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踏青行

起名好难

有客自远方来,岂不乐乎!妻妹夫妇退休后终于拥有了闲暇时光,几十年的繁忙此刻终于得以休闲。他们跨越山水,来到我们身边相聚。而妻弟也翩然而至,一同驾车踏上这皖南之行。在这片充满诗意和故事的土地上,我们将共同探寻自然的奥秘,领略山水的神韵。让我们携手漫步于古村巷陌,感受岁月的沉淀;驻足于青山绿水之间,聆听大自然的和声。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亲情如春日暖阳,温暖着彼此的心房,共同创造一段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div>3月18号中午,第一站徽州文化古镇——潜口。它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潜口,古称阮溪、潜川。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是谓之潜川或潜口。</div> <div>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潜口“巽峰塔”,百度资料上大名:下尖塔,现位于徽州岩寺镇潜口村南。建于古时以詹姓为主一个叫下詹村的巽位。亦称下詹塔(下尖塔是音讹,误传至今。)、文峰塔,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成。塔身全砖结构,外形七层八面,层层收缩,成为锥形,俗称“潜口锥”。有古书《文笔高塔方位》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所以,文峰塔的建造方位常在城市或村镇的甲、巽、丙、丁等四个方向上。《易传》云:“巽为风”,“风既相随,无物不顺”。而且巽位处于东方震位与南方离位之间,即雷与火之间,寓含着兴旺之意。巽峰塔其实也就是文峰塔,以求域地学子多中科举。</div><div>这个“下尖塔”的名称在当地民间还有流传一故事:说是很古时候,这塔基下是口井,其深无比。不知哪年,有黄鳝精占古井为王,兴妖作怪,弄得五谷不收,万民叫苦。王母娘娘下令,让二郎神下界除妖。黄鳝精知自己没法较量,便就近钻进泥潭沙窝里,任哮天犬怎么吼,任赶山鞭舞得叭叭响,它也不露头。二郎神一怒,便从腰里取出一名叫“下尖叉”宝物,瞄准黄鳝精藏身处狠刺,虽没刺中黄鳝精要害,却让它受了重伤流血不止。黄鳝精困兽犹斗,拖住下尖叉往深井里跑,宁死不让二郎神收回宝物。直斗得山河颤抖,日月无光,托塔李天王闻讯赶来,全力相助 ,抛出一座宝塔,镇住飞山走石,封住深邃井眼,让黄鳝精憋死在里边。二郎神说:“慢点慢点。我的下尖叉还没取出!”李天王错会其意,以为二郎神怕他独占降妖之功,便说:“好说,好说,此妖乃我俩合作打败,就让这塔叫下尖塔吧!”。从此这塔一直叫做“下尖塔”了。<br></div> 午后还参观了这座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祠”的汪氏宗祠金紫祠。它不仅面积庞大,更“出格”的是其建筑形制直接照抄故宫太和殿的宫殿规格,该有的有,不该有的也有,属于典型的“越制”建筑,放在现在就是违建。<div>典雅的徽派风格中带着些属于皇室的堂皇和高贵,石雕、木雕精美而大气,楼宇殿堂高低错落,重重门栅仿佛看尽了世事,深藏着一个家族的陈年旧事。</div> <div>闻名于世的潜口民宅汇集了明清两代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徽州民宅,既有富丽豪华的宏楼绮院,也有幽静典雅的凉亭草舍。既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亦有现存最早的明代砖本结构建筑“司谏第”,还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可以说潜口民宅是徽州明清时期古民居的一个缩影,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曰:“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div><div>1984年起,当地政府将原散见于徽州各地的十余座岌岌可危的明代建筑拆迁复原、集中于此,进行精心布局,依山就势,打造了景色清幽,错落有致的潜口民宅。在这里集中了徽派建筑文化的精华。</div> 晚上,休息在离潜口不远的呈坎。呈坎——古名龙溪,原为徽州府歙县辖地,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他们迁入歙县后没有贸然地定居一地,而是慎重地进行了选择,在选择居住地时,以风水理论作指导,择定了歙县西北四十里的龙溪,改名呈坎。<div><div>《说文解字》中“呈”的本意是“平也”,后引申为“显”、“表”。“坎”从伏羲先天八卦所定方位看,应属西方,再从“坎”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看,应属水,这样,很明显,“水西边的平地”就是“呈坎”二字的真实内涵。