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春满韶山冲</b></p> <p class="ql-block"><b>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久仰的韶山,来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同志故居</b></p><p class="ql-block"><b>第二天瞻仰毛主席故居,尽管我们八时前就赶到大门,但告示牌显示,此时预约已超六千,进场预计要等候约九十分钟。</b></p> <p class="ql-block"><b>幸亏景点大门入口设有绿色通道,年满七十可优先通行。我们进去后,在距故居五十米左右插进队伍,二十分左右就进入故居。</b></p> <p class="ql-block"><b>我家小妹这是第四次来韶山,自然成为我的义务导游。</b></p> <p class="ql-block"><b>韶山毛泽东广场</b></p><p class="ql-block"><b>下午突降大雨。当雨停夜幕降临,我们来到广场,瞻仰毛泽东铜像。</b></p><p class="ql-block"><b>主席铜像高6米,加基座总高10.1米,再现了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的光辉形象。</b></p> <p class="ql-block"><b>韶山毛泽东广场位置图</b></p><p class="ql-block"><b>广场始建于1993年,2008年改扩建,总面积10.28万平方米,分为瞻仰区、纪念区、集会区和休闲区。</b></p> <p class="ql-block"><b>瞻仰大道在中轴线,长183米,宽12.26米。</b></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广场</b></p><p class="ql-block"><b>第三天早上八时许来到广场,向毛主席敬献花篮的仪式已经开始。</b></p> <p class="ql-block"><b>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馆在广场左侧,分生平展和专题展两馆。</b></p><p class="ql-block">图为专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纪念馆专题馆展览简介</b></p> <p class="ql-block"><b>风范长存</b></p><p class="ql-block"><b>毛主席遗物展</b></p> <p class="ql-block"><b>前言 </b></p><p class="ql-block"><b>水滴映射光芒,平凡隐藏伟大,遗物守望历史,文化传承未来。</b></p><p class="ql-block"><b>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将6000余件毛泽东遗物移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这些遗物涵盖了毛泽东治国理政及生活日常等方方面面,是他人生的真实再现,更承载着他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范,讲述着伟人背后的故事。这些遗物是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奠基立业的见证,也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珍贵史料,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b></p><p class="ql-block"><b>本陈列展出毛泽东遗物1000余件,力图真实展现一代伟人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追忆一代伟人追求救国兴国的心路历程,展示一代伟人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与人民共忧乐的崇高品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教材和精神动力。</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遗物展序厅</b></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 毛主席龙纽大印扩大版</b></p> <p class="ql-block"><b>大印正面</b></p> <p class="ql-block"><b>大印右侧面</b></p><p class="ql-block"><b>刻文“一九六三年八月 敬献毛主席 散木缘时年六十有六”</b></p> <p class="ql-block"><b>大印左侧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遗物展序厅的龙纽大印</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龙钮大印材质为我国四大著名印章石之一的“寿山石”,大印印文为繁体“毛泽东”三字,印钮为镂空琢双龙,出自“章法大师”邓散木之手。</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遗物馆序厅中的龙钮大印较原物放大20倍,由一块与原印材质相同的重达35吨的完整寿山石原石雕琢而成。大印成品重5吨,高1.226米,寓意毛泽东生日,长、宽各1.15米,寓意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大印印钮由两条巨龙构成,一条为黄龙,一条为青龙,神定气清,栩栩如生。特别让人感到欣慰和惊喜的是,黄龙和青龙的龙头上有红色的天然花纹,这在寿山石中难得一见,有所谓“鸿运当头”之说。印台正立面的黄龙身体上有天然形成的红日和月亮图案,而月亮恰好在红日当中,有所谓“日月同辉”之意。青龙所在立面的印台上有天然红黄相间的花纹,宛如虎形,整个龙钮大印就有了“虎踞龙盘”之意蕴。</b></p> <p class="ql-block"><b>邓散木为毛主席篆刻的龙纽大印。</b></p><p class="ql-block"><b>摄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邓散木刻制的印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邓散木是我国著名的金石篆刻家,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指的就是齐白石与邓散木。邓散木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形成了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1931-1949年间,曾在南方连办十二次展览,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b></p><p class="ql-block"><b>邓散木虽未能像齐白石等艺术名家一样与毛泽东有直接交往,但他却发自内心地崇敬毛泽东,热爱新中国。