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月20日晴空万里,早上约了于寿华带我去中山大学参观。三十多年前来过,今又重游,格外亲切!那一幢幢的红楼,在古老的大树下依然如故,经过修缮后焕发出亮丽的光彩。在美丽的风景中又新添了一批具有现代时尚风格的建筑,让百年校园充满青春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截至2023年5月,学校由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设有70个学院(系、部),有136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专业学位类别43种;有在校学生65965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4年经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邹鲁负责筹备国立广东大学的成立工作。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1927年1月,鲁迅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山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5年7月,中山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学校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 ,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包括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5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99周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校园怀士堂隆重举行。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于怀士堂外的草地发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南校园又称康乐园,原系岭南大学校址,自1902年择定后开始营建。其建筑以红砖绿瓦为主要特征,中西合璧,兼具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1952年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自石牌迁入康乐园。康乐园内古木环抱,在笔直的逸仙道旁、蜿蜒小路边,晴日的阳光穿过繁叶,星点斑驳下,静伫着这些清末明初所营建的绿瓦红楼。百年沧桑,红楼依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南校园是“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红砖绿瓦、雕栏飞檐。是百年历史的载体,更是文化底蕴的积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南门,绿瓦飞檐的牌楼,在车水马龙的新港西路上显得格外端重典雅。在老照片中,原南门处仅立双柱为门。1965年改建为牌楼式样,20世纪80年代重建后为现在所见的样子。殊不知,牌楼白石匾额上的“中山大学”四字也是几易春秋。20世纪50年代,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匾额上的校名从毛泽东手书中集字。1979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应中山大学之请,为学校校庆55周年题写“中山大学”校名,学校遂将其置于南门之上。20世纪80年代则改用孙中山手书集字至今。校名虽几易字体,但中山先生对中大学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训导却如闻始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大学的外围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成立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学院有曾宪梓堂南院、曾宪梓堂北院、马文辉堂、贺丹青堂及东校区生命科学大楼等科研教学大楼,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建有黑石顶等18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现有仪器设备5700多件(套),总价值上亿元。生物博物馆是国内高校最具规模的生物博物馆之一,馆藏采集于1817年至今的动植物标本85万余号。生命科学学科图书分馆藏书16万余册,现刊近400种,配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在校内率先实现图书信息共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家首批建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首批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拥有覆盖生物学、海洋科学、农业科学、药学和畜牧学等4个一级学科的17个博士点和20个硕士点,其中生态学为“珠江学者”设岗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二期“985工程”中,设立了广州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平台一级平台。博士点数居国内高校前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专业外语学院之一,其前身是早在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该大学时设立的英国文学系。经历了百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大学外语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外国语学院强化学科建设,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多年来,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测试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教学楼现作为对外汉语研究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校行政办公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大学南校区中轴线主干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南校区的锡昌堂,是华南地区第一座哲学系教学大楼,由中大哲学系1979级邹锡昌先生捐资兴建。锡昌堂高8层,总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文系是中山大学最早学系之一,中文堂建成于2006年11月,由合生创展董事局主席朱孟一先生捐资修建,整座大楼高9层,是国内楼层最高的中文系楼。建筑风格古朴又不失现代气息。中文堂东侧矗立着一尊鲁迅雕像,是由中文系校友罗康捐赠。1927年初,鲁迅先生接受中山大学的聘请,从厦门来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和文学系主任,鲁迅在中山大学的时间虽然只有8个月,但在这期间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两本名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逸夫文化艺术中心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捐资修建的。