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色彩绚丽的国家,印度人对色彩的钟爱到了痴迷的地步,一不小心就让某种颜色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在拉贾斯坦邦,我们已经领教了奶白色的乌代布尔,当下见证的是靛蓝色的焦特布尔,后面等着我们的还有土黄色的杰塞梅尔和粉红色的斋浦尔。 2013年10月7日<div> 我们早8点从乌代布尔出发,下午2点多到焦特布尔,6个多小时,长途车上半卧半坐,山村野地时不时蹦出几只猴子和孔雀。</div> 我们没备吃的,中途休息10分钟,路边小摊报纸包了几个现炸的土豆小饼,不干不净地充了饥,说实话不难吃。 在焦特布尔找到旅馆,放下行李,我们就前往著名的梅和拉加城堡。也许打车没说清楚,司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乱七八糟的公园。等我们再返身赶到城堡,离关门只有40分钟了。无奈,我们只好围着古堡在外面瞎转起来。 没想到歪打正着,让我们有幸欣赏到夕阳下的古堡美景。<div> 梅兰加尔古堡毗邻焦特布尔旧城区,历史悠久,为当年拉吉普特人的首领拉索勒斯王公于1459年所建。拉吉普特人是生活在拉贾斯坦邦的民族,属于刹帝利种姓的武士阶级,以尚武闻名。由他们建筑的城堡,自然多有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的考虑。<br> <br></div> 梅兰加尔城堡建在125米的山颠之上,这自然让它易守难攻。筑城材料是古堡脚下的岩石凿刻出来的,其基础和山体浑然一体,让人感觉城堡似乎就是直接从岩石上生长出来的。<div> 在莫卧儿蒙古人入侵印度时,拉吉普特人拼死抵抗,对穆斯林军队造成了不少麻烦,梅兰加尔城堡也从未被攻破。这让他们获得了苏丹的尊重,破格允许他们保留信仰,从此拉吉普特人以印度教传统的捍卫者自居。</div> 历经500多年的春夏秋冬,梅兰加尔古堡屹立不倒,始终是拉贾斯坦地区众多城堡中最雄伟壮丽的,无论在焦特布尔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能够清楚地看到它的雄姿。<br> 相传,当年有位16岁的王后从很远的地方嫁到这里,初见城堡,便被其高大和威严的气势惊得说不出话来。 古堡内外的城墙据说有10公里长,逢山遇水也要建。 忽然空中有什么东西一晃(图片左上),看到了吗,那是什么? 没错,是一道悬索,有人正垂挂在上面滑动!<div> 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运动冒险中心管理的飞狐滑索,从山上起飞,在城上一炮台落地,享受刺激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古堡和湖泊。</div> 几只休息的鱼鹰告诉我们,小湖中鱼还不少。 <div> 哇,这边可以看到老城区!</div> 居高临下,眼前一片蓝,丝绸之路上流传了几百年的一个传说,”有一座城市,与天空一样蓝“,在此得到了印证。 这片蓝,蓝得多可爱,多纯正。 (网络图片)<div> 这种蓝色,最早来自一种叫”菘蓝“的植物,据说在印度河流域五千年前就开始种植了。它的叶可以提取称为“nila”的蓝色染料。<div> 有人说菘蓝的原产地是中国,而且也早有用它染衣服的历史。只不过中国人主要用它的根做一种家喻户晓,还时不时就被抢断货的中药,这就是草药界的大明星——板蓝根。</div><div> 当然,现在印度人使用的颜料基本都是化学颜料,价格便宜,颜色持久。</div></div> <div> (网络图片截图)</div><div> 这里咱们插点闲话哈。<br> 欧洲人在16世纪早期的贸易中发现了印度靛蓝,并在他们的语汇中添加了原本没有的”蓝色“这个词,称为"indigo" ,意思是“来自印度”。