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国元的美篇

弓国元

<p class="ql-block">长城历经岁月洗礼,造就了独特的历史景观,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积淀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从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论述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到中国军民在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平型关等长城沿线英勇御敌,一曲《长城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昂扬斗志,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长城蕴含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始终是长城保护的首要之义。</p> <p class="ql-block">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扰,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卫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安全,防御北方强大的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p><p class="ql-block">自秦始皇以后,凡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列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修筑长城,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p> <p class="ql-block">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墙,而是有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軍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的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9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p><p class="ql-block">7000多千米的长城,被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1人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p><p class="ql-block">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建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在布向上,秦始皇时就总结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髙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需要而修筑。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得十分坚固髙大,而在髙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山险墙‘’或"劈山墙"的方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髙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髙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上部设有瞭望口,下部有射孔和擂石孔,以观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在重要的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碍,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秣,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p><p class="ql-block">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p><p class="ql-block">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这是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烟、火的数量用来传递敌兵来犯的多少。烽火台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迴路转的地方,必须要是三个台都能互相望见,以便于得到和传递信息。</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于2016年8月20日发行特种邮票《长城》一套9枚,以明长城为主线,展示我国境内9个省市长城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第一枚邮票《关山沧海》。内涵秦皇岛外海,海神庙,山海关造船厂,老龙头,山海关,钟鼓楼,孟姜女庙,孟姜女墓,虎山长城,角山长城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山海壮丽,帝王、诗人经常到这里观海抒怀。从明初通海运开始,老龙头到石河口先后建有4座海神庙,在老龙头处的叫"海神庙",在石河口处的叫"天后宫“。这些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的古代建筑,大都毁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之手,但遣址尚在。1987年,在清基探查时发现了汉滿两种文字对照镌刻的"御批‘’和祭文巨碑1块。1988年山海关区政府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丰富老龙头的景区内容,集资450万元,按原貌恢复了海神庙建筑。