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暖都之西双版纳

周德峰

<p class="ql-block">  下了飞机一进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区,就看到大象装饰的人行天桥上,镶着闪闪发亮的八个金色大字: “共享中国休闲暖都”。刚过完2024年的元旦,家乡正是寒冬腊月,来到这里顿觉“暖都”的温暖宜人,像是到了春天。</p> 来过西双版纳多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次住在近几年新建的“告庄”,是个旅游新区。 放眼看去,各种建筑全是傣族风格。 这两栋高楼,在清晨霞光的沐浴中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蕊。 旁边的两栋,在夜色里又好似熊熊燃烧的火苗。<br> 高高的大金塔,吸引着游人,成为漫步街头夜游告庄的显著地标。 导游告诉说,傣族是起源于我国西双版纳等云南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东南亚的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傣族都来源于此。傣族的总人口在6000万以上,生活在我国的有126万。<br> 历史上,傣族先民是古代南方“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为“滇越”或“掸”。明清时期为加强统治,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废除了世袭土司制度,傣族地区由朝廷直接管辖。 现在的西双版纳是云南的傣族自治州,下辖景洪市和勐海、勐腊两个县。在傣族语中,“西双”意为12个,“版纳”是指封建时代领主收取租税的地方范围;“勐”是行政区划的名称,相当于内地的县。 傣族的宗教是佛教,信仰佛教的小乘流派。 傣族风格的建筑充满佛教的符号。 仿佛是到了佛国的境界。 白色的大象,爬上了街头的灯杆。 或是做成城市雕塑,矗立在各处, 作为吉祥物,祝愿八方游人吉祥如意。 金色的孔雀,也是城市的吉祥物,欢迎各地来客到此休闲放松,在暖都过一个暖暖的冬天。<br> 正应了满大街的那句话: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版纳。 到版纳的游客,都想看看大象。大象的学名叫亚洲象,我国的野生亚洲象仅数百头,集中在西双版纳及周围地区,而且都在深山里,一般是看不到的。所谓的“野象谷景区”,看到的都是经过驯化的象,能根据饲养员的指令作出种种动作以招徕游客。 西双版纳的孔雀园中, 孔雀成群结队,漫天飞舞, 从水面上空滑翔到观众眼前, 很骄傲地展现宝石蓝色的胸和颈,头顶上一簇“王冠”,拖着五彩硕长的大尾巴,尾巴上点缀着橙色的圆点,浑身金光灿烂十分美丽。 一群孔雀般美丽的姑娘, 陪伴着“王子”和“公主”, 伴着好似开屏孔雀的喷泉,翩翩起舞。 观众扶老携幼,高兴地与孔雀合影留念。 在西双版纳的原始密林中, 有一群猴子在快活地生活着, 遇到游客围观,它们也瞪着眼睛与大家对视。 西双版纳气候湿润雨水丰沛,热带植物生长得蓬蓬勃勃。 原始密林里大树遮天蔽日。 古树巨木比比皆是,触手可及。 有的大树的根部,酷似孔雀开屏的尾巴。 还有一棵树形成的占地亩余的树林,名曰“独树成林”。<br> 因树干高大参天而被称之为的望天树,专门辟有“望天树景区”。 望天树的枝叶根茎和种子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尤其是它的花,极为纯香,与沉香、檀香并列为三大香品。此树极难繁育,成活率仅千分之一,全中国只有不到300株,全部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20平方公里内。 最粗壮的一棵80多米高,被视为神树,披满红彩引人瞩目。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在西双版纳有个热带植物园。</p> 里面既是研究热带植物科研场所, 又是观赏热带植物的国家5A级景区。 园子的面积极大,坐着电瓶车穿梭往来才看了一小部分。 