这种东方舶来品,在欧洲被认定为最好的蓝色,其产品更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风尚。<br></div><div> 后来的梵高不知受没受过这种风尚的影响,他的许多画作都极其大胆地使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蓝色,只是这种蓝色让他用得充满了焦躁、抑郁、阴沉、忧愁和悲剧性幻觉,比如他的名作《星夜》(局部)就是如此。</div><div> 如果说梵高超出想象使用蓝色的“大胆”和他的精神病状态息息相关,那焦特布尔民众使用蓝色的“大胆”难道也和某种焦躁的“病态”有关吗?我遗憾地猜测,还真是!</div><div> 其实,这种病你我都有,老夫还相当厉害,晚上他有时能让这种病折腾得瞬间从床上蹦起来,瞪着眼睛满屋转!</div> <div> 什么病?恐蚊症!不说会传染什么疾病,就睡觉时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有谁能扛得住?北京夏季才有蚊子,印度大部分地区湿热,加上随地便溺和垃圾成堆,几乎整年都得和蚊子作伴,蚊子之多,世界第一!有时爆发起来更不得了,2022年德里的蚊子密度几乎是正常水平的9倍,百姓烧稻草,烧牛粪驱蚊,即使把自己熏得晕头转向也在所不辞;政府则以驱蚊专车加入。</div><div> 焦特布尔居民驱蚊,除了常规的方法,据说就是把住房染成蓝色。有用吗?不知道。不过有些科学家似乎认可暖色、深色招蚊,冷色、浅色驱蚊的说法。而蓝色是冷色,并是冷色调中最冷的色彩。另外,我想蓝色的镇定、降躁作用,或许对恐蚊也有些精神抚慰。</div> 在印度,宗教的影响无处不在,焦特布尔拥抱蓝色也与此有关。<br> (网络图片)<div> 印度教的大神,无论毗湿奴还是湿婆都常常被染成发蓝的颜色,表示大神如同天空和海洋一样无处不在,法力无边,伏妖降魔无所不能。</div> <div> 人们求神护佑,延展到崇尚蓝色,认为蓝色代表正派高尚,幸运吉祥。印度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最高种姓婆罗门索性把蓝色定为自己的专属颜色,唯有他们才有权把自己居住的房屋涂成蓝色来突显自己高贵的身份和显赫的地位。<br> 种姓制度废除后,一些非婆罗门种姓家庭也开始把自己的房屋涂成蓝色。婆罗门种姓心存不满,又不能公开抗议,他们只能愤愤地把自己的房屋涂抹得更蓝。几十年过去了,这里成了蓝颜色的竞争场所。</div><div> 当然,焦特布尔的蓝房子越来越多,也离不开游客的青睐和捧场。游客多了,餐饮、住宿和就业都受益。</div> 这里的民居相对方正,带有平台。 这栋梯次建起的蓝房子看得比较清楚,不知是两家还是三家。顶层平台存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中间有人晾晒衣服,下面平台有一老者正在乘凉。<br> 有点看不明白的是,中间平台上的长方形池子是做什么的。洗澡?洗衣?楼梯? 这家天井小院够热闹,晾衣、做饭似乎都在这儿,乱糟糟勉强可以下脚。 夕阳西下<div><br></div> 暮色苍茫 下山回去,明早还要从这儿进来。 清扫墙头的清洁工 啥“玩意”?有点喷灌的模样,图案不知啥意思。 这铁门搞得可不够厚道,门槛是要训练跨栏吗?海拔不算低的老夫迈着都吃力! 穿过城门才发现,人已进入城区,完全没必要打车。只是街道如同迷宫且不规整,走一段就得掏出旅馆地址问一问。 小姑娘挺利索。 一样大人接送,老少都是拖鞋。 小吃摊砖头压报纸,买了就抽一张给你包着走。 神牛踱步, 印度不管哪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不少见。 老哥儿几个席地而坐,扎堆打牌。 在蓝色中游荡, 觉得很诡异。 临窗小憩, 看看下班的人流和车辆, 是老人们这个时点的最爱。 还嫌不够乱?本来就挤挤挨挨的街道,鸽子也来凑热闹。 