長短也和年龄没有直接的关糸,所以,大部分人在健康的基础上,还得依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虽然人类包括萬物在内,如果腹中無食的話,哪么他的生命不知道還能坚持多久呢?</p><p class="ql-block"> 到了那時,谁还覚得富翁的哪一麻袋钱能有多大的用处,因此,粮食的重要性不可轻意忽視,所以,它的用途可救天下蒼生于水火之中,乃至萬千生命的成活率,饥荒時代即算你有千万亿的資产哪也是废纸一張,况且它又不能當饭吃,至此也真应了一句俗語叫一頓不吃無所谓,二頓不食腿發软,三頓不吃心發慌的境地,虽然說金钱是萬能的金钥匙,但是腹内没有食物确是萬萬不能的另类环境,因為,延续生命除了健康本身就是食物给予的神奇力量,同時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很多人看不起農民这个非专業性的职業,其实那种思维才是人类最愚蠢的人,所以,他們在無知的历史面前总是感覚良好而自以為是,但是在我而言这一群人才是人类最高貴也是最高尚的圣者,同样也是真正值得尊崇且敬重的人,因為,它們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或是神的化身,同時也是延续人类生命的無私奉献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人生為了生存,其实活着的意義对我来說并不是太大,當我面对这个即脏而累的無奈职业時,我也没有办法去拒绝,因為我要吃饭,但是,我又没有其它可以干的职業,即便是空有一腔報国心,也难寻找為国死,到后来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員过客,并早出晚歸地耕耘着这片鸟不拉屎的黄土地,只是留在我心里的遗憾太多太多了,可是谁又知道黄土地上的人除了憨厚老实之外,剩下的只是情真意浓的自我嘲笑罢了。</p><p class="ql-block"> 當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后,人与人之间便失去了往日的真实,也就是从今時起鄉情失去了浓郁,同時也变得越来越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圈子中,或許哪只是北方人没有了以前的信任和真城而已,况且由于人类进化速度的加快,老旧的观念就會失去原来的本意和善良,當然,已这种方式继续發展下去的話就會越来越不樂观,因為,人与人之間也就没有了相互帮忙的习慣,所以,在这个四十来户的小山村里,大多数人都是各人頋各人,各扫門前雪而已,即算在碾埸时泡在雨水里也没有几个人去帮忙抢救,相反的他們還幸灾樂祸地拍手叫好,因此,这就是当代人性的贪婪和自私的完美体現。</p><p class="ql-block"> 当然,紧张的碾場最怕的是雷鳴電閃和大雨傾盆,如果遇到哪样恶劣的天氣,就連我八十岁的白發老娘都不能獨善其身地来到埸里帮忙掭乱,哪怕是抖一叉或者是用顫抖的双手拿東西時,哪种心态都让我体會了个無数次的理解,時至今日父母虽然已于世長辞,但是,仔细想想心里也就有了难已形容的酸处,因為,父子毕竟是父子,所以,亲情永遠维糸着亲情的愛心传递,當每次囬味此事的前因后果時,不竞令我在傷痛之余而泪洒書笺。</p><p class="ql-block"> 而每一年的農忙時節,都曾难為了老父母的亲身上場,如果有来生在换位思考一下的話,也不知我八十岁是个什么样子的结果?更何况我还质疑过自己的寿命,還能不能活到八十岁也是个未知数,即算我的人生是别来無恙,但是,谁又能确定以后的我像白發老娘一样佝偻着干瘦的身子站在陽光下展示着亲情的愛护,后来,随着老娘渐渐遠去的背影,并慢慢地消失在場里時,也只剩下一缕缕思绪依旧陪在火辣辣的陽光下揮汗而蒸發,在想想老娘哪骨瘦如柴的身影在脑海中一閃而过時,我的双眸里也閃動着傷心的泪花!</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扬埸的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这个图片就是我拍摄的作業現場,敬请各位老師光临指导,并让庄稼汉更完美地解释粮食的种与收以及碾揚和歸仓的来源,同時,還有整个一条龍的流水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农用車带风扇揚場的現埸影像資料图片,并附有滩,碾,抖,揚的各种視頻,而这个正是第一阶段往外揚麦衣的实例,因此,揚場的同时最少需要有两个人站在风扇的正前方,然后一前一后并已错位的方式进行現埸作業,至于其用意嗎,當然是為了避让下游的人不被麦衣和飞尘所履盖,所以,下游的人最怕的就是麦芒钻七窍了,虽然有人不知道哪是什么,但是种田的農民都知道麦芝的厉害。