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它受自然环境以及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因地制宜,视角效果夸张明艳,富丽堂皇。装饰在祠堂、庙宇及民居的各种建筑工艺,从木雕、石雕、砖雕到嵌瓷、灰塑、陶塑,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吉祥如意图案等传统题材到岭南风物、江海水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纹饰,无不反映了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今天,这些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已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们不仅是精湛工艺的结晶,更是工艺传承不绝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木星式山墙</p><p class="ql-block">在潮汕地区乡土建筑当中,山墙的样式和装饰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演变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种基本样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中,木星式山墙“头圆而身直”,墙头顶端为下凹弧线,弧线两端形成上翘尖角,有的墙头在尖角下方还有折角。右侧木星式山墙外部采用嵌瓷装饰,以蝙蝠、寿桃、松树寓意福寿;以鹦鹉寓意和睦;以鹰寓意大展雄图;正中“天官赐福”(俗称加冠图)寓意加官进爵、步步高升;均由大寮嵌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少雄制作。</p> <p class="ql-block">灰塑悬鱼装饰</p><p class="ql-block">悬鱼原是“为官清廉”的象征,后逐渐成为传统建筑山墙外部的装饰,发展出“鱼”以外的各式图案。广府地区传统建筑的山墙上多用灰塑悬鱼装饰。左侧展示的“蝠鼠吊花篮”正是经典的灰塑悬鱼样式之一,为取“福”的谐音寓意,以蝙蝠和花篮为主体形象,由广州灰塑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制作。</p> <p class="ql-block">广府地区的传统建筑,特别是祠堂、神庙、大宅等,往往应用多种精湛工艺进行装饰以反映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与审美情趣。其中又以“三雕两塑”即石雕、木雕、砖雕,以及灰塑、陶塑最为出彩。同一座建筑当中,梁架、屋脊、墙体、台基等构件以不同材质与工艺打造、雕琢,通过丰富而高度程式化的纹饰题材以及繁复富丽的视觉效果,寄托了创作者与使用者对信仰与生活的愿望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贴金木雕梁</p><p class="ql-block">长375cm 高50cm</p> <p class="ql-block">贴金木雕彩门</p><p class="ql-block">彩门一般应用于广府地区的传统祠堂建筑,高高悬挂在大门前端,特别是在大门打开的时候,可作为挡隔与建筑正面的重要装饰。正因是祠堂“门面”,所以往往精雕细琢、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戏剧人物陶塑瓦脊</p><p class="ql-block">陈家祠聚贤堂瓦脊,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吴奇玉店所造。 这件陶塑是1975年台风损毁的瓦脊中残余下来较为完整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广州木雕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广州、佛山、三水三地木雕,因“三友堂”作坊而声名远播。广州木雕在广府地区传统建筑的彩门、梁架、檐板、柁墩、雀替、花罩等构件上广泛应用,多以体大质优木料打造;技法精细,以浮雕与镂雕见长;构图严谨,排布丰富密集的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金漆木雕北海太子访龙公图檐板</p><p class="ql-block">长130cm 高31cm</p> <p class="ql-block">木雕“吹笛引凤”柁墩</p><p class="ql-block">长60cm 宽28cm 高33cm</p> <p class="ql-block">广州砖雕主要装饰于广府地区传统建筑的檐墙、门帽、窗楣、神龛、山墙墀头等位置,多选用沙湾、佛山、东莞等地生产的上等青砖,先在砖上勾画,接着逐块雕制,最后依次镶砌,砖与砖之间缝着细丝、构成层次清晰而丰富的整体画面。广州砖雕的纹饰多是花草果品、鸟兽、人物故事与诗文题句等;技法上以刀工细腻的风格见长,常以浅浮雕刻画主体,局部结合透雕、圆雕、镂空雕等丰富手法,打造出远观时立体感强烈、近观时细节纤毫毕现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人物砖雕</p><p class="ql-block">长29cm 宽18cm 高14.5cm</p> <p class="ql-block">1、砖雕围边 </p><p class="ql-block">2、砖雕侧面人物</p><p class="ql-block">3、砖雕向日葵底座</p> <p class="ql-block">花岗石因防潮耐用,特别适宜南方日晒雨淋的湿热天气,所以常被用于打造台基、墙裙、柱础、桅柱、券门、垂带、台阶、月梁、雀替等需抵御日照及风雨侵蚀的构件。