为中山大学主要课室建筑群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学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刘节、梁方仲等曾任教于此,开创了深厚的学术传统,传承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使学系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科大楼兼办公教学两用,可供自习,也常举办讲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銶琚堂是由香港知名实业家梁銶琚先生于1982年捐资兴建,1984年竣工。是一座风格独特、功能齐全,集大中小型会议室和娱乐、文艺汇演舞台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内设一个能容纳1700多人的大会场和两个多功能的中小型会议室,是中山大学召开会议、举行庆典以及文艺演出的最佳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士堂,又称小礼堂,原70号建筑,现为西南区492号,位于中轴线上,南面直走至南校门。怀士堂是中大的地标建筑,在造型上比其他红楼更添几分庄重与华丽。怀士堂原来是一所基督教的青年会馆,为纪念捐赠者安布雷·史怀士,命名为“怀士堂”。它于1915年动工,1917年落成。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此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携夫人宋庆龄到访岭南大学,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他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这些铿锵有力的字字句句一直回荡在当年的小礼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大学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怀士堂北面正门左右两边各嵌一块云石,左侧云石上为商承祚先生所题“怀士堂”三字,大篆笔意铿锵,阴刻填以墨绿漆色。右侧亦为商老所书秦隶体,正是孙中山先生演讲的题目“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匾额铭记着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穿越百年,至今仍激励着中大莘莘学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黑石屋,原11号住宅,现为东北区306号,位于校园中轴线东侧,怀士堂东北。黑石屋由美国芝加哥伊莎贝·布勒斯通(黑石)夫人捐建。落成于1914年,并以捐建者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黑石屋掩映于绿茵之中,静谧肃穆。黑石屋初为岭南学校教工宿舍,后为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著名教育家钟荣光寓所。他主持校政十余年,为岭大四处奔走,向海外侨胞募集教育基金。他还在原来的文、理学院外办起农学院、工学院等。钟荣光先后加入兴中会、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1922年6月18日陈炯明叛变期间,钟荣光曾接宋庆龄于黑石屋避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大学工会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的绿化广场位于大学校园的中心,两旁是中轴线主干道,道路两旁绿荫大树都是几十上百年的古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棵生长了148年的古樟树了,它历经了百年的风雨沧桑,目睹了历史的变化和重要的文人墨客,。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送走了无数的人才精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纪念铜像,全球只有4尊越洋来到中国,且丝毫无损完好。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花重金铸造了四尊孙中山铜像,希望通过孙中山铜像宣传其主义。这四尊铜像分别赠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中山大学以及广东中山县孙中山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春,广州市人民政府借该铜像置于中山纪念堂前的广场上。 195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铜像又由中山纪念堂前迎置于中山大学康乐园新校园内。铜像脚座铭文:“筱原金作工场谨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康乐园里的孙中山纪念铜像坐南朝北,寓意先生北伐的伟大事业。塑像是按照中山先生身高的1:1复制的,所以现在塑像和当年的先生基本是一样的。今天屹立于康乐园中心的孙中山铜像,乃中山大学的象征,也是中大学子的骄傲。凡是中大人或康乐园游客第一次经过这里,无不在铜像前驻足瞻仰和留影。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历届中大学子的毕业照多定格在孙中山铜像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惺亭位于康乐园中轴线上,又名钟亭、烈士钟亭,原50号建筑。亭中悬挂着年代久远的一口古钟。亭上牌匾,由中山大学商承祚先生1981年秋题写。亭中古钟,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留存至今,十分珍贵,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据传当年岭大学生上课以撞此钟为号。惺亭原有清末探花商衍鎏先生所题匾额,后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孙先生的号召、勉励下,岭南大学的师生积极投身革命,探索兴邦,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烈士,岭南大学1928年毕业生筹资建成惺亭,以示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坚如毕业于岭南大学前身格致书院,1899年加入兴中会,1900年惠州起义时在广州被捕,英勇就义。孙中山称其为“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区励周、许耀章分别为岭南大学教授和学生。1925年6月23日,在广州人民举行反帝大游行时,区、许二人在“沙基惨案”中殉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平整青翠的草地间,一座蓝顶红柱的八角亭与孙中山铜像遥遥相对,无言诉说着上世纪康乐子衿的爱国情怀与民主革命热情,留给今人无限的追忆与遐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兰堂,又称大钟楼,曾是中山大学的行政大楼,自落成之日起,格兰堂即为学校行政办公场所。长期作为学校行政中心。二楼东面曾设为图书馆,后迁至马丁堂。身处校园中心的格兰堂,其一楼现在是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所在地。百年校史,浓缩于此。1915年美国约翰肯尼迪夫人出资25万美金修建格兰堂,同年奠基,次年6月竣工。