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齐鲁傲骨——锦阳关段齐长城遗址创作构思</b></p><p class="ql-block">胥幸福</p><p class="ql-block">齐长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有太多太多的传说。由于在秦长城大名的笼罩之下,所以齐长城几乎被人们忽略殆尽了,每每于旅途中眺望一眼,也因它的平淡而不能让人驻足,长期以来作为长城鼻祖的齐长城被锁在了迷雾之中,渐渐的被人们淡忘了。 </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遗迹</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为了挖掘本土文化,《齐长城断想》系列的创作一直在进行中。作者曾多次去实地考察写生,掌握了较为详实的图像和文字等资料,已有数十幅画稿正在创作中。齐长城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横亘于山东境内,是当时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城墙已不存在,只有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上还零零星星的断断续续的存在一小部分,很多遗址只剩下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已经毫无当年长城的一丝踪影。</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锦阳关</p><p class="ql-block">通过对齐长城的考察,发现锦阳关一带的长城是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原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古朴、自然、满目沧桑、铁骨铮铮,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蜿蜒起伏、连绵不断。阴天时如泣如诉地诉说着岁月的幽情,晴天时如梦如幻地展现出往日的豪情…… 特别是在一个细雨迷蒙的秋日,被雨水浸淫的顽石深深地勾起了作者对历史的幽思、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横亘于齐鲁大地的古城墙就是一条铮铮的傲骨,而锦阳关一带理应视为龙脊。</p> <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油画160×300cm)</p><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的形式为三联画,中间部分为长城西望的画面,选取一处坍塌了的城墙口为主体,仰视的表现了状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端坐在荒山野岭的杂草之中,默默地守望着沧桑巨变的古城墙。萧瑟的秋色中略微透出一丝的淡绿,一群正在吃草的绵羊安详的与“老人”呼应。远方是断续残破的古城墙,前方是一大片破碎的城墙基石,一直延伸到观者的脚下。夸张的透视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历史”的空间感。</p><p class="ql-block">为了打破齐长城的单调(早于秦长城三、四百年的齐长城结构颇为简单),在两边又加配了两联俯视的画面。其一表现了具有齐长城特色的墙垛,其二强调了齐长城大的走势。两边蜿蜒起伏的长城如张开的双臂向画面中心聚拢,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感,并协调着整个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雾漫雄关(油画120×120cm)</p><p class="ql-block">《雾漫雄关》选取后人重建的锦阳关城门楼为主体,近景为一棵高大的软枣树,夏秋之交,风雨潇潇,雨雾缭绕。虽是借鉴的新城门楼,但仍然表现的是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石屋金秋(油画60×130cm)</p><p class="ql-block">燕子屋是齐长城中很有特色的建筑,完全是用一块块的碎石头堆砌而成,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互相制约的很紧密,使零散的石头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画面融合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律,充满了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沧桑岁月(油画120×120cm)</p><p class="ql-block">《沧桑岁月》选取了具有齐长城特色的一段城墙,用俯视的画面精细的刻画了齐长城的场景,体现了齐长城的走势,表现出齐长城的遗韵,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屹立千秋(油画60×80cm)</p><p class="ql-block">《屹立千秋》具象的刻画了齐长城的一个垛子,具体的表现了齐长城的细节构造,让人们在用心触摸历史的同时,感觉到历史的厚重和深沉……</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秋色(油画100×100cm)</p><p class="ql-block">2008年山东省拟定了“三个一百”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首先在2010年启动了一百处山东重要的名胜古迹创作工程,锦阳关齐长城被列为其中之一的重要内容。作者以此为契机,拓宽思路、丰富资料,虚心求教、数易其稿,苦心经营、严谨创作,最终《齐鲁傲骨》荣幸的被选中,2012月8月22日在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展出,之后,由山东省文联收藏。