应用于这些建筑构件装饰的广州石雕技法主要有高浮雕、镂空雕、圆雕等。题材上除了常见的花草瑞兽、人物故事,还常见富有岭南特色的各种佳果。</p> <p class="ql-block">石雕人物雀替</p><p class="ql-block">每件长65cm 宽17cm 高47cm</p> <p class="ql-block">石雕柁墩</p><p class="ql-block">长100cm 宽15cm 高50cm</p> <p class="ql-block">灰塑与陶塑</p><p class="ql-block">广府地区的传统建筑当中,屋脊等位置多以灰塑装饰,少数采用灰塑与陶塑结合的方式装饰。灰塑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民间称之为“灰批”,不仅立体感强,而且色彩丰富,表现出灰塑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灰塑以石灰为主要原料,混合发酵后的稻草、纸筋等纤维质,逐层堆塑晾干,成型后上色;这种材质固色鲜艳,具有耐热防潮、不易变形等优点,适合方湿热气候。制作时直接在建筑上完成构图、固位、做坯、塑型、定型、塑色、上彩等一系列工序。2008年,灰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塑脊饰,是装饰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屋脊上的特殊工艺,产自石湾,俗称“石湾瓦脊”。其用陶泥雕塑,施以明亮釉色,再经高温煅烧而成,极具装饰效果,且固色耐久,适用于南方多雨天气。2006年,石湾陶塑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嵌瓷厝顶</p><p class="ql-block">嵌瓷,俗称“扣饶”或“贴饶”,是利用各色碎瓷片拼贴、镶嵌成各种图案、形象,装饰于屋脊、墙壁等处的一种建筑装饰。 瓷工艺多用于潮汕地区传统建筑,成为当地“争夸壮丽”的装饰潮流,更随潮汕移民而风行东南亚各地。嵌瓷能久经风雨、受烈日曝哂而鲜亮依旧,在雨 量大、气温高且常有台风影响的亚热带沿海地区有着卓越 的材质优势。2008年,大寮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建祠堂起大厝”的风俗孕育了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工艺,其装饰遍及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梁架载下,无一构件不是精雕细琢。其工艺百花齐放,雕刻有石雕、木雕等;雕塑有嵌瓷、贝灰塑等;彩绘有平面彩绘、描金漆画等,绚烂多彩饰既有人物故事、花草瑞兽等常见的吉祥题材,也有众多江海水族等沿海地域特色的图案。为表达敬神敬祖之意,这些建筑装饰都追求 腻繁复、金碧辉煌的效果。潮汕地区的民间信仰、神诞活动至今仍兴旺发达,与之紧密相连的各类装饰工艺亦传承不绝,不断发展。</p> <p class="ql-block">“赵云救阿斗”图木雕构件</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潮汕地区祠堂拜亭的械下木雕装饰构件。月亭又称抱印亭,是祠堂或民宅正中大厅之前的建筑,通常与大厅、走廊连接,因位于整座建筑的核心,是进入大门后最显眼之处,故往往成为投入最多、雕琢最精的地方;其极下更是装饰最为集中与精彩的部位。“械”为梁架的俗称,械下时常采用戏曲传奇、民间故事题材的木雕构件作为装饰。这件构件雕刻了“赵云救阿斗”的故事,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场面生动。</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描金彩绘狮子花果梁托</p><p class="ql-block">潮汕地区的梁托多采用狮子造型,因此当地借称“梁上獅子”。潮州木展狮子特色鲜明,往往头型巨大、双目圆睁,鬣毛丰厚卷曲、张牙舞爪,气势威严,具有镇宅与护佑子孙之意;除了狮子外,还有沿海常见的虾蟹以及岭南瓜果的造型,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喻意四时丰收。</p> <p class="ql-block">木雕彩绘鳌鱼雀替</p><p class="ql-block">鳌鱼是潮州木雕中常见的吉祥纹饰,又称鱼龙,源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鱼龙的形象多为龙首鱼身,作翻卷腾跃之状,象征着由鱼向龙的转化,寓意时来运转。装饰于建筑高处的构件上,更有独占鳌头、腾达高升之意。</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描金彩绘金漆狮兽图花板</p><p class="ql-block">1918年</p><p class="ql-block">长148.5cm宽22cm高6.5cm</p> <p class="ql-block">潮州金漆木雕凤梅雀图花板</p><p class="ql-block">长79cm 宽15cm高9cm -79cm</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獬豸梁托</p><p class="ql-block">这件梁托运用圆雕技法,雕造了獬豸形象。