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团游黄山、登庐山随想

姜君

<p class="ql-block">【开篇语】隔楼邻居相邀一同参加了“黄山 宏村 庐山 婺源花海5日游”,一行下来全程费用仅需360元/人,独立成团,专车专导,包括住宿一价全含,于3月19日发车前往;黄山和庐山我都没登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样的评价把黄山推崇为第一名山,岂能错过!庐山也是耳熟能详,只因一位直言不讳,为民请命的开国元帅受到了错误批判,有句诗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即可看山看峰看景,又能了解“庐山会议”的人文故事,岂不是美差!此番行程有车马劳顿颠簸的辛苦,也有给人带来的美好回忆!可谓苦乐均衡,忘掉苦楚,只留美好,随着大巴车的轱辘,把一路记录下来的美景共同欣赏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黄山脚下的宏村</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村庄四面环山,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因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好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给人印象是值得到此一游。我们坐着大巴车到宏村已是上午十点,计划原是先登黄山,傍晚入住宏村并夜游;3月20日为星期三,黄山正在搞激励政策每周三免门票,这样全国各地游客都奔着这一天而来,造成离黄山300公里以内找不到住宿,只好在其以外的安徽岳西县入住,所以赶到黄山脚下已晚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宏村规划成“牛形村落”</p><p class="ql-block">整个村落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指的是村内人工修建的渠沟,也兼有泄洪功能;这些水系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为“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如果站在高处俯视一下,可清晰看到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斜卧的水牛,形状惟妙惟肖,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也为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建筑群增添了无限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宏村大门就是景区的检票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标记着“5A国家级旅游景区宏村”的石块前,当地的男导游宣布:游宏村只给一小时多点,限11:20分到此标志处集合,</span>虽然时间短了点!我们还要<span style="color:rgb(1, 1, 1);">找个地方吃饭,然后登黄山。我们在此作短暂停留时,</span>就明显感觉出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全是打着各种小旗帜的团队从身边经过。宏村的迎宾大门是一座四面敞亮的三楼式建筑,如挺拔高大的亭子,屋顶灰瓦覆盖,四边端头翘角弯曲,檐下正门上方书写“宏村”二字;游客虽多,刷身份证入进的速度还是蛮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往宏村四桥之一的画桥</p><p class="ql-block">南湖是进去宏村景区大门后看到的首个景点,开阔的水面呈弓形,环湖边有许多写意学生在画画儿;沿着湖边行走看到对岸全是白墙黑黛的民居,南湖上有一座精美的石拱桥,名叫“画桥”,桥身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造型优美,结构坚固,穿湖而过铺着石块直通“牛肚”的石路,仅能并肩两人通过,是电影《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牵马走过的地方,也是村民们泼水嬉戏、谈情说爱之地,更是游客们拍照留念的热门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p><p class="ql-block">是宏村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它坐落在南湖畔,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是宏村十大景观之一。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书院黛瓦粉墙,讲堂祭祀楼舍连栋套着,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里供奉着孔子的牌位,会文阁是学生读四书五经的场所,启蒙阁是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是休闲观景之地,祗园是操场活动身体的场所,说白了就是一个村的小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乐彼园</p><p class="ql-block">绕过南湖书院向后院走去,有一块很大空地呈现在眼前,右侧有棵200年树龄的龙柏木;左侧则是新修建的乐彼园。