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吃午饭时,楼下传来刺耳的喇叭叫声:“高价回收手机、电视机、电冰箱、各种废旧电器……”反复播放,着实让人烦。好在时间不长,喇叭的叫声随着汽车的移动渐行渐远,我的思绪也平复下来,一边吃饭一边在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街串巷做买卖的生意人都用上小喇叭吆喝了,从前那些吆喝声去哪里了呢?</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为了满足人们一日三餐的需要,每家每户除了种些粮食还都会在自家田地里种些时令蔬菜。我家也不例外,每年都会种点大白菜、萝卜、土豆、豆角、南瓜等耐储存生长期长的蔬菜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在那个年代黄瓜、西红柿、韭菜就算是稀有蔬菜了,如果不是为了出售换点钱,普通家庭是不会拿出一块地专门种植这些蔬菜的,因为在老百姓的眼里种植粮食,满足温饱才是最重要的。自家种的蔬菜总有吃腻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想吃点稀罕的东西来打打馋虫,改善下生活。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那就是赶集或者寻着吆喝声去购买自己中意东西…… </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吆喝声一次次由远及近不断传来,一定是有卖东西的来村里了,竖起耳朵仔细听,“黄瓜来,黄瓜来……”声音越来越清晰。叫卖声勾起了我的馋虫,吃一根黄瓜清清凉凉那该多爽。目光不自觉地转向母亲,母亲已经看出了我的小心思,问道:“想吃黄瓜了?”我点点头。母亲放下手中的活,拍拍我的肩说:“走,出去买点。”我自然欣喜,跟随母亲来到大门外,“卖黄瓜了,黄瓜三毛钱一斤……”寻着吆喝声走去。买东西少不了讨价还价,最终两毛五一斤,母亲让他给称了四五斤吧,母亲付钱,我已经提上黄瓜自顾自回家了。吃上一根香甜的黄瓜,算是过了一次嘴瘾。如今,黄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不再是夏季里独有,而在吆喝中买来的味道却再也没有尝到。</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前,城市化进程还不是那么快,大多数人还是居住在农村里,人们的生活消费还是非常大的。村里每天都会有卖馒头的、卖蔬菜的、收购货物的不断在村里转悠。“梆,梆,梆梆……”清脆的敲梆子的声音,那是卖豆腐的来了,这是一种另类的吆喝声,不需要人来吆喝,只要听到豆腐梆子响起,人们就知道卖豆腐的又来下乡了。那时,豆腐可以用钱来买,也可以用大豆换,人们根据自己家庭情况选择交易方式。卖豆腐的一副扁担前边挑的是豆腐架子,后边挑的是提篮,篮子里装着换回的豆子。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聚集在豆腐架前,你一斤,我二斤,称上豆腐,回家炖的热乎乎的犒劳犒劳自己。 如今,豆腐生产已形成产业,家庭式小作坊逐渐减少,曾经的豆花香却逐渐变淡了。</p><p class="ql-block"> 你听,街上又传来了吆喝声,只听见一声声:“卖冰糕,卖冰糕,啤酒瓶子换冰糕。”炎炎夏日,吃上一块冰糕解解暑气那是最好不过了,听到吆喝声,把家里喝空的酒瓶子提溜出来,一个啤酒瓶子有时能换两块雪糕,有时换一块。每每父亲喝酒剩下的酒瓶子我都会藏起来,等来卖冰糕的就换了自己享用。如今,酒瓶子还有,冰糕变成了雪糕,换冰糕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进步,农村也在悄然变化,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村显现。曾经那卖拧支子糖的敲锣声、敲豆腐梆子声、卖冰糕吆喝声已经陆续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大街上售卖物品的生意人也不再是满大街的吆喝了,录音小喇叭已经完全替代了曾经的吆喝声。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些吆喝声会完全消失,让人记不起曾经有一段吆喝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焉军,男,济南市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