1963年8月的一天,章士钊派秘书王益知到邓散木家拜访。王益知向邓散木转达了章士钊有意请他为毛泽东治印写字的想法。当时邓散木因病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听说是为毛泽东治印,十分高兴地答应了。随后,他寻觅金石,裁纸打格,并精选寿山田黄石,刻就"毛泽东"印。</b></p> <p class="ql-block"><b>邓散木为毛泽东治的印章</b></p><p class="ql-block">摘至《毛泽东遗物故事》</p> <p class="ql-block"><b>此印长6厘米,高5.5厘米,宽6厘米,呈立方体,明黄色,顶部镂空琢双龙,因此又称"龙纽大印"。印的一侧刻有"1963年8月,敬献毛主席,散木缘时六十有六"。</b></p><p class="ql-block"><b>邓散木的治印成为毛泽东藏印中的精品。毛泽东喜欢这方印章,主要是因为此印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印文中,繁体"毛泽东"三字从右往左依次排列,"泽"字三点从左边挪到了右下端,从而使详略更为得当、结构更为严谨、布局更为优美;笔画较少的"毛"字的最后一笔反向倒旋以寓"反手掌乾坤"之意,同时在布局上可填补"泽"字右上端空白,这样一来,"毛"字虽然不大符合阅读习惯,但从印文布局上看,整体感觉更加美观协调了。</b></p><p class="ql-block"><b>(节选自《毛泽东遗物故事》第四章 重情执理 公私分明 )</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的龙纽大印</b></p><p class="ql-block"><b>此印长6厘米,高5.5厘米,宽6厘米,呈立方体,明黄色,顶部镂空琢双龙,因此又称"龙纽大印"。</b></p><p class="ql-block"><b>龙年摄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印文</b></p><p class="ql-block"><b>印文中,繁体"毛泽东"三字从右往左依次排列,"泽"字三点从左边挪到了右下端,从而使详略更为得当、结构更为严谨、布局更为优美;笔画较少的"毛"字的最后一笔反向倒旋以寓"反手掌乾坤"之意,同时在布局上可填补"泽"字右上端空白,整体感觉更加美观协调了。</b></p><p class="ql-block"><b>(图摄于毛主席遗物展)</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的龙纽大印</b></p><p class="ql-block"><b> 网络截图</b></p> <p class="ql-block"><b>邓散木(1898年9月—1963年),原名菊初,字钝铁、散木,生于上海。</b></p> <p class="ql-block"><b>邓散木作品选 问蒼茫大地</b></p><p class="ql-block"><b> (以下邓散木作品为网络截图)</b></p> <p class="ql-block"><b>邓散木作品选 指点江山</b></p> <p class="ql-block"><b>章士钊为毛主席向邓散木求印,说明他与毛主席有着不一般的友谊。</b></p> <p class="ql-block"><b>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章士钊钱的记录 </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章士钊有着不一般的友谊。无人可以想象,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有一笔长达十几年的还债记录。"债主"就是章士钊。</b></p><p class="ql-block"><b>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学者和律师。当过北洋军阀政府的司法总长、教育总长;解放战争后期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是毛泽东家中的常客。</b></p><p class="ql-block"><b>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七十寿辰设了两桌饭,除了亲属外,只邀请了章士钊、程潜等四位湖南老乡作陪,章士钊带着女儿章含之出席。席间毛泽东得知章含之在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便提出请她教自己学英语。于是1964年元旦过后,章含之开始教毛泽东英语。有一天,毛泽东读完英文后和章含之散步,闲谈中忽然提到自己1920年向章士钊借了两万银圆。他对含之说:"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要还他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十年还完两万。"没过几天,毛泽东的秘书果真送去了第一个2000元,并说以后每年春节送上2000元。</b></p><p class="ql-block"><b>原来,章士钊与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是好友。1920年,毛泽东、蔡和森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手持杨昌济的推荐信求见当时在上海的章士钊,希望他能资助。章士钊当即在上海积极募捐,将募捐到的两万银圆赠予毛泽东,毛泽东将其中的一万银圆资助湖南的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另一万元用于湖南革命活动。连章士钊都没料到,毛泽东居然要为40多年前的这笔募捐款还账。章士钊十分不安,要女儿转告毛泽东不能收此厚赠,当时的银元是募集来的,他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b></p><p class="ql-block"><b>章含之把父亲的话带给毛泽东,毛泽东笑了:"你也不懂我这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一点生活补助啊?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的呢?你们那位老人家我知道一生无钱,又爱管闲事……我要是明说给他补助,他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我知道,是不会收的。所以我说还债。你就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账是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我的稿酬中付的。"</b></p><p class="ql-block"><b>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这天,毛泽东总要让秘书送2000元到章士钊家中,章士钊推也推不掉。