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扫墓踏青,凭吊先人。响晴薄日的天气少了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戚。清明小长假,适宜祭奠逝去的亲人。只是不知道路上匆匆的行人是否都是赶往陵园?也不知道断魂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实,一个人走了,连带所有的过往,喜怒哀乐皆成风,后人所能抓住的惟有一抹暖心的记忆。“我们过的挺好的,就像这明媚的天气。”告慰亲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如其所愿,我们健康快乐的活着。清明节,怀念如斯,追忆如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慎终追远,寄托哀思,乃清明节祭祀先人的古今通意,是民间习俗,也是传统文化。杜牧所云的“断魂”,不过是远离亲人、不能凭吊的百般自我难为,非游子无以体味。人生总有诸多遗憾,尤其子女对父母,在孝顺的能力与心愿上,难免有差强人意之处。所以,当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后,人们更容易生出思恩感恩追悔反哺之心。于是,一年中每一次祭祀,都为岁月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传承千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的确是国人的“信仰”,扫墓祭祖,郊野踏春,代代莫不如此。这个“信仰”,坚定,庄重,严肃,甚至不乏伤感与沉重。“慎终追远,民德厚矣。”一代代中国人对于清明节的看重,孝心之至也。倘若用“浪漫”来形容,恐怕就贻笑大方了。清明节的过法多多,最不值得称道的就是欢天喜地,猎奇逐艳。每一个节日都是文化的传承,理解,尊重,恭敬,方是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祭祖、踏青。在祭祖的悲伤之后,人们开始享受美好的人生。清明节所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无疑表现了人生的两面性:祭祖是为了更好活着,而活着就不能忘记了先人,他们是精神的寄托,也是力量的源泉。人们渴望得到祖先的佑护,不仅隐约表明心灵的脆弱,更意在生生不息让个体生命得以持久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