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

潘进军

<p class="ql-block">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礼仪规制、建筑艺术之大成。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经明清两代皇帝不断增建、改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和格局,总面积约为273公顷。</p> <p class="ql-block">  天坛是一座凝聚了古代皇家祭祀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园林,走进天坛公园,仿佛穿越了时空,踏入了一个神秘而庄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斋宫: 斋宫是天坛这一宏伟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展现出天坛所蕴含的天人观念和明清皇家礼制,或许,只有到过斋宫这一“虑心之所”,才能收获那天人合一、身心澄净的精神感受,也才能更深刻地读懂天坛。</p> <p class="ql-block">  斋宫是皇帝斋戒的场所。天坛、地坛、先农坛、紫禁城都建有斋宫,其中以天坛斋宫建造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历代帝王使用频率最高。</p> <p class="ql-block">  铜人石亭: 该亭四柱石制,上为砖砌,是一高5.5米方2米的精美小亭。每于祀前帝王斋戒期间,亭内几上置一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一牌,上书“斋戒”二字,以随时警醒皇帝敬诚致斋。</p> <p class="ql-block">  钟楼: 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为重檐歇山二层结构,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名为“太和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 又称祭天台、拜天台,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据说每年冬至,皇帝都会在这里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站在圜丘坛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皇家的庄重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后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达到了现今的规模。圜丘坛坐北朝南,四周环绕着红色的坛墙,上面饰以蓝色的琉璃瓦,显得庄严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  圜丘是一座三层露天圆台,整体结构巧妙运用了数学原理,如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此外,圜丘的两层围墙呈外方里圆形状,象征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思想。</p> <p class="ql-block">  天心石: 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高喊或发出敲击声时,周围会立刻产生回音,给人一种一呼百应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回音壁: 回音壁是天坛公园内的一处著名景点,是天库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率精准,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因此,回音壁以其奇特的声学现象而闻名于世。在这里,如果你分立于东、西配殿后面回音壁下,面北轻声对话,对方就能清晰地听到你的声音,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天坛公园的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前存放祭天用品的地方。这是一座精美的圆形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而闻名,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皇家人祭祀文化的庄重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园形建筑,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位的殿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该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古树古木</p> <p class="ql-block">  具服台: 具服台为一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祭祀大典,先于台上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账(俗称“小金殿”)。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净手并换上篮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后起驾照回宫,故又名“更衣台”。</p> <p class="ql-block">  燎炉: 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这里的八座燎炉分别焚化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p> <p class="ql-block">  祈年门是祈谷坛仪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p> <p class="ql-block">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牌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内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和北京的象征之一。它是明清皇帝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其雄伟的外观和精美的内饰都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皇家祭祀文化的厚重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位于天坛内圜丘坛之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始名为大祀殿,经历代改建和更名,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为祈年殿至今。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祀上帝祈谷于此,既表达了皇帝统治权力,也寓意了人们对天的祈求,表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圆坛上,是一座圆形三重檐攒尖式的建筑。殿内分三层,内层立龙井柱四个,外二层各立立柱十二个,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十二个时辰以及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等天文概念,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时间和星辰的独特理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利用。</p> <p class="ql-block">  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p> <p class="ql-block">  天坛建筑集古代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时间与空间在建筑上的体现,又是建筑艺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老祖宗给后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3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