</p><p class="ql-block">复建的海神庙,东距老龙头350米,主体建筑伸入海中124米,三面环水。座北朝南,宽22米,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南到北依次有重檐歇山顶天后宫、左有卷棚顶碑廊(游廊)、歇山顶正殿海神殿、左钟楼、右鼓楼、硬山顶带耳房山门、左右幡杆、五孔桥、四柱三楼牌楼等建筑。此外,庙宇四周围,有花岗石雕凿而成的石栏板,栏板之间有望柱。</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山海关船厂,1972年开始兴建,2007年改制,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厂区面积216万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136万平方米,水域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主尺度为304米X64米X</p><p class="ql-block">12.8米、240米x39米X11.4米和240米x28米X9.1米船坞各一座,码头9个,总长</p><p class="ql-block">2026米,造船分段预制及总装场地</p><p class="ql-block">26710平方米。港作拖轮4艘,拥有钢材综合加工厂房、铜工校管厂房、涂装厂房,有数控切割机、埋弧自动焊接机、钢材预处理线、板料校平机、龙门车床等完备的现代化配套生产设备3000多台套。有职工近3000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髙级专业人才、工程技术人是900余人。</p><p class="ql-block">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船舶修理、制造、改装、拆解,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制造、维修,港口机械、钢结构制造,船舶备件供应。公司与韩国、希腊、丹麦、印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大航运公司建立并保持良好业务关系,年承修大中型船舶一百余艘,年造船能力10万载重吨。</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千米的临海髙地上,自身形成半岛伸入渤海之中,这座呷角髙地海拔25米,依山襟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制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构成了老龙头这座名副其实的海陆军事要塞。</p><p class="ql-block">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地势髙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而得名"老龙头"。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澄海楼髙踞老龙头之上,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楼上有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自澄海楼南下三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p><p class="ql-block">登上老龙头,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可以尽览"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髙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壮美景象,产生无穷遐思。</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部山海关区。山海关关城始建于明代,北依燕山,东临渤海,是一座防御体系完整的城关,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古时常说的"关内"、"关外",即是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是明长城东部重要的关隘之一,与西的的嘉峪关遥相呼应,互为首尾,有"天下第一关"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山海关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古城内明城墙保存完好,主要街巷大都保留原样,使古城更显典雅古朴。古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关城东门的镇远楼,也就是"天下第一关"城楼,城楼耸立于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可俯视山海关全貌及关外风光。围绕着镇远楼周边建有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建筑。除长城博物馆外,多己残败,但可从遗址的分布上,了解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钟鼓楼是明朝大将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所修,当时的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海路参将谷成功将钟鼓楼移建于城中心,1952年因年久坍毁失修被拆除,2004年钟鼓楼复修,位于关城中心。下为方台,台上建文昌殿,这种钟、鼓同楼且与文昌殿三体合一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制,在国内非常少见。</p><p class="ql-block">如今以钟鼓楼好中心的明清古街上的茶楼酒肆,斗拱飞檐,从坡顶构造、房檐式样和青砖灰瓦之中透出浓浓的古意。夜晚灯光下的钟鼓楼闪着迷人的光泽,钟鼓楼旁的明清古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在钟鼓楼下访古探幽:巍峨的楼身在夜幕下彩旗招展,不远处的古街上身着古代服饰的店小二的吆喝声,锔锅的铿锵声,让人穿越,让人迷幻,也让人感慨:城池依旧,将军不再。</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中有四大瑰宝(四大爱情悲剧),它们分别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流传最广,时间最久远。