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英德行 2024.3.30

廖晓玲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30日</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前夕,我们前往英德,祭拜邬强、廖碧波、林名勋、黄桐华、何秀英前辈。</p><p class="ql-block"> 上午9时在省政协门前集中。</p> <p class="ql-block">  11时到达英德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邬强、廖碧波、林名勋、黄桐华四位前辈的后人敬献鲜花。</p> <p class="ql-block">  经过刘裕光烈士墓。</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刘裕光烈士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裕光,男,英德县人,1903年出生,1924年毕业于韶州开明中学。1925年在梅县广益,东山中学投身革命,同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梅县工人夜校主任,英德县农民协会常务委員,人民团体联合会委員,县政府委員会委员、县長、中共英德县委员会负责人、书记、中共北江特委委员。于1931年8月在组织领导英德鱼湾农民武装暴动后牺牲。</p><p class="ql-block"> 中共英德县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英德县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1992年2月20日</p> <p class="ql-block">  英德烈士墓  </p><p class="ql-block"> 为解放英德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于1973年9月25日重建</p> <p class="ql-block">  廖碧波、邬强、林名勋、黄桐华、何秀英前辈之墓。</p> <p class="ql-block"><b>廖碧波之墓</b></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 廖碧波:1902~1979。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时期英东区农协委员党支部书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英德县委委员、1949年建国初期英德县委委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北江公路处副主任、广东省工业厅副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离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中共英德县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英德县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1990年12月</p> <p class="ql-block"><b>邬强之墓</b></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邬强同志简介:</p><p class="ql-block"> 邬强同志1911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英德县鱼湾镇牛栏铺村。1930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英德鱼湾农民运动,任苏维埃政府文书。曾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进黄埔军校学习。抗日战争初期任副连长,参加徐州会战和台儿庄保卫战。1938年回英德组织抗日武装,任党特别支部军事委员、县集结自卫中队长。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军事训练班副主任兼教官、东江军事委员会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大队长、东江纵队参谋处长等职,为建立和巩固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1945年任北江支队支队长,率部挺进北江,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教导团副团长,渤海军区教导支队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参谋处长、副师长、师政委等职,参加鲁南、开封、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并南下参加广东战役和珠江三角洲作战。建国后,任湛江市军管会主任兼警备区司令员、华南军区南路军分区司令员、北江军分区司令员。抗美援朝时,参与指挥金城地区反击战。后任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第一副部长、粤中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共英德县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英德县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1993年4月5日</p> <p class="ql-block"><b>林名勋之墓</b></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林名勋同志简介:</p><p class="ql-block"> 林名勋同志1922年7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英德市横石水镇江古山村。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英东县工委会书记、中共广州市委青委、特派员、中共翁江地委常委、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建国后历任英德县县长、中共英德县委书记、中共韶关地委第一书记、中共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于1982年6月19日逝世,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立</p> <p class="ql-block"><b>黄桐华之墓</b></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黄桐华同志简介:</p><p class="ql-block"> 黄桐华(1910-1984年)广东梅县荷泗镇人。历任北江第一支队副司令,曲江县首任县长、中共曲江县委书记兼县长、广东省工商联副秘书长、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广东省衣工党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b>何秀英之墓</b></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何秀英同志简介</p><p class="ql-block"> 何秀英(1920.1—2019.9),广东南雄湖口乡白木村人。1937年初参加革命,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南雄县委、赣南特委等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成为一名抗日宣传员,辗转于粤、赣两地。将贺怡(毛泽东三弟毛泽覃之妻)同志护送到南雄城外,使其平安到达延安,找可靠人家安置了贺怡的女儿。根据上级指示,撤退至英德县桥头镇亚婆石中央村的交通站。由于特定历史原因,与组织失去了联系。2015年9月,作为支前模范方队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车阅兵仪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们前往林名勋前辈的故乡——横石水镇江古山村参观。</p> <p class="ql-block">  <b>林名勋前辈:  </b></p><p class="ql-block"> 1922年7月2日出生于英德横石水江古山村九龙楼,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广州庚戌中学、翁源中学、韶州师范学校读书。