这可不是酒具,而是供奉灯油的器皿。 瞭望水塔?穿街走巷,可以近距离观察当地人的日常,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 10月8日<br> 早上8点多,目标就是犹如“悬浮在空中”的那个,昨天没进入的梅和拉加城堡。 <div> 高高在上的古堡,每天会接受第一缕阳光并唤醒全城。</div> 今天完全腿着上山,5公里的石板路,先后经过七道拱门。 老同志还能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脸上挂着微笑。 <div> 这是最后一道门,进来就是故意筑出,陡然增高的上坡,走着有点费力。为何故意?守城之需呀,武士阶层搞了七道门还嫌不够,这坡是专门针对敌人战象冲击的。</div> <div> 莫卧儿军队打入印度时学会了用大象作战,并蓄养了上千头,平时搞表演、运重物,战时投入战场。他们用兵,前排一贯是护象轻步兵,二排是靠鼻子杀人的大杀器——战象,突破敌方防线后,一直拖后的重骑兵突然启动,给敌人最后一击。</div> 这些大石头弹子兴许是当年防守的利器, 大炮当然更不吃素。 右边的圆垛子都是炮台。 登高回望,蓝城尽收眼底。 这景致很有魔力,隐隐约约还能听到由气流带上来的城市喧闹声,“就像诸神在奥林匹斯山上听到的一样”。 那俩身份不低吧?非也。他们只是静待游客到来的工作人员。 检票员 看这派头就知道不好惹,正经八百的警卫。不服?看到那棒棒了吗?我亲眼见过他们挥棒击人! 在最后一道城门两边的墙上一人高处,两处共有36个“血手印”。1843年,国王曼新格去世,他的嫔妃按当时习俗,先换上藏红花染就的长袍,在墙上留下手印,随即纵身一跃,跳入火葬堆殉夫。此后她们会被尊为神,年年享受祭祀的香烛。可她们真的愿意吗? 都是娇小的手印,足见她们死时年纪轻轻。想想,真是血淋淋! 古堡中具有浓郁拉其普特风情的宫殿一座挨一座, 现今大都成了文物陈列馆。 宫殿外部雕花繁复,纹路精美。 平台外廊 墙角垂花窗 女人居所的网格窗, 一个比一个复杂, 花样据说超过250种。 门也是精雕细刻。 东西美了,鸽子都愿意过来摆泡斯。 白袍黄包头,室内工作人员标配。<div> 板凳一坐,后背一靠,抱好膀子,二郎腿一翘,眼睛一闭,滋滋润润美梦开始了。老兄,这可是上班时间!</div> 咱也不软,鞋一脱,脚丫一抠,舒服,美! 抠脚丫谁不会,但姿势要标准呀! 我可不像他们,只是泡杯咖啡。 拖把这么一点点布头,还单手操作,腰都不弯。 这位也是半斤八两,脑袋蒙成这样还能干活吗? 还是大叔勤勉。 都什么工作态度,睡觉的别睡了!还睡?给他上家伙!嘿嘿,还真管用,醒了!什么家伙?天朝利器,清凉油! 输给清凉油不丢人,别臊眉耷眼的。 国王金包厢 银轿 银狮护卫 女眷轿 雕狮柜 象牙镶嵌柜 烛台和水烟枪 走哪儿打哪儿,不停手。 这是什么? 天使守卫的皇家摇篮。注意,是天使,不是飞天。飞天是佛教的飞舞之神,飞翔靠飘带;天使是上帝的使者,飞行靠翅膀。 <div> 不过这里的天使是身披莎丽的印度人形象。也许阁下会问,印度人的肤色仅次于非洲人,都是黑黢黢的,这怎么这么白?高种姓呀!阁下又说了,难道太阳只晒低种姓,不晒高种姓吗?有点。脏活累活都是低种姓干,太阳再毒,他们也只能为高种姓打伞。不过,这不是高种姓人白的根本原因,那什么是呢?</div><div> 几千年前,一群肤色很白且极为好战的雅利安人武力占领了印度,并建立了种姓制度,同时自封为高种姓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而且高低种姓之间很少通婚。现在清楚了,决定皮肤黑白的主要是基因。</div> 依然是天使 挂盘 甲胄 错金刀柄。数数,有几只动物? 和关老爷的有一拼? 众星捧月盾牌,星月元素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楼梯 哪位大神?待嫁新娘一般。 与穴位有关? 鱼?浪?蛇?或灵魂出窍的瞬间? 