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引 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阳明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在贵州</p><p class="ql-block"> 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交谈时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的黔中大地,风和日丽,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山青水秀。</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享年91岁的母亲仙逝的第三年。</p><p class="ql-block"> 甲辰清明前夕,我赴贵阳市海天园祭奠母亲毕,在至交挚友安瑜兄携夫人的陪同下,前往距省会贵阳市西北35公里(古驿道约70里)的龙场驿探访王阳明先生516年前成功“悟道”, 进而开创中国传统文化之“阳明心学”的圣诞之地。</p><p class="ql-block"> 以此一了心愿。</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从小胸怀大志,意趣高远。</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p><p class="ql-block"> 少年王阳明诵读儒家经典《大学》篇,并踔力践行先圣之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spa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span>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p class="ql-block"> 为格物致知而成为圣贤之人,王阳明“格竹”七日,终不得悟,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便开始逐渐从本体的心灵深处开启了漫长的“格物致知”的悟道求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 意气风发的王阳明在34岁这一年,于仕途之中遭遇到了一件足以彻底改变他人生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传“旨”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据理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他被庭杖四十大板后,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担任仅有二人的龙场驿栈驿丞(招待所长。除所长王阳明外,另有仆役一人)。 </p><p class="ql-block"> 其时,父亲王华也受此案牵连被赶出皇都北京,调任副都南京吏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被痛打贬去荒无人烟的龙场时,在赴任途中又遭遇刘瑾暗中布局的刺杀而险丧性命。</p><p class="ql-block"> 这场酷刑几乎将王阳明打死,身体的疼痛已经让人难以承受,而精神上的失落却更加令人心生悲凉。</p> <p class="ql-block"> 公元1508年春,王阳明入黔后一路经镇远、凯里、贵阳抵达破败不堪,无法居住的修文龙场驿。无奈之下,只能暂居城南小孤山地下的一个溶洞之中,继而方在龙场民众的帮助之下搭建草棚居住且兼行公务。</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在龙场的幽静山谷中,与刀耕火种的苗、彝相伴。此时的他仿佛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却也陷入了深深的思想煎熬。</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他对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思考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还有人生的真谛、儒学的精髓,以及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由此开启了并构建起“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 </p><p class="ql-block">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在研习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之后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格物致知”、“致良知”、“心即理”、从而达到“此心光明”的良知高度之上的知行合一,成为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龙场悟道,其要旨悉数写进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是修炼阳明心学的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p><p class="ql-block"> 他所崇尚的求知精神,在500年后的今天仍被人们奉为“精典要义”,而阳明心学更是成为解答人生疑惑的宝典。</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龙场悟得大道后,倡导思想自由交流的人文理念,设立龙岗书院并以教条示龙场诸生:</p><p class="ql-block">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p><p class="ql-block">一曰立志;二日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p><p class="ql-block">其慎听毋忽!” </p><p class="ql-block">一、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四、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p><p class="ql-block"> 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p><p class="ql-block"> 以上四言八字要旨,在其弟子徐爱、薛侃、钱德洪、陆九川等人记录的《传习录》中亦多有表述。</p><p class="ql-block"> 阳明此悟道八字要诀,当下颂读仍使今人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不仅设立龙岗书院并以教条示龙场诸生,而且还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应贵州按察司督学副使席书之邀到位于贵阳贯珠桥侧的贵阳“文明书院”授课讲学。 </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在这里首次将“知行合一”的思想与讲授分享于众生。 </p><p class="ql-block"> 史裁:席书亲率书院弟子二百余人“以所事师礼事之”。</p><p class="ql-block"> “黔中王学”,由此开启!</p> <p class="ql-block"> 明代刊刻的《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讲学时的语录和重要论学书信集。共3卷,是“王学”最重要的文献。</p><p class="ql-block">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薛侃将徐爱、陆澄和他本人所辑王守仁语录刻于赣州,书名《传习录》。</p><p class="ql-block"> 《传习录》集中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华,行文易简直截,生动活泼,深受当时和后来士人的喜爱。因此,在宋明理学以至整个儒学发展史上,《传习录》都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传习录》在日本流行很广,影响深远。先后有1712年三轮执斋的《标注〈传习录〉》和1830年佐藤一斋的《〈传习录〉栏外书》等书籍在国内流行,并对“阳明心学”顶礼膜拜至极。</p><p class="ql-block"> 1903年(清光绪癸卯年、日本明治三十六年),高山公通、金子新太郎、岡山源六等人不远千里,长途拔涉,专程从日本前来贵州龙场驿“朝圣”,拜访王阳明先生的“明悟之迹”。</p> <p class="ql-block">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悟到了“真道理”而一发不可收拾,并在此基础上创立“阳明心学”,并以此成为能与孔、孟、程、朱分享殊荣美誉者。</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以其文韬武略仕于明代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 </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p><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江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王宗木称:“阳明先生天挺间出,少志圣贤,出入二氏,晚悟正脉,的然以良知为入门,盖有见于皜皜者。” </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自荐率军于明嘉靖七年(1528)七月一举平定了为患积年的八寨、断藤峡之乱,还一方之平安。</p><p class="ql-block"> 时隔446年后,广西桂平县大藤峡石岩上的“大藤峡”三字为毛泽东主席于1974年春所书。</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于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p><p class="ql-block"> 阳明生前留下临终遗言:</p><p class="ql-block">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p class="ql-block"> 明穆宗时,阳明先生被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从祀于孔庙,享有一种至高、至尊的美誉,从而在海内外收获“王粉”无数。</p> <p class="ql-block">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一生德行、事功、思想皆有建树,被誉之为“兼三不朽”的大儒,而深得后人推崇。</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龙场悟道而奠定“心学”,先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黔中王门”、“楚中王门”、“浙中王门”等分支流派而方兴未艾。</p><p class="ql-block"> 贵阳东山的王阳明祠、市府路贯城河畔的贯珠桥头一侧的贵阳“文明书院”王阳明讲学处遗址,都成为后人仰慕先贤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您若闲暇,不仿到此一游,实地感受这天地之间的灵秀与高原山城的峻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及:谨以此文赠予时年12岁的乐乐小朋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一雄图文2024年3月26日记于贵阳</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4日清明节改于成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文约2900余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