两千多年来,孟姜女与万喜良(也有称范杞梁、范喜良的)凄美的爰情被世人传颂,孟姜女坚贞不屈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爱情更被历代帝王、文人、墨客和百姓的赞颂和景仰。</p><p class="ql-block">孟姜女庙在山海关城东4千米外的凤凰山上,绿树掩映、红墙素瓦、建筑古朴、风格独具。孟姜女庙始建于宋代以前,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主事张栋重修,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祭祀孟姜女的庙宇。整个景区由长阶、山门、神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前殿是孟姜女庙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式,三楹四窗。墙壁上镶有多块卧碑,上面刻有乾隆、嘉庆、道光等清代皇帝及近代一些游客的题诗,大多赞美孟姜女的髙节。</p><p class="ql-block">前殿大门两侧有一副情趣盎然描是这里自然景色的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p><p class="ql-block">下职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p><p class="ql-block">前殿中孟姜女塑像旁的两柱上有一副感慨历史、谴责秦始皇、赞颂孟姜女的对联:</p><p class="ql-block">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p><p class="ql-block">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p> <p class="ql-block">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明长城东部的起点,突出于鸭绿江畔的虎山,面积4平方千米,主峰髙146.3米,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虎山长城平地孤耸,视野开阔,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防御速州女真人的侵扰,当努尔哈赤称王以后,为保护"龙兴之地",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辽东长城被拆除,以至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辽东长城湮没了很长时间,导致人们误认为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明史*兵志》中曾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就明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虎长城是依据1992年通过的《虎山长城修复设计方案》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起来的。虎山长城现已修复</p><p class="ql-block">1250延长米,过街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景观,恢复了当年明长城之首的壮观气势。</p><p class="ql-block">虎山明长城的发现认定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在宽甸县的虎山,它向北向西经辽宁省的抚顺。沈阳、辽阳、鞍山、锦州和河北省境内的山海关长城相接。此一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角山长城位于山海关北约3千米,系燕山余脉,是山海关关城北山峦屏障的髙峰,海拔519米,其峰为大平顶,平广可坐数百人,有巨山嵯峨,似龙首戴角,故名。角山长城是明长城自老龙头起,越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万里长城第一山"。</p><p class="ql-block">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1536延长米,城墙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筑,局都为城砖和长条石砌垒。角山长城的髙度和宽度,有明显隨山就势特点,这里长城髙度一般为7~10米,宽4~5米,在山势陡峭之处,利用山崖砌筑的可窄到2.7米。这些墙外侧十分险峻,难于进攻;内侧则十分低矮,便于登墙作战。这里的长城,或低缓蜿蜒,或直入云天,远望如带倒挂山峦,巍巍壮观,古诗云"自古尽道关城险,天险要隘在角山。长城倒挂髙峰上,俯瞰关城在眼前。"角山长城是明朝辽东镇和蓟镇两座军事重镇的界线,建有敌台、战台5座,关隘1座。站在角山髙峰大平顶上,极目远眺,令八遥想当年古战场上万鼓齐鸣,刀光剑影,热血飞溅,壮烈无比。</p><p class="ql-block">角山顶还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处,在这里可以看到"瑞莲捧日"的壮美景象。志载:"角山顶将晓,俯见海中日出,红云四拥,恍如莲座,日升则座沉失。“清陆开泰诗有"万里晴空绚于霞,云含曙色现奇葩。飞来太液千重瓣,涌出红盆十丈花。"这便是被誉为"瑞莲捧日“的胜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枚邮票《蓟辽天堑》。内涵九门口、董家口、锥子山、白羊峪、潘家口、黄崖关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长城座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问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峻岭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表述。</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p><p class="ql-block">(479年~502年),本是京奉间的交通要道,称为"一片石关"。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历史上素有"京东首关"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一片石之战";</p><p class="ql-block">1922年~1924年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p><p class="ql-block">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与其他长城一样的高峻的城墙。