打扫卫生还是皇后带着众嫔妃玩游戏? 非脑,非心,肚皮才出大智慧。细看,莲花中间是两个男人。选谁呢? 杂技,从下到上,一个比一个块大。 拜夜泉? 守望 花之宫,富丽堂皇,因舞蹈之需,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 <div> 墙上装饰,一位建筑艺术家呕心沥血十年,用金叶、胶水和奶牛尿创作而成。黄金用去80公斤让人咋舌,用奶牛尿可就让人不解了。奶牛尿难道能做高档胶水?或者牛的地位很高,宫廷不敢不用?都不是,而是这里用了如同“印度靛蓝”一样深受欧洲人喜爱的另一种颜料,即用牛尿制成的“印度黄”。</div> 但这种"印度黄“不是普通牛尿就能制成,不然就没什么稀罕的了。印度人不知怎么琢磨出来的,他们选择母奶牛,而且必须是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母奶牛,喂以它们根本不耐受,也无法完全消化的芒果树叶,迫使它们排出大量胆汁,把这种尿液蒸发过滤就获得了印度黄。<div> 这些牛被折磨得骨瘦如柴,惨不忍睹。此时的印度人可能以它们是病牛就不是神牛遮掩,并一直欺瞒着欧洲人,直到19世纪这种做法才被禁止。想想我们”活取熊胆“的残忍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啊!</div> 接着我们来到后宫女眷们聚会的“珍珠宫”。 内装是雕梁画栋的木结构, 配以彩玻花窗, 其美丽和我们在伊朗设拉子看到的粉红清真寺有一拼, 这在当年相当奢华。 一位工作人员忽然冲我们比比划划, <div>示意我们往下看,并指了指自己的包头。<br></div> 只见下面的庭院里站了些人,除了游客,还有一位”黄包头“。他正要演示自己的包头技术。猜猜看,他的包头巾有多长?3米?5米? 答案是12米!<div> 在印度,最讲究包头的是锡克族人。因锡克教规定,教徒不得剪发。可头发太长很不方便,他们就用头巾一圈圈包起来。一度统治印度的穆斯林曾下令禁止非穆斯林包头,遭到锡克教徒抗议示威,并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包头习惯。</div> <div> 后来印度不少非锡克教徒也开始包头。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锡克教的孩子不再包头并剪起短发。这下刺激产生了一项吉尼斯最长包头巾纪录。</div><div><br></div> (网络图片)<div> 2021年,印度旁遮普邦60岁的虔诚锡克教徒辛格·茂尼包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包头巾,长645米,重达45公斤,穿戴需6个小时。锡克教长老称赞其巨大包头巾有助于唤醒年轻人对锡克教的热爱。</div> 别看这头巾扯开那么长,包起来却出人意料地快,没三分钟就打理停当。 远处有个白塔,参观还要男女分开。 这校服挺漂亮,我喜欢。 路边的蓝色湿婆 进入时外国人要查看护照,不过也许是咱不懂,里面似乎没什么好看的。 这个柜子还要专人看守? 原来是小小神龛 智慧之眼 3个多小时后转到出口。 门外卖艺人吹奏着悠扬的曲调,据说这是皇室规制的乐队。 而这是纯民间的坐唱,女人蒙面演唱,神秘而浪漫。 艳丽一家 又回市井中 小商小贩 收费称体重 花里胡哨的印度传统皮鞋 来一个吗? 裁缝铺 洗衣刷鞋 渴了,路边有公用水罐,供免费饮用。哇,什么水呀,还要过滤? 路人大概自幼就养成了规矩,喝水都是高举高打,绝不碰自己嘴唇,为己也为人! 乞丐 天朝大概消失殆尽了。 学生“专车” 我们也来一辆,奔长途汽车站。 候车母子 看老夫拍照这份乐。 原来老夫正在干自己的乐呵事——拍美女。 左一张,右一张,乐此不疲。 先生,别气不过,给你也来一张。 上车啦!下一站,珀洛迪。.<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