该宅为二层楼阁,上面高悬“乐彼园”牌匾,一楼正厅为宽和堂,未进堂内看到门口的对联是:“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宽和二字取自汪氏宗族在创业过程中的一种人生感悟,是宏村人经商、从官和生活中的一种理念;宽和堂为乐彼园的正堂,还有椿和堂、傍云楼、凝雪斋、豫和堂等院落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傍云堂又名秀才第</p><p class="ql-block">为椿和堂别厅,原建于柯村翠林,是清末秀才们的住所,上世纪90年代,中坤建筑集团将此整体迁至宏村内;整栋房子做工细腻,用料考究,器宇轩昂,尤以木雕为著。重点介绍一下这里的天井,也在南湖书院看到过,天井在宏村人的眼中则是另番意思:他们觉得天井就好似一个聚宝盆,天上下雨便是下金子,下雪则是在下白花花的银子,喻意财源滚滚从天而降,而雨水从天井的四角流入地下,则为“四水归堂”、“肥水不流他人田”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宏村水圳,戏称为牛肠</p><p class="ql-block">从傍云堂出来,徜徉在古老的巷弄里,感受这个小村庄的历史和文化,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每一条小巷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座房屋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不知你细心观察了没有?巷弄边都有条溪水在流淌,宏村人称它为水圳,也就是牛肠;这条已有600年历史的水圳,总长度有1200多米,它会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它是利用地势落差,用石块砌成不到半米宽的人工水渠,把上游的河水引到村中,解决了村中用水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处于整个村庄中心的月沼</p><p class="ql-block">穿越狭窄的巷道,看过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来到了一片豁然开朗的池塘,映入眼帘的就是“月沼”,也就是当地人称为“牛小肚”的水潭;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凿引西溪水,流过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处,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月沼为半月形,取“花开则落,月圆则亏”之意,喻意汪氏宗族及其事业,永远都要似未圆之月,未开之花。池塘四周青石铺展,白墙黛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与并排的望月堂</p><p class="ql-block">在月沼北畔正中最显赫的位置有两座堂舍,与月沼常伴;居东的为望月堂,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二楼式,一字排开朝北延伸过去;汪氏宗祠是宏村唯一的祠堂,由门楼厅、乐叙堂、前院、议事厅、享堂四部分组成,为家族开会、祭祖、议事、惩罚、婚嫁的场所;进入门楼厅,绕过照壁便可看到樱花枋上悬挂着“乐叙堂”匾额;整个祠堂建筑呈凸字形,祠堂三重檐门楼坐落在最后,檐下砖雕上刻有红色二字“恩荣”。大部分游客是沿着月沼南岸出去的,所以没有亲临参观汪氏宗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村口两颗古树</p><p class="ql-block">从月沼出来一看时间傍11点钟,不敢再转游了,只能打道回府!走到一桥头写有“出口”处时,看到岸边南北耸立着有500年树龄的两棵古树,北侧的叫红杨树,高19米,树冠像一把巨伞四面覆盖;南侧的叫银杏树,高20米,是世界上稀有树种,这两棵树象征着宏村的“牛角”,也是宏村的“风水树”;按照村里的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圈,预示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去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银杏树转个大圈,寓示子孙满堂,高福高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宏村的最好方式是放慢脚步</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黄山脚下的宏村,没有背靠大“山”好乘凉的意识,却把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精美的古民居,打造出安徽民居的杰作代表:中国徽派文化古建筑群,就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村庄”,它因一部电影《卧虎藏龙》而闻名中外,同年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游宏村最好的时机是在日出日落时,那时候的村庄样子最美,只可惜我们却在正中午欣赏了她的芳容,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闹得,没办法呀!谁让咱参团游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登黄山</p><p class="ql-block">我们团队总共有52人,逛宏村说是11:20分集合,哪能这么统一听话,这不是部队,总会有人掉队的!等齐人后上大巴车急忙往黄山南门赶,路上见山体侧面的广告语写为“登黄山,天下无山”,此语明显带有偏激的观点,说“黄山是天下名山中的极品”这还能接受;又在南门附近一家餐厅吃过午饭,刷身份证坐景区公交车进黄山已是下午一点多。