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王镛先生对此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本次展览代表着当代山东中国画山水画和油画风景画创作的雄厚实力和最新成果,作者将全部真实情感倾入到了作品中,感人至深,为当代中国美术的主题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p> <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初稿(油画116×130cm)</p><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的创作发段于此幅画,这是对齐长城最初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守望(油画60×130cm)</p><p class="ql-block">为丰富《齐鲁傲骨》的创作内容,寻找到的齐长城符号。</p> <p class="ql-block">龙脉(油画60×130cm)</p><p class="ql-block">山东巨龙,民族之根,齐鲁傲骨,华夏灵魂。</p> <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第二稿(油画120×13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齐鲁傲骨》费尽心思,颇费周折,幸好有众多老师和道友倾力支持,才使得作品逐渐完善,最终入选。我也通过这幅画创作的磨难成长起来。在此衷心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p> <p class="ql-block">2022年,国家确定在齐长城锦阳关段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山东省齐长城书画院成立。</p> <p class="ql-block">2022.4.16日,“大美齐长城__山东省齐长城书画院揭牌仪式暨书画名家邀请展”开幕式同时举行,作者参加了此次盛典。</p> <p class="ql-block">画展上展出了作者的四幅中国画作品,作者被聘为该院的书画专家。</p> <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之一(中国画120×120cm)</p><p class="ql-block">书画院的成立为齐长城的创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因此作者在近年又创作出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中国画作品。</p><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之一》就是作者创作的第一幅表现齐长城的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齐鲁傲骨之二(中国画245×120cm)</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表现锦阳关东望的中国画作品,通过蜿蜒起伏的齐长城表现了齐长城状如龙脊的气势,也表达了齐长城深厚的历史积淀。</p> <p class="ql-block">长城鼻祖(中国画68×136cm)</p><p class="ql-block">通过齐长城根拓印的瓦当和古砖,表现出齐长城厚重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古砖上的“桓”字,象征性的点出被誉为“长城之父”的齐桓公。</p> <p class="ql-block">桥关(中国画48×180cm)</p><p class="ql-block">桥门,是一个藏在山涧残破的石桥,也是齐长城的关门。此关为单孔石桥,门洞高约四米左右,宽约三米,一侧与山体毗连,另一侧早已坍塌,桥拱内左右分别有类似门闩孔洞的石洞三个,左右对称,底下是潺潺流水的小溪。这也许是齐长城唯一的一座特殊的关门吧!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距今两千六百多年,被称为长城之父。</p> <p class="ql-block">锦阳关之一(中国画48×180cm)</p><p class="ql-block">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一百七十多年筑成,迄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它建筑在山东省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西起济南市平阴县,东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入海,全长达一千二百余里。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p> <p class="ql-block">青石关(中国画48×180cm)</p><p class="ql-block">青石关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地势险要,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为古代齐鲁要道的咽喉。春秋时期,齐国修筑长城,以御鲁、楚,在此修建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青石关不仅是齐长城著名的关隘,还是闻名遐迩的齐鲁故道。莱芜县志载:关北石径陡绝,两旁壁立千仞。村民把的青石关的门匾嵌在民房的山墙上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风骨(中国画48×180cm)</p><p class="ql-block">齐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条巨型墙体与关门相结合的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莱芜段长六十四公里,沿线有四个大关和13个小关。建筑形式主要有关门、城堡、关楼、烽火台等,用料就地取材,施工技术主要运用了干垒法、以崖代墙、夯筑法、石喧法和巧用分水线法等。