</p><p class="ql-block"> 哪東西一旦落入口鼻的話是相当危险的,虽然不至于送命,但确比要命還要难受很多,因此,我才特意提醒一下麦芒的防范意识,所以,可别小看了麦衣中暗藏的杀手鐧(注释:麦芒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麦王,只不过被石碾子碾碎了,但是它就是不能误入眼口鼻,而麦芒正是包裹小麦粒的最后一层外壳,它的尾部有長長的倒刺,看起来确实很象尾巴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它非常的厉害,只要一个不小心就會钻入口腔,而且它還會随着人体的氣息运行而自動向咽喉部位患去,然而进入口腔后的麦芒只需要几秒鈡就會到達胃粘膜内,如果初始入口要想抓它出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農民也有農民的方法,只要按照農村的土方法去做的話,很快就能把它取出来,关键問題是钻入口腔的人必須得屏住自己的呼吸才能在千均一發之际得手,不然的話后果将不堪設想,因為,麦王失去了呼吸的動力后就會自己停下来,但前提必須是初始入口者……</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关于农用車加装的风扇,它的危险系数非常的大,如果一个不小心碰上風扇頁子的話就會将人劈成两半,重則一命呜呼,輕則傷支断体,所以,工作現埸一般是不會让闲杂人員靠近風扇的,尤其是未成年人包括小孩子在内的人。</p><p class="ql-block"> 當然所有一切都是為了保証安全的順利实施而已,至于揚出去的尘土和麦衣傾刻間便飞快的向下游的分界线飞速而去,如果遠看現埸的情景,哪可真是灰尘朦胧而遮天蔽日,有時在昏暗的一瞬間就連眼晴都無法睁開,后来,當風尘落定后,眼前便展現出五谷丰登時的金黄色顆粒并绽放在埸中心位置上。 </p><p class="ql-block"> 當我在囬眸哪灰飛煙灭時的情景時,哪种漂渺無音的尘埃便随風而飘向遠方,直到消失不見為止或落于山水的沟壑内,至于包産到户的農村条件,一般都是私人单干的埸合,因此,揚埸有两个人比較合适,而且還不會造成拥挤,所以,只要配合好的話,效果是没得說的,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搜索詞就是协同工作的問題,因為,揚埸的方式起落有序而叉起尘落,整个動作将一氣呵成,遠遠看去就象龍卷風一样,忽重忽輕又忽左忽右地飛舞在黄土地的山風中而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 一埸小麦我和三弟俩个人用了二十分鈡的時間就已将大部分的麦衣放出,接下来的另一道程序就是麦粒的细化处理,而且,这个处理方法也很簡单,只是更换了一个工具而已,因此,所谓的更换就是把鉄叉更换成木铣,(注释:木铣就是北方人在揚细顆時,专門特制的一种工具用于揚麦顆,而它的形状几乎和铁锹一模一样,只还过木铣的浑身全是木制品),所以,它的功能主要是用起来方便,而且即輕巧又毫不費力。</p><p class="ql-block"> 當三弟用上了木先后,我就拿着扫把往下游打长草和生麦穗子,同时把留在浮层上的衣子和杂物略下去,(注释:略就是扫的意思)就这样前后循环三遍后才算揚出了纯净的顆粒堆,至于收埸的一幕還得二遍的净化处理就算彻底的倒干净了,然后就可以装袋歸仓,至于其它细節本图有視頻,敬请各位老師同行以及讀者欣賞并提出宝貴的意見,在此,墨客完谢过了,至于小麦成堆后,農人都有一个习慣,首先要預估一下有多少数量,然后再麦堆上倒插一把木铣,也算是農谚的一种讲究,只是我并不太习慣运用而已,所以,就不多做解释了,還望大家見凉為盼,因此,本文說了一大堆,歸根结底一句話,農户人家碾場的程序确实很复杂,有時就連我写起来都覚得复杂至极,更何况是谈何容易呢,當顆粒入仓之后,剩下来的汗水,麦衣和尘土便组成了某种混合物便脏兮兮的粘在了農人的身上而难已入目……</p><p class="ql-block"> 十一</p><p class="ql-block">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整个程序和流程让人深感生活的無奈,也許,在这个时代中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粮食的真正来源,在此,本人欢迎大家光临本篇,虽然是烂文一篇,但還不至于太倒胃口,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再次真城的感谢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因為,相聚美篇妳我他,也算是一种莫大的邂逅相遇,更感谢一路有妳的相伴并让我结识了很多真正的作家朋友也算是荣幸之至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但愿時光荏苒,再青春不老的岁月里,让我們共同普写历史新篇章,同時用我們相儒已沫的智慧,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字造诣,也算是天公做美的一种自然表現,其实随了天意也就等同于随了人愿,毕竟我們都是文學的愛好者,祝愿老师和朋友們健康快樂每一天,并温馨提示,乱文落纸笺,来年不一般,同時,也期待美友們的佳作再创輝煌,若知后事,敬請閱讀本故事的下集分解……</p><p class="ql-block"> 谢谢 墨客落笔于二零一九年秋月</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