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传说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因此成为建筑装饰中常见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潮州石雕</p><p class="ql-block">潮汕地区依山近海,建筑易受海风侵袭,出于防潮考虑,此地传统建筑在台基、柱础、柱、梁架以及门厅构架等部位多用石构,并以丰富多彩的雕刻进行装饰。潮州石雕以镂通雕技艺见长,常以彩金穿插,色彩鲜艳,具有精细华丽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潮州石雕鳌鱼雀替</p><p class="ql-block">长53cm宽31cm高32cm</p> <p class="ql-block">广州旧家居展</p><p class="ql-block">旧广州家居是一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处处印记着老广州人家的生活痕迹:虚掩的脚门和横格趙栊大门,精美的雕花屏风,秀丽的蚀花玻璃窗饰,以及雅致的家居摆设,都保留着昔日华贵典雅的风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残破。每一块布满青苔的砖瓦,每一块斑驳的木板,每一块残存的饰件,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诉说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p> <p class="ql-block">广州西关大屋(模型)</p> <p class="ql-block">偏厅款客</p><p class="ql-block">偏厅是款待日常宾客或密友的地方。偏厅内摆放着长桥台,上有座屏、工艺品、油灯等饰品,与一侧的坳栏椅和公座椅对称放置,令人感受到随意和舒适。</p> <p class="ql-block">套色玻璃刻画</p><p class="ql-block">广州套色玻璃刻画是中西文化结合、独具地方特色的实用工艺品,它始于清末,采用国外进口材料和加工方法制成,以中国传统题材为内容再现于平板套色玻璃上,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常设于两个明暗不同的空间,多作屏门、窗扇的门格、窗心之用。</p><p class="ql-block">套色玻璃的颜色包括红、黄、蓝、绿等。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在玻璃上进行蚀刻、磨刻或喷砂脱色技术处理,工艺复杂精细,作品典雅秀丽。二十世纪初,套色玻璃刻画盛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流行一时的居室装饰品。四十年代后期因战乱而销声匿迹,六十年代,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曾一度对此工艺进行发掘,并恢复生产,终因材料缺乏而式微。</p> <p class="ql-block">百福龙凤狮七头大圆台</p><p class="ql-block">尺寸:直径130cm高82cm</p><p class="ql-block">作者:杨虾、招赞惠、连六、胡枝等</p><p class="ql-block">时间:1985年</p><p class="ql-block">圆台由黄檀木料全手工制成,全部采用榫卯结构,运用多层透雕、立体雕、平雕相结合的技法。圆台四周侧面共雕刻一百只蝙蝠,六只狮子口含活动吊环;圆台共有六条腿支撑,每只腿脚下雕刻一只虎爪撑地。台面配天然大理石。圆台配有六张四条腿圆凳,材料、造型与圆台相一致。这套圆台是当代广式家具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寝室闲居</p><p class="ql-block">寝室是夫妇休息之所。按照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风俗,媳妇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品,一般都放在寝室中,陪嫁品的多少,决定了媳妇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陪嫁品包括首饰箱、衣柜、洗面柜、梳妆台、樟木栊等必需品一应俱全。按照风俗习惯,房中所有镜子都不面对大床。</p> <p class="ql-block">姑婆房</p><p class="ql-block">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些妇女反对家庭包办婚姻,往往通过“梳起”仪式(把头发绾成髻),立志独身,终身不嫁民间称这些妇女为自梳女,又称为“姑婆”。姑婆独自生活,其居室中的台椅、茶柜等家具均形制独特、小巧精致。小茶柜上雕刻的“仙岩生玉女,佛井吐甘泉”,反映了姑婆的心境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罗汉床</p><p class="ql-block">罗汉床出现于明代,是一种三面设围子的床,最初因为是僧人常用而得名,故又称弥勒榻。清代中后期以后,罗汉床成为南方较流行的家具,旧广州的不少富有人家都置有罗汉床,或设于厅堂,或安于密室,作为主人休憩,与密友倾谈、抽烟、品茶之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