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的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看过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称"一片石关"。当地人曾用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八九断魂‘’。</p> <p class="ql-block">董家口长城耸立在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镇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上,是明代军事名将戚继光上疏修筑的蓟镇长城重要关塞之一,是护卫山海关关城的北翼要塞,全长8.9千米,在突兀险要的山岭上筑有36个敌台、28个战台、16个烽火台,还筑有3座成堡,最髙处海拔556米。这一带长城依陡峭的花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纵深防御军事设施完备,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锥子山长城全长约22.5千米,基本为东西走向,依山和地名分为6段,依次为大毛山段、锥子山段、椴木冲段、曼芝章段、石匣口段和金牛洞段。锥子山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蜿蜒于燕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上,威武雄壮,敌台林立,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锥子山长城多采用石结构,或砖石合筑,或以山险为墙,六段紧密相连,又各具特色。大毛山段山势险峻,峰峦叠嶂,雄壮威武;锥子山段蜿蜒曲折,集三道长城为一体,向南长城经九门口直达山海关,向西长城越大毛山出河北抚宁通向八达岭、居庸关,向东长城经曼芝草、石匣口、金牛洞止于山谷之中;椴木冲段砌筑于山势险要之处,全部为石筑,在其中一敌楼内存有《椴木冲楼题名碑》石碑,一块城砖印有"德州秋班营造"字样,实为长城文物研究的珍贵资料;曼芝口段扼守谷口,每隔百米就有一砖筑方形敌台,屹立山头,相互声援;石匣口段走势平缓,墙体为大块毛石砌筑,设有水门;金牛洞段横跨石河,据险筑墙,工程浩大。</p> <p class="ql-block">白羊峪长城在燕山南缘山脊线上,东起大庄北的大理石长城,西至四道沟老墩台,全长7千米,它把水关、城堡、峰火台、城墙、敌楼、偏坡和壕堑等集于一地,构成了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白羊峪又称白羊关,以雄闻名,另有冷口以险称世,并称"雄关险口"。白羊关有白羊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原有关门横跨在白羊河上,两端与长城相连,称为白羊水关、羊谷关。万里长城有各式各样的关隘,但水关不多,存世的水关更少。</p><p class="ql-block">白羊峪长城共有敌楼36座,分指挥楼、战楼和瞭望楼,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尖楼、拉楼为典型的指挥楼,在每年的春防和秋防中,武官吃住在楼内指挥御敌。</p><p class="ql-block">在众多敌楼中,水关西侧的神威楼别具一格,是敌楼中的精品,它挂在城墙外侧,四周墙体用青砖抹白灰泥砌到檐下,背面外墙中间开一箭窗,既用于通风采光,又是观察敌情的瞭望孔,还是向敌人发射弓矢、开炮、开枪的地方。箭窗下面有2个擂石孔,专门用以发射擂石,箭窗与擂石孔成品字形排列。东、西墙与外墙结构相同。楼内是一简拱,上方门额上嵌有阴刻楷书"神威楼"三个大字的石质门匾,左上款"游击将将张世忠题",右下款"万历丙申仲夏吉立"。门卷对面墙上砌有影壁,下有须弥座,镶嵌一块记事碑。神威楼除门窗外未用一木,没铺一瓦,砖制的仿木结构惟妙惟肖,且增加了敌楼的坚固性。</p><p class="ql-block">紧挨神威楼东侧是一座木梁结构的中层建筑的敌楼,楼内四周设有很多壁厨,属典型的"指挥部会议室",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长城中少見。</p><p class="ql-block">在东段双侧砖包城墙中,有两块石刻界碑镶嵌在城墙内侧墙面上,分别刻有楷书"东协燕河路西界‘’、"中协太平路东界"。当时唐山境内长城属明代北边九镇的蓟镇管辖,而蓟镇下设十二路,分别负责所属路段长城的修建和防守,在筑城过程中,路与路管辖交界处设立石碑,这两块石碑就是燕和路与太平路的界碑</p><p class="ql-block">界碑西段采用白色石灰石砌城墙和敌楼的基座,界碑东段有2100米采用紫红色大理石作为城墙和敌楼的基座,相接处红白对峙,十分醒目,这就是万里关山罕见的大理石长城。</p> <p class="ql-block">在吉林长白山上有3处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髙句丽王国荣留王为了防御唐朝的进攻,用16年时间修筑了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的千余里长城,都是简单的夯土长城,现在有些地方还依稀可见鱼脊一样隆起的带状轮廓,沿线的小土包基本上是烽火台。</p><p class="ql-block">在延边境内西起和龙市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上,蜿蜒腾挪于和龙市的西城、龙门乡,龙井市的细鳞河、桃园、铜佛,延吉市的八道、烟集、长安乡等崇山峻岭中,消失在磨盘山,全长150千米,烽火台17座,这座长城全为土筑。学者认为这是始建于渤海国,后有东夏国加固、加髙、延长。</p><p class="ql-block">在通化市通化县境内的长城,东起于赤柏松古城向西与辽宁省境内的汉长城连为一体,在通化境内烽燧线蜿蜒52千米。史料记载这是汉朝灭掉卫满朝鲜后所修筑。</p> <p class="ql-block">潘家口,古称卢龙塞,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北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年间,始于潘家口设关,地址在今址稍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于今址建新关,并筑城堡。关城髙二丈二尺,周长二百十九丈六尺,有西、南两门,曾驻千总把守。