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巢城东郊有一南北走向的土岗,乡人呼之曰放王岗。</p><p class="ql-block">放王岗不高,长度也仅3华里左右,但其东望旗、鼓二山,西眺巢湖,位置、景色俱佳,实为难得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至于放王岗的得名,民间多传言与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桀有关。</p><p class="ql-block">《尚书》中有记载:“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夏桀死后,尸首就被埋在了流放他的这处土岗上,因此造就了巢湖的一个新地名——放王岗。</p><p class="ql-block">我其实一直都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有二。其一,历史上的南巢是不是就是今天的巢湖市,争议还是存在的。其二,巢湖流域远离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虽然那时候有“灭国不绝祀”的传统,但作为战胜者的商汤也绝不会大度到将自己的死敌流放到不受自己控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所以很久以前,我曾认为放王岗的得名,应该是后人从牵强附会中得来的,直到这块土岗上的汉墓被发现,我想也许这能为放王岗的得名提供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p><p class="ql-block">1996年,放王岗上的机械厂在修建职工宿舍时,打破了一座尘封了2000多年的汉墓。随后考古工作者还在放王岗上探得了封土较厚的其它六座墓葬。</p><p class="ql-block">虽然已经发掘的放王岗吕柯墓被证实为士大夫级别的汉墓,但放王岗它是一个汉墓群啊,已经探明和未曾发现的汉墓不在少数,谁又能保证其中就没有诸侯王级别的呢?</p><p class="ql-block">当然,我这样猜测并非是要否定巢湖具有悠久的历史,只是想提供另一种关于放王岗得名的思路,因为作为本土文史爱好者,我实在太爱放王岗上的汉墓和流传了千年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放王岗,还是在读书的时候。</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巢城的道路交通尚不发达,更不用说地处远郊的放王岗。踩着厚厚的尘土,我踏进了刚刚修建完成的汉墓原址保护展示馆,被眼前的一幕惊呆。</p><p class="ql-block">那是一座背东向西的竖穴土坑墓,平面呈甲字形。墓室全部由巨大的条状木材垒砌而成,四周填埋了厚厚的木炭,木炭的外部包裹着青膏泥,那是一种在南方墓葬中常见的防水材料。</p><p class="ql-block">穿过一条宽约2米的墓道,推开尘封千年的墓门,便可进入墓室内部。</p><p class="ql-block">墓室内部被木料隔成了几个边箱,发掘时,里面堆满了陪葬品。中间是墓主任吕柯的墓室,即使曾富甲一方,但也没能抗拒住岁月的侵袭,发掘墓葬时,考古队只在內棺中找到了几颗残存的牙齿。</p><p class="ql-block">之后,我在旁边的陈列馆里看到了从吕柯墓出土的文物。好几百件文物,大多精美奢华,除了反应出墓主人吕柯身份的不简单,也说在汉代,巢湖的经济就已经很发达,先民就已掌握了高超的手工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还陆续去过多次汉墓原址保护展示馆,也曾多次在放王岗寻找传说中的夏桀墓,只是这放王岗实在太大,多次尝试均不得其所,直到几年前结识了市文管所的宋工。在他的指引下,我才最终找到了隐藏在一群破旧民房中的“桀王墓”。</p><p class="ql-block">放王岗是被一条从巢城通往二坝的“巢二路”隔成南北两半的。从巢二路与裕溪路交叉口沿巢二路往东约300米,右手边有一岔路,路口的电线杆上悬挂着“平安驾校巢城训练基地”的牌子。顺着小路走到尽头,是原玻璃厂的大门,旁边还有几排破旧的平房,平房的东边、水塔的下方,就是大名鼎鼎的“桀王墓”。</p><p class="ql-block">我找到桀王墓时,墓葬就已经被铁丝网围成了内外两圈,保护了起来。没办法靠的更近,只能围着墓葬转圈圈,也是希望能更多地贴近历史吧。</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原本有高大封土的墓葬,只是它的高大最终败给了岁月和风雨。目前残存的封土高度仅有3米左右,并且多处坍塌,加上生长在封土上的杂树,更显的凄凉。</p><p class="ql-block">这座墓经过考古勘探,其实和已发掘的吕柯墓一样,被证实都属于汉墓。只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开发巢湖的旅游资源,有关部门硬生生给树了一个“桀王墓”的文保碑,颇有点“指鹿为马、指鼠为鸭”的干事劲头。</p><p class="ql-block">我想,不管出发点如何,应当实事求是,给这座墓“平反”,还人家本来的面目,那样甚好。