</b></p> <p class="ql-block"><b>直到1972年,毛泽东已经送满两万元人民币了。1973年春节过后不久,毛泽东得知这年没有再送钱去,他告诉章含之:"怪我没说清,这个钱是给你们那位老人家的补助,那里能真的十年就停!我告诉他们马上补送。"又要含之回去告诉父亲:"从今年开始还利。50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应该多少。就这样还下去,行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毛泽东认真地说道:"这个钱一直送到行老不在为止。他去世了,就停了。你们这一代要靠自己,不要靠父亲的遗产。"</b></p><p class="ql-block"><b>章士钊深知毛泽东的用意,对家人说:"主席想得真周到,他是要在经济上帮助我,怕我钱不够用。主席怕我好面子,不肯收,故意说是还钱,还利。"</b></p><p class="ql-block"><b>(节选自《毛泽东遗物故事》第四章 重情执理 公私分明 )</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也曾赠送毛主席两纹印章和一个砚台以及多幅书画佳作。</b></p><p class="ql-block"><b>毛主席也曾在中南海宴请齐白石,也曾赠送齐白石四件生日寿礼。</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1864~1957),字渭清,湖南湘潭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齐白石送的砚台</b></p><p class="ql-block"><b>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总是收到各种礼物,有纪念性礼品,也有土特产。对于这些礼物,毛泽东常常要求全都退回去,退不了的就上交国库。湖南家乡送的土特产虽是例外,但他一定要算清价钱,分文不少地送去。当然,在众多礼物中,也有极少数毛泽东留下来使用的,如齐白石送的砚台、郭沫若送的手表和邓散木刻制的印章等。保存使用这几件礼物,不仅因为它们蕴含着毛泽东对文化的挚爱,更见证了毛泽东和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的友谊。</b></p><p class="ql-block"><b>出生在湘潭韶山冲的毛泽东比出生在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的老乡齐白石小29岁,两人以前并没有见过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开始成为亲密的忘年交。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入北京后,86岁高龄的齐白石收到了毛泽东的一封亲笔信,字里行间充满着敬老尊贤的谦和之情。信中还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家大事。白石老人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不久,他应邀出席了周恩来主持的各界人士招待会。</b></p><p class="ql-block"><b>开国大典前夕,齐白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为新中国的胜利诞生而欢欣鼓舞。为了表达对人民领袖的爱戴,齐白石精心镌刻了朱、白两纹寿山石名章托人呈献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1950年4月的一个下午,毛泽东派人派车将白石老人接到中南海,两位同乡终于见面,他们从家乡的山水、风俗,谈到他们相识的许多友人的往事,谈到绘画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谈到白石老人的生活情况,一直延续了好几个小时。接下来的晚宴在家人般的亲切气氛中进行,还特邀了朱德总司令出席作陪。席间,毛主席、朱总司令不断举杯祝愿老人健康长寿,毛主席还频频为白石老人夹些烧得软的菜。回到家,齐白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把见到毛主席的情景和他的心情,每一个细节都告诉家人:"毛主席和我口音一致,每个字都听得入耳,十分亲切……""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我一辈子见过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不计其数,哪有像毛主席这样诚挚待人、和蔼可亲的。何况他是人民的领袖、国家的元首。"让家人也跟他一起分享这幸福的时刻。</b></p><p class="ql-block"><b>为了感谢毛泽东主席的知遇之恩,1950年国庆前夕,齐白石从自己珍藏多年的国画精品中,选出一幅立轴《鹰》和一副对联,赠给毛泽东。这两件作品均是齐白石十多年前的佳作。同时,齐白石还把自己用了近半个世纪的一方石砚送给了毛泽东。这方砚台现陈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送给毛泽东的砚台</b></p> <p class="ql-block"><b>砚台为不规则长方形,四角稍圆,长24.8厘米,上宽15.5厘米,厚2厘米,下宽14.6厘米,整砚配有一个精致楠木匣。砚台表面一半面积微陷,用于研墨。左、前两端及背面左下角小部分刻有云状浮雕纹,砚台右侧有一行雕刻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九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齐白石知道毛泽东喜爱他的画,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送给毛泽东。1951 年他画了《松鹤旭日》巨幅画,歌颂共产党和毛泽东,把毛泽东比作太阳。同年还送去一幅《菊花图》。1952年9月,为庆祝国庆3周年,齐白石与人联合创作了巨幅国画《普天同庆》赠给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收下这份礼物,立即回函致谢:"白石先生: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者徐石雪、于非閣、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诸先生致谢意。"1954年,齐白石又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高希舜、章适园等老画家一起共同创作了《和平幸福图》,倾吐了自己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领袖的爱戴。</b></p><p class="ql-block"><b>1953年白石老人生日过后不久,毛泽东特意送上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羊毫书画笔、一支东北野参和一架鹿茸,祝老人福寿康宁,百岁期颐。