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1961年我在西安市第41中学初一(4)班上学时的一张班级合影照,其中有多位同学是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同学,有的同学还一起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学们大多住在西安市老关庙什字周边地区,儿童活动区域大概属庙后街人民公社洒金桥活动辅导站。那是一充满激情的火热岁月,我们一起经历了城市大炼钢铁、城市人民公社、瓜菜代三年自然灾害、城乡社教、向雷锋和焦裕禄学习、学习毛主席著作、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插队许多事件,岁月留痕,也留下了不少难以释怀的苦涩记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 老关庙什字南北方向是西北三路与洒金桥衔接,玉祥路从西向东通过形成什字,因什字西北侧有座关帝庙得名,俗称为老爷庙,也称为老关庙,老关庙什字周边有三座小学:许士庙小学、玉祥路小学和洒金桥小学,我有许多同学来自这三家小学。 老关庙什字以东应是莲寿坊,莲寿坊西窄东阔,西段路低院落高, 向东过了牛家巷丁字路口是许士庙街小学,继续向东是王家巷。东口在现莲湖路东口,即从北大街十字向西,到莲湖公园东围墙,那里王家巷南接大莲花池街,北接现在的立新街。1958年西安城市扩路改造,政府打通并拓宽王家巷、莲寿坊和玉祥路,穿过莲湖公园北部,建成后这一路段命名莲湖路,出玉祥门与西郊阿房路(今大庆路)连接,全长2200米,路宽50米。</p><p class="ql-block"> 1958~1959年施工期间,因拓宽路面並拆迁多家四合院,工程量较大,在老关庙什字堆积了大量管道、水泥板等建设物资,也成为我们这些小学儿童放学后游玩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1959年,那年冬天特别冷,我和沈潜等居住在老关庙什字周边的几位同学,在拆迁杂乱开阔的建设工地上发现一位不到十岁瘦骨嶙峋、衣衫破烂的流浪儿童,在凛冽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向过往行人乞讨。我们几位在工地上戏耍的同学围上前去问个究竟,这个小孩告诉我们,他随父母从甘肃省甘谷县沿路乞讨来到了西安,不幸的是与父母走失,一个人流浪到此地。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甘肃省是严重的灾区,其中甘谷县也是一重灾区,大批甘肃灾民涌入陕西,西安市居民耳闻目睹了大批来自甘肃乞讨的难民。灾年最严重的问题是吃饭问题,西安市与全国一样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实行凭证计划定量供应,吃不饱饭,粮食不够,只好瓜菜代,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上自由市场高价买些麸皮、油渣或萝卜缨子之类代用品与面粉搭配做成菜饼、菜馍充饥,终日饥肠辘辘……面对这位不幸逃荒的儿童,引起我们极大的同情,我们五、六位也吃不饱饭的小学生在一起商量,怎样想法帮助这位流浪儿童度过严寒的冬季。首先,我们在工地旁一个粗大的水泥管中铺上干草,管口也用干草簾档严实,做成了一个窝,让他晚上可躲避风寒。每天我们都节省一些口粮送给他充饥,我和沈潜等同学还异想天开计划想挣点钱送给他维持生活,我们选择的就是当年西安市流行的青少年“挂坡”的办法,每人准备一个带钩的绳子,可挂在架子车辕旁,上坡时帮架子车工人拉车上坡,这种助人拉车的劳务活动在西安称为“挂坡”,“挂坡”的劳力有年青人,但少年也很多。为了帮助这位流浪儿童,在课余时间我们都会帶上挂坡绳,蹲在徒坡马路坡下等侯拉着重物吃力爬坡的架子车,拉车工人需要帮忙时即可“挂坡”挣点劳务费,视“挂坡”路长短,少则5分钱,多则1角钱,就这样我们持续了一段时间,虽然劳累,但我们都很快活……在我们班还有多位同学,也都干过“挂坡”,挣点零花钱补充家用。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年西安市城墙修复后的玉祥门</span></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后,我们这些七十多岁老同学,在闲聊时都提到了当年“挂坡”一事。出于好奇,我想在网络上检索一下在中国词汇中有无“挂坡”这一词条,我居然在百度百科中还找到这一词条, 2013年4月7日《西安晚报》 13版 文化纵横栏目中还附有一绘图介绍了西安这一劳务现象,“挂坡”词条是这样叙述的: 挂坡是20世纪70年代初,西安特有的一种劳务现象。通常挂坡客伫立在西安一些较长、较陡的马路坡下,每当有拉架子车送货的车夫将要上坡时,挂坡客便摇动手中的铁钩不断地吆喝“挂坡咧,挂坡咧!”他们期待车夫雇佣,然后二者协力拉架子车上坡。</p><p class="ql-block"> 中文名:挂坡</p><p class="ql-block"> 解释:一种劳务现象</p><p class="ql-block"> 出现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 出现地点:西安。 </p><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挂坡”劳务现象是源于西安,但“出现年代”的记录明显有误。西安市41中学高66级4班几位老同学数十年后一次不经意的聊天,将西安市特有“挂坡”记录的年代历史提前了十多年,如果编纂劳务方面词典, “挂坡”词条注释当以我们这次聊天为依据。</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前进,架子车以及辅助“挂坡”劳务都已绝迹,现在青少年很多人没见过架子车,不知道“挂坡”这一劳务名词为何意,没有尝到灾年饿饭的滋味,没有体会到粮食来自不易,但在我们金色的童年里,却留下难以释怀的苦涩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