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咏橘

华hua

<p class="ql-block">  [宋]苏轼有首《浣溪沙·咏橘》:</p><p class="ql-block">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p><p class="ql-block">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p><p class="ql-block"> 这首《咏橘》展示了新橘经寒霜后成熟、口感时态。后人对《咏橘》的欣赏、评价,艺术性方面各有千秋、大同小异。于思想性大致有两种情状,一种是以《抖音汉语》为代表的“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一种是不少评家赞颂的经寒霜愈成熟不同于菊荷的品质。这两种评价者均称《咏橘》属“咏物”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咏橘》对新橘的色香味态感触着墨颇多,也难怪传统的诗词评价思路,多见题生义,将《咏橘》归为咏物一类有其道理。但也因如此,顺着咏物的思路,苏轼时代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若现代读者将其夸成优美的橘产品销售广告,亦属无可厚非。其实,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读者,从中看到的重点是:极尽渲染的新橘成果的种种上佳表现、不同于菊荷的特质,皆与她傲霜斗寒的品格及尝橘人的情态相关。</p><p class="ql-block"> 不少诗词,与其说咏物,不如说借物喻人,即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抒情、咏志、言理、说事、寓意、拟思、走心……,而《咏橘》应属这一类。大学老师、改革开放前沿一新闻媒体研究机构负责人认为,“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这一评论,使人眼睛一亮,原来咋一看词的标题咏橘(咏物),研议背景、内容,实则咏人,咏作者自己之清新高洁。</p> <p class="ql-block">  有位素居上饶铅山鹅湖书院(南宋始建)、信江书院(清康熙时兴建)文化区域的学者(笔者的同窗)亦认为,下半阙描绘的是一妇人(推测可能是其侍妾、红颜知己王朝云)吃橘子时的神态心情,“怯初尝”怕酸的娇态跃然而现,整首词走的线路是“香草(果)美人”。如此,亦不难看出咏橘果之虚,咏美人之实。</p><p class="ql-block"> 这类有关咏人因素的评论,辟出新境,给出了读者再创作的想象余地,自然而然将人们的思绪链接到“南橘北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成语喻境(包括人在内的环境)寓意,引发保持橘(喻拟人事的载体)的品质,防范变质、腐败的联想,继而生成如吴姬品橘般浓浓的现实意味。</p><p class="ql-block"> 有种观点,文学是人学(咏人)不是物学(咏物)。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文学作品毕竟不等同于广告。表象咏物,实则喻人咏人,借题材搭桥达至咏志言理寓意……之情感境界,这一评价维度使《咏橘》思想性提升,亦跳出了传统的、静态的咏物分类窠臼,动态地拓展了今人涉橘一类的文创思维空间,如笔者草就打油对橘的赞美和期许,即为这一拓展的试实践和例证:</p><p class="ql-block"> 橘胜菊荷傲寒霜,更持初衷拒枳样</p><p class="ql-block"> 虽酸愈甜沁瓣破,亦无败絮塞金黄</p><p class="ql-block"> 咏,从口,本义属人能发声(且能吃食物)的感官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苏轼《咏橘》用视觉、嗅觉、味觉…的直感、质感,为橘做了很好的宣传,即使牵强附会开了广告词的先河,也不乏美意。你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亲自出马,对橘的色香味态赞赏有佳,“出青黄”,“香雾噀人”、“清泉流齿”,连吴姬尝味后还“三日手犹香”,谁不人见人爱;足见那时经济作物农产品的品质之好,亦为读者欣赏时的再创作体验,留出了想象空间——是不是没施化肥打农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