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湘东南骑行回忆录之五(休闲骑)

过客

2020年湘东南骑行回忆录之五(休闲骑) 2020年9月14日,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微风,是骑行的好天气。今天计划:茶陵县—炎陵县,行程约60公里;实际完成:全程60公里。一天60公里是太少了点,但是,如果再往前走,炎陵到桂东有80多公里,并且要翻越大山,难以当天到达,就只能歇宿乡镇,途中乡镇住宿情况如何?无法预判,所以,今天权当休闲骑,到炎陵县打住,为第二天翻越大山到桂东积蓄力量。 昨晚搞醉了,早晨起晏了,出发推迟了,磨磨蹭蹭到九点半才出发,心想,不就是60公里吗,中午就能到。 沿云阳大道走不多远,右拐上犀城大道,一路向南直接G106,离茶陵县城约20公里左右,就到了月岭村。一座渡槽从106国道上横跨而过,渡槽上“月岭下渡槽”“公元一九六二年修建”几个大字清晰可见。渡槽墩子由红砖砌成,宽约一米多,长约两三米,有十几米高,单跨跨度大约五六米的样子,目之所及有二十多个墩子,估计渡槽长度在150米左右。渡槽过水的通道,是水泥修建的矩形水槽。虽然经过了近六十年的风雨,红砖墩子表面有些斑驳,但没有明显损坏的地方,依旧棱角分明,刚强有力,依然屹立不倒,实在不易。看那情形,应该还在正常使用。 沿106国道继续前行,离茶陵约30公里,距炎陵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个指路牌指示“毛泽东湖口挽澜旧址7公里”。上网搜索了一下,旧址现在已是菜地,没有什么看的,于是放弃前往。但是,历史事件确实惊心动魄,值得讲讲。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9月19日从江西修水、铜鼓、安源出发的三路起义部队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会师,人员已由起义初期的5000人,锐减到1500人左右。9月23日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在江西芦溪县山口岩牺牲。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改编后部队不足800人,缩编为一个团,辖第一营、第三营(每营辖三个连,缺第二营)、以及特务连等四个连,特务连连长为曾士峨,党代表罗荣桓。10月12日队伍到达炎陵县水口镇,部队在此休整一周,毛泽东开始了在连队建立党支部的工作。10月21日毛泽东指示工农革命军攻打湖南茶陵县城,攻克县城后,立足未稳,被迫撤出,张子清营长带领的第三营断后,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偏离主力方向向桂东方向走散。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十月间,部队抵达井冈山之前,起义主要领导者余洒度、苏先骏先后离开部队(余洒度在“三湾改编”后,到上海汇报起义情况,后脱党,1930参加中华革命党,1931年8月被捕,1932年3月“自新”后加入国民党,1934年因其妻参与走私吗啡,余洒度被蒋介石借故下令枪毙;苏先骏10月中旬在炎陵县水口镇从部队脱逃,向湖南省委汇报工作,1928年1月在岳阳被捕叛变,出卖了湖南省委领导郭亮,1930年红三军团攻占长沙,被红军抓获、审判、枪毙;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的成员有五人: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余贲民1933年负伤牺牲)。11月15日,得知茶陵县城空虚,毛泽东派团长陈皓、政治部主任宛希先率第一营二打茶陵,11月18日,茶陵县城再次被攻克,11月28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式成立。1927年12月下旬,国民党第八军和十三军分别从攸县和桂东方向扑向茶陵,张子清从报刊上得知茶陵有工农革命军活动,率第三营赶来茶陵寻找大部队,第一、三营经过一天鏖战,终因敌强我弱,主动撤出茶陵,向井冈山转移。团长陈皓在占据茶陵县期间,贪图享乐,被毛泽东严厉批评,此时,陈皓主动与国民党军队联系,意图带兵叛变投敌。12月25日,毛泽东得知团长陈皓意图率部叛变投敌,他立即从江西宁冈出发追赶部队。