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泸县,中国酒城——泸州下辖县,古称江阳,位于四川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区,西南出海大通道桥头节点,距泸州中心城区34公里。公元前135年设立县治,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有着“中国龙文化之乡”美誉。泸县凭借长沱两江之利,历史上就是区域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明时期即是中国著名的33个商业都会之一。全县幅员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9个镇、1个街道,是四川省首批扩权县、西部百强县。</p><p class="ql-block">泸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 “一园二泉三湖四山十国宝多景点”。“一园” 即龙桥文化生态园,“二泉”即玉蟾温泉和百和高洞温泉,“三湖”即玉龙湖、海潮湖、九龙湖,“四山”即玉蟾山、万寿山、龙贯山、 五仙山,“十国宝” 即龙脑桥、泸县宋墓、泸县龙桥群、玉蟾山摩崖石刻、屈氏庄园、罗盘嘴宋墓群、光明茶马古道、 奇峰渡槽、 圆通寺、雨坛彩龙,“多景点”即“川南小九寨”道林沟、长江古埠文化地新溪古街、川渝古驿站立石古街、乡村旅游点太伏沙田坝、百和川南道教圣地东林观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金鼇阁上俯瞰泸县县城。</p> <p class="ql-block"> 龙脑桥 </p><p class="ql-block">泸县2008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是名副其实的"龙城"。</p><p class="ql-block">泸县龙桥已考证的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明、清两代建造最为盛行。在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建桥雕龙的风俗仍在延续。在官道所跨经的主要河流上,由官方主持、民间参与。民间募资多在一般乡道等必经溪流上修建龙桥。</p><p class="ql-block">泸县龙桥长则有100余米、宽约10米;短有的仅有长1米左右、宽约40厘米。桥墩在河流的上游一侧雕有龙。圆雕龙与桥体大小相符,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在泸县,许多石板梁桥上都有龙等雕刻装饰。这样的龙桥在今属泸县范围保存有140多座。泸县龙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内广泛分布,数量多且雕刻精美,桥梁建筑与龙雕造像构成了和谐的艺术美。这一地域文化现象有史可证由宋至今绵延近1000年不断,在全国也是难得一见的。</p><p class="ql-block">龙脑桥,修建于明代早期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梁板桥,该桥和赵州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桥。</p><p class="ql-block">龙脑桥为石质平板梁桥,呈南至北走向,横跨于九曲河上。全桥用30块长3.6米,宽0.95米,厚0.6米的石块铺成桥面。每块梁板重近5吨,桥墩每块条石重近7吨,整块石料铸成的龙雕超过14吨,龙口中的宝珠重达50千克,一个桥体单元的重量超过60吨。桥墩由四层灰沙岩石条垒砌而成,既未用榫卯衔接,也未用粘接物填缝,全靠各构件本身相互垒砌承托建设。2021年9月16日泸县发生6级强烈地震,600多岁的龙脑也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龙脑桥长54米,宽1.9米,高5米,12墩13孔。中间八座桥墩分别雕有四龙、一狮、一象、二麒麟等吉祥物,这些雕像有的口含宝珠,有的嘴衔绶带,有的脚踏绣球,有的足踩玉圭。各部雕刻雄浑刚毅,工艺规整,其细部刻工一丝不苟,故眼、耳,鼻、眉韵态十足,鳞翅流云栩栩如生。石雕动物的脊背凹槽上安置桥面石板,桥的一侧露出动物头部,一侧露出尾部。</p><p class="ql-block">此外,桥的设计还具有实用功能,如洪水来临时,龙口中的石球会因水流冲击而旋转发出声响,起到警示作用,提醒行人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龙脑桥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龙脑桥继承发扬了秦、汉、唐、宋的传统石桥建造工艺,雕刻斧凿大方、线条柔韧,造型古朴持重,形态生动自然,排列构思精巧,悦目自然而又气宇轩昂,整座大桥以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而令人震撼。清乾隆皇帝曾降旨“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p><p class="ql-block">该桥不仅是泸县珍贵的地面文物,也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罕见之作。</p> <p class="ql-block">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广场</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九龙灌浴雕塑</p><p class="ql-block">根据佛教典籍《本行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这时候花园里忽然出现了两方池水,天空中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下旨“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屈氏庄园</p><p class="ql-block">泸县屈氏庄园,位于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09-1845)。民国1912年—1916年扩建碉楼、戏楼、佛堂,庄园基本完善成现在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庄园作为粮站使用,1972年将庄园的一部分作为阶级教育展馆。1981年,泸县人民政府公布屈氏庄园为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6日,泸县屈氏庄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屈氏庄园是国家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庄园占地30亩,现存部分占地12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恢宏壮观。屈氏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冱水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p><p class="ql-block">庄园建筑群采取中轴线对称方式布局,以中堂为主,布局左右花厅、寝室、账房、书房、厢房。整体分为庄园主体、学校、花园、别墅等几大功能区,并有戏楼、碉楼等特色建筑。