1975年10月,国家开始兴修引滦入津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p><p class="ql-block">1984年底竣工蓄水,潘家口长城没入水中,形成了独特的水下长城。</p><p class="ql-block">潘家口水下长城好似镶嵌在燕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万里长城与展示现代文明成果的引滦工程在这里交融。长城蜿蜒曲折,伸向水底,烽火台浮于水面之上,颇为壮观,长城又从对岸挺身扬起,形成万里长城的一处绝景。</p> <p class="ql-block">黄崖关长城在蓟州区以北28千米的崇山峻岭中,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关城东侧山崖的岩在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关城始建于556年,长城东达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关,西接北京市平谷的将军关,全长42千米,有敌楼52座,烽火台14座,是京东军事险要之地。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全段长城建筑在海拔736米的山脊上,这段长城的特点是:台墙有砖有石,敌楼有方有圆,砌垒砖有空心砖有实心砖。关、城、寨、堡、敌台、水关,应有尽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险奇秀于一身。这里有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和一座当代长城碑林。</p><p class="ql-block">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共计修复边墙3025米,敌台20座,是我国修复长城工程中最长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第三枚邮票《燕赵雄风》。内函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等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之一,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距北京市区130千米。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戚继光与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p><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东面是雾灵山,西面是卧虎岭,南通京都,北达埧上,是进出塞内外的咽喉要道,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金山岭长城东起望京口,西到龙峪口,全长10.5千米。因金山岭长城所处位置地势平缓,易攻难守,加之修造较晚,营造者可以充分借鉴以往历代长城修建的经验,在提高总体防御能力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组成了一道城关相连、敌楼相望、重城护卫、射界交叉、烽火报警的防御体系,有许多军事设施为万里长城所罕见。金山岭长城不仅防御严谨,从修造艺术上来看,别具风格,仅敌台的建造形式就有方楼、圆楼、扁楼、拐角楼;箭窗楼也分为三孔楼、四孔楼、五孔楼不等。金山岭长城堪称我国万里长城的精粹,"文字砖、障墙、挡马墙、麒麟影壁"堪称"长城四绝",比八达岭有过之而无不及。1992年11月15月,亚洲箸名"飞人‘’柯受良驾驶摩托车的成功飞越,更使金山岭长城蜚声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西接北京市昌平区的居庸关,东连北京市密云县的古北口,为京师北门黄花镇的东段,多建在外侧陡峭的崖边,依山就势,以险制危,墙体髙七八米,墙顶宽四五米,墙顶上两边都建有矮墙垛口,可两面拒敌,外侧还掘有挡马坑,使防御功能更加完善,建材以花岗石为主。</p><p class="ql-block">幕田峪长城始建于于南北朝时的北齐</p><p class="ql-block">(550年~577年),明朝初,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的遗址上督修而成。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慕田峪关‘’,戚继光、谭伦镇守京畿时,又加以修茸。</p><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独特的风格,三座敌楼并矗一台的正关城,为万里长城所罕见;西北边有俗称"牛犄角边"、"箭扣“及"鹰飞倒仰"等长城,其势险峻峥嵘,起伏连绵,如巨龙飞腾。慕田峪长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冲,被称为"危岭雄关"。</p> <p class="ql-block">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与河北省滦平县之间,它是长城中最险要的一段,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千米。司马台长城以险、密、奇、巧、全著称,险是指它建在刀削斧劈的山脊上,惊险无比;密是指敌楼间的距离,两敌楼间距最近的只有几十米,最远不过300米;奇是指司马台长城山势险陡,雄奇壮丽,且山下有鸳鸯湖(冷泉与温泉交汇而成),碧波荡漾,构成湖光山色的绮丽美景;巧体现在步步为营的障墙上,进可攻,退可守;全是指敌楼和城楼的建筑风格形式奇特多样。</p><p class="ql-block">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加固,其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繁,在山下望司马台长城,只里它背倚蓝天,横亘东西,野云悠悠,极高极险。其山势犹如人并拢的手指,双向呈阶梯状,若从西面登长城,侧向看去唯一峰在上,一旦登上第一个顶峰的敌楼,转身东望,却又有一峰逼面,当登上第二个山顶的敌楼,仰头东望,还有更髙一峰在上,而低头下望,则第一个山头的敌楼全被掩蔽,真个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上第四个敌楼,则视野开阔:远处村庄冒着温馨的炊烟,显得恬静而悠然;青黄相间的草木,时起时伏,几处羊群涌动,平添几许诗情画意,使人想起"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第六个敌楼,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瞭望台,下层是戍边将士住房,三面有窗,北边是射箭孔,整个楼用大方石块砌成,显得敦实、坚固,气度不凡。