1938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中共英德县溪板乡党支部书记、英东区委委员,1940年春任黎洞军民合作站副站长、“北挺”委员会委员兼支部书记,1944年7月任中共英东工作委员会书记。1945年10月调入中共广州市委,任青委特派员,1947年4月任中共翁江地委常委、粤赣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支队政治部主任,1949年4月任北江支前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城解放,林名勋任英德县委书记、县长、军管会主任。1950年10月至1958年3月,历任北江地委委员、秘书长、粤北地区党委常委、党校校长、宣传部长、秘书长、第二书记、韶关地委第一书记、韶关军分区第一政委。1957年9月,应邀列席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乐昌县岐乐村展开爱国卫生运动做法和经验,得到毛主席的赞扬,先后八次受到毛主席亲切鼓励和指导。1959年10月后,历任中共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党组成员。</p><p class="ql-block"> 林名勋同志因心脏病突然复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下午七时零三分不幸逝世,终年六十岁。</p> <p class="ql-block">  江古山村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和镇、村领导座谈。</p> <p class="ql-block">  江古山村党支部书记林志旺简单介绍了该村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江古山村人口6000人,党员103人。2016年是贫困村,由省卫健委挂点扶贫村。共建有17间供低保户颐养的住房,还有党建服务中心和村民活动广场。这里是老革命林名勋同志的故居(九龙楼),仍保存完整。希望在座的各位东纵后代多提提建设红色山村的宝贵建议,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百县千镇万村发展工程)”,振兴乡村经济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 横石水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陆霭莹介绍修缮红色文化遗址情况:</p><p class="ql-block"> 素有“围楼之村”美誉的江古山村,有着将近10座的古围楼,其建筑雄浑朴实、精致高雅,体现出了浓厚的客家民俗风情。在这些围楼中,九龙楼、九牧楼等新生楼保存比较完整,堪称是江古山村围楼的代表。其中九龙楼(林名勋的故居)属四点金格局,四角起碉楼形式的围楼。九龙楼现已被评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九龙楼始建于清代,部分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潮湿霉变,墙体出现多处裂缝,木结构出现了虫蛀、腐蚀等不同程度的损毁,急需得到修缮。目前,横石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已逐级向上申请修复九龙楼,但由于修缮资金过大,且上级财政资金紧缺,暂无资金下拨。为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红色基因,宏扬红色文化,利用好红色资源”的指示精神,需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东纵后代关注和热心支持。修缮好九龙楼,利用好这红色资源,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百千万工程”,振兴乡村经济,发挥红色遗址应有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村镇领导带领我们参观。 </p><p class="ql-block"> <b>九龙楼</b></p><p class="ql-block"> 位于英德市横石水镇江古山村,建于清未光绪年间,至今有180年的历史。九龙楼坐西北向东南,灰石木结构,由角楼、祠堂、民房、围墙组成,是一座典型的“四点金”客家围屋。石门额上阳刻“九龙楼”。围墙和角楼的墙体上设有红砂岩石枪眼和窗口,窗内嵌铁枝,有良好的防御作用。该围屋结构完整,工艺精美,对研究当地清代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2011年被评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龙楼全景(航拍)</p> <p class="ql-block">  林名勋故居位于九龙楼南阁楼处。</p><p class="ql-block"> 林名勋在此出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九龙楼为秘密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在林名勋的带动下,家族中共有20多人在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前后有2人被国民党抓捕后杀害(林宝琛和林名山,后被评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在革命战争时期,九龙楼先后接待过时任北江特委组织部长兼翁源县委负责人王炎光,北江特委宣传部长兼英东地下党组织负贡人廖宣、英东地下党负责人廖碧波、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北江特委组织部长林华康、路东临委书记谢永宽,东纵北江支队支队长邬强、翁江地委书记何俊才等领导同志,以及许许多多的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其中1945年春,时任东纵北江支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周辉及第四团团长杜国栋因为患病在九龙楼南阁楼林名勋家养病,并且由林名勋叔叔林英同志照顾,时间达数月之久。</p><p class="ql-block"> 九龙楼是江古山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作为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场所,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名勋家族为革命贡献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支持革命,活动频繁,九龙楼频遭国民党打击和扫荡。1948年九龙楼南阁楼(林名勋家)被国民党大火烧毁(现进门后左边空地)。</p><p class="ql-block"> 九龙楼分给林名勋家的楼角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上报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林星星和林小薇姐妺在九龙楼自家角楼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九龙楼外部墙体保存较好,但内部结构保存较差,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极待修缮。</p> <p class="ql-block">  <b>中共英东县工作委员会(含翁西地区,下同)旧址</b></p><p class="ql-block"> 1944年中共英东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英东县工委)成立,负责英德东部地区和翁源县西部地区党的工作。书记林名勋,委员许足成(女)、廖碧波、邝哲民。工委机关即设在江古山村林氏宗祠上厅右厢房。</p><p class="ql-block"> 中共英东县工委成立后,所辖各地党组织迅速恢复。至1945年9月,共建立党支部(区委员会)12个,党员200多人。</p><p class="ql-block"> 自重新恢复党的组织活动后,英德党组织的中心任务便转入武装斗争,积极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上的北江支队、西北支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氏宗祠是明代三进式建筑,坐西向东,青砖砌筑。