磅礴的日出、壮观的云海、奇异的佛光恐怕无暇顾及了,只有华丽的晚霞之美能让你感受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缆车上山</p><p class="ql-block">一辆接一辆的景区公交车把去往同一目的地“迎客松”的游客,送到黄山玉屏索道大门口已接近下午两点,在这里你可自行选择:或徒步登山或坐索道上山,索道需自费90元/人,有两位来自和村的团友就是徒步爬山的;来登黄山的人群那是乌泱乌泱的,等着坐索道的人群在围栏里慢慢蛹动,就像穿越人体“十二直肠”一般,过了五六弯后才蛹到了检票口;接近登临箱体短暂的时间段内,透过间隙在山下远眺了莲花峰并拍了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箱体内可观赏到不同景色</p><p class="ql-block">玉屏索道下起慈光阁、上至蒲团松,全长2176米,高差752米,为自动循环吊厢式客运索道,其运行速度可达6米/秒,吊箱内空间大配有八人座位,乘坐舒适便于观景,在箱体内可俯瞰山涧溪流及索道周围具有雄、奇、险、幻等特色景点;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于世;这一时间段登山能看到的就剩奇松了!随便抓拍了几棵长在峭壁上的奇松与奔着“迎客松”去的做一下比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黄山六大景区之一,几乎是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黄山绝胜处”之称,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推崇为黄山风景区中最为核心、最为精华的景区;只要脚力、腿力能跟上!在这里即可远眺眼前的黄山最险峰:天都峰,又可攀爬玉屏楼背靠着的玉屏峰;还可走一段路程登临黄山最高峰:莲花峰。依我之见:现实点吧!看看玉屏楼前面悬崖峭壁上“迎客”、“陪客”、“送客”这三大名松就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屏楼背靠玉屏峰</p><p class="ql-block">该峰海拔1716米,有尊天然形成的“睡佛”仰面朝天地横躺在峰顶上,头朝西脚向东,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睡佛上身侧面石壁上刻有毛主席的草书“江山如此多娇”,也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题刻的“黄山第一处”等;玉屏楼正前的小广场叫文殊台,玉屏楼所在位置在古时是一座名叫文殊院的寺庙。再看两块石头!在其左边有块高高扬起的立柱,很像大象鼻子所以叫白象石;与其对立在文殊台东端尽头有块巨石叫青狮石,因为青狮和白象分别是文殊、普贤两菩萨的坐骑,这就叫青狮白象守文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p><p class="ql-block">这棵松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有10米之高,胸径0.64米,底径0.75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别看它生长在石缝当中,许多根系还全部裸露在外,不过就是在这样恶劣环境下还始终屹立不倒,也多亏政府给它配备了“营养师”,是守松人细心呵护的结果!这棵松紧靠的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帅草书的“风景如画”四字;这棵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已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屏楼周围共有“三大名松”</p><p class="ql-block">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处处都有青松的点缀,黄山共有十大名松:1.迎客松;2.陪客松;3.送客松;4.蒲团松,在玉屏楼至莲花沟的道中;5.黑虎松,在始信峰岔路口;6.探海松,在天都峰顶上;7.倒挂松,在莲花峰道中;8.麒麟松,在北海至清凉台的路边;9.竖琴松,在卧云峰的北坡;10.连理松,在始信峰顶上。仅在玉屏楼四周就有迎客松、陪客松及送客松三类古松;先说文殊台前的陪客松:似长年累月既陪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亭亭玉立,姿态秀丽,其旁石头上有“果然”二字题刻;再说送客松:高4.8米,树龄约450年,立于玉屏楼右侧道旁,此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形似作揖送客,与迎客松一左一右遥遥相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都峰</p><p class="ql-block">站在玉屏楼前面的高处就可瞻仰到天都峰的风采,该峰海拔1810米,位居黄山第二高峰;天都峰与莲花峰,每隔五年交替开放,明年起才是游天都峰的好时机。天都峰,是群仙们的都所,更是黄山林峰之天都,当你登峰到达顶端时,有种天上来的仙客飘到“天都”的感觉;天都峰上奇景非常的多,雾云乍起,白雾茫茫,仿佛进入仙境,只有登顶才能独享“风景这边独好”的意境。徒步下山路过天都峰的山门口,拐进去打卡拍照,不枉“不到天都峰,等于一场空”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莲花峰</p><p class="ql-block">黄山景点繁多,景区分散,很能练练你的腿力;莲花峰的海拔为1864.8米,是黄山的第一高峰;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他还指出天都峰“亦俯首矣”;没有测量仪器仅凭目测就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真乃神人也!所以徐霞客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莲花峰主峰峻峭高耸突兀,气势雄伟,小峰簇拥,宛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其实登顶后也没什么看头!只有一海拔高度碑在那儿守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徒步下山</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同参团共有6人,导游把我们编为九号家庭,也许就数我们这一组年龄岁数最大的了,他们5人要比我大三两岁,我是都该称其为老兄的!