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富士山</p> <p class="ql-block"> 这个季节(清明前)去日本,几乎随处便可以看到上部覆盖皑皑白雪的富士山。富士山海拔3776.24米,是日本的最高峰,无论从那个方向望去,都是一样的身姿,就像一个“大大的锥桶”矗立在远方,它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人的神山和圣山,也是各个地方的游人到日本旅游必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富士山是地震火山的遗产,文字记载,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夏天积雪消融后(即7月1日“开山”之后),游人才可以登山。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四野,可以看日出、日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数星星,</span>想想就是一桩开心的事情。但我们旅行团的张导说,山的上部就是一个大灰堆,山顶就是硕大的火山口,攀爬在此路段并不是很舒适的享受,要吃许多土。</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富士山是巨大的间隙性喷发的火山,虽300余年来处于休眠状,但它并没有死,随时可能醒来,但又不知道何时醒来,由此导致亘古以来日本民众在内心深处对富士山的实实在在的惧怕、恐惧和无可奈何,并一代一代迭加,因惧恨生敬爱,从而对富士山就滋生出无以复加的崇拜,产生了世界上不二的宗教:“富士山信仰”,富士山信仰把日本的“山岳信仰”推到了极致的高度。富士山信仰是以富士山本尊为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附骥以</span>“浅间神社”、“富士冢”和“富士讲”,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宗教文化体系。</p><p class="ql-block"> 浅间神社,主祭的是浅间大神,大神有一个长长的名字:木花之佐久夜比卖命,是富士山的专属神灵。<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日本有1300余家浅间神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富士冢,形成始于“平安时代”,因为要攀登上富士山顶,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体能和经费都是难以胜任的,于是在个各地的浅间神社内、或大宅深院内堆磊假山,把它当做微缩的富士山,这样就可以"轻松登顶",其寓意和愿景与爬真山无异,还不费时费钱,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追求,主打的是心态,心诚,就灵!是古朴的"唯心论"。士冢对富士山信仰的普及和泛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富士冢的创意和形制是否受到中国江南园林艺术的影响?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有人的地方,大约都可以看到富士冢,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富士讲,初始形成的目的是宣传富士山信仰的理论和“众筹”登山经费,每年推举一部分人登富士山,并依次轮流。富士讲内人士有固化的行头和内涵,白巾白袍,诵经而行,仪式感满满而繁复。富士讲讲团<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量和团员人数无法精确统计。</span></p><p class="ql-block"> 因为富士山是神山,便有禁忌,在明治维新之前,女人是被禁止涉足于此的,而老男人、小孩又因体力难支,也鲜有踏入的。维新之后,世风日渐开化,解除了禁忌,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尝试向山顶爬去。</p><p class="ql-block"> 由于山上积雪未化,我们只能到达四合目观景台,据说前一天四合目还未开放,今天富士山云开雾散,能见度好的有些过份,<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游说是我们每一个团员人品好的爆棚,</span>才会有如此幸运,说的一帮老头老太花枝乱颤、众声喧哗。我在四合目望向富士山顶,很是无感,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注解:视野拘促,<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光短浅</span>。随后,我们达到河口湖和吉田新仓浅间神社,和富士山遥遥对视,富士山那高贵、庄严和冷漠的尊容就在我的对面,这正是我想象中的富士山!</p><p class="ql-block"> 耳语一句多余的话,富士山下有一片恐怖的充满死亡气息之林,那些厌世的可能也对富士山信仰很执着,对来生满是期待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凡尘的幸福,就是享受当下,珍惜当下。富士山的地狱之火还在安眠,就是人间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从飞机上看富士山(我们安导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途中车上看富士山</p> <p class="ql-block">四合目瞭望台(海拔2020m)</p> <p class="ql-block">从四合目瞭望台看峰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盲区</p> <p class="ql-block">从河口看富士山</p> <p class="ql-block">富士天梯小镇</p> <p class="ql-block">富士山吉田新仓浅间神社看富山</p> <p class="ql-block">富士山吉田市</p> <p class="ql-block">2.樱花祭</p> <p class="ql-block"> 此次日本之行,核心目的就是赏樱花,尤其上野公园的樱花。对日本樱花的疯魔情结,始于中学时期读过鲁迅的《藤野先生》,40多年过去了,文章的文字大多缥缈如烟,难以追忆,唯有一句“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深刻于脑海,那大约就伊甸园的样子。我至今没见过象绯红轻云一样的樱花。玉渊潭的樱花盛开时倒是热闹,望去花下全是黑压压的人头,呕哑嘲哳,也就没了“花见”的兴致。</p><p class="ql-block"> 大阪城公园的樱花只有零星几朵,希望得到樱花簇拥的天守阁那张铁血与温情交融的图片,只能留给想象,等待未来。新仓山浅间神社的樱花含苞待放,透过花枝遥望白雪残余的富士山,灿烂的景象就呼之欲出,将来而又未来,诗意与禅意就奔来眼前。春日大社的樱花花开5成,樱花掩映下古老的覆盖苍苔的石灯笼,就多了几分温情,拍几张带有樱花的古老院落,历史似乎就在当下复活。夜宿甲斐,见小溪旁樱花开得热烈,一夜春雨后,花瓣上还残余昨晚的泪滴,不胜娇羞。上野公园的樱花也正值烂熳,只是留给我们观赏的时间太少,只能匆匆走过,没有看到“绯红的轻云”,或许是我的想象力不够,但也见到了另一景象,樱花祭,心结也随之释然。</p><p class="ql-block"> 樱花是短命之物,由开放到飘落短短7日,容易作“美人薄命”的联想,故而需祭奠、守护,这便是樱花祭的初心。演变至今,樱花祭成为一个欢乐的节日,人们在樱花下铺陈地布,放上美食、美酒,或三五人,或十余人,家长里短,谈天说地,各自消遣。这种“丧事喜办”的做派,中日无别,乐天也罢,逍遥也罢,禅意也罢,都无关樱花。</p> <p class="ql-block">大阪城公园樱花:我们去时仅一株树零星开放</p> <p class="ql-block">春日大社里的樱花:渐次开放</p> <p class="ql-block">清水寺樱花:零星开放</p> <p class="ql-block">伏见稻荷大社樱花</p> <p class="ql-block">甲斐(投宿宾馆地方):樱花盛开正当时</p> <p class="ql-block">修善寺樱花</p> <p class="ql-block">浅草寺樱花</p> <p class="ql-block">上野公园樱花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