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之中岳嵩山·少林寺

海春居士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8年初春,曾慕名观光于少林寺。 2015年春,老伴再次来到少林寺,这次是其姐妹一行陪同91岁高龄的岳母前往少林寺观光礼佛。 弹指一挥间,转眼十五载。2023年10月,跟随光大旅行社再游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依山辟建的。 时隔32年,即北魏孝昌三年,释迦牟尼的第28代佛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佛教界统称为禅宗祖庭。 特别是唐初“13棍僧救唐王”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重视。鼎盛时期,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而神秘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实用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 少林寺在整体布局上自南向北,沿着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和西方圣人殿(千佛殿)。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 门上匾额《少林寺》是清康熙皇帝亲题,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 山门前一对石狮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 在道路东侧是一碑廊,陈列着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 锤谱堂位于碑林内西侧,用泥塑和木雕像的形式对少林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僧兵战绩以及武术活动等内容做了概括性展示。 锤谱堂计42间,分14组展出216个锤谱像。锤谱塑像,单看有神,通看有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是禅拳合一的佳作。来到少林寺锤谱堂,有人戏言“进去五分钟,出来一身功”。 “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原为少林寺山门,初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山门,便将原山门改为“天王殿”。现在的天王殿重建于1982年。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前半圆月台为原构,原址柱顶石,除个别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构件。 上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由楚图南所题的《天王殿》竖匾。 殿堂上高悬《天下第一祖庭》横额。 殿门内隔屏前左右门神为威武凶猛的哼哈二将。这是哼将郑伦,能鼻哼白气,一招制敌。 哈将陈奇,能口哈黄气,一招擒将。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他们脚下踩踏着人们的心魔(贪、痴、疑、妒),威武雄壮。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 。西方广目天王,持龙。</p> <p class="ql-block">南方增长天王,持宝伞。北方多闻天王,托佛塔。</p> “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原建筑毁于1928年,重建于1986年。《大雄宝殿》匾额由赵朴初所题,大门两侧对联“地在壬中四海名山为第一 山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是唐玉润所书。 殿内供奉横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像高3.7米,两旁侍立着迦叶和阿难二弟子;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匾额。 <p class="ql-block">殿中主神龛后壁是海岛观音。</p> 东、西两侧神台上塑十八罗汉像。 十八罗汉形象生动,姿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殿钟。 殿鼓。 大雄宝殿月台东侧坐东向西的殿宇是紧那罗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石友三兵火。现建筑是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建筑。 殿内供奉紧那罗王像。紧那罗王又名“监斋菩萨”,佛教在印度时就有在厨房绘制监斋菩萨的传统,在佛说经典和义净三藏的记载中都有所记载。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西侧是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p> 钟鼓楼原建筑也毁于1928年,现建筑是1994年按原样重新修建的。 <p class="ql-block">鼓楼内部。</p>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 <p class="ql-block">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坞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院中古碑林立,不胜枚举。</p> “藏经阁(法堂)”是寺院藏经、寺僧说法的场所,原为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现在的藏经阁(法堂)重建于1994年。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 藏经阁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弟子于1996年捐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 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铸造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大铁锅,直径1.68米,周长5米,内深0.83米,重1300斤。据说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于炒菜的小锅。 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堂,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方丈室”是少林寺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方丈室始建于元未明初,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来少林寺时,曾以此殿为行宫,故又称“龙庭”。 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室内还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 “立雪亭”,亦称达摩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 堂内神龛正中供奉着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达摩祖师的铜坐像,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堂上悬挂的《雪印心珠》匾额是乾隆御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 “西方圣人殿”,又名千佛殿、毗卢殿,位于立雪亭后面,面阔七间,是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栋建筑。 内供毗卢佛(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像背后是大型彩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地面上有排列有序的十八个坑,是历代少林僧人练武时踩岀的站桩坑。 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五百罗汉毗卢图"、"十三棍僧救唐王",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 <p class="ql-block">殿前左侧月台下的达摩禅师铜像。</p> <p class="ql-block">右侧月台下的达摩禅师像碑。</p> 达摩禅师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弟,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来到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为少林寺的发扬光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尊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千佛殿的东侧为白衣殿。图为殿中的《清代众僧练武图》。 西侧为地藏殿。 <p class="ql-block">内奉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普贤殿。</p> <p class="ql-block">内供普贤菩萨。</p> 少林寺大门西侧坐落着少林药局和上药堂,是少林寺于1217年创建的医疗机构,主要为寺內众僧及周边百姓诊断治疗疾病。 院中的铜人身上标注了人体的各个穴位,体现了少林医僧高明的医术。 观光少林寺,自然而然地会想起1982年在国内公映的电影《少林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电影《少林寺》成就了今天的嵩山少林寺。 民国年间,少林寺饱受战火摧残,大雄宝殿、藏经阁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严重损毁。到1979年电影《少林寺》开拍时,少林寺已经破败不堪,到处一片荒凉,据摄制组回忆,第一次来到少林寺时,山上的荒草有一米多高,而且根本无路可循,寺里只有几个看门的老和尚,连很多泥菩萨的身体都已经坍塌了一半,电影中的山门是实景拍摄,但匾上“少林寺”三个字都是经过重新粉刷的。 在电影《少林寺》的影响下,数以万计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纷前往千年古刹祈福纳祥、烧香许愿,人潮汹涌,场面壮观,将少林寺推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