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的昆明春意盎然,这个季节正是昆明梅花盛开的时节,在昆明旅居,户外活动正当时。来昆明不久,到翠湖公园赏郁金香花时,发现云南陆军讲武堂就在翠湖边上,参观过后,想到了昆明历史上的另一所大学,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 在昆明的历史上,曾有两所神奇的学校,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历史地位。一所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另一所是闻名中外的西南联合大学,它们一“武”一“文” 双璧璀璨,使昆明这座边地古城,成为那个时代热血男儿最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在昆明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内。在学校大门的右侧,有朱光亚题写的“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了八年的联合办学,各自返回学校后,其所属师范学院为了给昆明培养人才,就留在昆明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 进入校园内,正前方的主路名为“联大路”,这条古树参天的大道,承载了许多往昔峥嵘岁月。在路的左侧,有许多西南联大相关的建筑元素。这是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纪念塔柱。</p> <p class="ql-block"> 在西南联大校训纪念塔柱不远处,就可以看见位于草丛中央的“国立西南联大三校纪念亭碑”,在纪念亭碑旁边有三座纪念亭,是纪念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时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不大的园林中,这三座纪念亭以正三角位置分布,分别代表了组成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正三角显示三校之间互相尊重的民主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革命友谊。</p> <p class="ql-block"> 这组名为“师林记”的青铜雕像,再现了西南联大教授们为民主科学侃侃而谈的景象。当年的西南联大,汇聚了全中国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知名教授。</p> <p class="ql-block"> 沿联大路继续前行,眼前一片草坪郁郁葱葱,这就是著名的联大“民主草坪”。1945年11月25日晚,面对6000多人演讲的闻一多,此时化身为一座雕像,立于草坪中央,那一身正气今天仍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穿过民主草坪,就到了西南联大旧址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来此参观最重要的目的地“西南联大故里”。这里是西南联大遗址的综合参观区域,入口处的大门,是按照原校门1:1.5的比例还原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西南联大的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用木板钉成,不施油漆,露着白茬”。西南联大校门上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个大字,题写者在写“国”字的时候故意少去一点,写“南”字的时候故意少去一横,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表达西南联合大学,是在国家破碎时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就可以看到三座人物雕像,就是组成国立西南联大的三位校长,分别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大大学校长蒋梦麟。</p> <p class="ql-block"> 大门的正对面的地上有一组浮雕,刻画的是“一二一”运动的过程。当时,西南联大学生发起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特务袭击,导致四名学生牺牲。这一事件被称为“一二一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拉开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这组砖木结构的平房就是保留下来的校舍。当年因为办学经费紧张和条件的限制,西南联大绝大多数的校舍都是茅草屋,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学习。</p> <p class="ql-block"> 因为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昆明避难,学校请他们规划建筑设计校舍。因为受经费紧张的限制,梁思成采用了极简主义的方法,用土墙和茅草屋顶来建造校园,窗框用树皮包留的木棍制成。这也是梁思成、林徽因这样的建筑大师,一生中最特别的建筑设计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这间至今完整保存的教室,铁皮顶锈迹斑斑,土墙敦厚结实,没有课桌,只有数十把“火腿椅”密集地面向黑板排列,这样可以节约空间,使教室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在当年校舍的旧址,这口土水井非常醒目,为当年西南联大师生日常生活所用。据说这口井是师生们自己动手打造的,可见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p> <p class="ql-block"> 在校舍原址的后面是纪念碑群,这里承载着西南联大的历史,每一个碑塔的后面,都记录着西南联大曾经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著名的西南联大纪念碑。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结束,师生在校址上树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成为中国教育史和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闻一多教授的衣冠冢和李公朴先生的墓。闻一多为联大著名教授,李公朴为中国民盟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害圆通街,全国震动。7月15日,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作了历史上著名的“最后的讲演”。7月15日下午,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殉难。</p> <p class="ql-block"> 为铭记革命烈士的功绩,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上,建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暨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纪念碑基座上刻有27位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名录,包括著名教授闻一多等西南联合大学烈士15位,昆明师范学院烈士12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建于1946年8月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为感谢昆明人民的支持,决定将师范学院留在昆明,成立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正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和背面书“教学相长”,是北大校长梅贻琦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 这座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设计的</span>原校舍,现在被改建成西南联大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85年,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馆内珍藏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还原了西南联大艰苦卓绝的八年办学历史。</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入口正面的屏风上,“刚毅坚卓"四个字的校训迎面而来。其含意是刚强、顽强、果敢、有毅力、坚定、意志坚强、毫不动摇的精神状态。它倡导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镇定和冷静,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始终追求自己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展馆门前的西南联大校徽,设计的轮廓为等边三角形,上书“联大”二字。内部三条线段将三角形进行了三等分,分别代表三个组建大学,三条线相交于一点,代表三校合一组成了西南联大,三角形的稳定性特质与锐利的边角也与其校训“刚毅坚卓”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西南联大旧址上的建筑是历史的印证,那么进入纪念馆之中,当年踏着战火硝烟建立学校的经历,就像一部历史记录片,向你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相继遭受战火破坏或占领。为了保存中华文化的教育精华,这三所学校被迫南迁至湖南长沙,并组建成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随着战火的蔓延,长沙的安全性降低,临时大学决定西迁至昆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展馆中展示的,西南联大当年从长沙迁往昆明的线路图,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长征”。当时前往昆明的线路共有三条,一路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坐轮船,到越南坐滇越铁路到昆明。一路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一路是步行团,沿湘滇黔公路,徒步进入昆明。</p> <p class="ql-block"> 最为艰苦的一路由黄师岳、闻一多、袁复礼等男教师和210多名男同学组成,他们徒步行程3000余里,历时68天,书写下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长征”。胡适曾赞叹道:“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p> <p class="ql-block"> 68天的徒步行程,这只200多人的队伍历经千辛万苦,由于体力不一样,队伍越拉越长,有时候首尾相距十多公里。吃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集中,每人盛一碗,先到先吃。然后清点饭碗,只要碗都空了,就说明人员齐了。</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成立以后,因为只是临时性联合办学,并没有设立校长一职,而是组成联合常委会,三位校长都是常委,再轮流担任常委会主席,共同负责校务。三位校长,成了西南联大的三巨头。</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迁入昆明后,由于经费困难、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等原因,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差。教室都是草房而且没有门,冬天寒风呼啸,夏天烈日炎炎,屋顶漏雨严重。夏天蚊子多,晚上蚊虫叮咬不断。此外,学生为了填饱肚子,还要经常去野外挖野菜、捉蛇、捉虫等。</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西南联大的女生宿舍,条件非常简陋。下图是图书馆,是用废油桶和木箱叠加起来的书架,坐位也只有十几个,藏书也不多。所以每次开关学生都要把门挤破才能抢到位置和借到藏书。</p> <p class="ql-block"> 就是在炮火纷飞的年代,在这样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他们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杨振宁以高二的学历考入西南联大。1938年至I942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师从闻一多、周培源、吴大猷等教授。1945年春,李政道由浙江大学转学至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就读,师从吴大猷教授。</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38年杨振宁报考西南联大的准考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政道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注册卡片。</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8年时间,但确被誉为“教育史上珠穆朗玛峰”,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5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这所诞生于抗日战火的著名大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贡献和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还在于其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展现了教育救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西南联大旧址的参观,看到被称为“砚池”的这一潭清澈池水,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这束教育的火种会生生不息?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西南联大所呈现出的教育精神,仍然值得借鉴和弘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