<div>呈坎,作为罗氏家族的聚居之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呈坎罗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div></div></div> “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的。罗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据罗氏族人介绍,罗东舒幼年时期就聪颖过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隐居乡间,以耕作读书为乐。他积德行善,以仁义之心待人,赢得了“黄鲁直之才”和“欧阳永叔之贤“的美誉,当时的学者也都尊敬地称他为东舒先生。对这样一位备受人们爱戴的先祖,罗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据说对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庙的礼仪,这在徽州祠堂中是不多见的  村中有一桥为环秀桥,是溪东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建于元代的一座五孔石桥,有两孔因河道拉直被湮。古桥历经数年百年沧桑,依然秀雅如初,桥上有亭、亭中有座,<div>关于这座桥当地村民都能向你娓娓诉说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元时,呈坎村有一对青年夫妇,因家境贫穷,丈夫则别妻离乡,踏入商途,却因心力交瘁,客死他乡,其妻秉承夫志,捐资建造了这座横跨众川河的便民石桥,并以丈夫的名字命名为环秀桥。桥上廊亭为清代罗福俊改建,因他小名黑仂,村民也把这桥叫“黑桥”,时至“文革”期间,又改命为“红旗桥”,三易其名。而且这桥也是古代休宁通往许村、歙县的交通要道。<br></div> 村中的钟英楼为明朝更楼,也叫过街楼,原是侍郎罗应鹤府报时用,之后为村里打更、报时、警报的用处,相当于现代的“110”。“钟英”乃“钟灵毓秀、人才人才济济”之意。 呈坎成名早于西递、宏村,它以八卦布局、水圳系统和厚重凝练的明代古祠闻名于世。呈坎古村的建筑形制和歙县别处保持一脉相承的状态,显现出儒雅淳厚的特质,有别于黟县的秀丽灵动。也许与宏村、婺源古村相比,呈坎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没有那么风景如画、引人赞叹。但若单论建筑的历史价值,那么全徽州无出其右者。 呈坎是一部底蕴十足的书,它的内涵不是几小时的驻留就可以体会的,要真正读懂这样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相当的时间去慢慢品尝 呈坎,这座黄山脚下的徽州古村落,这里有水可渔,有田可耕,有山可依。恬静、闲适....。<div>游呈坎,一生无坎。这是呈坎对每一个来访者的最美好的祝福。</div> 结束了呈坎的游玩,驱车来到了唐模,它始建于唐朝,为唐越国公汪华曾祖叔所建。公元623年,汪华的后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为妻,遂迁居该村,并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为表先主(唐朝皇帝)对其祖先汪华及其后代的恩泽,决定效仿"唐朝"标准和规模营建村庄,便改名为"唐模"<div>至今,唐模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山清水碧,粉墙黛瓦,"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游唐模景区,唐代银杏树之奇、水街溪流之美、十桥几貌之胜、名家书法之雅、同胞翰林坊之特、一村三翰林之誉……令人陶醉,流连忘返。</div> 高阳桥座落在唐模村中水街上,建于雍正年间,《歙县志》载:“高阳桥,在二十一都唐模跨檀干,许克云建”。两孔间桥墩上嵌匾额“高阳桥”三字,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故名“高阳”以示郡望。桥上殿为仿明式木构架,昔日供有观音菩萨,因此有百姓又称为“观音桥”。小殿上游一面,装饰栏板和隔扇窗,游人可眺望水街风情。殿内靠南山墙嵌一石碑,记载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筹资情况。 唐模有一古香樟树,为什么在此称之为槐荫树呢? 1992年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来此拍摄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而得名,使这棵有4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做媒的媒)的美誉。 来到了最有皖南代表的牌坊,棠樾牌坊群。