为铭记对岭南大学做出重大贡献的董事会成员格兰先生,大楼命名为“格兰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校史陈列馆设置于格兰堂一楼。陈列内容分为“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奋进一流”四个单元,汇集了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呈现了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寅恪故居,即麻金墨屋一号,原1号住宅,现为东北区309号。美国芝加哥麻金墨夫人为纪念丈夫,于1911年捐建了麻金墨屋一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寅恪先生雕像尽显风范。先生晚年著述、授课都在此处。小楼朴素典雅,唯见高洁之态,毫无张扬之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陈寅恪先生南下任教于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和众多知名教授一起移教于中山大学。 1953年夏至1969年春,麻金墨屋一号二楼,一直是陈寅恪先生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就是陈寅恪先生在此完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荣光堂是由莫干生、林植豪等一批岭南大学校友捐建的一座学生宿舍。于1924年落成。后为纪念岭南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博士,被命名为“荣光堂”。现作为招待所和西餐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教学楼,整栋教学楼有大小教室50多间,其中包括多功能教室数间,共可容纳学生4000多人,位于荣光堂旁,正对中轴线大草坪,距离宿舍较近。因此,即使大部分课室没有空调,教学楼也拥有较多的人气。周末同学们上自习可以选择一教的课室,部分大课室备有空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创办于2021年2月,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面向国家建设智能制造体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重点发展“超精密加工”“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未来制造技术”等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南校区图书馆位于学校中部东侧的红楼建筑,隐藏于绿树丛中,周围环境安静,是学生读书的好地方。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拥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内容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书馆一楼西大厅,内容有中大校史、逸仙生平、岭南红楼、康乐草木、励志青春、心理健康、经典阅读、大学生活等,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校园文化。图书馆一楼中区,主要提供非书资料电子阅览配置有92台电脑其中,56台为电子资源检索专用机,提供各种电子资源的检索、浏览、下载;36台为多媒体资源阅览专用机,可提供多媒体光盘计算机阅览服务。图书馆一楼北区,书架上摆着丰富的参考工具书。二楼收藏各种中外文各时期报纸及其他中外文图书。三楼是自然科学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馆等。四楼有校史文献室及商衍鎏、商承祚纪念室、陈寅恪纪念室等。以及硕士、博士论文及博士后出站报告和数字化实验室。五楼藏书多为珍藏本,闭架阅览设有多功能报告厅聚贤厅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学系,也叫马丁堂。马丁堂在中大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非常珍贵,她拥有多个“第一”的头衔:康乐园内第一座永久性建筑物、广州第一幢由硬制红砖所建的房屋、第一幢用钢筋水泥地面的建筑。以马丁堂为开端,康乐园内的岭南大学建筑便多以红砖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为其风格基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门楣原标有“MARTIN HALL”,现为费孝通先生所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门楣原标有“EAST HALL”,现已抹去。南立面左下角墙体里嵌着凿有“AD1905”字样的岩石。整座建筑从宏观上追求一种对称均匀的构图,以及朴素踏实的风格。回首百年,马丁堂有着显赫的身世与厚重的历史记忆。1906年,由当时的美国校董会出售证券,提供2.5万美元兴建马丁堂。此堂旧称“东院”,与一路之隔的科学馆“西院”对称。后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者亨利·马丁先生(Henry Martin)易名马丁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丁堂前的石狮,现在名为“中大狮”,甚至有着比马丁堂更悠久的历史。这只被誉为中大“马丁堂守护神兽”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广州城内一个旧庙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典型的“南狮”,蹲姿回首,脚踩一头小狮子,口含飘带,生动灵巧,肌肉部分处理柔韧而富有弹性,强调线条的流动感,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并与师生员工合影留念。据载,当时马丁堂空间不足以容纳全校300多名学生,有的学生直接坐在走廊地上,而中山先生也与学生相谈甚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的七位进士所建,已有近400年历史,当属中大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然而牌坊原本并非中大或岭南大学的建筑。这个牌坊原本立于广州四牌楼的忠贤街内,即现在的解放路和中山六路交界,20世纪40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解放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当年身先士卒,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西侧。民革时期,牌坊被摧毁,所幸的是,主体的石构件保存完好,1999年重立牌坊。幸得岭南大学,当年广州城内的大量牌坊50余座,如今剩存的,仅有被迁至中山大学校园内的乙丑进士坊一座,十分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大创新谷自2013年在中山大学林护堂成立,独创“六众”、“六链”生态体系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如今从“广州孵化”走向“湾区制造”,从“孵化服务”升级为“产业服务”,中大创新谷携第四代产业综合体与中创MAX+产业服务体系全面赋能中小制造企业,致力于打造未来装备产业集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教学楼现在只是作为公选课的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岭南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隶属于中山大学,创立于1988年。