1995年12月,被列为英德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横石水思源亭</b></p><p class="ql-block"> 横石水思源亭为县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始建与1953年,2005年重修。思源亭为四柱起四角顶起亭面再拔尖顶形的四角亭建筑。“思源亭”三字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粵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司令员何俊才题写。思源亭正面的柱子上镌刻着楹联“红色江山千古秀,阳春花木满林开”。</p> <p class="ql-block">  思源亭内正面矗立着一座“人”字形纪念碑,碑上端刻有“革命历史纪念碑”7个字,碑座正面刻有“江古山村革命斗争简史”。</p> <p class="ql-block">  碑座后面刻有13位烈士芳名:</p><p class="ql-block"> 林作湘、林作优、林作亮、林作祈、林锦杨、林家俊、林锦章、林汝先、林宝琛、林名山、蓝应聪、黄锦中、林庆勋。</p><p class="ql-block"> 并刻有《革命老区证书》。</p> <p class="ql-block">  掌灯时分返回英德市区。暮色苍茫,火树银花。</p> <p class="ql-block">3月31日</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兵分四路。我们这一路前往廖碧波前辈的故乡、广东省红色文化村——亚婆石村。</p> <p class="ql-block">  <b>廖碧波前辈</b></p><p class="ql-block"> 廖碧波(1902-1979),广东英德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参加共青团,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英德县七区农协常委、新兴乡党支部书记、英翁边区地下党负责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英德县三区区委书记、中共英东特支委员、新兴乡抗日动员委员会副主任、英德县委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北一支队武工队党支部书记、英东工委组织委员、英东县第一副县长;解放后,历任英德县副县长,龙川县土改队副大队长,南雄县委委员、农会主任,北江公路处副主任,华南分局统战部研究员,广东省工业厅副厅长,轻工部甘蔗糖业科研所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  全家福(摄于1958年)</p> <p class="ql-block">  <b>亚婆石村简介</b> </p><p class="ql-block"> 1926年夏,中共英德县支部在英德县城成立,王蔚垣任书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英德农民协会运动开展起来。同年,在刘裕光的指导下,廖碧波、刘启联、廖石福和朱观兴(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骨干、中共地下交通站中央村负责人)发动亚婆石及周边村民参加农民协会运动,进行反租反息斗争。刘裕光还指示廖碧波在细围万三公祠堂开办亚婆石小学,以学校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在此秘密举动了多期党训班。随后,党组织在中央村朱观兴家设立地下交通站。</p><p class="ql-block"> 为培养青年骨干,党组织选派该村廖碧波和廖力元到韶关农军学校学习。在廖碧波、刘启联、朱观兴等人的带动下,亚婆石村打下了很好的革命基础。1929年,中共英德县委机关搬到亚婆石小学。1938年,重新恢复组织关系后的中共英德县委机关设在廖宣(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江特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英德县委书记等职)家。</p><p class="ql-block">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访问亚婆石革命老区,赠予该村廖碧波、廖宣和朱观兴亲属三面锦旗。锦旗上绣有毛泽东亲笔书写“發揚革命傳统,爭取更大光榮”的题词。朱观兴还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老区代表观光会议,后因故未能成行。 </p><p class="ql-block"> 亚婆石村既是英德农民协会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共英德县委的摇篮,成为粤北英(德)、翁(源)、新(丰)、佛(冈)、曲(江)地下活动和武装斗争的联络中心,为英德地区革命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及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被评定为广东省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村; 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革命红色文化村。  </p> <p class="ql-block">  廖碧波后人保存的锦旗。</p> <p class="ql-block">  廖碧波之子廖冰、之孙廖志钢,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锦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英德解放时召开庆祝大会后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左起:廖碧波、林名勋、邬强、王仕英(南下干部、后任县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  到达亚婆石村。</p> <p class="ql-block">  村里景色怡人,山清水秀。</p> <p class="ql-block">  亚婆石村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亚婆石村党支部书记廖沾应,于2013年任职至今已11年。他简单介绍了一下村里的情况,带领我们参观。</p> <p class="ql-block">  <b>红色文化广场</b></p> <p class="ql-block">  <b>宣传墙</b>:亚婆石人民革命斗争史。</p> <p class="ql-block">  <b>中共英德县委机关旧址——万三公祠堂。 </b> </p><p class="ql-block"> 亚婆石村万三公祠堂是中共英德县委机关旧址,建于清代。为三进二天井建筑,四合院式布局,曾用于培养青年骨干和开展革命斗争,后成为党员培训班举办地。</p><p class="ql-block"> 1928年春,中共英德县委为培养青年骨干,在万三公祠堂创办亚婆石小学,廖碧波任校长,朱慰民任教师。此后,党组织先后安排一批共产党员在该校任教和开展革命斗争。1929年,由于政治形势突然恶化,中共英德县委由石角梁转移到亚婆石小学(万三公祠堂)。</p><p class="ql-block"> 1939年和1940年,在万三公祠堂举办了党员培训班两期,由廖宣、金阳、刘邦彦主持。培训班课程有党的建设、农民运动工作、发动群众参加抗日等,主要由刘邦彦授课。</p> <p class="ql-block">  万三公祠堂于1964年在水灾中损毁,这是重建后的祠堂,修旧如旧。</p> <p class="ql-block">  <b>党史教育中心</b>(2020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  <b>何秀英前辈故居</b></p> <p class="ql-block">  何秀英前辈</p> <p class="ql-block">  2015年,何秀英到北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支前方队(广东仅7人),获得阅兵纪念奖章。</p><p class="ql-block"> 前排中间者为何秀英。</p> <p class="ql-block">  何秀英前辈后人。</p> <p class="ql-block">  革命老区之行,缅怀东纵前辈,参观红色遗址,了解这块土地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于我们而言,就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