首先进入眼帘的牌坊边的金黄的油菜花田仿佛是大地母亲赐予我们的礼物,油菜花绽放得如此绚烂,一片金黄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此地陈年往事。 棠樾为鲍氏家族的聚居地。该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迁此定居,绵延了800余年。以“忠、孝、节、义”核心的石牌坊,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自西向东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七座牌坊庄重威严,连成一线,鱼贯而立,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据讲解员述说,鲍家连续兴旺了十八代。 棠樾,古称“唐越”,又名棠川、慈孝里。相传唐代初年,东晋新安太守鲍弘的后裔鲍安国与妻弟汪华捐资济民有功,唐高祖劾封为“唐越国公”,他们居住的村庄称作“唐越”。后来鲍氏借《诗经·甘棠》篇中“蔽芾甘棠”之句,谐音“唐”为“棠”,“越”字谐音为“樾”,意为甘棠树枝叶繁茂,利及后人之意,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 今天在黄山脚下,妹婿腿脚好上了黄山,我们几个爬不上去而去了情人谷(哈哈哈,主要是怕苦)。黄山情人谷的得名,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情体验。1986年,上海有36位青年男女到黄山游玩,邂逅于这条峡谷中。当时,此景区尚未开发,道路坎坷,甚至无路可走。因为迷了路,被困于峡谷3天。这3天里,他们相互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终于走出困境。因在静谧而美妙的峡谷中度过了人生难以忘怀的日子, 他们回到上海后,有10对结成了终身伴侣,其中有不少人还是翡翠谷内初次相识的。1988年,这10对谷中患难与共的上海伴侣重游故地,共同回忆2年前一起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两夜,感慨万分,于是联名写信给黄山市当地政府,希望将当时已定名为"翡翠谷"的大峡谷更名为"黄山情人谷"。这就是黄山情人谷的由来,并由此沿用下来 春风佛面,在明媚的春光下到了称自为水墨画中的宏村,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 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老姊妹俩在牛角之下。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 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晚上就住在屯溪吧,这是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老街上有一个博物馆万粹楼--中国首家古建筑形私人博物馆。它糅合了徽派民居、园林、府第、商铺的风格。馆内陈列着主人收藏的大批文物,以及500多件当代名人字画、900方珍贵砚台。据说是国内少有的古建筑形式的私人博物馆。 新安江畔老街口,和妹婿在仿古的亭前打卡一张。 晚上受到了妻弟二姐夫妇二人的热情款待。(好酒啊) 3月22号,我们一行来到了宁波市溪口,位于宁波市奉化的溪口镇,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在民国时期,因为出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而声名鹊起,又因深厚的佛教文化而享誉中外。 休息一晚,参观蒋氏的旧居,先从文昌阁天始吧。文昌阁是蒋介石与宋美岭旧居,因为宋美岭吃不惯井水,蒋特意在这里建造一个自来水塔。 这座三间两层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结构小巧,所用建筑材料水泥也称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小洋房一楼里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讲述了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的历史。1939年12月12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口不幸被炸塌的后墙压死,蒋经国闻讯后急忙从江西赶来奔丧,悲愤中挥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表达誓报杀母之仇的坚定决心。 1929年蒋介石创办武岭学校,校舍由翁文涛设计,上海孙裕生营造厂承造,次年12月竣工。有大礼堂、教学楼、宿舍楼、健身房等建筑40余幢,布局疏落有致,绿化成荫,其中古樟4棵,环境清幽。特色独具的大礼堂外观堂皇,装饰精致,具民国建筑风格。 有蒋介石自题奠基碑,楼上为蒋介石接待国民党高级官员处所。