</p><p class="ql-block">庄园四周用高达8米的两层围墙围护,东西南北角有四座高12米的碉楼,围墙和碉楼用酒米浆子和石灰砖砌成。庄园内共有房屋180多间,共置有内外大小花厅、天井48个,并配有戏园、佛堂、前花园、后花园、水池、凉亭、钓鱼台、网球场、跑马道等设施。另外有九道拐等暗道机关以及地下粮库、地下银库。</p><p class="ql-block">正门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谐音衣禄繁华)的石刻牌坊。大门正中是前清翰林御史、伪总统顾问,泸州人高蔚然为其侄女婿屈恒升所题写的“醒庐”二字。两边是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谭延闿书写的“入和出明辉光照国、执义秉德安息康居”对联。"醒庐"是建造者为庄园取名,醒源于屈原作品《渔父》 :“举世皆浊,惟我独清 ;举世皆浑,唯我独醒。”庐即房子。外大门为民国初年扩建,大门两侧是高八米,八柱七开间,仿木结构,八字形的青砖围墙,墙上砌有福、禄、喜、寿大字,两侧有铁质蝙蝠钉“添福添寿,长命百岁 ”。</p><p class="ql-block">泸县屈氏庄园的最初园主是清朝担任知事的屈应选,他修建了这座庄园并奠定了其基本格局。后代人不断完善和修葺,到孙辈屈恒生时,庄园达到鼎盛,成为泸州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屈恒生掌家时,园中的打杂人员有40多人,土地有3500多亩,遍布泸县、隆昌、荣昌三个县的10多个乡镇。每年收租的粮食达到63万多公斤。此外家中的商铺众多,计有1座打米水碾、1个酒精厂、1个铁业铺、1个汇同钱庄、1个玉堂村餐厅、1所拥有2万多册藏书的启明中学、2座建在成都市区的会馆。为了兼顾生意,还高价买来2艘轮船,主要用于往返重庆、武汉、上海等地。</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泸县解放,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纠结地方反动武装等土匪占据了庄园,庄主屈法仁(号毅夫)被裹挟为土匪,匪徒据险负隅顽抗。1950年4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兵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终于冲进庄园,土匪被迫投降,俘敌100余人,庄园主屈法仁也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现碉楼上还密布着当年解放军剿匪时留下的累累弹痕。</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初,泸县屈氏庄园因其继大邑刘文彩“收租院”之后成为四川第二个阶级教育展览馆而名扬巴蜀。</p><p class="ql-block">泸县屈氏庄园是我国民间建筑高墙文化在川南地区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是泸县一带数十座庄园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川南民间建筑精粹”。</p><p class="ql-block">泸县屈氏庄园是川南一处具有中国南北民居风格、同时又兼备中欧风韵的民居群,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民俗、地方历史和当时历史时期的变迁诸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碉楼上还留有当年解放军剿匪时留下的累累弹痕。</p> <p class="ql-block">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进入到一个精致而典雅的时代,宋代石刻则是这个社会遗存下来的宝藏之一。四川泸县宋墓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发掘出土的宋代石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题材之丰富、工艺之精美,令世人震惊,可谓“长眠近千载,一醒天下惊”。泸县宋代石刻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亦是研究宋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珍贵遗产。如学界盛誉:“要研究宋代的社会生活,北宋看开封,南宋看杭州,民间看泸县。”</p><p class="ql-block">“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崇尚的死生信仰,上至显官贵胄,下至商贾富民,都热衷于在地下建造一个模仿现实的华美宅邸,希望在生命结束之后延续其奢华而精致的生活。历史在此间遗留下来的这一座座豪华墓室和华丽的石刻装饰,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写照,将宋代社会的若干遗迹镌刻在了永恒的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 玉蟾山</p><p class="ql-block">玉蟾山位于泸县县城旁,距泸州市区33公里,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海拔548米,森林覆盖面积8000余亩,景区规划面积为49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7.8℃。</p><p class="ql-block">山下有九曲河、濑溪河和马溪河。主要景点有塔林、双蟾对鸣、九龙浴太子图、千手观音、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流民图》浮雕等。</p><p class="ql-block">玉蟾山山间怪石嶙峋,皆形似蟾蜍,故有“遍山皆玉,无石不蟾”的美誉,且历来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被誉为“川南明珠”。玉蟾山以千手观音为核心的摩崖造像群,是历代能工巧匠雕刻的精美佛教摩崖造像,现存四百余尊。</p><p class="ql-block">多为明代的摩崖石刻,大者盈丈,小不满尺,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其中“千手观音”、“悟道图”、“刘禅戏海”、“十八罗汉飘海”等,雕刻精细,技艺娴熟,形态自然,堪称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流民图》是由泸县籍国画大师蒋兆和先生在上海创作。它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艺术长卷。原作高2米,长26米,现在的浮雕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三分之一倍,高3米,长40米。</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卷重点刻画了在日机的狂轰滥炸后,沦陷区人民背井离乡、弃儿卖女、上吊寻死等各种悲惨景象。</p><p class="ql-block">从唐至清,从圆通寺到玉蟾寺,皆为一方丛林,僧侣众多,曾设僧宫于此,俗称“和尚坟”,约20余座。玉蟾山石质细腻如玉,山石状似蟾蜍,故得名“玉蟾”。形似蟾蜍的石头遍山皆是,尤以“双蟾对鸣”闻名遐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