</p> <p class="ql-block">第四枚邮票《京畿屏障》。内涵古北口长城、黄花城长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古北口长城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东南,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p><p class="ql-block">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修筑了自西河(今陕西省榆河)起至山海关共1500余千米长城,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谭纶对自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古北口长城得到修建,望京楼为该段长城最髙点,海拔986米。</p><p class="ql-block">卧虎山长城位于古北口镇河西村,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全长13.6千米,设敌楼20余座。蟠龙山长城位于司马台长城和卧虎山长城之间,全长5千米,设敌楼19座,其中将军楼地处蟠龙山制髙点,为指挥机关所在地,楼呈正方形,边长10米余,楼南北共设4个箭窗,东西各设3个箭窗,东南西北各设1门。另有"二十四眼"楼造型为正方形,两层,每层每面设3个箭窗,共有24个箭窗,故得名,但24眼楼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掉一半,残缺不全。</p><p class="ql-block">整个古北口长城近代未被人工修复,非常具有沧桑感,残破的城墙使人有处身战火纷飞之中的感受,在夕阳照耀下,令人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1933年,当日本侵略者从东北向华北伸出爪子时,古长城成了抗日战争的第一线,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进行了著名的抗日战争,为古长城书写了悲壮篇章。被誉为‘’京师锁钥"的古北口长城要塞成了抗战的主战场。</p><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出兵山海关,热河省(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的中国守军不战自退,日军得以长驱直入,3月4日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市。接着又分兵数路,攻向长城东部各主要关口,进逼平津。日军主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气势汹汹地向北平东北大门古北口扑来。</p><p class="ql-block">面对危局,全国哗然,纷纷谴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全国上下抗战之声日高。迫于国内舆论,一心"剿共"的蒋介石不得不从南方抽调中央军第十七军北上,开赴古北口前线。</p><p class="ql-block">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十七军爱国将士怀着疆场报国决心,以髙昂士气,日夜兼程奔赴前线,先头部队第二十五师于3月4日凌晨4时抵达古北口,3月10日接敌开战,至5月14月撤离。</p><p class="ql-block">5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p><p class="ql-block">古北口抗战,虽因国民政府奉行对日妥协政策而失败,但将士们的英勇抗日,使民众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激励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走上抗日救国战场,用民族之魂和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新长城。</p><p class="ql-block">在古北口长城脚下埋葬了360多名将士遗体,为这些抗日烈士建造了一座陵墓。</p> <p class="ql-block">黄花城长城位于怀柔县城关镇西北29千米,因仲夏时节这里的屋宇村舍会被淹没在漫天的黄花中而得名。黄花城长城始建于北齐年间,隋、唐以后曾多次修缮。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阳,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了护卫明皇陵的重要门户,这段长城山高墙陡,雄伟壮观,修筑工艺精良,以石条筑成的城墙坚固无比,有"金汤长城"之称。。</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将原长城加宽,并增设敌台,自南冶口以西大长峪口起,至西水峪口止,全长约13千米,设空心敌台40座,实心敌台9座,墙台5座,隘口8处。明代一直派重兵把守,曾派"参将”1人,"守备"1人,兵士12600人管辖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寨的长城及大小溢口17处。为增强防御力量,明代在怀柔境内修建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由独石口经延庆县向东经慕田峪与密云长城相接,内长城由慕田峪向西经黄花城西水峪至旺泉峪山顶与延庆的长城相连。</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花城长城所在处修建了水间,形成了"金汤湖",一侧城墙由此落入湖中,形成今天"二龙戏珠"之势。</p><p class="ql-block">黄花城长城保存完整,、属尚未开发景区,随处可见断崖、单边墙和松松垮垮的残墙、残砖,周围村落古朴,适合探险和访古。黄花城长城许多地段还保留着不同时代维修的差异性遗迹,因而增加了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最具代表性的明长城之一。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髙达</p><p class="ql-block">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山上建边城、梢牆、挡马墙等,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p><p class="ql-block">八达岭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五马并骑,十人并行",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髙,内侧墙低。