12月27日,陈皓率部到达湖口,在这里,往东即到井冈山宁冈,往南是湘南桂东方向。向东还是向南,宛希先、谭震林等与陈皓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陈皓强令部队向南。12月27日晚,毛泽东赶到湖口时,部队刚刚出发,毛泽东命人骑马追赶部队,命令陈皓将部队带回湖口,陈皓无奈,只好将部队带回。当晚,毛泽东连夜在湖口召开连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具体地址是湖口镇湖口村老园里大地主王其生的家,据传,王其生非常开明,十分支持革命,毛泽东率部队返回井冈山时,还赠送了一担银元),宛希先、张子清揭露了陈皓一伙企图叛变投敌的阴谋,当即将团长陈皓、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昌剑、第一营营长黄子吉看押了起来(12月29日在江西宁冈砻市处决),挽救了年幼的工农革命军,这就是著名的“湖口挽澜”事件。当时工农革命军仅仅不足800人,如果真的被陈皓带走,可以想见,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有一个电视剧再现了这段历史,记得有个场景是:陈皓想动手把毛泽东等人抓起了,正要下令,毛泽东厉声喝到:团长要你们动手,你们怎么还不动手啊?!大个子特务连长曾士峨立刻动手,把陈皓抓了起来,特务连其他战士也行动起来,控制了想投敌的几个军官。原以为是电视剧的艺术创作,现在看来,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啊。 离开往湖口镇去的岔路口,前行三四分钟,路边有一灰色的建筑吸引了我,停车细看,是一座新建的祠堂。灰色墙砖,白灰勾缝,层高两层,硬山墙,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门口是两根大红柱子,两条金色的龙盘旋而上,庑殿顶下是金色的“谭氏宗祠”的匾额,匾额上方双凤对鸣。门楣是“奉先思孝”黑底黄字的匾额,门的两边是红底黄字的瓷砖对联“源远流长山环水抱科甲第,灵毓秀永族兴丁旺礼义家”。走进大门,祠堂里面呈现三开间结构,进深四间,一层是一个宽大的长方形整体殿堂,中间有两层楼高,左右两边有带走廊的二楼,十根大红圆柱呈四四二的格局分三排排开,撑起整个屋顶,屋顶正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采光大玻璃天窗。正面的墙上,两根大红柱子后面,“一本堂”的匾额高悬墙上,匾额下面是摆放是谭氏族人先辈牌位的祭坛,祭坛下面是供桌和香炉。整个殿堂空空荡荡,晾晒着稻谷。整个建筑占地呈长方形,估计占地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到各地旅游的时候,祠堂建筑见过很多,都是有历史年代感的古建筑,像这样全新的祠堂建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一直有个疑惑,新建祠堂建筑,土地问题怎么解决的?建筑规划怎么审批的?据一位潮汕朋友说,他们家族在当地新建的祠堂,据说花了一两个亿,看他拍的照片,那规模真的是不小。 继续往前走,基本上是沿着洣水岸边蜿蜒而行,道路起伏,随山就势,常常峰回路转,山深谷翠,河水静逸,田园风光,荒滩野岗,山翠林幽,小院人家随时切换。 中午十二点半左右,离炎陵县城约12公里的地方,右边路牌指示:炎帝陵12公里。 十几年前,我去过炎帝陵。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被尊为“神农”、“田祖”、“先农”“茶祖”“药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炎帝陵位于鹿原陂南麓,西濒斜濑水(洣水上游的主要支流),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兴衰更替,历尽沧桑,屡毁屡建。