学院共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务、管理科学4个本科专业,以及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硕士、金融学专业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保险硕士,博士,MBA、EMBA、中美EMBA、EDP等项目。岭南学院在2010年通过了AMBA和EQUIS国际认证,2015年通过了AACSB国际认证,成为全国第三家同时获得三大认证的商学院,成为全球同时获得三大认证的为数不多的商学院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院与成立于130多年前的岭南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888年,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了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1926年,校名改为私立岭南大学。1927年岭南大学收归中国人自办,钟荣光博士为首任华人校长。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值岭南大学百年盛典之际,国家教委宣布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当年学院董事会成立。1997年设立岭南(大学)学院教学科研发展基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成立到2016年11月,在学院董事会的带动下,岭南校友和各界人士为学校、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捐资超过两亿五千万港元,捐建了林护堂、黄铭衍堂教学楼,黄传经堂讲学厅、岭南堂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伍舜德图书馆、叶葆定堂岭南 MBA 教学楼、伍沾德堂岭南行政中心、岭南教授住宅大楼、荣光堂贵宾楼、岭南MBA中心大楼等,对改善教学、科研、服务和生活条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院已有40多名本院教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归国执教。此外,还有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里昂第三大学等国际顶尖学校的教授、外国政要、国内著名经济学人、商界领袖来院授课讲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善衡堂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学办公大楼,面积达6000㎡,教学功能设备较齐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4年,岭南学长伍舜德先生捐资500万,兴建岭南(大学)学院图书馆,使用面积5,000平方米。1996年9月,伍舜德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2005年9月中山大学进行图书资料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将伍舜德图书馆并入图书馆系统,定名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并保留原名伍舜德图书馆,由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岭南(大学)学院合作共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大北门牌坊。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江中畅游,还是如今信步或乘车经过此处,大家都可以看到雄伟壮观的中大北门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岭南大学在北门江堤立有牌坊一座,上有“岭南大学”四字。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后,北门牌坊上的字样改为毛主席手书集字“中山大学”。文革期间该牌坊倾斜倒塌。直至2001年,由广州市政府投资建成中大北门广场,除岿然矗立的中山大学牌坊外,还加入中大校徽、校训、校史等元素,保持学校临江格局之外守护了大学的精神和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牌坊是依样重建。中山大学原牌坊位于五山路斜坡处,建于1935年,既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在细部装饰上又兼有中国传统元素。牌坊正面额板上原有邹鲁校长手书“国立中山大学”六个正红楷字,自院系调整中大迁出石牌,现在的北门牌坊,便是仿照石牌式样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大码头,远眺广州塔与珠江新城CBD核心景观,近观一河两岸风情画卷。中大北门广场,已经成为了珠江河上的著名地标之一,游人络绎不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各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拥有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文化与认知7个博士点,以及相关学术型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研究生院,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这些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法学院始于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的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其历史还可上溯到1905年的广东法政学堂法律本科及其后的广东法科大学。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法科也随之成为中山大学法科,并于1931年发展为法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法学院及法律系被撤消。197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复办法律学系。1993年7月,法律学系与社会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以及人口研究所组成法政学院。2001年9月,中山大学撤消法政学院,以法律学系为基础建立法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芳堂由著名爱国华侨、南源永芳集团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现永芳堂作为历史系基地,首层是图书馆、阅览室,二楼是办公室,三楼是孙中山纪念馆,四楼是林则徐、黄遵宪展览厅和中大校史展览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友堂位于中山大学西北区537号。十友堂由岭南大学10位校友各出1万元,并与数十华侨和商会共同捐建,故称“十友堂”。该建筑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埃德蒙兹(Jas. R. Edmunds Jr.)于民国八年(1919)设计,落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12月。