在玉屏楼小广场上稍作片刻休息之时,导游跟我们这组年龄大的商量,是否可以徒步下山?他们5人先后同意,我更没说的,一是徒步下山可看到不同的景色;二是乌泱乌泱的人群坐索道,十分厌倦;三是他们比我岁数都大,只要他们能坚持走下来,我也能!四是能节省90元钱,这是最主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山是一很艰难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在下山口处挂着一块温馨提示的牌子:玉屏楼至慈光阁距离约为6.5公里,山高路陡,徒步下山约需3小时,你要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量力而行。刚下山时心中充满了期待,还能顾及周边的山景,也不慌着下山,慢慢地边下山边拍照;下到中部时腿就感觉吃力了!一手入着拐棍,一手扶着栏杆把身体架起来慢慢下山;快到底部时见一位老者被滑竿抬下来,一问费用需掏700元,老人也说有点贵,但没办法呀!实在一点也走不动了!直到看见慈光阁寺院才不用下台阶,徒步下山总算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完黄山后记</p><p class="ql-block">同行的团友问我:看完黄山感觉如何?其实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是想让我说一般般吧!我给他回答的是:人家来过咱也来过!好与不好大家心知肚明。我想说的是:不要被“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忽悠了!此语出自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的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那时几乎无人像徐霞客游走祖国四方,出游人员少,就很少有人跟他提出反驳意见,他赞美黄山之语只能代表他个人观点,只不过被聪明的安徽人引用起来大力宣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江西婺源</p><p class="ql-block">婺源县地处江西、浙江、安徽三省的交汇处,往正东是浙江省,东北向是安徽黄山市,现归江西上饶市管辖;婺源是个山地众多的县,并没有大江大河大山,准确的说应是丘陵地貌更加恰当,近二十年因为徽派乡村和油菜花的加持,婺源从而变成了热门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大小景区有些多而散,分布在不同位置上,即使挑选“肥”的打卡,也需要至少三天以上。有些事情往往是期待值越高,失落感就越大!这么好的地方我们一天内到底去了哪儿?细听后面的分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入驻婺源李坑景区附近的宾馆</p><p class="ql-block">婺源很多村落的风格都与安徽黄山脚下的宏村相似,就是所谓的水乡风情、最具诗情画意的村落,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坑和汪口两景区;我们团队所有人从黄山下来集合齐已经到晚上八点半,摸着黑跨省赶到了李坑景区附近的宾馆入驻。婺源秋口镇的李坑村距离婺源县城大约12公里,村内保留了很多明清风格的徽派建筑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这么近、那么美”我们却没有走进村落观摩!把一整天的时间浪费在听课购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竹筏</p><p class="ql-block">汪口古称永川,汪口村旁的这条大河自然被称为永川河,这条河是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各乡镇的重要水运通道;公路的发展使永川河失去了水运功能,勤劳的汪口人开始做起竹筏漂流的营生。坐竹筏是我们到婺源打卡的第一项活动,21日凌晨五点就起床了,边上车边发早餐,大巴车要六点前赶到河边;不坐不知道,坐上也没啥意思,就是绕着永川河转一大圈,白白耗时20分钟。竹筏也不是白坐的,需额外掏60元/人,如果你不掏钱就取消赠送的3正餐,这算不算额外收费呢?坐罢竹筏后大巴车拉着我们到了一家土特产超市,推销员口若悬河地极力让我们购买驼奶粉、耗牛肉等产品;后又到一家蚕丝品推销店,光听这两家的授课、购物就浪费掉整整一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婺源油菜花</p><p class="ql-block">午餐是在一家“老邱饭庄”吃的团餐,导游解释说:吃这种饭叫管饱不管好!我们这一桌一直是十个老男人组成,不管上什么菜劈里啪啦就吃光了!导游今天特意给我们这一桌掂了一瓶当地的酒,有点祝贺的意思,祝贺啥呢?缘于听课不乱跑,我认为是徒步下黄山累的,腿疼不能乱动了!还有一现象是购物积极踊跃,仅蚕丝被就购买了六套,那可是大手笔呀!婺源最具特色就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绝对不能错过看油菜花。吃罢午饭已临近下午一点半,说是要去婺源石门看油菜花海,当大巴车停留在不知名的马路边下车时,看到的哪儿是花海?简直就是一片短小花地,我们再一次被忽悠了!片刻功夫后又上车去往下个景点景德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博城</p><p class="ql-block">婺源距景德镇市有85公里远,大巴车跑起来需一个半小时;景德镇是瓷都,到景德镇后我们看到的是:用钢筋水泥堆砌成的陶博城,是一座高质量推进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的交易中心。所幸的是这里不强买强卖,有位导购员带领我们这些不做买卖的人转了一大圈,依我看就是让外行人看一下陶博城的阵势,多么的宏伟庞大。转罢后大巴车又拉着我们回到了原来驻地,急得司机师傅直骂娘!