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不慎引燃殿内彩旗,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1988年10月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的陵殿修复工程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炎帝陵景区总体规划保护面积102.5平方千米,陵寝核心保护区面积5平方千米,分为祭祀区、拜谒区、缅怀区等三大功能区,由炎帝陵殿、神农大殿、神农园、阙门、华夏广场、福林、圣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等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组成。 炎帝陵殿建筑布局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沿着长长的步道,穿过阙门、鹰鹿广场、永丰台,从右边拾阶而上,就到达地势较高的圣火台。居高临下,凭栏而望,但见麻石砌就的步道从阙门而来,笔直贯穿鹰鹿广场、永丰台、朝觐广场,朝神龙大殿而去,步道两边苍松翠柏如哨兵般整齐排列,芳草依依,鲜花盛开,一派庄严肃穆的样子。黄色屋顶的神龙大殿在步道尽头,在茂密的树林里,在高高的台阶上,威严的伫立,袅袅香烟,飘散弥漫在苍翠的山脚,悠悠钟磬,传播回荡在古老的原野上。神龙大殿后面不远的地方,承德门、午门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中,隐约露出身影。炎帝陵殿就在午门后茂林修竹的地方,古树环绕的地方。 抬头远望,斜濑水从远处迤逦而来,绕过鹿原陂山脚,环绕炎帝陵殿,向北面缓缓而去,如一条玉带环抱着炎帝陵。斜濑水边,草木繁茂的岸边,龙脑石临江耸立,如同高昂的龙头,栩栩如生,龙爪石在水中隐隐约约,仿佛龙身浸在水中,宛如中华民族这东方的巨龙,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翻起巨浪,穿越时空,震荡千古,响彻宇宙。斜濑水两岸,是狭长的平原,良田万顷,稻菽翻浪,阡陌交通,井然有序,村落街道,屋舍俨然,奔驰的汽车,徒步的行者,劳作的农人,悠闲的游客,好一幅安居乐业,兴兴向荣的景象。平原的两边是山岭,目光尽处,苍山含烟如黛,峰峦如潮如聚,如两队奔腾的骏马,汇合天边,似两条翻飞的巨龙,相聚远方,象征着炎黄子孙从远古走来,跨越万年,奔向无限的未来。炎帝有灵,佑我中华!人文始祖,庇护万民! 继续行进,不久就进入一段左靠山崖陡坎,右临幽谷深溪的路段(此处为洣水上游另一支流—河漠水,斜濑水出炎帝陵不远,在三河乡西台村与河漠水会合后,称洣水)。路幅不宽,路面比较平坦,起伏不大,基本上是随山势,七弯八拐,行进在峡谷中的感觉。这段路我以前坐车走过,印象颇深,尤其是临河的路边,古树繁盛,藤蔓摇曳,树干上苔藓、蕨草密密重重。道路边、河滩上茅草深深,野花丛丛,潺潺水流如琴,啾啾鸟鸣如磬。即使炎热的夏天,行走在这里,也无惧烈日暴晒,凉爽怡人。 走过几公里这样的路段,就到了炎陵县城。靠近县城,有一条小溪从左边注入河漠水。溪上有一座公路桥,直行过桥,大路宽敞,是进入新城区的神龙大道;不过桥,左转,沿小溪有路可行,是进入老城区的井冈路。我左转而行,行约百米,发现小溪上有一座石拱桥,感觉是一座有故事的桥,于是停车考证。 桥曰“接龙桥”,果然是一座有故事的桥。接龙桥位于炎陵县城的西边,横跨坂溪水,南北走向,南连湘山,北接106国道。该桥建于1851年,桥的正中阴刻楷书“接龙桥”三个大字,上款书“咸丰元年冬月吉日”,下款书“罗绍颜、罗廷明仝建”。桥为三孔石拱桥,用麻石砌成,历经160多年风霜雨雪,坚固依旧。有趣的是,三个桥拱,大小不一,中间最大,左右两边小了一半,右边桥拱只露出一些痕迹,还被藤蔓荒草遮住,不细看,还以为是两拱桥。桥长约三十余米,宽约四五米,高约六七米。一端与路面齐平,一端踏步而下,走向河滩。我观察,以前,桥两端应该有对称的踏步,只是修路的这端,路面提高了,甚至填掉了一个桥拱,这样路面就与桥面齐平了,三拱桥也成了两拱桥。这座桥现在已经毫不显眼,在几十年前,可是进出炎陵县城连接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啊。 这里是“接龙桥战斗旧址”。1928年4月27日,湘敌张敬兮团和罗定清乡团、罗绍志挨户团尾追朱德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逼近炎陵县城。为掩护朱德部队向井冈山安全转移,毛泽东、张子清在接龙桥部署指挥了阻击战。我军事先抢占了接龙桥附近的天河仙、湘山两座小山峰及八角亭等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伏击敌人。战斗从中午持续到下午五点钟,击退敌人十多次进攻,进入僵持阶段。