建筑坐南朝北,三层建筑,有地下室和阁楼,总建筑面积2706.31平方米,首层面积676.58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友堂建成时为岭南大学农学院大楼,内有课堂、实验室、陈列室、菜蔬门市部等,是农学院行政与学务集中使用的场地。民国二十年(1931), 原在马丁堂的博物馆迁到十友堂首层大堂。原楼前两侧灯座均镶嵌大理石条,分别以中英文刻“广州市万国工程公司建筑”的字样,现已拆去。文革中部分楼顶和房间被焚毁,1971年重修。大理石楼匾“十友堂”乃容庚教授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大学学生会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66196平方米,是一座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学校历史、岭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大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收集各类珍贵的藏品100多万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于国内高校前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角亭位于中山大学西北区542号,十友堂北。该建筑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埃德蒙兹,于民国八年(1919)设计,同年落成。八角亭为两层建筑,每层有四角,亭子底座为八边形。原设计为蓝瓦脊、绿瓦面,二层为绿瓦花窗。现在屋顶为宝蓝色琉璃瓦,亭顶是一篮水果造型陶塑,首层屋檐四个角下面各有一个绿色龙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是中山大学下辖二级学院。中山大学物理学科始建于1924年创校之初,2015年物理学科经整合成立物理学院,涵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高能物理、量子物理、生物物理、能源物理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应彪夫人护养院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279号。该建筑由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先生以夫人霍庆棠的名义捐建,故称为“马应彪夫人护养院”,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埃德蒙兹于民国六年(1917)设计,落成于民国八年(191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廖承志半身雕像立于中山大学南校园中区,中大图书馆的南侧。他用手托着腮帮,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根据基座上邓颖超题词落款的时间,该雕像立于1985年9月。廖承志(1908-1983),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是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恺的儿子。他曾入读广州岭南大学,抗战期间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在香港沦陷后,组织领导省港大营救,部署营救出一大批滞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护送回到大后方。建国后曾担任国务院外办主任、侨办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为我国的统战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大学保卫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寒宫现为作女研究生宿舍,面朝东湖,毗邻东门,曲径通幽,端庄高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东体育馆建于1988年,由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投资 3700万元兴建的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化体育建筑群。包括英东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网球场、综合球类场、游泳场和管理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华南著名学府的中山大学一直想建一座体育馆,但因资金紧缺而一直无法实现。得知这一情况的霍先生马上决定捐资3700万港元,在中大兴建一座体育馆。该体育馆后来名为英东体育馆,无论是场地规模,还是系列设施,或是建筑材料,当时在内地都是第一流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是中山大学二级学院,成立于1985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是中国国内第二家、华南第一家同时获得AACSB、EQUIS、AMBA三项国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著名爱国侨领熊德龙先生捐资30万美元建设学生活动中心,1994年校庆日落成。经过数次整修,楼内设施日新,是中大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活动中心是整个南校区最具青春活力的楼堂,也是学生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东面正门上有廖蕴玉先生所题“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结字清峻而笔势灵颖。虽无匾,红字直接镶于白瓷外墙上,别有一番简致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校园新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7715.2平方米新,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局部三层)。拥有舞蹈室、乒乓球室、击剑室、跆拳道场、羽毛球馆、网球馆和健身房等体育教学及活动用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校园新体育馆延续了历史建筑的一贯风格,实现继承与创新结合,颜值与内涵共存。新体育馆红墙碧瓦 ,方正大气,功能多元, 宽敞舒适。为广大师生员工的锻炼健身和教学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运动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模范村建筑群,又称西区住宅,是以校友捐赠与学校拨款相结合的方式兴建,作为岭南大学中西教员住宅,都是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模范村建筑群于民国四年至十九年(1915-1930)间先后建成14栋村屋,1栋已拆除。称之“模范”是因为它代表了当时教师住宅的小洋楼模式。目前模范村里大部分楼房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建,最早的加建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就有记录。第二层阳台大多加建成房间。至20世纪60年代,模范村一直是康乐园内教职员住宅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