</b></p><p class="ql-block"><b> (节选自《毛泽东遗物故事》第四章 重情执理 公私分明 )</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赠送毛主席的画《鹰》</b></p><p class="ql-block"><b>(以下齐白石作品均为网络截图)</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赠送毛主席的对联</b></p><p class="ql-block"><b>海为龙世界</b></p><p class="ql-block"><b>云是鹤家乡</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1951 年赠送给毛主席的《松鹤旭日》巨幅画,把毛泽东比作太阳。</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1951年赠送给毛主席的《菊花图》</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赠送给毛主席的《梅花茶具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齐白石与国画《普天同庆》</b></p><p class="ql-block"><b>1952年9月,齐白石携手北京湖社和松风画社著名书画家于非闇、徐石雪等人,激情满怀地合作绘制了国画《普天同庆》,又以篆书题识“普天同庆”,另题写“恭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纪念,并向毛主席致以崇高敬礼”,由衷抒写了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收到画作后非常感动,亲笔书信给参与创作的画家,表达内心感谢:“白石先生: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者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诸先生致谢意。”</b></p><p class="ql-block"><b>20世纪50年代初,齐白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如既往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敬重和关怀。欣逢太平盛世,齐白石生活安宁稳定,精力饱满充沛,创作热情高涨。他无比欣喜地走进流光溢彩的崭新时代,以历经沧桑、别具风骨的笔墨礼赞新中国,讴歌美好新生活,迎来了其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期。</b></p><p class="ql-block"><b>《普天同庆》纵367.9厘米,横114.9厘米,画面主体由凤凰和梧桐构成,表现了《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所寄寓的美好意蕴——良禽择木而栖,以“凤栖梧桐”喻指新中国旧貌换新颜,走上独立富强的伟大征程。</b></p><p class="ql-block"><b>于非闇所绘的梧桐,主干遒劲挺拔,不断向上拓展;分枝则向右延伸,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徐石雪所绘的两只凤凰全身赤色,它们呈“人”字形交叉站立在高大的梧桐之上,形神兼备,一只瞩目前方,正张口鸣啼,另一只回颈相应,顾盼生姿。通过凤凰吉祥、和谐的象征之意,艺术化地突出了浓郁的喜庆色彩。画面左下方,齐白石画的牡丹,热烈奔放;溥毅斋画的月季,清逸简约;汪慎生画的竹子,取其谐音“祝”,寓意节节高升;溥雪斋画的兰花,典雅高洁,寓指新中国建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画面右下方,关松房画的坡石、胡佩衡画的水口、潘素画的坡草错落交集、繁简恰适,缘物寄情,各臻其妙。</b></p><p class="ql-block"><b>整幅作品内容丰富,选材典型,构图大气,笔触凝练,色彩清朗,洋溢着普天同庆的欢乐祥和氛围。参与创作的画家各展所长,笔墨淋漓,主次相映,静中寓动,疏密有致,畅抒了他们对新中国的炽热真挚之情。这一作品堪称传统写意花鸟画中的巨构力作,是献给新中国华诞的一份浓墨重彩的特殊礼物。(周惠斌 《团结报》2022年6月8日)</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送给毛主席的狮子滚绣球纽印章</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送给毛主席的印章</b></p><p class="ql-block"><b>润之</b></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送给毛主席的印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瞬间回放</b></p> <p class="ql-block"><b>2018年12月25日,我家小妹在韶山毛泽东广场参加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下面是她从现场发回的一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旌旗战鼓震寒冬</b></p><p class="ql-block"><b>十万红心汇长龙</b></p> <p class="ql-block"><b>红军旗手</b></p> <p class="ql-block"><b>载歌载舞</b></p> <p class="ql-block"><b>聆听零点钟声</b></p> <p class="ql-block"><b>中学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b>57年前,我班有3支长征队加入了步行串联的洪流。他们从重庆出发,经遵义一路东进,朝着红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是其中一支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前的留影。</b></p><p class="ql-block"><b>看着老照片,放眼新韶山,我想,如果老同学们能在古稀之年重新集结在韶山冲,还是以伟人故居作背景,还是在池塘边,还是站在当年的位置,用华为手机拍一张彩照并立即分享到朋友圈,那该多好啊!</b></p> <p class="ql-block"><b>视频: 毛主席的龙纽大印</b></p> <p class="ql-block"><b>主要参考书</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遗物故事》 中共党史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3.12</b></p><p class="ql-block"><b>部分图文截至网络,致谢原创,侵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