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昨天在水街玩晚了点,早上起床时天已大亮,简单做了些运动早操,就出去吃早餐。在民宿小区大门口,支在三轮车上的街边摊,母女两人在张罗。老板娘介绍说,杂酱面是她们的招牌,我们分别点了红油和清汤两种,带汤的杂酱面,倒是第一次尝试,还点了清汤抄手这些,味道还真不错。靠近她们的摊位,是一个卖大饼的中年男人,大煎锅边的牌子上“专业做饼30年”非常醒目。我们又点了肉饼,6元钱一个,吃在嘴里是皮脆里嫩,肉馅鲜香,回味悠长。</b></p> <p class="ql-block"><b> 早饭后,我们打车去三苏祠,这是到了眉山,必须去的一个地方,也是本次旅行的目标所在。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的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父子三人的故里。在北宋真宗时,大学问家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先后居住过的地方,后来在明洪武年间改为祠堂,用以祭祀“三苏”,明朝末年毁于战争,后于清朝在原址上重建。苏洵,就是祠中前厅那块牌匾“是父是子”上所说的父亲,他年少时喜欢游览名山大川,有诗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岷峨最先见,晴光厌西川。”就是指苏洵在大自然的美景和历史遗迹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也合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三苏祠是用网上预订按时段分流进入的形式。进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树龄达一千多年的古榕树,号称为“眉州第一树”,据说是代表父亲苏洵的。前院的过道两侧两棵六七百年的古银杏,繁茂而挺拔,据说是代表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在初春的阳光下,整个祠内的古建筑与清代的园林,自然融合成一股特别的文风古韵、幽雅恬静,心一下就会安静下来。在郁郁葱葱的树荫里,廊坊、流水、亭台、楼阁,与小径、竹林、花草,形成了一幅雅韵诗画。仔细观察,发现真正的古建筑相对较少,只有前厅、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廊坊这些是清代重建,其它大多都是近代所建,不过青瓦红墙的风格,加上清代的园林风格,也能把古色古香的韵味尽显眼前,让人在古风古韵中穿越千年。前厅的门柱上“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联,让人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b> 院子里的启贤堂前,前廊一侧立一铜制“苏氏家训钟”,上面铭刻“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以表达对先贤的景仰和对后人的勉励。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时,在杨柳依依道春意的这个时节,愿我们在三苏祠的文风里尽享温暖春光和旖旎春色。《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b>。</p> <p class="ql-block"><b> 沐浴在“三苏”的文风墨香里,在大文豪的豪放文彩中,我是满怀敬仰的。在历史长河中,我渺小得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心头不断涌出大文豪的绝作。来吧,我们一起去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p> <p class="ql-block"><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被贬黄州期间,带领家人躬耕于东坡,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被称为天才全能作家,宋诗最高水平的代表,他的诗作称为“苏诗”,所作的词是豪放的“苏词”,被称为中国人的“灵魂工程师”。他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说他是旷世古今的奇才。在品味着东坡的名句“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中,又会想到他为官后,除疫救民、赈灾放粮、疏浚西湖、抗洪抢险、灭蝗抗旱、兴修水利、办育婴堂,又是为民造福的好官。</b></p> <p class="ql-block"><b> 在感恩感怀中,我们又继续来欣赏大文豪的千古名篇,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满庭芳.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b></p> <p class="ql-block"><b> 不知不觉中,已过中午,我们都有些饿了。就在祠堂的红墙边小酒馆,去享受另外一种生活,油盐酱醋的人间烟火。点一份东坡扣肉、爆炒牛舌、毛血旺、仔姜牛肝,菜不太多,都很爽口。这些菜品,是否也是东坡居士当年喜爱之物,不得而知。但“三苏”的文化传承,“三苏”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还是入心入脑的。</b></p> <p class="ql-block"><b> 明天,我们还要去峨眉山,再一次去领略中国佛教名山的风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