墙两侧用花岗石条包砌,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城面上用墙砖铺砌,墙顶平整,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垛墙为迎敌面,墙髙1.7~2米。一般在人体胸髙部位开始筑垛口,垛口间距约1米,垛口用砖是特制的,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狭,观察面大。</p><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敌楼为两层,髙10米,长宽均10米,全部为砖石结构,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孔、瞭望口和吐水嘴,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p><p class="ql-block">墩台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1座墩台,均高5丈,周围建小城,髙1丈5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月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纵深防御网。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来敌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p><p class="ql-block">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它战略物资,同时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作用大于敌楼。这种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p><p class="ql-block">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驾返咸阳。辽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等,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建了中国自力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回忆。</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自古就是北京地区的西北屏障。居庸关两侧髙山耸立,峰峦重迭,峭壁陡不可攀,中间一径相通,地势十分险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居庸关在三国时期称"西关",北齐时称"纳款关",唐时先称"蓟门关"后又改称"军都关",自辽以后经金、元、明、清至今一直称"居庸关"。秦始皇修的长城不经过这里,但己是居庸县的关口,到北魏时的446年,这里有了长城,555年北齐攻权修长城经过这里,居庸关才真正成为长城的一个重要隘口,明洪武三年</p><p class="ql-block">(1370年)派开国元勋徐达修筑了居庸关关城,关城两侧的城墙向两翼山上延伸,其形如大鹏展翅。城墙随山势而筑,在山巅平缓处的垛口为"凹"字形,墙筑在陡峭山坡,垛口为台阶式,呈锯齿状,垛口、射洞齐备。关城设南北二门,街长2里余,南门筑有瓮城,咽喉通道穿城而过,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居庸关与倒马关、紫荆关合称为"内三关‘’。</p><p class="ql-block">居庸关是天时(天险)、地利(地形)、人和(统治者的需求)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它决定了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命运走向。不论是起兵反对北魏政权的杜洛周、金朝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成吉思汗、还是明成祖朱棣、清皇太极、李自成,居庸关都曾是他们为之争夺和死守的关城。在这里记录着一朝朝政权兴盛的经历,也铭刻着一代代帝王衰亡的悲歌,"成也关城,败也关城",历史上的居庸关就在这一成败之间续写了几朝帝王的兴衰史,也为北京市昌平区的历史文化平添了无可比拟的厚重底蕴。</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在20世纪初提出要用时6年,花</p><p class="ql-block">729万两白银修建北京到河北张家口的铁路时,日、俄等争相出面提出修路权益,最后提出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路,他们就不再过问。</p><p class="ql-block">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京张铁路。消息一出,举国轰动,都说这回咱门可争了一口气了;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一家外报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p><p class="ql-block">京张铁路由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到张家口,一路都是髙山深涧,悬崖峭壁,工程极其艰巨。詹天佑接受任务后,亲率工程队探测,选择了现在京张铁路一线,将全线分作三段,第一段从丰台至南口,于</p><p class="ql-block">1906年9月30日通车;第二段由南口至青龙桥,穿越军都山,最大坡度为</p><p class="ql-block">3.3%,曲线半经182.5米,隧道4座,长</p><p class="ql-block">1644米,采用"人"字形铁路,克服重重困难,于1908年9月完成了最艰难的第二段工程;1909年9月24铁路修至张家口,胜利完成第三段工程。</p><p class="ql-block">京张铁路以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到1909年10月2日在南口举行通车典礼,仅用时4年,比原定计划提前2年。京张铁路施工及购置机车、车辆的费用共用</p><p class="ql-block">700万两白银,节约了29万两白银。