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寒食节,明天清明节。按照传统习俗,早饭我煮了鸡蛋,熬的杂粮粥,也叫“寒食粥”。为了应景,把鸡蛋都染上色,红的、绿的、黄的……早饭就是吃鸡蛋喝粥就点小咸菜,简单又有营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几乎天天早上吃鸡蛋也不稀罕。小时候盼着寒食吃鸡蛋,提前好几天,小伙伴们就在一起用五彩线结鸡蛋网,网不大,最多也就能放三个鸡蛋。寒食节那天,妈妈一大早就起来用柴火炉子煮鸡蛋,煮好了一个个染上红的、绿的、黄的等颜色,给我们分开,一人两个,多了没有。妈妈自己都不舍得吃,哪怕是一年一度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生活困难,鸡蛋就是家里的日常开支,用来换油、换盐、换葱、韭菜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家家户户都要养几只母鸡,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句话:“地瓜干子是主粮,鸡腚眼子是银行”。那时候粮食不够吃的,养个鸡也不容易,光喂野菜和糠,好几天才下个蛋,所以想吃个鸡蛋真的是奢望。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六零后,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我们平时用粉笔在石板或者瓦片上写字,三分钱一支的铅笔都买不起,一个鸡蛋换两支不带橡皮的铅笔要用一个学期,平时舍不得用,只用来写作业,要是不小心把铅笔尖弄断了,都要心疼好几天。看看现在的孩子,不爱惜学习用品的现象,真的令人担忧,有道是,细节决定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岁一清明,一岁一追思。</p><p class="ql-block"> 我妈去世三十多年了,她生前有哮喘病,没钱吃药输液,犯上病来就挨活,实在靠不住了,早上用开水冲个鸡蛋,放点白糖喝上就会好些。可是,为了一家老小,不到万不得已妈妈是不舍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己种地,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粮食有余了,妈妈把家里的墙角处收拾出来,养一大群鸡,喂得好了,鸡也勤快,天天捡鸡蛋,这些鸡蛋不用拿来换钱了,一家人随便吃,妈妈每天早上都能吃上开水冲鸡蛋,身体状况有了很大转变。当年妈妈喂鸡捡鸡蛋的情景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清明。我为天堂的妈妈点一盏心灯,愿天堂不再有病痛,愿天堂的妈妈一切安好!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安息吧,妈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四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