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华老道外巴洛克

疯影视觉(吴玉强)

<p class="ql-block">“中华巴洛克”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是民族工商业在哈尔滨从初始到繁荣的见证,它记录了哈尔滨由初始到繁华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一、“道外”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道外原叫“马场甸子”,是两个世纪前在松花江畔旗人的领地空隙间出现的一个小村落。后来随着关内饥荒移民,一家姓傅的兄弟(傅宝山,傅宝善)在这里开家大车店,人们就管它叫“傅家店”了。1890年的《中俄密约》把中东铁路筑路权交给了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后,不同肤色的外国人涌入哈尔滨,住在铁路的道里一侧,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而铁路的另一侧聚集着三教九流的中国人。一天,一个姓阎的马车夫惊奇地发现,中国人都住在他拿鞭子的右手的外侧。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所有的马车夫,从此开始流传“道外”这个称谓。后来闯关东的人们看好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在此落脚创业,这里就又成了冒险家、创业者和民族资本肇兴之地。</p><p class="ql-block">二、“中华巴洛克”街区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开始修筑以来,大量中国劳工聚集在傅家甸(道外),因此各种店铺应有尽有,这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4年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大量的军需品需求则从客观上进一步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哈尔滨以中东铁路为发展契机,商业得以迅速崛起,内地的许多富商纷纷来到这里投资办厂。1920年-1930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与之对应的还有建筑的发展。大批质量较高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都是在这一阶段建成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