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识途是革命与文学的双料传奇,历经风雨,为国家、人民奉献一生。他积极参与一二九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仍坚守信念。他参与新中国建设,为成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是杰出的文学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晚年仍保持创作热情,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他的精神、智慧和成就将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激励后人前行。</p> <p class="ql-block">负笈出峡的少年、风雨中识途的“老马”</p><p class="ql-block">在号称长江三峡明珠的旅游胜地石宝寨附近有一个由长江回流冲积而成十分肥沃的平沙坝。平沙坝纵横千里,三面围山,一面临江,马家大院便是建造在这坝里的一个小山脚下。</p><p class="ql-block">甲寅虎年腊月初三(1915年1月),马千木出生于四川(现重庆市)忠县石宝乡马家大院。大院大门前的三叉溪是一条蜿蜒流向长江的小溪,在溪水边与朋友游泳、嬉戏是他童年最大的乐趣之一,与此同时,他在本家祠堂办的私塾读古书、习语文,深受传统文化浸染。1931年,16岁的马千木也初中毕业了,遵照父亲“本家子弟十六岁必须出峡,安身立命,一切靠自己”的家规,他决定走出三峡,到北平读高中、考大学。带着对未来的希冀,马千木登上轮船。船过三峡夔门时,他意气风发,作《出峡》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辞亲负笈出夔门,三峡长风涌巨澜。此去燕京磨利剑,不报国仇不回还。”</p><p class="ql-block">其后,马千木辗转北平、南京、上海求学。在参加“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时,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马千木在抗战的硝烟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表签名一栏,他慎重地签上了“马识途”三字,意即自己“觅得正确道路、老马识途”之意。</p><p class="ql-block">关于这段入党经历,马识途曾多次向周遭亲人、友人提起,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便是其中一位。“每次讲述,马老都像新入党一样激动不已。”侯志明感慨道。的确如此,对马识途而言,入党的日子是“理想的日子”,也是“幸福的日子”。在个人自传《百岁拾忆》中,他也浓墨重彩的写下这段经历。“虽然我的入党仪式并不堂皇,在场的也只有我和钱大姐两人,可这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真切感到热血沸腾,紧紧地握着举着的拳头,睁大眼睛盯着党旗和马克思的像,严肃认真地读完誓词,庄重地说出:‘宣誓人,马识途。’”</p><p class="ql-block">时光闪回2021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马识途全程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后,郑重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马识途,我今年已经进入107岁,我是1938年入的党,我的入党誓词所许诺的义务和责任已经实现了,我无愧亦无悔。”</p> <p class="ql-block">2021年,马识途在成都参加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供图:四川省文联)</p> <p class="ql-block">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女士说:马老虽在几年前公开宣布过“封笔”,但写作欲望不止,《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就是马老自己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马识途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艺术多面手,挥毫泼墨点亮后生文学梦</p><p class="ql-block">书法是马识途一大志趣所在,他六岁开始习书,自幼临汉碑,习汉隶,其隶书造诣尤有特色,用笔简练,喜以中锋入纸,因此字态沉稳,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马识途早年即对晋唐书风、汉魏碑刻、三代金文深入研究,在吸收历代名家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师古融今,力求严谨而饶于变化。四川省人大历史陈列馆馆名、弟维小学校名、市二医院院名的题词……均是出自马识途之手,字体遒劲有力、刚柔并济。</p> <p class="ql-block">马识途曾经在90岁、100岁、104岁时,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他的“百岁书法展”和“马识途书法展暨《马识途文集》发布会”,堪称文艺界盛事。他曾说:“学习书法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个人的思想载体。”“每当写书法,自己的内心一切都放开了,心之所至,任意挥洒。</p> <p class="ql-block">马识途在书斋(供图:马万梅女士)</p><p class="ql-block">秉笔写字是为一趣,但马识途挥毫间还心系着许多文学后辈。他将个人的书法作品用于慈善,帮助了许多人。2014年1月,“马识途百岁书法展”举行,200余幅书法作品共卖出230万元。义卖结束后,马识途宣布把义卖所得全部作为“奖学金”捐赠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院用这笔钱专门设立“马识途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用以资助热爱文学、追逐梦想、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自2015年开始颁发至今,马识途文学奖已经走过八届,资助了一批又一批川大学子。</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4日,“马识途文学奖”捐赠签约仪式后合影(本报资料图)</p><p class="ql-block">在马识途108岁之际,在本报的促成下,四川大学文新学院138位马识途文学奖获奖学子曾将一封饱含真诚和感恩的感谢信送给马识途。代表执笔者王沁说:“马老让很多像我一样迷茫的同学找到了自己的灯塔,我感谢马老,让我坚定自己的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摘自成都日报锦观新闻)</p> <p class="ql-block">初中学习阶段马识途接触了一些新学杂志和讲富国强兵的新书籍,同时也嗜读一些《江湖大侠》《孽海情天》之类的新小说。这期间,学校新从武汉黄埔军校分校聘来几位教员,在他们的宣传教育下萌发了革命的意识,参与了诸如发动农民、打倒庙里的菩萨之类的革命行动。</p> <p class="ql-block">1933年,日军进逼平津,在危难中逃到上海,后在浦东中学读完高中。1935年,以马质夫的笔名,在叶圣陶主编的上海《中学生》杂志"地方印象记"专栏里发表散文《万县》,获该杂志征文奖。[4]</p><p class="ql-block">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在上海学习期间,进一步接触了《大众哲学》等社会科学读物和《新生》《生活》等进步刊物,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请愿游行;同时开始了写作。</p> <p class="ql-block">马识途,1941年秋化名“马千禾”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厅长、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等职,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马老一生情系西南联大,曾多次回访西南联大旧址,曾以《景行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等佳作献礼心爱的母校。</p><p class="ql-block">马老先生的一生,就像一棵蓬勃生长的参天大树,一直充满着奋发与活力。他以马不停蹄的昂扬斗志和永远年轻的心,持续书写着美丽生命的华彩篇章,展现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精神的永恒魅力。</p> <p class="ql-block">##Y6RX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