</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儿子在东方新世界上补习班,为了方便,我们曾住在附近的娃舅家里,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访放王岗,尤其是一次没有去过的放王岗南部。</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原来的巢湖油泵油嘴厂厂区所在地。说起油泵油嘴厂,那可是巢湖当年的明星企业,如今却和汉墓一样衰败了,不过和汉墓不一样的,油泵油嘴厂最终是败给了市场,始于1973年,终于2006年。</p><p class="ql-block">厂子倒闭后,职工下岗,机械设备被卖掉,厂房被拆,当年是准备搞房地产开发的,宋工说因为汉墓保护的缘故,最后开发的事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行走在放王岗的南部,居高临下,是能俯瞰整个巢湖的。脚底下到处是残砖断瓦,依旧坚挺的是一些混凝土浇筑物,我在猜想,那些是不是当年厂房的一部分呢?</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有一次转悠时,曾遇到了一对老夫妻。与他们闲聊,得知老人家都是厂子里的职工。厂子倒了,但家就在附近,于是夫妻俩在放王岗开辟了好几块农田,种些蔬菜粮食,补贴家用。谈到厂子曾经的辉煌,两位老人唏嘘不已,言语中满是眷念。</p><p class="ql-block">最近的一次到访放王岗,是送儿子去一中参加高中会考。这次不仅探访了博物馆、汉墓原址保护展示馆和桀王墓,更是沿着放王岗的东侧,用脚丈量了放王岗上未曾走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不仅身心的疲惫得到了放松,还有了新的发现。放王岗是一座土山,可为什么山上有些地方会有那么多的鹅卵石,我思索长久,也许懂的都懂吧!</p><p class="ql-block">来放王岗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对它的前世今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4000年前,巢湖除了有零散的部落分布,尚没有大规模开发,属“苍梧之野”。即使到了500年后的商汤讨伐夏桀时,两者也只是在中原地区争夺与厮杀,不可能跑到千里外的巢湖,所以我认为所谓“成汤伐桀,放于南巢”中的巢,不大可能是如今的巢湖。</p><p class="ql-block">而随着商汤政权的稳固,生产力的提升发展,商人及后来的周人,统治范围逐渐由黄河中下游向四周扩散开来,巢湖周边遍布的商周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对新开发地区的控制,中原王朝急需在连接中原与东南交通要道的江淮之间找到了个战略桥头堡,由此一个叫“巢伯国”的方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多次出现在之后的历史典籍记载中。</p><p class="ql-block">巢伯国后来虽被吴国所灭,但这并不影响巢湖的重要性,直到汉代。</p><p class="ql-block">汉代,随着中原王朝在南方统治的稳固和南方新兴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巢湖自身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换,在留下放王岗曾经的辉煌和一潭幽深的湖水后,一切繁华都隐匿到了历史长河的深处。</p><p class="ql-block">直到一千多年后,大明王朝初年,一批又一批新移民从江西、从河南、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巢湖,来到了卧牛山下、放王岗上。</p><p class="ql-block">作为新移民,他们不仅担负起再次繁荣巢湖的重任,还不自觉肩负起梳理巢湖历史发展脉络的任务。文人们绞尽脑汁,巢湖就有了更多优美的传说,其实如今巢湖的很多地名和历史传说,多是起源于那个时候的。</p><p class="ql-block">回到放王岗上,上个世纪末,放王岗又一次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短暂繁华。</p><p class="ql-block">随着三线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沉寂已久的放王岗,建起了油泵油嘴厂、粮食机械厂、玻璃厂等等一大批企业。巢城东郊的放王岗,路上每天人来人往,厂房里机器轰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只是这好景不长。如今放王岗上大多数的企业早已破产倒闭,只留有厂房遗迹和破旧的职工宿舍,伴着在放王岗沉睡了千年的汉墓,留给像我这样的文史爱好者和曾经经历过那段短暂辉煌的人,凭吊怀古。</p><p class="ql-block">血红的夕阳映照八百里巢湖,放王岗上晚风阵阵。脚下,是寂静的土地,眼前,是繁华的巢城和浩淼的巢湖,古人在墓里,而断肠人却依旧在天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