白白多跑200公里,原因是下一站是九江的庐山,婺源~景德镇~庐山恰巧是从东至西的直线距离,到景德镇就不要返回了;而我们返回目的是:晚上还要听一节推销厨具用品的课,总之是导游不给力,安排不合理,应先听完三节课再去景德镇,不用来回跑,不必在路上瞎折腾浪费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又见庐山</p><p class="ql-block">庐山,不仅风光秀丽,更是集教育、文化、政治于一身;首先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庐山留下了众多至理名篇和诗句!更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庐山由此达到与“五岳”并立的崇高地位。近代蒋介石也与庐山结下政治情怀,视其为“安邦定国吉祥之地”;其实风云变幻、扑朔迷离的庐山,很难让人看清“庐山真面目”。这里唯一不变的是气候温度,处在22℃上下的恒温状态,全国被列为“夏都”的名山共有九座,我已去过四川峨眉山、河南鸡公山、安徽黄山,再加这座庐山共登临过四座称之为“夏都”的名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庐别墅</p><p class="ql-block">在购票大厅内导游给我们买好车票,直接上楼乘坐景区公交车,将近一小时送到美庐别墅旁下的车;说明一点:景区公交车票费用是自理的,90元/人,随后排队入内参观别墅。据《庐山续志稿》记载,蒋介石一生共18次上庐山,自从1933年8月搬进“美庐”后,蒋介石夫妇更是每年夏天都上山避暑、办公,继而成为国民政府另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的五次“围剿”,有三次都是坐镇庐山策划指挥的,在1934年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红军被迫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这使得蒋介石大为得意,他视庐山为“安邦定国吉祥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庐山庄</p><p class="ql-block">是庐山所有别墅的优秀代表,是国内极少的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共同居住过的房屋;其内所展示的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美庐”遗存物品;二为国民政府要员在“夏都”政治活动的历史照片及历史物品;三是牯岭历史及20世纪30年代所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四是1948年8月18日,蒋介石离开庐山前,在院内一块平卧裸露的巨石上,题写了高约35厘米的“美庐”二字,落款为“中正题”三字,这是蒋介石在向庐山作最后的诀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兴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即公元1935年,曾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解放后改名为“人民剧院”;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会议,分别为: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召开这三次重要会议使得庐山大礼堂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建筑,已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展览馆,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伟人合影 感悟历史</p><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坐落在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掷笔峰麓的火莲院内;沿着门前石台阶走进院内,随机看到了旧址外松柏茂密,旁边溪水潺潺,环境非常优美;迎面可见正门门头上嵌有“庐山人民剧院”六个红色大字,其上竖立着一条横幅上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前厅有一尊毛主席金像矗立在大厅中央,我也趁机找空与伟人肖像合影留念;毛泽东曾在此主持过三次重要的中央会议,依然保留着1970年时承载着历史的会场布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会址内展出许多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巡走一楼的展厅,看到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许多照片和图文资料:有毛主席手持香烟信步游的照片;有周总理与放牛娃周桂花的故事;有刘少奇重游海会寺和白鹿洞书院的旧照;还有记录朱德委员长的图文。除这四伟人外,也有彭德怀、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都在庐山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传颂着一段段佳话;通过参观看到了很多实物,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确实增长了很多党的历史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9年的庐山会议</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爱山,他出生在韶山,开创在井冈山,转战于宝塔山,一生难以释怀的却是庐山,缘于令人费解或不乏各种评说的是毛主席在庐山;1959年是毛主席第一次登庐山,主要是参加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同志心情放松,会议气氛活跃,以致于有“神仙会”之说;从8月2日至16日,会议开着开着内容从纠“左”到反右,变成了气氛异常紧张的会议,彭德怀因“万言书”成为“悲剧”的主角!