西双版纳看到最多的是形态各异的棕榈树, 棕榈是个大家族,园中有460多种,全世界有2600多种。 这些棕榈千姿百态各显风采,是热带风光的重要标志。 植物园里奇花异草遍地都是,左顾右盼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的是“旅人蕉”,叶片硕大,叶柄左右排列,内涵丰富水分可供旅行者解渴,因之得此名。 这种芭蕉的正式名称叫“金嘴蝎尾蕉”,果实成串直立,每粒果实三分之二是红色,三分之一是黄色,红黄分明分外好看。 果实像面条似的条条垂下的叫“鱼尾葵”,是棕榈的一种。<br> 这种长在水里,满是气根的树,忘了叫什么名。 只记得它露在水面上的根条横七竖八的。 开在水中的莲花,有的长着硕大的绿色圆叶。 有的漂浮在赭红发紫的小叶之中, 还有的红莲在水里绽放,旁边石头上挺立着独树一帜的茅草。 一丛桔黄色的貌似的花蕾开在枝头,其实这并不是花蕾,而是开放的“炮仗花”。<br> 托着阔大的圆形叶片,绿油油地迎着阳光的叫“热亚海芋”。<br> 高举长条形叶片,枝条成扇状有序排开的是“大鹤望兰”,它有些像旅人蕉,但仔细看还是有区别的。 开满粉色花朵的是各地都有养殖却很少开花的“蟹爪兰”。 花瓣呈丝缕状黄色的是“无忧花”。 刺棱巴角地在地里长得比人还高,顶端开出小黄花的叫“彩云阁”。 肉嘟嘟的小圆粒长成一串串的叫“新玉缀”。 同样长成一串串的从花盆里垂下的是“佛珠”。 花瓣从里到外由绿色逐渐向紫色过渡像风车似的花,有个挺文雅的名字叫“胧月”。新玉缀、佛珠、胧月这三样都是常见的多肉植物,耐旱泼实,咱们这边多见室内养殖。 荆棘枝条中掺杂着小叶,枝头小花红彤彤的是“铁海棠”, 它还有个别名,叫“虎刺梅”。 花开得好似一个个小灯笼的,俗称灯笼花,学名叫“落地生根”,形容它生命力旺盛,落地就能生根。 “海滨木巴戟”的果实长得像绣球一样,是可以吃的,它的生长环境温暖潮湿,耐高温喜湿润,喜好多浇水。 观叶植物“五彩苏”,叶片明亮色泽丰富,太阳越晒长得越好,红紫黄绿青五彩缤纷。 “火焰兰”是兰花一种,但比平常见到的娇贵兰花泼实多了,远远看着绿茎开出火红的花朵,就像是树上飘来一团火烧云。 “石斛”喜荫,生长在阳光晒不到的犄角旮旯,主要用于观赏,与入药的铁皮石斛属一个家族但不是一个东西。 这叫“龙船花”,可不知道与龙与船有什么联系,花很好看,多用于观赏。<br> 白色的花看着像“三角梅”,可三角梅的粉红色庖片怎么变成了白色?不得而知。<br> 开在密林深处的“火炬姜”,傲然挺立,显得雍容华贵。 “朱缨花”又名“红合欢”,千百条纤细中透着红色的花蕾开放地浓烈大气豪迈奔放。 西双版纳的奇花奇树奇草奇果多的数不清记不住,记录在此的只是冰山一角,许多花草树木连导游都说不清。 问急了,他就随手摘下路边的野芭蕉,这种蕉在这里到处都有,吃着有点涩口。 曼掌村是景洪勐养镇曼景坎村所属的一个傣族村寨,全村500来人,旅游活动搞得有声有色。<br> 一去就安排了三项体验活动,第一项是体验傣族制陶。 每人发了块黄泥巴,重温儿时玩黄泥的体验。 <p class="ql-block">  学着老师的示范动作,像模像样地制作起陶器泥壶。</p> 这位先生把自己做的泥壶摆在展示架上,手指刻有自己姓名字母的“作品”合影留念。<br> 傣陶制作的灯笼被蔓掌村当做路灯,四处点缀,很有意趣。 第二项活动是造纸体验。傣族的造纸,传统手工工艺有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五步流程,活动体验了最后的浇纸和晒纸两个环节。 看着亲手制作的劳动成果,还是很得意的。 第三项活动最有意思,是体验刻写贝叶经。贝叶是一种棕榈叶,晒干修整后以专用工具在上面刻写,内容有佛教经文和傣族的传说艺术医学等历史记载,被誉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在傣族老师的指点下,用汉傣两种文字刻写字句,刻好后在表面上涂一层蜡油,拴上红色尾绳, 一张汉傣双语写着“吉祥如意”的贝叶经就高兴地完成了。 曼掌村里卖的火龙果很便宜,10元钱就能买上一堆,大约六七个。 火龙果是在长时间的光照下生长,需要补充人工照明,火龙果田里都架起成排的电灯,到了天黑就灯光通亮。据说这是位北京来的女大学生,引种火龙果发明的种植方法,能大幅度提高产量。 西双版纳作为休闲暖都, 的确是名至实归不负盛名。 (2024.4.4,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