</p> <p class="ql-block">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千米处,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关城所在的山古时长满灌木丛,紫荆尤多,每逢夏季,紫荆盛开,芬芳四溢,"荆关紫气"成易县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明长城修筑的名关要塞多达千座。为加强对京师的防卫,还在京畿外围修筑了内外长城,从北京东的怀柔开始,一路向北经宣府镇到张家口再到大同向西延伸,是为“外长城";从八达岭往西南经紫荆关、倒马关方问是为"內长城"。内长城又分内三关和外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内三关;宁武关、雁门关、偏关为外三关。在偏关东南的老营,内外长城汇合。</p><p class="ql-block">紫荆关是长城上最古老的关口之一,相关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不同历史时期,紫荆关的称谓不同:战国时期称"上谷关‘’,东汉时称"五阮关",北魏时称"子庄关",宋金时期叫"金坡关",到了元代才叫"紫荆关"。紫荆关在河北省易县境内约21千米,分为关城、东线城墙、西线城墙和沿长城一线建的4个小城堡。关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循地势而建,建筑结构复杂,是全长城独一无二的九门九关石头城。城内以真武山为中心,城墙依山势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4个不规则的城圈,大城套小城,。鸟瞰关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这种布局,作战时可以互为呼应,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自成防御体系,具有很髙的军事价值。关城内现有城墙12千米,仍留有3座城门、3座水门、2座敌楼,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石匾,均为明万历年间书、刻。</p><p class="ql-block">紫荆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大小战斗有</p><p class="ql-block">140余次。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是八路军抗敌战场。1939年11月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日本名将之花、山地战专家)亲率部队发起进攻,妄图歼灭我抗日部队主力。我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在黄土岭以东一峡谷设伏,以小股兵力诱敌深入。7日下午日军进入伏击区,八路军发起攻击,日军伤亡过半,被歼900余人,阿部规秀中将被我迫击炮击中,当场毙命,敌人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是明长城的关口,北连浑源县,南接河北省阜平县,西有雁门关之险,东有紫荆关之固,是古代进出晋、冀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平型关原称瓶形寨,因其地形似瓶之故,清代曾称平型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关城附近山势险要,关口狭窄,道路崎岖,溪涧纵横,向为戍边重镇。今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p><p class="ql-block">(1511年)所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万历九年(1581年)增修。</p><p class="ql-block">平型关包括平型关段长城、关城、关堡(平型关村)、古关道、烽火台、校场、六郎城等。关城周长550米,城体底部基石为花岗岩,墙体为夯土,平夯墁砖,构造坚固。设东门、西门,东门有瓮城。关城西南2.5千米处有关堡,关堡坐西南朝东北,东西略长,平面呈矩形,堡墙长1390米,占地9.5公顷,有东、南、北三座堡门,东门主要用于取水,南、北门原均有瓮城,现只存北瓮城。堡城内正中有过街戏楼,堡内原曾设文、武衙门,建有规模可观的三教寺、碧霞寺、城隍庙,北城楼上有玉帝庙、玄天庙。南北主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关堡偏东北1千米处山坡上有六郎城,相传北宋初,杨六郎曾派兵在此把守平型关,现仅存遗迹。关堡西南有校场。</p><p class="ql-block">2013年,繁峙县批准了平型关关城(关口堡)及长城墙体保护工程的设计方案,于2015年开工对平型关关城(关口堡)进行重点修复。</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犯中国,狂言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紧蜜携手,共同抵御外敌。1937年8月18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八路军又编入第十八集团军,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对日举行"平型关战役‘’</p><p class="ql-block">平型关战役期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兵力对日军号称"钢军"的坂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进行了一次成功伏击战,歼敌1000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对敌战斗的首次胜利。</p><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打破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侵华日军沉重打击,极大地提髙了我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军队正面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也极大地提髙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是八路军扬名立万之战,为中共领导层对抗日战争规律增进了认识,不久就提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方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