张子清命九连连长王良、党代表罗荣桓率部从天河仙迂回插入敌后,敌人措手不及,仓惶往茶陵方向逃窜,我军乘胜追击。在追击中团长张子清腿部和脚踝两处负伤。1928年4月28日在江西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湘南农军胜利会师,张子清被任命为第十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因脚踝处子弹卡在骨头中,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经过几次手术仍无法取出,张子清因伤口感染,于1929年5月在井冈山牺牲。现在,井冈山雕塑园中,有毛泽东、朱德等20人的雕塑,其中就有张子清的雕塑,可见张子清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地位。 沿井冈路走上去,余约五百米,到达目的地打卡,时间已是一点多了,朋友安排吃饭、在和一丽呈酒店住下。晚上设宴给我接风,我说明昨天喝多了,今天少喝点,然后,又喝了四五两。 离打卡地约四五百米,就是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始建于宋代,原名烈山书院,清嘉庆2年(公元1797年)增修斋舍,因县境内有耕熟岭,山下出泉,清纯不染,涓涓不息,是为洣水之源,学者诚如泉水,则百川归海,无所不包,故改名为洣泉书院。书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两厢房对称,建筑面积1942㎡。建筑中轴设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三进,依次增高寓意步步高升。书院院门高悬“洣泉书院”的匾额,大门两侧镌刻着对联:“莫叹山城书院小,缘仪楚地圣贤多”。书院一进为天井式室内庭院,院内两株古桂花树,蕴含蟾宫折桂之意。入大门,进天井,周边有回廊,可到讲堂,可进入大成殿和东西厢房的斋舍。二进中厅为讲堂,为老师授课的场所,门楣上高悬“魁星点斗”的木匾,为道光年间大清翰林孔继勋所题,两旁一副长联,左为“宋黄龙明烈山清洣泉芳名雅颂乾转坤旋万代宗师绳祖武”,右为“圣科第贤政要仁勋业俊彩星驰龙飞凤舞千秋懿士裕后昆”。书院的第三进为大成殿,门边对联:“苦读诗有责,豪饮酒无榷”,是清代酃县知县府沈道宽所题。大成殿中间内有摆放孔子牌位的祭台,两侧为先生寝房。书院的东西两侧为斋舍,各有房间20间,每间不足5平方米,是名符其实的斗室。自宋至清,炎陵考取进士11人,举人43人,贡生374人,大部分人都在洣泉书院就读过,可以说洣泉书院是历史上炎陵人才的摇篮。 洣泉书院也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攻克炎陵县城,第一团团部设在洣泉书院。4月中旬,毛泽东率部队从井冈山来到炎陵,迎接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毛泽东就在洣泉书院住宿、办公,亲自部署、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现在洣泉书院中,还按当时毛泽东住宿、办公的场景布置了摆放陈设。 接龙桥、洣泉书院都是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的范围。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是2011年4月12日设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集中保护和展示红军标语的专题博物馆,景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包括文化广场、红军标语博物馆、洣泉书院、江家试馆、接龙桥战斗旧址等景点。馆内陈列的红军标语是从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至1938年2月(湘赣游击队)期间的标语。 红军标语是井冈山根据地和湘赣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炎陵县是全国目前遗存红军标语最多的县。遗存标语具有署名单位多、时间跨度长、书写形式多、宣传对象广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