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退休后的第一次独自出游,我去了地坛公园。从几十年如一日的忙碌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原本是上班的日子出游,内心感觉极其的轻松和自由。到了那里才知道,雍和宫的大门与地坛公园南门之间只相隔着一条马路,以前来时却并没有注意到它,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史铁生这个人,更不知道他写的那本书《我与地坛》。一个人,一本书,一个地方甚至是一种食物是否与我们有关,真的是靠缘分的。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偶然从网上看到一篇介绍史铁生的文章,于是找了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及另外的一些文章来读。从中,我看到了那个手摇着轮椅独自痛苦地徘徊游荡,寻找心灵的归处、人生的答案的小伙子;那条守着离家主人的窑洞门口、深爱自己的孩子而结局悲惨的狗狗;那个因扒在过路卡车后面玩耍而摔坏了脊椎神经、不可避免的将会瘫痪的无知小男孩以及那对在大雪天站在胡同里别人家门口、犹豫着是不是去敲门以达成自己收养一个孩子的美好愿望,最终却仓惶离去的弱势夫妻……。他的文字生动质朴,包含了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也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幽默与乐观。在一篇有关事业与理想的文章里,他说:“目的和理想的设置,就是为了引导出一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着,欣赏着,乐此不疲。胜负毕竟太短暂,过程却很长久……。如果生命是一条河,事业相当于一条船,让人在河上漂泊。船是为了漂泊,漂泊不是为了船。”这些话一直鼓励着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觉得,在生命的河流里漂泊的船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不仅仅局限在一份职业或事业。生命不息,漂泊不止。无论任何时候,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就没有快乐。而让我们奋力向前的动力则源于心中的爱:我们对一项活动的热爱,投身其中让我们无比快乐;我们对家人的爱,正是我们的努力,让家人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好的生活。是爱让我们找到目标和方向,并乐此不疲,干劲十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四十几岁的时候,曾为写科研项目的论证报告,到夜里二点多才回家。现在都还记得独自一人在寂静、空旷、明亮的洞庭路上行走时的那种感觉。那一年,我还被评为了优秀员工。我已经努力工作,努力奋斗过了。工作过程的结束也是人生另外一个美好过程的开始。如今的我们——曾经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已经从社会实践的大学堂毕业,是时候把之前学到的一切、把我们的聪明才智应用于生活之中:当我做米饭和烙饼时,会像配制酸腐蚀液及掺杂剂那样控制各种米或面粉的份量(误差±5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制作酸奶、泡菜及米酒时需要防细菌沾污,这比研制高阻单晶时的防杂质沾污要容易的多;从解锁一个猪头中得到启发,解决了长期困扰着我的头痛问题;看着先生花几百块钱买的裤子因日晒而颜色变红了,除此之外面料还好着呢,突然就想起小时候奶奶用柴灶烧火染布的情景(奶奶自己织布),于是从网上买回了染料,并通过对工艺方法的微调,使染出的裤子着色更好、更持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相信做任何事,只要更用心一点,就会做的更好一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读高一时,班上有个其貌不扬的女生期末考试拿了年级第一名。在学校的总结大会上,她代表学生上台发言。她说了啥我可不记得,但最后的那一句“奔向二零零零年!”却言犹在耳(她把二读成了饿)。那时的我,感觉自己是从无限遥远的生命中走来,到达2000年的距离却比已走过的路还要长——前程似锦。如今,二零零零年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们也看到了人生的终点。面对挫折与苦痛(主要因衰老的缘故),我们“要一次一次地相信:船不是目的,河也不是,目的是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漂泊(史铁生)”。为了我们爱的、想要守护的人,还有那心里老惦记着的、想要做的事,让我们设定好目标,全力以赴。</span></p><p class="ql-block"><br></p>