最后会议一次通过《关于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以极其沉痛的教训载入中国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庐山抗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参观罢庐山会议旧址,沿着指示牌找出口,路过“庐山抗战”纪念馆顺便进内瞻仰一番;里边有蒋介石在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抗战宣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一“铮铮誓言”如雷贯耳。在一间展厅内记录了庐山保卫战:1938年7月至1939年4月,以江西保安团为主的庐山孤军,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日军周旋达8个月零23天;庐山孤军抗战,延缓了日军占领庐山的时间,牵制了日军西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览锦绣谷</p><p class="ql-block">狭谷是一段长约1.5公里,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的秀丽山谷,因四季红紫匝地,四时花开,犹如花团锦簇,故名锦绣谷;许多石头上刻有“天桥览胜”、“断岸千尺”、“黄云万里”、“纵览云飞”等字样,这些摩崖石刻和文学诗词散发着墨香底蕴,为来锦绣谷旅游的游客深度解读庐山自然人文提供了鲜活的注脚。沿途要经过:1.天桥;2.好运石;3.险峰即猪头峰;4.礼贤门;5.谈判台;6.梵音泉;7.观妙亭;8.仙人洞;9.蟾蜍石;10.御碑亭等十个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第一奇观”天桥"</p><p class="ql-block">是在怪石簇拥的狭谷中,有一块巨石,悬空伸出,宛如悬在凌空中的一座桥,故称"天桥”;从“天桥览胜”石刻旁下入谷底,是观赏天桥的最佳处;天桥是冰川溢口的遗迹,更有传说此处为天降金龙化成虹桥救朱元璋之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1353年的元末时期,朱元璋与陈友谅率兵决战于集庆战役,朱元璋惨遭失败而逃往庐山,慌不择路逃到悬崖峭壁前,正在万分危急之时,一条金龙从天而降,化作虹桥横跨悬崖两端,朱元璋绝处逢生,避免了陈友谅的追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好运石又称鹰嘴石</p><p class="ql-block">走过“天桥”没多远,就有一块偌大的奇石出现在山道上,这是第四纪冰山运动的产物,大家都抢着跟好运石合照,然后摸一摸、转一转石头沾沾好运,祝愿自己好运常在!绕着这个石头转圈有这样的说法:转一圈可以带来官运;转两圈可以带来财运;转三圈可以带来桃花运。信不信由你,但石头已被人摸得溜光滑润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美丽动人的传说,相映生辉,将游人带入了神奇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黄云万里石刻</p><p class="ql-block">在狭谷里有块石刻写着“黄云万里”四字,这四个字正是李白写的《庐山谣赠卢侍御虚舟》其中的一句;公元760年,60岁的李白因跟错永王被流放夜郎,此时的他突然收到赦书,兴奋不已,来到庐山写下了这首诗:“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这四个红字只是起了个点缀作用,景色啥也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金岩峰即险峰</p><p class="ql-block">沿着依山小径继续前行,一座数十米高的孤峰凌空拔起,竖在眼前;顺着攀岩小道登临峰巅,顶上是块平坦区域,好多人在此稍作停留休息,山顶边的围栏上挂满了红布条和同心锁!也不知在这孤峰上许的什么愿?站在峰颠上可以目睹锦绣谷的全貌,接近边缘向下看比较险要。喜欢追求险峰之壮观与瑰丽的毛主席,就把此山峰称之为险峰,有诗为证“无限风光在险峰”指的就是金岩峰,此峰主要是雨后岩崖流金,而得其名的。慢慢从孤峰下来回头张望看到“锦绣谷”三个大字嵌刻在石壁上,石刻突岩,酷似猪头的嘴部,所以人们又称"金岩峰”为”猪头峰",相传为朱元璋使者拜访周颠时所带的祭祀品,化成为此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礼贤门</p><p class="ql-block">去往仙人洞的途中,遇到几块石头组成的一个小门洞,长不到5米,狭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个子稍高点的需低头弯腰才能过。绕过这组石头来到另一面,石壁上刻有三字,我问同来的团友怎么读?他磕磕绊绊念到:补什么门?还是同来的小姐姐告诉我们,念“礼贤门”。据说蒋总统与马歇尔将军当年就走过此门,蒋介石在门的另一边迎接马歇尔,让高傲的美国将军不得不低头弯腰出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谈判台</p><p class="ql-block">走过礼贤台,绕过一个弯来到了谈判台旧址;1946年7月,蒋介石、宋美龄再一次入住离别了八年之久的“美庐”。几天后,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将军来到庐山,同蒋介石磋商与中共和平谈判事宜,马歇尔在庐山、南京两地来回穿梭共计8次,当然了不是回回光在此谈判的!也许这里只是经历过一次,但景区却拿来说事,有点小题大做了!