东倚武山,有三角枫、海桐等古树名木,山壁摩崖石刻“武岭幽胜”四大字,为1931年蒋介石所题。岩下水泥平台,置石凳石桌 “丰镐房”即蒋氏故居,是溪口镇上最重要的人文景观,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从前,按照当地的习惯,每个家庭都有房名,蒋介石父亲的房名叫“周房”,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蒋介石由此推及西周两代皇帝建都的丰邑、镐京作为自家的房号,希望自己的家族也能象西周一样兴旺发达,丰镐房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丰镐房又名素居,是因蒋家世代信佛,吃素念经,故而得名。 蒋家家族祠堂 蒋介石成长的地方 玉泰盐铺地处溪口三里长街武岭路中段。据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楼上,其祖父取其名为瑞元。 <br>自从蒋介石发迹后,玉泰盐铺被溪口乡人视为风水宝地。玉泰盐铺为蒋介石祖父蒋斯千1871年开设,以卖盐为主,兼营大米、酒类、菜饼和石灰等,雇有账房、伙计,为当年溪口镇上的大商号。 妻身体有恙就在溪口多住一天,25号来到千岛湖,著名的人造湖。当时为了建新安江水电站,淹没了大片农田和两个县城,其中就有一个淳安县城。而历史上的清官海瑞曾在淳安县干过四年的县令。60年代中期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因一篇京剧《海瑞罢官》遭到了文人姚文元的批判,从而引发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所以我对千岛湖有较深的印像。<div><br></div> 从景区千岛湖想到了湖底的古淳安县城,又从古县城想到了明朝清官县令海瑞,又从海瑞想到了吴晗的剧本《海瑞罢官》,又想到了文化大革的序目、、、。今天来到千岛湖看到这山水美景还是激动万分,历史-现实转眼一瞬间啊!!!(感慨) 下午,又回到了安徽屯溪,天阴下雨。还好下午的计划是花山迷窟,是在窟内游玩不用怕下雨。 景区以石窟特色为品牌,现以探明的石窟有36处,其宏大壮阔、玄妙奇巧的石窟景象在全国实为罕见,其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独具特色,国内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华一绝。 至于这些洞窟源于何时?如何形成?数以百万方石料倒去了何处?如何开采和运输?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春天的天气多变,出迷窟后来到徽州古城歙县后天气又转好了(运气真好)。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 在徽州府的大衙前。 最有名的是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歙县城中的老街还古香古色,在这条古街中还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物和故事与传说。 今天来到了妻弟的驻地芜湖,此地我30年前在此工作过,那时的这地方可以说是荒效野外,没想到现在是高楼林立,繁华无比。 芜湖铁画在休闲公园中布局,芜湖铁画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也是芜湖一张著名的名片。 3月27日,除妻弟留在芜湖我们四个回到了合肥,算算一转眼十天整,感叹时间过的真快。<div>第二天到合肥园博园休闲游。合肥园博园是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举办地。<br>它是利用原骆岗机场建设而成,包括百姓舞台展区、生态园林展区、城市更新展区和城市建设馆。</div> 今天我们游玩主要是安徽的几个园区,分别为亳州园、蚌埠园、芜湖园、安庆园、黄山园等,每个城市展厅都展示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文化 安徽名片迎客松壁画前。 国外的几个园区。 合肥友城展园与“一带一路”城市展园,其中有欧洲风情也有中亚特色、东南亚风貌,处处是打卡点。 域外风景 在合肥园博园中,这座信标台成为了新的地标,尤其在夜晚通过变换不同颜色成为亮灯大“蘑菇”。这也是来园博园的必须打卡之地。 时光荏苒,妻妹夫妇与妻弟的十天皖南之行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我们一同探寻自然的奥秘,领略山水的神韵,深切感受着岁月的沉淀。此刻他们将要回去啦,心中除了不舍还是不舍。这段美好的回忆恰似春日暖阳,会永远温暖着彼此的心房。我非常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届时我们将再次携手漫步,共同聆听大自然那美妙的和声,让亲情得以延续,创造出更多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