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早春的日子,我们来到了赣州。赣州的气温明显比我长住的地方要高,昨晚一场细雨,让这个古老而生机勃发的城市,增添了一份温润的气息,令人有了一种春雨催新芽的感触。 <br> 赣州,我们向往已久。这座位于江西省南部的滨江城市,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以其丰富的文物古迹而闻名,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宋代文物众多,享有“江南宋城”的美誉。今天,终于有了一次短暂的赣州之行,不去别处,就打算好好地寻觅和品味一下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景区的幽情古韵。 我们的怀古探幽之行,是从郁孤台开始的。郁孤台,别名:田螺岭,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因楼台坐落在山顶,隆阜郁然,孤起平地而得名。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风雨,多次修缮,至今依然巍峨屹立。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 这些人之中,与郁孤台渊源最深,在这里备受尊崇,为人乐道的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词句,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苍生的关怀。楼台下,辛弃疾的雕像栩栩如生,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正睹视着那段激荡的悲欢岁月,浓烈的家国情怀,表现得还是那样慷慨激昂。站在这古楼台上,感受历史的悠远,远眺城市的繁华,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犹如脚下的章江不舍昼夜地流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古今多少事,已付笑谈中。 郁孤台下,是很长一段新旧参半的保存着古老样貌的古城墙。古城墙沿章江向北偏东蜿蜒延伸,偶有起伏,至八镜台处,亦即是为章江与贡江会合而成赣江之处,折向南偏东,沿贡江逆流方向伸展。古赣州城的砖石城墙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翰知赣州之时,全长6900米,现存的沿贡水、章水段城墙3664米。由于赣州城地处滨江,时有水患,古赣州城城墙便具有了军事和防洪的双重作用。城墙上建有炮城、炮台,雄伟坚固的城墙和扼江而立的地势,使得赣州成为了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一处难以攻克的军事重镇。 漫步于这段饱经历史的风雨幸存下来的古城墙上,摩挲着古老的砖石,不禁让人感慨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沉淀。这座城墙是我国现存唯一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离八镜台不远处的古城墙下,坐落着蒋经国先生的旧居。踏入这里,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了解到了他当年在赣州的作为。蒋经国先生对赣州的贡献可谓卓然,他在赣州施行“赣南新政”,不仅致力于维护治安、改善民生、发展经济,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以及倡导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蒋经国先生的付出和努力,不仅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使他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能力的积累,为他日后治理台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斯人已逝,他的是非功过,留与后世评说。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用是非来评判一个人,但蒋经国先生在赣州的所作所为,无疑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沿着古城墙继续迈步,很快便到了八镜台。八镜台是一座古城楼,与古城墙是连成一体的,都是在北宋嘉佑年间,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翰知赣州之时所建。此楼台建成后,孔宗翰绘《虔州八境图》,并邀苏轼题诗,后此楼遂被称之为八镜台。八镜台在漫长的岁月里几经焚毁,现在的八镜台是1983年重修的。但八镜台下城墙向外突出的半圆形二层半建筑却似乎透着浓浓的岁月斑驳的古旧气息,据说是这古城墙众多炮楼中唯一幸存下来一座,是真正的历史遗存。 八境台,雄踞古城东北,气势磅礴,虽说是重修,但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旧时的风采。登上台顶,往北伫立,顾盼左右,章贡两江,相拥汇流;放眼远眺,赣江北去,浩然渺渺;回望身后,古木参天,绿荫掩映。岁月悠悠,一如这江水的流逝,站在这里,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低语和历史的回音。 从郁孤台到八镜台的这段古城墙的走向一直是顺着章江往北偏东方向延伸,从八镜台开始,古城墙来了个折转,改向南偏东,沿逆贡江流向伸展,如果我们继续在古城墙上向前迈步,很快就会到达涌金门、建春门,建春门下的贡江上有一座古浮桥,是赣州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可惜,由于另有行程,时间太紧,只能远望惜别。匆匆地我来了,匆匆的我又走了,但赣州值得深游的地方还很多。“惊鸿一瞥自难忘”,这次短暂而意犹未尽的赣州之行,让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想:赣州,我还要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