最终,马歇尔与蒋介石调停失败,两人不欢而散,结果是蒋介石失去了整个大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梵音泉</p><p class="ql-block">在谈判台旧址的另一侧旁边,有一口泉水名叫梵音泉,每当泉水漫过的时候,泉水撞击崖底的石头,就会发出像是和尚敲打木鱼的声音,而得其名;“梵音泉”三字刻于石壁上,行楷阴刻竖写,三字长约38厘米;石下有泉水流出,上面的池子叫许愿池,据说在里面洗洗手、摸摸头,万事都不愁;下面的池子叫好运池,据说把钱往里扔,扔进盒子里面就会有好运!傻子才会相信你这一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仙人洞月亮门</p><p class="ql-block">从梵音泉继续前行,走了一段很长的直路终于看到了仙人洞月亮门,还有一道设在仙人洞的另一端,两门的形状一致,但规格不一样,一小一大地垒砌在仙人洞的两端;见到月亮门人们有些小激动,人流涌动争先排队在此停留拍照。仙人洞系悬崖绝壁中之天生石洞,因洞口顶其形如手,故又名“佛手岩”;洞高7米,宽为10米,深约14米,内有两道泉水沿石壁而降,这便是《后汉书》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原是佛手岩</p><p class="ql-block">此洞是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不断分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的天然洞窟,因其外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此名在清朝年间更改为仙人洞,主要与唐代名道吕洞宾有关,相传他曾在该洞中修炼并最终成仙,后人为奉祀吕洞宾,才将名称进行了变更;洞中央设立“纯阳殿”,内置吕洞宾坐像,像前香火焚烧不断,这里已成为游人喜爱的胜景,也是道教的福地洞天。此外,仙人洞的名声也因毛主席的《七绝》诗而广为人知,游过仙人洞后,有一股流连忘返的情怀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石刻</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版图上,称之为仙人洞的不止一个,有江西庐山、辽宁鞍山、广东高州、吉林白山四地都有仙人洞,但庐山仙人洞最为出名;我是按左进右出方向巡游洞中,摸着幽黑进到最深处,先看见“天泉洞”三字,又看到“一滴泉”的泉水高出碗口而不溢,是因其水的比重较大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围栏石板上一侧写着“琼浆”一侧写有“甘露”,立柱上小楷字书写着“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的对联,再往外走看到“岩中不断千秋雨,洞里常生八月寒”的诗句镶嵌于石壁上,以及毛主席的那首《七绝》诗,最后见“洞天玉液”而出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仙人洞前的石松 </p><p class="ql-block">在仙人洞前左侧,有一大块巨石从山中峭壁处延伸出来,宛如一只大蟾蜍,这座伸腿欲跃的巨石就叫“蟾蜍石”;在这不毛之地的巨石边却拱出一株苍松,名叫石松,其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生机盎然。松下蟾蜍石的立面镌刻“纵览云飞”四字,平板上书写“豁然贯通”四个红字。这棵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的石松,堪称庐山奇景;毛主席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的“劲松”指的就是这棵石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中的“乱云”是指站在蟾蜍石上遥望云川,至此,劲松、乱云、仙人洞、险峰,毛主席的《七绝》诗把锦绣谷的景色尽喻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御碑亭</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石头结构,歇山顶方亭,每边宽为5.8米,高为6米,整座亭子内外厚重,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三面有门仅北面没门,肯定有什么说头?里面立着一通汉白玉石碑,上刻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据传周颠曾多次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被明太祖视其为夺取江山的恩人,定都南京后派人到庐山召唤周颠未见其人,故亲写撰文立碑纪念。你看过电影《庐山恋》吗?这座亭子就是男女主角在此避雨,浪漫相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用苏轼游庐山题写的诗作为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已近半百年纪的苏轼,在游庐山西林寺时,写下了广为传诵的《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们看世上诸事,常从自我的意识和情感出发,因此总带有感情色彩,从而影响了理性的判断;人总是要变的,思想上也会提高,此时的苏轼已活明白了又经各种历练,思想和智慧都日臻成熟,不再是初入政坛时期的个性张扬人。这首诗已跳出庐山,站在山外极佳的角度,识得其真面目!这如他看世间诸事,事事可立于事外,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角度。因为每每“身在此山中”,才未得见真理的全貌,识不得“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庐山,拥抱自然;触摸人文,闲情逸致;留下脚印,感悟历史!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