齐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黄石关(中国画48×180cm)</p><p class="ql-block">黄石关位于济南市莱芜区与章丘区交界处的上王庄北。地处大山深处,更显神秘莫测,黄附近有一垂直壁立的山,叫黄石崖,黄石关因此而得名。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关隘,还可以追寻秦王嬴政的故事,还可以聆听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甚至追溯到更远的文明。赢汶河的源头就在这里,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赢汶河是大汶河的源头之一。无论是从地理,还是从历史讲,黄石关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锦阳关之二(中国画48×180cm)</p><p class="ql-block">齐长城被誉为作为长城鼻祖,是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承载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城堡、烽燧,居高临下,扼其咽喉。其西南及西北方有三座古城堡,耸然壮美。</p> <p class="ql-block">《六条屏-红橙黄绿蓝紫》</p><p class="ql-block">这六幅画,分开是独立的、完整的一幅作品,合起来又是相互关联的六条屏,排列顺序为红橙黄绿蓝紫。</p> <p class="ql-block">长城春韵(中国画97×180cm)</p><p class="ql-block">满纸墨叶岁岁花,笔走龙蛇气韵发,紫藤花下生活美,春风吹进千万家。</p> <p class="ql-block">长城脚下古村落之一(中国画48×180cm)</p> <p class="ql-block">长城脚下古村落之二(中国画48×180cm)</p> <p class="ql-block">大明风骨(中国画68×168cm)</p> <p class="ql-block">古村老屋(45×68cm)</p> <p class="ql-block">幽思(中国画48×180cm)</p> <p class="ql-block">怀古(中国画48×180cm)</p> <p class="ql-block">乡愁(中国画68×136cm×2)</p> <p class="ql-block">静谧的吴家大院(中国画34×136cm×4)</p> <p class="ql-block">守望三关(中国画150×245m)</p><p class="ql-block">青石关上的神武庙已经荡然无存,锦阳关是当代人重修的新关,黄石关只有遗址,连遗迹也不存在了。《守望三关》这幅画把齐长城的三大关组合在了一起,超越了地理和时空的限制,厚重的表现了齐长城的沧桑岁月,引发现代人的深思。近景的脊兽默默的守望着千百年的沧桑巨变,那轮嵌着青龙的圆月照完古人照今人,生生不息,孟姜女的幽怨萦绕在三关不绝如缕,五福临门的祈祷仍是我们的真诚祝愿……</p> <p class="ql-block">锦阳关齐长城遗址写生稿(钢笔画46×66cm)</p><p class="ql-block">上大学时跟恩师周东申先生学了一手结构素描的绝活,已经好久不露了,突然发现用来表现齐长城会产生一种朴素之美,遂整理了几幅速写稿,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想听听大家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青石关遗址(钢笔画66×42cm)</p><p class="ql-block">客观的记录了青石关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印记(钢笔画50×50cm)</p><p class="ql-block">面对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我是又喜又忧,喜的是齐长城终于得到保护了,忧的是害怕对齐长城的重修。作为建筑材料原始、结构并不复杂的齐长城,原真性是它的真正价值,也是它存在的意义。齐长城生命的延续就是它对沧桑历史的鉴证,博古通今,见证齐鲁大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此我用钢笔细密的记录了齐长城的原始风貌,希望也能成为齐长城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胥幸福在现场写生</p><p class="ql-block">胥幸福,字悦之,号汶源居士,又称九方室主人。一九六五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现居济南。先后毕业于泰安师专、曲阜师范大学,研修于天津美院、中国油画院、杏坛油画高研班。代表作品有《祈祷》《钢铁系列》《齐长城系列》《坊茨遗韵系列》等。先后多次入选全国冶金系统美展,入选第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省预展,获山东省五一文化奖等。油画作品《齐鲁傲骨》入选‘齐鲁颂’百处山东名胜古迹创作工程并被山东省政府收藏,参加第二届中国潍坊国际艺术双年展暨坊茨论坛活动,油画作品《坊茨遗韵》被中国坊茨美术馆收藏,开启“艺术之旅”写生活动,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大批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多次举办个人展览、写生汇报展和作品联展。人画合一,德艺双馨,深得社会的赞誉。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青绿山水画院画家,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莱钢美术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济南市钢城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齐长城书画院书画专家,鲁中美术馆副馆长,《中国企业档案》美术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